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桃仁发育过程中不同形态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
1
作者 崔茂凯 王若辉 +2 位作者 李庆杨 沈丹玉 刘毅华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9,共9页
阐明发育期核桃仁中3种不同形态酚(游离、酯化和结合)及其单体酚组成的变化,探究酚类成分与抗氧化能力的关系,为深入了解核桃功能性成分形成规律和深化功能性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以核桃品种‘寒丰’为对象,运用UPLC-MS/MS测定3种形态酚组... 阐明发育期核桃仁中3种不同形态酚(游离、酯化和结合)及其单体酚组成的变化,探究酚类成分与抗氧化能力的关系,为深入了解核桃功能性成分形成规律和深化功能性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以核桃品种‘寒丰’为对象,运用UPLC-MS/MS测定3种形态酚组成,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核桃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皮尔逊相关分析用于研究酚类物质与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相关性关系。在核桃仁发育过程中,酚形态中以游离态为主且占比大于58%;3种形态总酚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采前63 d,分别为10.47 mg/g(游离态)、2.76 mg/g(酯化态)、1.28 mg/g(结合态);鞣花酸、咖啡酸、绿原酸等单体酚的3种形态质量分数随着核桃仁发育显著降低(58.03%~88.83%);单体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现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3~0.97。核桃仁3种形态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最大值均出现在未成熟早期,游离态是核桃仁中提供抗氧化活性的酚类物质主要形态,并且核桃仁发育过程中单体酚的抗氧化能力与成熟度、酚形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仁 游离酚 结合酚 抗氧化活性 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固相净化与气相色谱测定竹笋中21种农药残留 被引量:14
2
作者 沈丹玉 袁新跃 +3 位作者 刘毅华 钟冬莲 莫润宏 汤富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68-273,共6页
通过比较不同吸附剂对竹笋提取液的净化效果和对电子捕获检测器(electron capture detector,ECD)基线的影响,建立竹笋中21种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竹笋样品用乙腈提取,加入无水硫酸镁、弗罗里硅土、N-丙基... 通过比较不同吸附剂对竹笋提取液的净化效果和对电子捕获检测器(electron capture detector,ECD)基线的影响,建立竹笋中21种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竹笋样品用乙腈提取,加入无水硫酸镁、弗罗里硅土、N-丙基二乙胺(primary secondary amine,PSA)、强阳离子、石墨化炭黑进行分散固相净化,气相色谱-ECD测定。方法学结果表明,竹笋中21种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79~1.77 μg/kg,定量限为0.26~5.89 μg/kg,经PSA净化平均回收率为92.97%,相对标准偏差为1.06%~6.07%。方法应用于我国竹笋主产区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230个样品中,除了氰戊菊酯,其余农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p,p′-滴滴伊(33.48%)、δ-六六六(26.52%)和氯氟氰菊酯(26.09%);检出含量和超标率最高的是噻嗪酮,为9 508.9 μg/kg和6.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化 竹笋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棕榈果脂肪酸组成 被引量:8
3
作者 沈丹玉 汤富彬 +3 位作者 钟冬莲 倪张林 屈明华 莫润宏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113,119,共4页
采用索氏抽提法分别提取棕榈果肉和棕榈果仁中的油脂,以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对油脂进行甲酯化处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从棕榈果肉和棕榈仁的油脂中均分离并鉴定了9种脂肪酸,其中棕榈果肉中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49.5%,主要有... 采用索氏抽提法分别提取棕榈果肉和棕榈果仁中的油脂,以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对油脂进行甲酯化处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从棕榈果肉和棕榈仁的油脂中均分离并鉴定了9种脂肪酸,其中棕榈果肉中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49.5%,主要有棕榈酸和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油酸、亚油酸以及少量的亚麻酸和13,16-二十二碳二烯酸。棕榈仁中饱和脂肪酸80%以上,其中月桂酸质量分数达到41.5%,肉豆蔻酸和棕榈酸含量也较高,此外还含有少量的己酸、辛酸、癸酸和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和亚油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果 棕榈仁 棕榈油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鲜叶生化成分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沈丹玉 尹军峰 +2 位作者 许勇泉 袁海波 陈素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9120-9125,共6页
[目的]明确茶树品种间鲜叶生化成分的差异及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方法]以42个茶树品种鲜叶为材料,通过鲜叶发酵性能测定,进行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发酵效果的相关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样品遗传距离远近关系,将供试茶树品种分为具... [目的]明确茶树品种间鲜叶生化成分的差异及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方法]以42个茶树品种鲜叶为材料,通过鲜叶发酵性能测定,进行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发酵效果的相关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样品遗传距离远近关系,将供试茶树品种分为具有生化成分差异的类群。[结果]42个茶树品种间,儿茶素总量、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试验,儿茶素总量,特别EGCG、EGC、ECG等酯型儿茶素及咖啡碱与发酵效果呈极显著高度相关。运用聚类分析把42个品种划分为3个具有不同生化成分遗传差异的类群,其归类与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结果基本对应。[结论]该研究为对红茶制作的品种选择和发酵性能鉴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生化成分 发酵效果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剂针对性净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测定油茶果中55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被引量:8
5
作者 沈丹玉 袁新跃 +7 位作者 王蕤 王若辉 郑悦雯 吴书天 刘毅华 莫润宏 钟冬莲 汤富彬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4-325,I0005,共13页
建立了针对性净化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油茶果不同部位中16种多环芳烃、18种多氯联苯和21种有机氯共55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油茶籽仁、油茶外种皮和油茶壳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离心分层后,分别向提取液... 建立了针对性净化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油茶果不同部位中16种多环芳烃、18种多氯联苯和21种有机氯共55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油茶籽仁、油茶外种皮和油茶壳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离心分层后,分别向提取液中加入无水硫酸镁和PSA、C18、Florisil、Si、SCX、NANO Carb与Pesticarb等7种吸附剂进行多管漩涡振荡分散固相净化比较,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结果表明,55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20~1000μg/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25~65.50μg/kg,定量限为0.84~218.34μg/kg,加标回收率为69.1%~138.2%。应用本方法检测来自湖南、江西和浙江共54份油茶的POPs,从油茶籽仁检出萘、狄氏剂、芴、毒杀芬、菲、α-六六六和苊萘嵌戊烷(4.36~566.26μg/kg);外种皮检出萘、芴、菲、毒杀芬、α-六六六和苊萘嵌戊烷(3.62~1109.43μg/kg);油茶壳检出萘、毒杀芬、芴和菲(5.13~703.57μg/kg)。该方法适用于油茶果不同部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检测,对其他油料作物的POPs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对性净化 油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固相分散-气相色谱检测菊花中有机磷农药残留 被引量:10
6
作者 沈丹玉 汤富彬 +2 位作者 袁新跃 钟冬莲 莫润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216-219,共4页
建立菊花中1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用乙腈-丙酮(4:1,V/V)提取,经基质固相分散技术净化,以乙腈-甲苯(3:1,V/V)洗脱,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外标法定量。在0.05~1.0mg/kg的添加水平,14种有机磷的平均回收率在84.54... 建立菊花中1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用乙腈-丙酮(4:1,V/V)提取,经基质固相分散技术净化,以乙腈-甲苯(3:1,V/V)洗脱,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外标法定量。在0.05~1.0mg/kg的添加水平,14种有机磷的平均回收率在84.54%~108.5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66%~6.31%,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1~0.04mg/kg。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测定的技术要求。采用所建立方法测定了黄山贡菊、杭白菊和胎菊3种代表性菊花中1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结果表明,黄山贡菊检出乐果1.68mg/kg、毒死蜱0.17mg/kg、硫环磷0.28mg/kg,杭白菊检出毒死蜱0.09mg/kg,胎菊检出乐果0.25mg/kg、毒死蜱0.14mg/kg、伏杀磷0.08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基质固相分散 气相色谱 有机磷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管漩涡混合-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测定油茶籽中18种多氯联苯 被引量:6
7
作者 沈丹玉 袁新跃 +5 位作者 张延平 韩永翔 刘毅华 莫润宏 钟冬莲 汤富彬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71-1176,共6页
通过比较不同吸附剂的净化效果,建立了油茶籽中18种多氯联苯(PCBs)的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QQQ-MS/MS)检测方法。油茶籽样品用乙腈提取,加氯化钠盐析,离心分层后提取液加无水硫酸镁、C18、N-丙基二乙胺(PSA)和多壁碳纳米管(NANO)... 通过比较不同吸附剂的净化效果,建立了油茶籽中18种多氯联苯(PCBs)的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QQQ-MS/MS)检测方法。油茶籽样品用乙腈提取,加氯化钠盐析,离心分层后提取液加无水硫酸镁、C18、N-丙基二乙胺(PSA)和多壁碳纳米管(NANO)进行多管漩涡振荡分散固相净化,GC-QQQ-MS/MS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油茶籽中18种多氯联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μg/kg,平均回收率为109.2%,相对标准偏差为2.9%~6.2%(n=3)。方法应用于3个油茶主产省份油茶籽监测,48个油茶籽样品中18种多氯联苯均未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管漩涡混合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 多氯联苯 油茶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产区油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沈丹玉 袁新跃 +5 位作者 郑悦雯 吴书天 刘毅华 莫润宏 钟冬莲 汤富彬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5-60,共6页
为了明确油茶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分布特征,利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C-MS/MS)对我国主产区45个采样点135批次油茶果不同部位及对应油茶林土壤进行16种多环芳烃(PAHs)、18种多氯联苯(PCBs)和21种有机氯(OCPs)污染... 为了明确油茶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分布特征,利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C-MS/MS)对我国主产区45个采样点135批次油茶果不同部位及对应油茶林土壤进行16种多环芳烃(PAHs)、18种多氯联苯(PCBs)和21种有机氯(OCPs)污染水平分析。同时分析油茶籽仁和油茶林土壤中主要POPs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油茶果各部位及油茶林土壤PAHs污染以萘、苊烯、苊萘嵌戊烷、荧蒽等低环PAHs污染较为明显;PCBs污染程度很轻,含量均在1μg/kg以下;OCPs污染主要为狄氏剂、毒杀芬、α-六六六、硫丹、异狄氏剂和艾氏剂。油茶籽仁中荧蒽与菲具有强正相关(R^2=0.90);油茶林土壤中芴与菲,■与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和苯并(a)蒽,PCB138与茚并(1,2,3-cd)芘,PCB180与苯并(g,h,i)苝,p,p′-DDE与o,p′-DDT、p,p′-DDD之间均具有较强相关性(R^2=0.81~0.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分布特征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籽和油茶籽中脂溶性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沈丹玉 任传义 +3 位作者 袁新跃 刘毅华 钟冬莲 汤富彬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3-48,共6页
收集24个不同品种的成熟茶树籽和油茶籽样品,分析出仁率、脂肪、脂肪酸组成以及角鲨烯和β-谷甾醇等脂溶性化学成分状况。结果表明,13个油茶籽样品中,平均出仁率、脂肪、棕榈酸、棕榈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顺-11-二十碳... 收集24个不同品种的成熟茶树籽和油茶籽样品,分析出仁率、脂肪、脂肪酸组成以及角鲨烯和β-谷甾醇等脂溶性化学成分状况。结果表明,13个油茶籽样品中,平均出仁率、脂肪、棕榈酸、棕榈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顺-11-二十碳烯酸分别为70.1%、51.7%、13.8%、0.1%、3.1%、72.7%、9.4%、0.6%、0.4%,而11个茶树籽中平均值分别为64.2%、31.6%、14.7%、0.1%、2.7%、59.2%、21.8%、0.4%、1.0%。油茶籽中角鲨烯含量为61.3-296.1 mg/kg,茶树籽则含有17.2-227.0 mg/kg。油茶籽中角鲨烯平均含量149.0 mg/kg为茶树籽平均112.5 mg/kg的1.32倍。茶树籽中β-谷甾醇含量为313.3-558.1 mg/kg,油茶籽中则为52.6-122.8 mg/kg。前者平均值443.3 mg/kg为后者80.8 mg/kg的5.5倍。通过相关分析,油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均呈现绝对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茶树籽与油茶籽能很好地被区分成两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籽 油茶籽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PD-GC法检测竹笋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丹玉 刘毅华 +3 位作者 汤富彬 钟冬莲 莫润宏 丁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85-188,共4页
建立了同时检测竹笋中14种有机磷农药的基质固相分散-气相色谱(MSPD—GC)分析方法。竹笋样品经弗罗里硅土基质固相分散技术净化,用V(丙酮):V(乙腈)=1:1淋洗,GC-FPD检测,基质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在0.05、0.50和1.00mg/k... 建立了同时检测竹笋中14种有机磷农药的基质固相分散-气相色谱(MSPD—GC)分析方法。竹笋样品经弗罗里硅土基质固相分散技术净化,用V(丙酮):V(乙腈)=1:1淋洗,GC-FPD检测,基质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在0.05、0.50和1.00mg/kg的添加水平下,14种有机磷农药的回收率为77.54%~114.16%,相对标准偏差为1.23%-5.01%,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008—0.024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笋 基质固相分散 气相色谱 有机磷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丹玉 袁新跃 +5 位作者 郑悦雯 吴书天 刘毅华 莫润宏 钟冬莲 汤富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9-324,共6页
以浙江省毛竹笋为对象,研究不同部位、不同季节和不同区域的毛竹笋中21种有机氯、18种多氯联苯和16种多环芳烃三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有机氯在笋肉中分布高于笋壳,笋肉上部高于下部,春笋污染为冬笋的4倍,污染较重地... 以浙江省毛竹笋为对象,研究不同部位、不同季节和不同区域的毛竹笋中21种有机氯、18种多氯联苯和16种多环芳烃三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有机氯在笋肉中分布高于笋壳,笋肉上部高于下部,春笋污染为冬笋的4倍,污染较重地区为上虞,含量最高的为毒杀芬(约105 μg/kg)。多氯联苯在笋肉中分布高于笋壳,笋肉下部高于上部,春笋污染高于冬笋,污染较重地区为武义,含量最高的为PCB52(1.14 μg/kg);多环芳烃在笋肉和笋壳中分布接近,笋肉上部略高于下部,春笋污染为冬笋的1.5倍,污染较重地区为永嘉,含量较高的为菲(5.85 μg/kg)。参照现有的限量标准,毛竹笋中55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未超标,处于相对安全水平。研究结果不仅完善了竹笋的质量安全理论基础,也为环境污染的修复治理提供相应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竹笋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气相色谱检测鸡腿菇中的有机磷类农药残留 被引量:4
12
作者 沈丹玉 汤富彬 +2 位作者 钟冬莲 沈莉 莫润宏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11期67-70,共4页
运用QuEChERS方法结合气相色谱建立了鸡腿菇中1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快速分析方法。结果表明,QuEChERS快速测定明显优于传统提取法,可有效地提取鸡腿菇样品中的14种有机磷农药,大大节约了使用试剂和提取时间。回收率检测结果显示,在0.0... 运用QuEChERS方法结合气相色谱建立了鸡腿菇中1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快速分析方法。结果表明,QuEChERS快速测定明显优于传统提取法,可有效地提取鸡腿菇样品中的14种有机磷农药,大大节约了使用试剂和提取时间。回收率检测结果显示,在0.04~1.50 mg/kg的添加水平,14种有机磷的平均回收率为80.28%~116.08%,相对标准偏差在1.98%~6.95%之间,检出限为0.012 5~0.050 0 mg/kg。QuEChERS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测定的技术要求,不仅能有效地缩短样品处理周期,还能保证样品峰无杂质干扰,回收率也符合残留分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腿菇 有机磷农药 QUECHERS 气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14
13
作者 汤富彬 沈丹玉 +3 位作者 刘毅华 钟冬莲 吴亚君 滕莹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8-113,共6页
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比较了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脂肪酸组成、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和橄榄油样品中均分离并鉴定出8种脂肪酸组分,主要含有棕榈酸、棕榈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和顺-11-二... 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比较了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脂肪酸组成、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和橄榄油样品中均分离并鉴定出8种脂肪酸组分,主要含有棕榈酸、棕榈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脂肪酸组成接近,但各脂肪酸含量略有差别。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角鲨烯含量差异较大,油茶籽油样品角鲨烯含量最高为0.156 g/kg,最低的只含有0.077 g/kg,平均值为0.117 g/kg。而橄榄油样品角鲨烯含量最低的有4.511 g/kg,而最高的达到8.401 g/kg,平均值为5.78 g/kg,橄榄油中角鲨烯含量为油茶籽油中的近50倍。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β-谷甾醇含量差异不大,油茶籽油中β-谷甾醇含量高于橄榄油。油茶籽油中仅有1个样品含量最低,为1.08 g/kg,其他样品含量都在2.0~3.5 g/kg区间,平均值为2.422 g/kg,而橄榄油样品中β-谷甾醇含量较高的2个样品分别有2.05 g/kg和2.09 g/kg,其余样品含量均在1.0~2.0 g/kg之间,平均值为1.534 g/kg。油茶籽油样品中β-谷甾醇含量为橄榄油样品的1.5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橄榄油 脂肪酸 角鲨烯 Β-谷甾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香型绿茶香气成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79
14
作者 叶国注 江用文 +6 位作者 尹军峰 袁海波 张瑞莲 王志岚 沈丹玉 汪芳 陈建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5-394,共10页
将具有栗香香型的峨眉毛峰进行不同的温度、时间处理,使其香型强度、类型发生变化,然后根据各处理所得茶样感官审评结果,将茶样分为栗香型和非栗香型两类,应用Duncan多重比较对两类茶样的香气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后,由主成分分析对筛选... 将具有栗香香型的峨眉毛峰进行不同的温度、时间处理,使其香型强度、类型发生变化,然后根据各处理所得茶样感官审评结果,将茶样分为栗香型和非栗香型两类,应用Duncan多重比较对两类茶样的香气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后,由主成分分析对筛选出的香气成分和各茶样的分布规律进行考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栗香型茶样的香气成分特征为含有显著高含量的β-紫罗酮、橙花叔醇、植醇、1,4-二十烷二烯、5,8,11,14-花生四烯酸乙酯、2,6-二叔丁基苯醌、2-甲基十五烷、十七烷、2,6,10-三甲基十六烷,而3,7,11-三甲基-1-十二醇的含量显著低于后者,这10种成分对栗香型与非栗香型茶样具有良好的区分效果。此外,壬醛,顺-茉莉酮也是值得关注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香 特征性香气成分 方差分析 主成分分析 香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产脂力与生长性状的家系变异及优良家系早期选择 被引量:39
15
作者 刘青华 周志春 +3 位作者 范辉华 刘月荣 沈丹玉 陈文荣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6-691,共6页
利用设置在福建南平国有来舟林业试验场马尾松高产脂半同胞家系测定林,研究其产脂力与生长、树冠性状在家系间的遗传变异以及它们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并进行脂用马尾松优良家系及优良单株选择。结果表明,马尾松产脂力与生长、树冠性状皆... 利用设置在福建南平国有来舟林业试验场马尾松高产脂半同胞家系测定林,研究其产脂力与生长、树冠性状在家系间的遗传变异以及它们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并进行脂用马尾松优良家系及优良单株选择。结果表明,马尾松产脂力与生长、树冠性状皆存在显著的家系差异,相对于生长、树冠性状,产脂力变异较大,变异系数高达61.91%,具有丰富的选择基础。产脂力受中度遗传控制,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42和0.31,表明对马尾松产脂力通过家系和单株选择可取得较好的改良效果。性状遗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马尾松家系产脂力与胸径、树高和材积呈较高的正遗传相关,表明在遗传育种进程中可同时对生长性状和产脂力进行改良。此外,产脂力与冠幅、冠高、轮盘数、活枝数也呈较高的正遗传相关。综合生长、树冠性状的遗传力以及与产脂力相关程度,认为胸径是高产脂优树间接选择的最佳指标。以单株产脂量和单株材积生长作为综合选择指标,共选出20个优良家系和16株优良单株,选出的优良单株产脂力遗传增益在52.54%154.40%,单株材积遗传增益在0.22%31.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半同胞家系 产脂力 生长 早期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的5种重金属元素 被引量:51
16
作者 倪张林 汤富彬 +2 位作者 屈明华 刘毅华 沈丹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5-167,共3页
建立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的Pb、Cd、Cr、Cu、As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方法。优化微波消解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选择同位素187Re、103Rh、45Sc作为内标元素来校正基体带来的干扰。方法的检出限在0.36~1.64μg/kg,... 建立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的Pb、Cd、Cr、Cu、As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方法。优化微波消解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选择同位素187Re、103Rh、45Sc作为内标元素来校正基体带来的干扰。方法的检出限在0.36~1.64μg/kg,加标回收率在84%~111%之间,精密度RSD在1.6%~7.6%(n=5)之间。采用该方法对茶叶标准样品(GBW10016)和苹果标准样品(GBW10019)进行验证,测定值均在保证值范围内。本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可靠、灵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油茶籽油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松自由授粉家系松脂组分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彦杰 栾启福 +3 位作者 沈丹玉 陈彬 姜景民 傅用山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3-779,共7页
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lem.)原产于美国,不仅是重要的用材、纸浆材树种,更是优良的产脂树种。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引进美国湿地松,目前种植面积达200万hm2,已经成为重要的用材、采脂树种[1-3]。松脂是生产松香、松节油的原... 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lem.)原产于美国,不仅是重要的用材、纸浆材树种,更是优良的产脂树种。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引进美国湿地松,目前种植面积达200万hm2,已经成为重要的用材、采脂树种[1-3]。松脂是生产松香、松节油的原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4];然而,国内对松脂质量研究重视不够,研究方法较粗放[5-7],不能满足我国松脂产业发展对优质湿地松种植材料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松脂 单萜烯类 树脂酸类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竹笋产地土壤中4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延平 陈振超 +4 位作者 孙晓薇 沈丹玉 钟冬莲 莫润宏 汤富彬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31-1438,共8页
建立了同时测定竹笋产地土壤中8种多环芳烃(PAHs)、18种多氯联苯(PCBs)和16种有机氯农药(OCPs)的方法。样品经丙酮-正己烷(1∶1,体积比)大功率超声提取,复合弗罗里硅土柱固相萃取净化、氮吹浓缩后,利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MS... 建立了同时测定竹笋产地土壤中8种多环芳烃(PAHs)、18种多氯联苯(PCBs)和16种有机氯农药(OCPs)的方法。样品经丙酮-正己烷(1∶1,体积比)大功率超声提取,复合弗罗里硅土柱固相萃取净化、氮吹浓缩后,利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MS)测定。结果表明,4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35 min内得到分离,在2. 0~2 000. 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 995 2~0. 999 8;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62. 3%~12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 5%~15. 8%,检出限(S/N=3)为0. 070~6. 902μg/kg。该法操作简便,准确度好,灵敏度高,可用于竹笋产地土壤样品中42种POPs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多氯联苯 有机氯农药 竹笋产地土壤 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油茶籽和核桃中的8种金属元素 被引量:13
19
作者 倪张林 汤富彬 +2 位作者 屈明华 丁明 沈丹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87,共4页
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油茶籽和核桃中的铅、镉、铬、砷、汞、铜、锌、铁8种金属元素的方法。试验优化了微波消解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方法检出限为0.31~31.6μg/kg,加标回收率在80%~110%之间,RSD在1.7%~7.8%(n=6... 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油茶籽和核桃中的铅、镉、铬、砷、汞、铜、锌、铁8种金属元素的方法。试验优化了微波消解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方法检出限为0.31~31.6μg/kg,加标回收率在80%~110%之间,RSD在1.7%~7.8%(n=6)之间。采用该方法对黄豆标准样品(GBW10013)和苹果标准样品(GBW10019)进行验证,测定值均在标准值范围内。采用该方法测定了不同地区的油茶籽和核桃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其中有害金属元素含量远低于现行标准的限量值。对于油脂含量较高样品中多金属元素的测定,该方法具有准确、快速、低检出限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油茶籽 核桃 金属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内种皮不同形态酚酸类化合物的溶剂提取率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沈丹玉 窦立耿 +3 位作者 刘毅华 汤富彬 赵振东 毕良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38,共7页
该文研究溶剂对核桃内种皮中不同形态酚酸类化合物的提取率,建立了适用于核桃内种皮中酚酸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以新疆核桃为原料,比较不同比例的甲醇、乙醇溶液对核桃内种皮中可溶性游离态、可溶性酯化态和不溶性结合态酚酸的提取率。... 该文研究溶剂对核桃内种皮中不同形态酚酸类化合物的提取率,建立了适用于核桃内种皮中酚酸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以新疆核桃为原料,比较不同比例的甲醇、乙醇溶液对核桃内种皮中可溶性游离态、可溶性酯化态和不溶性结合态酚酸的提取率。结果表明,50%(体积分数,下同)甲醇适合提取可溶性游离态绿原酸、没食子酸;50%(体积分数,下同)乙醇适合提取可溶性游离态丁香酸、香草酸;60%乙醇适合提取可溶性酯化态没食子酸;100%乙醇适合提取可溶性游离态原儿茶酸、不溶性结合态香草酸;80%甲醇和70%乙醇2种溶液对于上述以外的核桃内种皮3种不同形态的大多数酚酸具有较高的提取率。研究结果可为核桃内种皮中不同形态不同种类酚酸的提取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酸 核桃 内种皮 形态 溶剂提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