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血宝合剂辅助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抑制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葛健 沈一格 +2 位作者 张佼佼 张振贤 唐暐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5年第2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生血宝合剂辅助治疗血液恶性肿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是否使用生血宝合剂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细胞... 目的探讨生血宝合剂辅助治疗血液恶性肿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是否使用生血宝合剂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细胞因子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生血宝合剂,两组均持续治疗至造血干细胞植入。比较两组血液指标(白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变化情况,粒系和巨核系细胞植入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组间治疗后比较,观察组网织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患者粒系和巨核系植入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采用细胞因子治疗比较,加用生血宝合剂能更好地促进血液恶性肿瘤自体干细胞移植后的骨髓功能重建,改善骨髓抑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恶性肿瘤 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抑制 生血宝合剂 中西医结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分析
2
作者 许起帆 沈容 +6 位作者 沈一格 曹怡文 钱樱 许彭鹏 程澍 王黎 赵维莅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1-487,共7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大B细胞淋巴瘤(PCNS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疗效、生存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自2010年10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70例PCNSLBCL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采用Kaplan-M...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大B细胞淋巴瘤(PCNS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疗效、生存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自2010年10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70例PCNSLBCL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以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70例PCNSLBCL患者接受一线诱导治疗后49例(70.0%)评价为完全缓解(CR), 4例(5.7%)评价为部分缓解, 客观缓解率为75.7%。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55.8%, 中位PFS期为35.9个月;2年总生存(OS)率79.1%, 中位OS期未达到。一线诱导CR后, 接受auto-HSCT的患者累积复发率(CIR)低于未接受任何巩固治疗的患者(P=0.032);口服小分子药物维持的患者2年PFS率为84.4%, 中位PFS期为79.5个月, 无巩固治疗患者2年PFS率为54.4%, 中位PFS期为35.9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多因素分析显示纪念斯隆-凯特琳肿瘤中心(MSKCC)预后评分3类是影响PCNSLBCL患者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HR=3.127, 95%CI 1.057~9.253, P=0.039)。结论一线诱导治疗CR的PCNSLBCL患者接受auto-HSCT巩固治疗可降低CIR, 口服小分子药物维持治疗可延长PFS期。MSKCC预后评分3类与PCNSLBCL患者较差的OS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中枢神经系统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 突变 预后
原文传递
CD47在血液肿瘤靶向治疗策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沈一格 赵维莅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2年第1期61-64,共4页
CD47广泛表达于细胞表面,与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相结合传递"别吃我"信号,在自我识别和肿瘤免疫逃逸中起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在不同血液肿瘤中,CD47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CD47作为新的免疫检查点,正逐... CD47广泛表达于细胞表面,与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相结合传递"别吃我"信号,在自我识别和肿瘤免疫逃逸中起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在不同血液肿瘤中,CD47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CD47作为新的免疫检查点,正逐渐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有效靶标,目对血液肿瘤的相关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正在进行。文章总结了CD47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以期为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CD47-SIRPɑ CD47单抗 CD47双抗 靶向融合蛋白
原文传递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G-CSF促进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效果及安全性
4
作者 沈一格 纪濛濛 +2 位作者 郑重 唐暐 赵维莅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40-945,共6页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促进造血重建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49例接受auto-HSCT的淋巴瘤患者进...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促进造血重建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49例接受auto-HSCT的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75例于移植后第1、8天分别给予PEG-rhG-CSF 100μg/kg皮下注射1次;74例于移植后第1天开始予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10µg·kg^(-1)·d^(-1)皮下注射,至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1.5×10^(9)/L持续3 d停药。结果①PEG-rhG-CSF组、rhG-CSF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9.5(7~17)d、10(8~22)d(P=0.007),3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分别为2(0~7)d、1.5(0~4)d(P=0.030),4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分别为9(5~16)d、9.5(6~23)d(P=0.010);血小板植入时间、Ⅳ级贫血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及移植后1个月内血小板输注量、红细胞输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②PEG-rhG-CSF组、rhG-CSF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84.0%(63/75)、82.4%(61/74)(P=0.798),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4(1~10)d、5.5(1~24)d(P=0.005)。③PEG-rhG-CSF组、rhG-CSF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2.7%(17/75)、31.1%(23/74)(P=0.247),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3%(4/75)、9.5%(7/74)(P=0.336)。④PEG-rhG-CSF组、rhG-CSF组住院天数分别为31.5(23~43)d、37(25~75)d(P<0.001)。⑤PEG-rhG-CSF组、rhG-CSF组移植后6个月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96.4±2.5)%、(94.7±2.6)%(P=0.638),总生存(OS)率分别为100.0%、(98.6±1.3)%(P=0.312)。结论淋巴瘤患者auto-HSCT后应用PEG-rhG-CSF在促进中性粒细胞植入、缩短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持续时间方面优于rhG-CSF,移植后感染发生率、移植后6个月DFS率及OS率与rhG-CSF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淋巴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普乐沙福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淋巴瘤患者中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1
5
作者 纪濛濛 沈一格 +9 位作者 龚吉昌 唐暐 许晓倩 郑重 陈思远 赫洋 郑欣 赵林娣 赵维莅 吴文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117,共6页
目的分析普乐沙福(Plerixafor)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淋巴瘤患者中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采用普乐沙福联合G-CSF(普乐沙福+G-CSF组)或单用G-... 目的分析普乐沙福(Plerixafor)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淋巴瘤患者中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采用普乐沙福联合G-CSF(普乐沙福+G-CSF组)或单用G-CSF(G-CSF组)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淋巴瘤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组之间临床资料、干细胞动员/采集成功率、移植后造血重建和治疗不良反应。结果全部184例淋巴瘤患者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15例(62.5%)、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16例(8.7%)、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1例(6.0%)、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10例(5.4%)、套细胞淋巴瘤6例(3.3%)、间变大细胞淋巴瘤6例(3.3%)、NK/T细胞淋巴瘤6例(3.3%)、伯基特淋巴瘤4例(2.2%)、其他类型B细胞淋巴瘤8例(4.3%)、其他类型T细胞淋巴瘤2例(1.1%)。31例(16.8%)患者曾接受放疗。普乐沙福+G-CSF组84例,G-CSF组100例。普乐沙福+G-CSF组患者年龄较大、复发及三线化疗患者占比较高,其他临床特征基本一致。G-CSF组动员后1 d采集成功率为74.0%,2 d采集成功率为89.0%;普乐沙福+G-CSF组1 d采集成功率为85.7%,2 d采集成功率为97.6%。普乐沙福+G-CSF组的动员成功率明显高于单用G-CSF组(P=0.023)。普乐沙福+G-CSF组、G-CSF组采集CD34^(+)细胞中位数分别为3.9(0.7~21.2)×10^(6)/kg、3.2(0.6~19.4)×10^(6)/kg(P=0.001)。普乐沙福+G-CSF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1~2级胃肠道反应(31.2%)、局部皮肤发红(2.4%)。结论普乐沙福联合G-CSF用于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成功率、CD34^(+)细胞采集量均明显高于单用G-CSF,不良反应少,即使在年龄较大、二线动员、复发或者多次化疗的患者中也具有较高的动员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乐沙福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淋巴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