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志在与古人结心--汪涌豪教授访谈 被引量:1
1
作者 汪涌豪 马兆杰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5-160,共6页
在中国文学研究的传承统序中,依蒋寅先生“古典文学研究四代人”的说法,您属于“学科寄予希望”的第四代学人。请问您是如何走上治学之路的?在此过程中,什么因素对您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学术薪火代代传承,我能忝列其中,殊感幸运。... 在中国文学研究的传承统序中,依蒋寅先生“古典文学研究四代人”的说法,您属于“学科寄予希望”的第四代学人。请问您是如何走上治学之路的?在此过程中,什么因素对您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学术薪火代代传承,我能忝列其中,殊感幸运。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少年恰逢社会动荡,读书的时间和机会很少,父母对我将来的发展也没什么明确的规划,或许是强烈的喜好让我走到今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 中国文学研究 古典文学研究 60年代 社会动荡 第四代 传承 蒋寅
原文传递
汪涌豪诗选
2
作者 汪涌豪 《诗刊》 2023年第13期74-75,共2页
落日罗马行日出七丘山,露晞照古原。堤滕发新树,阪隔出废园。念昔仰狼罗慕洛,台伯歌上廿四桥。桥上风月依旧在,弥望亘野感光韶。光韶阙土千万里,千万错绮皆妖娆。霸主雄图诚赫赫,宜其臣民多天天。因称架渠纳泽雨,殷勤通沟度水槽。源泉... 落日罗马行日出七丘山,露晞照古原。堤滕发新树,阪隔出废园。念昔仰狼罗慕洛,台伯歌上廿四桥。桥上风月依旧在,弥望亘野感光韶。光韶阙土千万里,千万错绮皆妖娆。霸主雄图诚赫赫,宜其臣民多天天。因称架渠纳泽雨,殷勤通沟度水槽。源泉灌注消炎夏,陂池交属熟葡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山 废园 罗慕洛 诗选
原文传递
旧体诗创作的当代机遇与命运
3
作者 汪涌豪 《艺术广角》 2024年第1期4-9,共6页
旧体诗因赓续了数千年的传统,代表了中国文化最优雅精粹的部分,所以在国学热升温的当下,迎来了“五四”以后第二个创作高峰。作旧体诗须尊体辨体,其体式规范大致可用“声”“色”两字概括。前者即人所共知的平仄押韵,有韵书可查,有软件... 旧体诗因赓续了数千年的传统,代表了中国文化最优雅精粹的部分,所以在国学热升温的当下,迎来了“五四”以后第二个创作高峰。作旧体诗须尊体辨体,其体式规范大致可用“声”“色”两字概括。前者即人所共知的平仄押韵,有韵书可查,有软件可检核,比较刚性,相对简单且易于遵守;后者由字法、句法、章法等构成专门的文法,由气象、体调、血脉等构成特别的风格,大都软性,相对复杂,不易掌握,暴露出的问题因此比较多。如何学习前人,继承传统,是旧体诗发展的关键。新的创作实践证明,旧体诗也可以涵括今人的生活,它们前途远大,生机无限。由此延展至海外,又必将对中华礼乐文明的传播、中华文明与世界先进文明的沟通与交流起到桥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体诗 汉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当代意识的植入 被引量:7
4
作者 汪涌豪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5-134,共10页
面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出现的迟滞沉闷局面 ,有必要从研究主体角度 ,提出当代意识的植入问题。为使一种新的研究格局和气象尽早出现 ,强调摒弃习惯思维 ,鼓励多途探索 ,从本位研究与整体研究同步、客观描述与理论推阐兼顾、观念突破与... 面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出现的迟滞沉闷局面 ,有必要从研究主体角度 ,提出当代意识的植入问题。为使一种新的研究格局和气象尽早出现 ,强调摒弃习惯思维 ,鼓励多途探索 ,从本位研究与整体研究同步、客观描述与理论推阐兼顾、观念突破与方法多样并进三个方面 ,克服以往过于拘执单向度平面研究的缺失 ,还有并非基于本民族传统文论本身的评判标准的机械与过时 ,实在是这一研究能否拒绝平庸 ,并在 2 1世纪开出新局 ,谋取更久远的发展和更悠长的生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当代意识 观念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涌豪:寄身阅读成快旅
5
作者 郭泳 汪涌豪 《当代学生(读写)》 2012年第1期4-7,共4页
采访汪涌豪那天,他诸事丛集,更有指导博士后论文开题急如燃眉,却在近一个小时里滔滔汩汩,纵横开阖说古论今,在在道出读书的欣然快然——读书于他,可谓“千里快哉风”,御风而行。他的人生之旅横无涯际。
关键词 阅读 博士后 读书 开题 汪涌豪
原文传递
文学批评中的“老”与“嫩”——中国古代形式批评理论札记 被引量:2
6
作者 汪涌豪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5-81,共7页
"老"与"嫩"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对很重要的对待性范畴,它们很好地概括了古人力求完粹,高不伤肤、雅不落巧的的创作追求,适切地传达了"后经典时代"中国人独特的文学经验与审美趣尚。其中,"老"... "老"与"嫩"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对很重要的对待性范畴,它们很好地概括了古人力求完粹,高不伤肤、雅不落巧的的创作追求,适切地传达了"后经典时代"中国人独特的文学经验与审美趣尚。其中,"老"指作品体调风格的老熟与老成,"嫩"指字句声色的俊美细腻乃或庸腐华伪。"老"的外在征象是平淡朴拙,但也与绮艳壮丽有关,是为"用雅为老",它的取得端赖人心的完养与阅历的积累;"嫩"固然被认为是文中一格,但其正面的运用更主要在戏曲小说批评。至于两者意义在宋代得到集中诠解,大抵与其时特殊的世相人心以及由此造成的特殊文学趣尚有关。特别是"老"所挟带的幽邃意旨,所征象的精神世界,连同所含蕴的文学创作的成熟丰秀之美,都与宋世存在对应关系,并对明清两代文学批评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畴 中国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 被引量:13
7
作者 汪涌豪 《学习月刊》 2012年第11期13-15,共3页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为当今市场经济横行,有偏至的物质追求,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象早先那样为人认知。油气近几年,多种调查哦显示,国人的锐度率连...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为当今市场经济横行,有偏至的物质追求,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象早先那样为人认知。油气近几年,多种调查哦显示,国人的锐度率连续走低,从成人到孩子,许多人一年5本书都读不到,更不要说经典了,有鉴于此,津贴重提此话题就非常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阅读 意义 市场经济 物质追求 精神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及物批评亟待重返现场 被引量:2
8
作者 汪涌豪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19年第6期4-12,共9页
当下文艺批评常与创作脱节,凸显了批评必须及物的重要性。好的批评家必须有洞察的本能和介入的意识,以时刻准备出发或已在途中的姿态,投身到变动不居的创作大潮中,既对作者有感同身受的了解,又对自身保持高度的警惕,由此将一种深刻的洞... 当下文艺批评常与创作脱节,凸显了批评必须及物的重要性。好的批评家必须有洞察的本能和介入的意识,以时刻准备出发或已在途中的姿态,投身到变动不居的创作大潮中,既对作者有感同身受的了解,又对自身保持高度的警惕,由此将一种深刻的洞见赋予对象,开显出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当然,过程中须注意拿捏好主体与对象的关系。真正的及物应与对象既契合又疏离,两者的博弈尽显饱满郁勃的生命张力。此外,又须注意思想的可视性,不故弄玄虚,故弄玄虚也是批评不能及物的表现之一。最后,为及物批评能早日建成,批评家须加强人格修养,有明确的岗位意识和责任心。如此有守有为,才能使批评尽显高品位和高格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批评 及物 现场 批评家 创作与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总体史”的中国文学史及其观念确立——兼论需要怎样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被引量:1
9
作者 汪涌豪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13-116,共4页
在新的时代、新的时期、新的任务面前,要繁荣与发展学术文化,必须高度重视传统的基础的学科建设。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就是这样的学科建设。在20世纪,已出版的各类文学史著作,总数已突破二千种。从数量上看,是可以称之为学术繁荣的。但学... 在新的时代、新的时期、新的任务面前,要繁荣与发展学术文化,必须高度重视传统的基础的学科建设。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就是这样的学科建设。在20世纪,已出版的各类文学史著作,总数已突破二千种。从数量上看,是可以称之为学术繁荣的。但学术界对此并不满意,真正为学者们所认同的文学史著作尚属凤毛麟角,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文学史研究和教学亟待改革,期盼既有分量又能给人耳目一新的中国文学史著作问世。本刊约请三位学者,就文学史研究发表真知灼见,名曰"文学史观笔谈"。董乃斌教授的文章提出方法、资料和观念是文学史研究的三大要素,但处于关键地位的是观念。观念的变化带来了新课题,新课题的提出促进了资料的发掘,新资料的介入又打开了新视野,引发了新思路,形成了新观点,这样的研究必然填补文学史研究的不少空白。董文还提出要重视"非史之史",即那些具有文学史性质而不以文学史命名的专题研究著作,显然它是值得提倡的文学史研究的一种新形式和新动向。王齐洲教授的文章提出古代文学观念是古人对于文学的认识,对它的理解和评价必须遵循历史的维度,放在历史语境。所谓历史的维度,就是要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它,用历史的观念去理解它,用历史的方法去研究它,用历史的态度去评论它。历史语境的建构,对于理解各种文学观念的具体文化内涵是至关重要的。学术研究者应具有才、学、识、德的综合素质,把"史法"和"史意"结合起来,这样古代文学观念的研究定然会有崭新的局面。汪涌豪教授的文章鲜明提出作为"总体史"的中国文学史及其观念的问题,他指出今天的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研究应该从"观念史"向"总体史"转进,以一种"整合的历史观",既引入文化史、乃至文明史的思考维度,重视对大跨度和结构性问题的研究,又引入社会史的方法,将眼光投向底层和边缘,最大限度地复原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现场与境况,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较长时段文学发展的真实面貌。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何况这三位学者都是高等学校名副其实的老师,他们既有长期文学史研究的实践,又有丰富的文学史教学经验,相信其真切见解一定能给大家以启发和教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史》 总体史 背景介绍 作品分析 评价标准 复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朱新昌的创作看中国画的探索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涌豪 《中国文艺评论》 2018年第5期50-62,共13页
当代工笔画的复兴是基于中国画的转型焦虑,画家所作的一种选择与因应。其间,围绕着《聊斋志异》与《山海经》两部经典,朱新昌在神话题材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引人注目。他既无取以空洞单薄充简明醇至的疏懒画风,又反对以粗鄙化的人物... 当代工笔画的复兴是基于中国画的转型焦虑,画家所作的一种选择与因应。其间,围绕着《聊斋志异》与《山海经》两部经典,朱新昌在神话题材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引人注目。他既无取以空洞单薄充简明醇至的疏懒画风,又反对以粗鄙化的人物造型求奇求新,以不脱浮世绘笔法的艳俗风格哗众取宠。在认真学习传统技法,广泛汲取民间艺术,包括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在内的多种养分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对中国画创作路径与未来发展的实验和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正可归入当今画坛酝酿中的"以意写形"的"新文人画"行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朱新昌 转型焦虑 表现主义 以意写形 新工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要读经典 被引量:1
11
作者 汪涌豪 《学习月刊》 2012年第19期12-14,共3页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为当今市场经济横行.偏执的物质追求.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多种调查显示.国人的阅读率连续走...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为当今市场经济横行.偏执的物质追求.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多种调查显示.国人的阅读率连续走低.从成人到孩子.许多人一年5本书都读不到.更不要说读经典了。有鉴于此.今天重提此话题就非常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经 经典阅读 精神空间 物质追求 市场经济 阅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评的敬畏与诚意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涌豪 《中国文艺评论》 2018年第8期10-17,共8页
面对文艺创作的繁荣及公众审美水平的提升,我们的文艺评论不能不说有些滞后了,有的评论家更是缺位或脱岗太久,以至一头跟不上创作的发展,另一头又落后于大众的需求。为今之计,要在接时代之地气和通大众之声气上多下功夫,尤须保持独立的... 面对文艺创作的繁荣及公众审美水平的提升,我们的文艺评论不能不说有些滞后了,有的评论家更是缺位或脱岗太久,以至一头跟不上创作的发展,另一头又落后于大众的需求。为今之计,要在接时代之地气和通大众之声气上多下功夫,尤须保持独立的本位,有职业敬畏与学术操守。只有基于对真理无条件的服从,以及对自己视为志业的评论事业的神圣信仰,才能使批评避免寄生的冗余,真正成为艺术强有力的护法。而要做到这一点,评论家能否知所敬畏、常怀诚意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应鼓励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直言无隐的真批评,并确信只有在这种评论中,批评家才能既提升了别人,又成就了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评论 独立与公正 敬畏 诚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汪涌豪 《传承》 2012年第9期79-81,共3页
不要说有些书读了没用,这个世界有许多书本来就与实用无关,而只为情趣存在。也不要说有些书离现实太远,换个角度,其实它离你的理想很近。至于还有些书对你现在帮助不大,但可能对你的终身都会有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可以带着目的读书... 不要说有些书读了没用,这个世界有许多书本来就与实用无关,而只为情趣存在。也不要说有些书离现实太远,换个角度,其实它离你的理想很近。至于还有些书对你现在帮助不大,但可能对你的终身都会有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可以带着目的读书,但不能太有目的,正如可以带着目的与人交往,又不能总带着目的,否则会很可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阅读 意义 与人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骨”非“风格”辨 被引量:4
14
作者 汪涌豪 《阴山学刊》 1994年第2期36-39,共4页
作为古代文论中重要的理论范畴,“风骨”与“风格”同中有异。“风格”是必然有的,而“风骨”只具有可能有的或然性。风骨不是风格。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它代表了刘勰对艺术美本质的一部分认识,是刘勰对创作、批评提出的一个基本原则... 作为古代文论中重要的理论范畴,“风骨”与“风格”同中有异。“风格”是必然有的,而“风骨”只具有可能有的或然性。风骨不是风格。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它代表了刘勰对艺术美本质的一部分认识,是刘勰对创作、批评提出的一个基本原则,它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涵盖力,但不具有划一风格的作用。将二者混同,与在汉语中“风格”一词的原始意义以及作为传统诗学范畴的“风骨”自身逻辑形态不稳定带来的意义歧出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骨 风格 同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志与乐生:中国人的幸福观 被引量:1
15
作者 汪涌豪 《传承》 2011年第4期71-73,共3页
有鉴于有些危机不源于经济而在人心,不在于贫穷而在贪婪,我们认为,现在是到了重新定义发展和幸福的时候了。而当此际,建立在欲望简化与精神余裕基础上的传统中国人的幸福观,以及那种由"内求诸己""反身而诚"而体会"乐莫大焉"的东... 有鉴于有些危机不源于经济而在人心,不在于贫穷而在贪婪,我们认为,现在是到了重新定义发展和幸福的时候了。而当此际,建立在欲望简化与精神余裕基础上的传统中国人的幸福观,以及那种由"内求诸己""反身而诚"而体会"乐莫大焉"的东方式的自省与诚意,显然不外在于这种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观 中国人 乐生 定义 自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初唐四杰作品中的一个主题——兼谈四杰的人品问题
16
作者 汪涌豪 《探索(浙江)》 1987年第5期46-50,共5页
初唐四杰(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对生命不永、繁华难持的咏叹。这种咏叹有时被他们用深沉、悲凉的口吻出之,有时则以嘲讽、揶揄的口吻出之,构成了他们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自来,人们对诸如四杰的生... 初唐四杰(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对生命不永、繁华难持的咏叹。这种咏叹有时被他们用深沉、悲凉的口吻出之,有时则以嘲讽、揶揄的口吻出之,构成了他们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自来,人们对诸如四杰的生平事迹、诗歌创作成就研究较为深入,但在将四杰的诗、赋、文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察其创作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由此,造成了他们对大量存在于四杰作品中这一主题的忽视。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四杰创作的思想内涵,加深对四杰作品的切实理解,有必要对此问题作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四杰 王勃 作品 杨炯 骆宾王 人品 卢照邻 高宗 王府 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屈原对先圣的称赏
17
作者 汪涌豪 《探索(浙江)》 1985年第4期8-12,共5页
屈原绝大部方作品,都在抒发这样一种深沉浩博的感情,那就是一个行度清白的忠直之士遭昏君蔽瘖蒙群小构陷而才无所施、怨无所泄的悲愤心情。在这些作品中,他有感于时世的昏昧,对上古时代的先圣往哲表现了无限的钦慕,为自己未能遭逢明君... 屈原绝大部方作品,都在抒发这样一种深沉浩博的感情,那就是一个行度清白的忠直之士遭昏君蔽瘖蒙群小构陷而才无所施、怨无所泄的悲愤心情。在这些作品中,他有感于时世的昏昧,对上古时代的先圣往哲表现了无限的钦慕,为自己未能遭逢明君而深感惋惜。 由于屈原十分钦慕的先圣如三王(轩辕、颛顼、帝(?))、尧、舜、禹、汤、武丁、周文王和周武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尧舜禹 儒家 楚国 贤能 举贤授能 上古社会 楚王 《离骚》 昏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主体论范畴
18
作者 汪涌豪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1-165,共5页
魏晋时,创作主体的才性问题普遍受人关注,但凝结为以"才"为核心的范畴集群是在唐以后。唐人的"尽才"思想以及圣人、风俗、天地"养才"的观点,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宋以后,因道与文的分途发展,文人... 魏晋时,创作主体的才性问题普遍受人关注,但凝结为以"才"为核心的范畴集群是在唐以后。唐人的"尽才"思想以及圣人、风俗、天地"养才"的观点,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宋以后,因道与文的分途发展,文人的自尚宗趣与自觉独立,使得"才"的讨论脱开了政教束缚,走向更精细的境地。基于"才"的酝酿、发扬与呈现竭尽幽微与特殊,时人将兴趣更放在难以究诘的"天地养才"上,由此演成传统文论中主体理论与主体论范畴的极大丰富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才 主体论 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评的即时感与历史感--对青年批评家的瞩望
19
作者 汪涌豪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0年第3期23-33,共11页
青年是时代的先锋,也是批评的重要力量。但当下有些青年批评家常持一种"寂静主义"的立场,行"佛系批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时代和大众脱节的问题。为使其打破纯学理的迷思和学科的局限,回归到本来最能参与和融入的... 青年是时代的先锋,也是批评的重要力量。但当下有些青年批评家常持一种"寂静主义"的立场,行"佛系批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时代和大众脱节的问题。为使其打破纯学理的迷思和学科的局限,回归到本来最能参与和融入的批评现场,本文提出加强文艺批评的即时感的问题,即要求其能在一定时间内,快速精确地对当下发生的文艺现象作出反应,并展开生动鲜活的评述。同时,为避免这种即时的评述流于空泛,又须有一种"往代意识",以增强历史感,让艺术真正摆脱静态的孤立,与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为此,青年批评家不应一味追求批评的知识化,而要在历史批评与审美批评的统一中,为推动"真批评"的产生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批评家 即时感 历史感 佛系批评 文艺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序
20
作者 汪涌豪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5-136,共2页
初次见到杨赛学棣,是在2008年11月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复旦大学青年论坛上。他在会上做主旨发言,我任评议人。他当时一袭风衣,一条红围巾,分外显目。杨赛讲述了从中文专业转到音乐专业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他本科读的汉... 初次见到杨赛学棣,是在2008年11月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复旦大学青年论坛上。他在会上做主旨发言,我任评议人。他当时一袭风衣,一条红围巾,分外显目。杨赛讲述了从中文专业转到音乐专业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他本科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和博士读的中国古代文学方向,喜欢写一些古诗文,比较关注中国古代的文学和哲学。博士毕业后,他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工作的重心必然要向音乐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美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 范畴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 中文专业 红围巾 古诗文 上海音乐学院 博士毕业 青年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