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Bs与P&T技术处理地下水污染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汪水兵 贾永刚 +1 位作者 罗先香 方丰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3142-3145,共4页
关于地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方法很多,其中抽出-处理技术(P&T)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成熟化程度最高的技术,而渗透反应格栅(PRBs)技术是最新的处理技术,该技术在欧美已得到广泛应用。从不同角度对这2种技术进行比较,并对地下水污染处... 关于地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方法很多,其中抽出-处理技术(P&T)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成熟化程度最高的技术,而渗透反应格栅(PRBs)技术是最新的处理技术,该技术在欧美已得到广泛应用。从不同角度对这2种技术进行比较,并对地下水污染处理时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和注意问题等进行研究,旨在说明渗透反应格栅技术在处理地下水污染过程中的重要性,推动该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加速我国地下水污染控制与就地修复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出-处理 渗透反应格栅(墙) 就地恢复 地下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德市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及环境影响分析
2
作者 朱森 汪水兵 +1 位作者 秦志勇 卫尤文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25年第1期69-81,共13页
运用多通道在线GC-MS/FID在2021年4―8月对广德市工业园区和城镇生活区环境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分别进行了短期的连续监测,研究了VOCs的浓度变化、组成特征、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以及主要来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两个监测点共检... 运用多通道在线GC-MS/FID在2021年4―8月对广德市工业园区和城镇生活区环境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分别进行了短期的连续监测,研究了VOCs的浓度变化、组成特征、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以及主要来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两个监测点共检出115种VOCs,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的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115.13±49.58)×10-9和(132.97±26.66)×10-9,其中VOCs含量排名前三的物种为芳香烃、烷烃和卤代烃。进一步的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分析表明,两个监测点VOCs的主要来源略有差异,其中工业园区监测点主要来源于溶剂使用、工业排放、植物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烧源和液化石油气(LPG)挥发,城镇生活区监测点主要来源于溶剂使用、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LPG挥发和植物排放;两个监测点排放的VOCs中都是芳香烃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臭氧生成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市臭氧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因子影响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汪水兵 刘桂建 +5 位作者 杨鹏 张红 洪星园 朱森 包翔 秦志勇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4期339-348,共10页
利用合肥市10个国控站点2019年臭氧(O_(3))浓度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O_(3)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 O_(3)小时及月均浓度均呈单峰型,6月份达到峰值;(2)董铺水库和高新区站点O_(3)对污染天气的贡献率... 利用合肥市10个国控站点2019年臭氧(O_(3))浓度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O_(3)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 O_(3)小时及月均浓度均呈单峰型,6月份达到峰值;(2)董铺水库和高新区站点O_(3)对污染天气的贡献率相对较高,贡献率均超过10%;(3) 2019年超标时次较多的站点为董铺水库和高新区,且出现在夏季;(4)温度、相对湿度和太阳总辐射与O_(3)浓度呈正相关,温度在30-35℃、相对湿度在40%-50%和太阳总辐射在800-1000 W·m^(-2)时O_(3)浓度达到最高值;风速在4-4.5 m·s^(-1)时外源输送较强烈,O_(3)浓度较高;降水对O_(3)前体物有清除作用,O_(3)浓度越高,降水的清除作用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市 臭氧 时空分布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非点源污染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11
4
作者 汪水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4-295,共2页
随着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将成为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特别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在总结农业非点源污染来源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2大方向,4项内容,8种措施”防治对策,。
关键词 农业 非点源污染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现状调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汪水兵 郑志侠 翁建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6年第18期120-121,共2页
本文利用排放因子模型对2014年安徽省工业源中VOCs的年排放量进行测算。以期对我省工业源VOCs污染防治提供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2014年安徽省工业源VOCs排放量为37.77万t,其中工艺过程源为20.74万t,占总量的54.91%;溶剂使用源为17.03... 本文利用排放因子模型对2014年安徽省工业源中VOCs的年排放量进行测算。以期对我省工业源VOCs污染防治提供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2014年安徽省工业源VOCs排放量为37.77万t,其中工艺过程源为20.74万t,占总量的54.91%;溶剂使用源为17.03万t,占总量的45.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工业源 现状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城市臭氧污染分布与气象要素间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汪水兵 张红 +1 位作者 易明建 卫尤文 《低碳世界》 2020年第12期1-3,共3页
本文利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臭氧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综合分析长三角区域典型城市臭氧污染与气象要素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2018年长三角区域9个典型城市春季臭氧浓度变化范围在65~88μg·m-3,夏季在60~97μg·m-3,秋季在53~7... 本文利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臭氧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综合分析长三角区域典型城市臭氧污染与气象要素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2018年长三角区域9个典型城市春季臭氧浓度变化范围在65~88μg·m-3,夏季在60~97μg·m-3,秋季在53~72μg·m-3,冬季在31~62μg·m-3;臭氧浓度总体呈现春夏高秋冬低,风速春夏冬高秋季低,能见度夏秋好春冬差,温度春夏秋高冬季低,相对湿度夏冬高春秋低;臭氧浓度与风速、能见度、温度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臭氧 气象要素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汪水兵 殷福才 +2 位作者 郑志侠 贾良清 方丰华 《科技咨询导报》 2007年第14期134-135,共2页
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环境污染损失排除在外,导致了GDP的虚增,安徽省要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指标体系,解决环境污染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通过构建虚拟治理成本对传统GDP进行... 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环境污染损失排除在外,导致了GDP的虚增,安徽省要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指标体系,解决环境污染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通过构建虚拟治理成本对传统GDP进行调整,采用虚拟治理成本法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2004年安徽省虚拟治理成本为90.7亿元,占当年GDP的1.91%。本文针对上述核算结果提出了降低污染扣减指数的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P 绿色GDP 污染扣减指数 虚拟治理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区域臭氧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8
作者 汪水兵 张红 +2 位作者 易明建 洪星园 卫尤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0年第23期114-116,共3页
该文利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臭氧(O3)数据,综合分析了长三角区域O3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O3季均浓度春秋冬三季东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而夏季北部高于东部地区;月均浓度东部与北部地区1~7月份先升高后降低,7月份达到相对低... 该文利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臭氧(O3)数据,综合分析了长三角区域O3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O3季均浓度春秋冬三季东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而夏季北部高于东部地区;月均浓度东部与北部地区1~7月份先升高后降低,7月份达到相对低值后再回升,7~10月份北部下降更快,10月份之后持续降低;日最大8 h平均浓度东部和北部地区变化呈“M”型;超标易发生在4~10月份,东部地区超标天数少于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臭氧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和苏丹草生物学特性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詹秋文 本福 +3 位作者 肖新 汪水兵 李正鹏 张守栋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61-66,共6页
4个苏丹草(Sorghumsudanense)品种和6个高粱(S.bicolor)品种被用来进行高粱和苏丹草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定性性状22,24,31在高粱与苏丹草上表现完全一致;数量性状除3,9,13,15,19,27,38,41,42,46,47,48,49,57在2类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 4个苏丹草(Sorghumsudanense)品种和6个高粱(S.bicolor)品种被用来进行高粱和苏丹草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定性性状22,24,31在高粱与苏丹草上表现完全一致;数量性状除3,9,13,15,19,27,38,41,42,46,47,48,49,57在2类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皆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高粱与苏丹草品种间F测验达极显著水平,但苏丹草品种内1与2,3的F测验不显著,高粱品种6,7,10间F测验不显著。全部个体判别分析表明,各品种回判正确率为100%。聚类分析表明,参试的10个品种被明显分成2类,即苏丹草1,2,3,4聚为一类,高粱5,6,7,8,9,10聚为另一类。数量指标的方差分析显示,聚类指标的选择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苏丹草 生物学性状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成分分析在大气质量监测优化布点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玉平 张庆国 +1 位作者 汪水兵 古今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66-969,共4页
主成分分析法(PCA)以少数的综合变量取代原有的多维变量,在原始数据信息丢失最小的情况下,使数据结构得以简化。作者分析了合肥市新站区大气环境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空气质量污染特征因子与污染物之间的数学模型,再用该模型... 主成分分析法(PCA)以少数的综合变量取代原有的多维变量,在原始数据信息丢失最小的情况下,使数据结构得以简化。作者分析了合肥市新站区大气环境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空气质量污染特征因子与污染物之间的数学模型,再用该模型计算出各点位相对污染程度,并对监测布点进行分类。以此选出最佳监测点位,可为大气质量监测优化布点提供方法,为合肥市新站区环境质量的分区和分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合肥市新站区 大气质量 监测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臭氧污染时空变化及污染成因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汪水兵 刘桂建 +4 位作者 张红 洪星园 杨鹏 陈建 卫尤文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1年第8期124-130,共7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方法利用2017—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臭氧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并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和潜在源区分析,分别评价安徽省臭氧污染区域分布和气象要素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并分析区域传... 目的了解安徽省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方法利用2017—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臭氧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并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和潜在源区分析,分别评价安徽省臭氧污染区域分布和气象要素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并分析区域传输对安徽省臭氧浓度的影响。结果2017—2019年安徽省及各市臭氧浓度增长显著,2019年同比2017年增幅为12.2%,第二季度(4、5、6月)和第三季度(7、8、9月)是O_(3)浓度相对较高的时期,且O_(3)污染有“前移后滞”趋势。污染气团主要来自于安徽省内部地区,潜在源分布显示,皖中地区(合肥、安庆、马鞍山等城市)的贡献比例最大,外地源贡献主要来源于江苏省和山东省等。臭氧浓度与温度和太阳总辐射强度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风速关联性不大。结论安徽省臭氧污染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本地排放的加剧,外源输送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加之高温和强太阳辐射的影响,会加剧臭氧污染的程度,并导致重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气象要素 空气质量监测 空气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市一次重污染过程细颗粒物化学组分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熊鸿斌 陈建 +4 位作者 张红 汪水兵 洪星园 包翔 秦志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258-3269,共12页
使用单颗粒质谱仪(SPAMS)研究了合肥市2018年1月重污染过程空气细颗粒物化学组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重污染期间,EC、HM、MD及RK颗粒占比显著,分别占74.9%、10.0%、5.0%和6.8%,本次重污染主要污染物为元素碳类型颗粒物;进入污染消散期间... 使用单颗粒质谱仪(SPAMS)研究了合肥市2018年1月重污染过程空气细颗粒物化学组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重污染期间,EC、HM、MD及RK颗粒占比显著,分别占74.9%、10.0%、5.0%和6.8%,本次重污染主要污染物为元素碳类型颗粒物;进入污染消散期间后,细颗粒物平均峰值粒径减小0.1μm,含元素碳的各类颗粒峰值粒径分别下降0.04、0.02、0.36、0.22μm,MD颗粒增大0.08μm,OC和Lev颗粒峰值粒径未改变.重污染过程来临前,扩散条件较差,加之本地源排放加剧,导致重污染天气形成,化学组分分析显示,EC占比最高,22日中午出现污染反弹,午后,北方清洁气团入境,扩散条件好转,污染消散. EC、HM、RK颗粒之间存在强相关性,且分别与风速呈现强负相关,说明该次重污染主要是不利气象造成汽车尾气长时间积累而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SPAMS 化学成分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价铁粒径对硝酸盐污染处理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汪水兵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年第24期40-41,共2页
文章以零价铁为实验材料,硝酸盐溶液初始浓度为22.58065mg NO3--N/l,初始p H值为4.00。研究结果表明:零价铁粒径大小对反应有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粒径越小对硝酸盐的去除效果越好,但是当铁粒径小于0.25mm时,反应到10min左右溶液中就出... 文章以零价铁为实验材料,硝酸盐溶液初始浓度为22.58065mg NO3--N/l,初始p H值为4.00。研究结果表明:零价铁粒径大小对反应有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粒径越小对硝酸盐的去除效果越好,但是当铁粒径小于0.25mm时,反应到10min左右溶液中就出现很多悬浮物,这些悬浮物主要是细小的铁颗粒。作为渗透吸附反应格栅(PRBs)的填充材料,零价铁粒径在0.25~1.00mm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 粒径 硝酸盐 污染处理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田生态系统氨排放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志侠 翁建宇 +2 位作者 汪水兵 胡淑恒 家权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2-567,共6页
农田生态系统氨排放分人为源和自然源2种,以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氮肥施用、土壤本底、固氮植物和秸秆堆肥为统计单元,利用排放系数模型算了安徽省农田生态系统氨排放现状。2014年全省农田生态系统氨排放量为50974.0 t,其中,氮肥... 农田生态系统氨排放分人为源和自然源2种,以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氮肥施用、土壤本底、固氮植物和秸秆堆肥为统计单元,利用排放系数模型算了安徽省农田生态系统氨排放现状。2014年全省农田生态系统氨排放量为50974.0 t,其中,氮肥施用氨排放量最大,占总排放量的80.4%。在此基础上提出大气氨污染防治措施,旨在减少农田生态系统大气氨排放,提高空气质量,为科学施肥、合理综合利用秸秆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农田生态系统 氨排放 排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液pH值对海绵铁处理硝酸盐污染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汪水兵 《低碳世界》 2015年第23期13-14,共2页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控制与处理的方法很多,渗透吸附反应格栅(PRBs)是其中的一种,海绵铁作为PRBs填充材料处理地下水硝酸盐的研究较多。本文以海绵铁为实验材料,硝酸盐溶液初始浓度为22.58065mgN03--N/1,溶液pH值分别为2.00、3.0...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控制与处理的方法很多,渗透吸附反应格栅(PRBs)是其中的一种,海绵铁作为PRBs填充材料处理地下水硝酸盐的研究较多。本文以海绵铁为实验材料,硝酸盐溶液初始浓度为22.58065mgN03--N/1,溶液pH值分别为2.00、3.00、4.00、5.00和6.00,海绵铁粒径为0.25~100mm。研究结果表明:溶液的pH值对处理效果有一定影响,随着水样初始pH值的增大,硝酸盐的去除效率逐渐降低;在酸性条件下,海绵铁对硝酸盐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盐氮和氨氮均较少。因此,海绵铁作为渗透反应格栅中的活性填充材料,处理水中的硝酸盐污染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铁 PH值 硝酸盐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主成分及径向基网络的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古今今 张庆国 +1 位作者 汪水兵 黄德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96-200,共5页
运用综合主成分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集成径向基函数人工神经网络(RBF-ANN),参考国家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设定RBF的学习样本,从而构建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对安徽省合肥市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进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实例分析结果表... 运用综合主成分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集成径向基函数人工神经网络(RBF-ANN),参考国家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设定RBF的学习样本,从而构建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对安徽省合肥市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进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运用综合主成分法可以精准的统计出一个区域的环境综合数据,而且在matlab环境下运用RBF-ANN模型既可以准确,客观的评定环境质量的等级,又可以表现其环境污染的具体程度,能在同一评价等级内对不同环境质量的评价对象进行更加细微的污染程度的比较。结果表明,合肥市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环境综合质量介于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的标准极限值之间,属于中度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径向基网络 综合主成分分析 合肥新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春节-疫情期间PM_(2.5)浓度变化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红 杨鹏 +4 位作者 汪水兵 洪星园 朱森 包翔 秦志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77-185,共9页
该研究将2020年1-2月分为春节前(1月1-23日)、春节期间(1月24-30日)和疫情期间(2月1-28日)3个时段,通过对比分析这3个时段与2019年同期空气质量数据,发现不同时期浓度较2019年同期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其中PM_(2.5)浓度在疫情期间浓度下降... 该研究将2020年1-2月分为春节前(1月1-23日)、春节期间(1月24-30日)和疫情期间(2月1-28日)3个时段,通过对比分析这3个时段与2019年同期空气质量数据,发现不同时期浓度较2019年同期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其中PM_(2.5)浓度在疫情期间浓度下降幅度最大,达到了40%,结合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及模型模拟结果对比可知:3个时段PM_(2.5)浓度改善原因有所不同,本地污染源和省外污染源排放影响略有差异,春节前受本地源影响更小,外源输送影响更为严重,空气改善主要是受有利的气象条件影响所致,春节期间省外源贡献更严重,空气质量改善得益于春节期间降水湿沉降影响,疫情期间空气质量改善得益于本地污染源排放减少和省外污染源输送的减少与适宜气象条件的双重利好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疫情期间 减排 污染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水污染治理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远盛 匡武 +1 位作者 姚尚和 汪水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5230-5231,共2页
通过对淮河流域污染原因的分析,总结了10年治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下阶段治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淮河 污染防治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氨排放量估算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志侠 翁建宇 +1 位作者 汪水兵 家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8期73-75,共3页
[目的]估算安徽省氨排放量,为氨排放控制方案的制订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排放系数模型,对安徽省不同排放源的氨排放量进行估算。[结果]2014年安徽省氨的排放总量为528 046.80 t,其中,农田生态系统和畜禽养殖业为主要氨排放源,分别为... [目的]估算安徽省氨排放量,为氨排放控制方案的制订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排放系数模型,对安徽省不同排放源的氨排放量进行估算。[结果]2014年安徽省氨的排放总量为528 046.80 t,其中,农田生态系统和畜禽养殖业为主要氨排放源,分别为50 860.98和357 812.01 t,占总量的9.63%和67.76%;其他行业中,废物处理为主要氨排放源,为119 373.81 t,占总量的22.61%。[结论]安徽省的氨排放强度超过我国多数省份或地区,这可能与安徽省主要氨排放来源于动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系数 排放量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和苏丹草营养生长阶段的判别和聚类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詹秋文 肖新 +3 位作者 汪水兵 李正鹏 张守栋 徐如松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11,共3页
4个苏丹草品种和 6个高粱品种在营养生长阶段的生物学性状差异性分析表明 :2 7个数量性状除性状 3、9、13、15、19、2 7在两类间差异不显著外 ,其余 2 1个性状在高粱和苏丹草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高粱和苏丹草两两品种间差异极显... 4个苏丹草品种和 6个高粱品种在营养生长阶段的生物学性状差异性分析表明 :2 7个数量性状除性状 3、9、13、15、19、2 7在两类间差异不显著外 ,其余 2 1个性状在高粱和苏丹草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高粱和苏丹草两两品种间差异极显著 ;苏丹草类内品种 1与 2、10的 F测验不显著 ;高粱品种 5、6、9三者间 F测验不显著。逐步判别分析剔除 14个性状后 ,筛选出最主要的 16个性状指标 ,全部观察个体基本散布成两大类但有交叉。聚类分析表明 ,参试的 10个品种被分成两大类 ,即苏丹草 1、2、3、10为 1类 ,高粱 5、6、7、8、9为 1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苏丹草 生物学性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