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外科治疗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4
1
作者 汪学非 周鹏 唐兆庆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0-258,共9页
胃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尽管近年来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型药物研发不断取得突破,但根治性手术始终是胃癌诊疗的核心。随着标准胃癌根治手术的成型,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治疗技术的进步,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模式... 胃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尽管近年来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型药物研发不断取得突破,但根治性手术始终是胃癌诊疗的核心。随着标准胃癌根治手术的成型,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治疗技术的进步,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模式的确定,以及胃癌精准外科理念的形成和初步实践,胃癌手术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个体化和精准化胃癌外科治疗理念深入人心。安全、有效、精准、微创始终是胃癌外科医师需牢牢把握的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帮助年轻医师更好的成长,本文总结胃癌诊疗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外科治疗 进展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与p53突变之间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汪学非 孙益红 +2 位作者 左青松 卢韶华 秦新裕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8-439,共2页
目的:探讨survivm基因表达与p53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40例胃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的表达状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strvivin表达阳性率为46.4%(65/140),p53表达阳性率为47.9%(67/... 目的:探讨survivm基因表达与p53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40例胃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的表达状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strvivin表达阳性率为46.4%(65/140),p53表达阳性率为47.9%(67/140)。根据p53表达的阳性指数0、1、2、3、4将140例胃癌组织分为5组,各组survivin表达阳性指数分别为2.01±2.514、0.17±0.495、2.80±1.789、4.73±1.272、6.50±0.707,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67例p53表达阳性胃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阳性指数和p53表达阳性指数呈同步上升趋势(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survivim P53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辅助胃癌手术19例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凤林 闾晨涛 +7 位作者 秦净 沈坤堂 陈伟东 沈振斌 汪学非 王聪 孙益红 秦新裕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21,F0002,共4页
目的总结达芬奇S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在胃癌手术的临床应用中的经验。方法总结2010年3—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完成的19例达芬奇S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辅助胃癌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体会。结果全胃切除8例,远端胃切除8例,近端胃切... 目的总结达芬奇S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在胃癌手术的临床应用中的经验。方法总结2010年3—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完成的19例达芬奇S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辅助胃癌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体会。结果全胃切除8例,远端胃切除8例,近端胃切除2例,胃楔形切除1例。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或普通腹腔镜手术病例,手术时间150~440min,出血量10~100mL。D1清扫3例,清扫淋巴结数分别为19、24和30枚;D2清扫16例,清扫淋巴结28~71枚。术后发生胃瘘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达芬奇S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辅助胃癌手术的近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 人工智能 胃癌 D2根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侧群细胞检测分选及其增殖能力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雪 汪学非 +5 位作者 唐兆庆 沈振斌 孙益红 施前 汤其群 秦新裕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检测和分选胃癌细胞系中的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SP),并对其体外增殖能力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选择3株不同分化程度的人胃癌细胞系MKN-28、SGC-7901、BGC-823,以Hoechst 33342/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荧光染料双染,维拉帕... 目的检测和分选胃癌细胞系中的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SP),并对其体外增殖能力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选择3株不同分化程度的人胃癌细胞系MKN-28、SGC-7901、BGC-823,以Hoechst 33342/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荧光染料双染,维拉帕米拮抗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激活分选法检测SP细胞比例;通过细胞生长曲线(CCK-8法)对SP细胞体外增殖能力进行初步分析。结果3株胃癌细胞中均存在含量极少的SP细胞,比例在0.8%~2.7%之间;SP细胞比例随着胃癌细胞分化程度降低而下降(2.20%vs1.57%vs0.93%,P=0.023)。人胃癌细胞系MKN-28来源的SP细胞体外培养1周、2周后的增殖倍数分别为22.67和290,明显高于非SP细胞培养后的13.68和124。细胞生长曲线显示,SP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强于non-SP细胞及未经分选的MKN-28细胞(P=0.044)。结论胃癌细胞系中存在比例相对稳定的SP细胞,SP细胞比例随着胃癌细胞分化程度增高而上升。胃癌SP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高于非SP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侧群细胞 肿瘤干细胞 细胞生长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附467例报道) 被引量:8
5
作者 阴忆青 方勇 +5 位作者 汪学非 王聪 沈振斌 秦净 孙益红 秦新裕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8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病人各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对467例早期胃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栓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病人各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对467例早期胃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栓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主要有:肿瘤大小(最大径,≤2cm比>2cm,P<0.01)!分化程度(分化良好比分化不佳,P<0.01)!浸润深度(黏膜层比黏膜下层,P<0.01)!淋巴管癌栓(无比有,P<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浸润均是提示胃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栓等因素有关。确定早期胃癌手术方案时,可参考上述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决定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病理学 临床 胃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间质瘤30例外科治疗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沈坤堂 秦新裕 +2 位作者 孙益红 汪学非 俞瑞东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3-835,共3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5—2006年间收治的3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最常见于十二指肠降部60%(18/30),其次为水平部20%(6/ 30),球部10%(3/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5—2006年间收治的3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最常见于十二指肠降部60%(18/30),其次为水平部20%(6/ 30),球部10%(3/30),升部10%(3/30)。肿瘤以恶性多见,占76.7%(23/30),交界性13.3(4/30),良性10%(3/30)。细胞类型以梭形细胞型多见,占73.3%(22/30),混合型次之,占23.3%(7/30),上皮细胞型少见,占3.3%(1/30)。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黑便多见,占40%(12/30),其次为腹痛30%(10/30)、饱胀13.3%(7/30)、贫血20%(6/30)。诊断方法的选择依次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内镜超声及CT。30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治疗,1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3例为降部肿瘤,2例为横部肿瘤,术后病理检查均无淋巴结转移;5例降部和2例球部肿瘤行肿瘤及十二指肠壁局部切除术,4例水平部和3例升部肿瘤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另有1例球部肿瘤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随访15个月~9年,其中24例获得完整随访,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7.5%。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以恶性者多见,其局部侵袭性不如消化道癌,淋巴结转移少见,术前诊断主要依据上腹部增强CT、胃肠道钡剂造影、胃镜以及内镜超声检查,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胃肠道间质瘤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载脂蛋白H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聪 孙益红 +4 位作者 汪学非 马端 李希 汤其群 秦新裕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相对简便而高效的方法,从人血浆中分离、纯化载脂蛋白H。方法用高氯酸预处理血浆,以离子交换色谱和亲和色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用SDS-聚丙烯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对纯化产品进行鉴定。用BCA蛋白质定量... 目的探索一种相对简便而高效的方法,从人血浆中分离、纯化载脂蛋白H。方法用高氯酸预处理血浆,以离子交换色谱和亲和色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用SDS-聚丙烯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对纯化产品进行鉴定。用BCA蛋白质定量测定试剂盒测定获得载脂蛋白H的量。结果连续分离、纯化3次,每次获得的产品纯度均大于98%,且经Western blot分析均能与抗β2-GlycoproteinⅠ单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3次纯化共获得apoH12.56 mg,平均21 mg/L。结论本方法重复性好、可靠性高,较传统方法更为简便和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H 分离 纯化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非根治性ESD切除对追加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罗忆泓 叶博天 +6 位作者 汪学非 刘凤林 沈振斌 陈伟东 沈坤堂 唐兆庆 孙益红 《中国临床医学》 2022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追加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并分析2次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胃癌专业组进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共756例,其中4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追加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并分析2次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胃癌专业组进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共756例,其中46例患者手术前进行了ESD治疗(ESD组)。以倾向性评分进行1∶5匹配,纳入223例仅接受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对照(非ESD组)。分析ESD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及2次手术时间间隔。结果 ESD组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Ⅱ~Ⅲ级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ESD组(21.74%vs 4.04%,P<0.01),以胰瘘和腹腔积液合并感染为著(P<0.01)。ESD史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与其他周相比,ESD术后3周追加腹腔镜手术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75.00%(9/12) vs 41.18%(14/34),P=0.044];ESD术后2周追加腹腔镜手术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可能较低[16.67%(1/6) vs 55.00%(22/40),P=0.093]。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SD术后追加腹腔镜手术可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ESD术后2周追加腹腔镜手术可能较为安全,但有待增加样本量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胃癌根治术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围手术期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团队模式下腹腔脱落细胞学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诊疗策略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妍 崔越宏 +10 位作者 余一祎 李伟 刘凤林 汪学非 孙益红 饶圣祥 梁亮 侯君 纪元 孙菁 刘天舒 《中国临床医学》 2019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目的:介绍1例多学科团队模式(multiple discipline team, MDT)下腹腔脱落细胞学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诊治经过,探讨同类患者的MDT诊疗策略。方法:患者入院后诊断为腹腔脱落细胞阳性晚期胃癌,cT_(4a)N(+)M_1(CY_1),经MDT讨论后,考虑予以转... 目的:介绍1例多学科团队模式(multiple discipline team, MDT)下腹腔脱落细胞学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诊治经过,探讨同类患者的MDT诊疗策略。方法:患者入院后诊断为腹腔脱落细胞阳性晚期胃癌,cT_(4a)N(+)M_1(CY_1),经MDT讨论后,考虑予以转化化疗联合根治手术治疗。结果:经积极全身治疗后,患者接受胃癌根治手术,术后予单药辅助化疗。患者随访期间出现腹腔转移,予姑息化疗,2018年6月仍生存。结论:该病例诊治经过提示,MDT模式有助于对胃癌患者制定最优治疗方案,获得最佳治疗效果。胃癌腹腔脱落细胞学阳性胃癌患者可通过外科手术联合化疗取得最大生存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腔脱落细胞 转化化疗 多学科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新辅助治疗后不同肿瘤退缩分级系统的预后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丹 田晨宇 +2 位作者 赵骏杰 李豪杰 汪学非 《中国临床医学》 2022年第3期328-337,共10页
目的探讨3种肿瘤退缩分级(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标准(Mandard-TRG、Becker-TRG及JGCATRG)与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新辅助治疗术后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比较其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 目的探讨3种肿瘤退缩分级(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标准(Mandard-TRG、Becker-TRG及JGCATRG)与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新辅助治疗术后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比较其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新辅助治疗及胃癌根治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198例,根据Mandard-TRG、Becker-TRG及JGCA-TRG对术后组织标本进行重新评价,分析3种TRG标准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98例患者,其中男性152例,女性46例。3种TRG标准划分的不同肿瘤退缩分级间肿瘤直径、ypT、ypN、脉管浸润、神经侵犯的构成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不同Becker分级或JGCA分级之间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P=0.035),而不同Mandard分级之间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进一步比较Becker 1a~2级和Becker 3级患者的生存情况发现,Becker 1a~2级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Becker 3级患者(P=0.002),JGCA 2~3级患者的预后亦显著优于JGCA 0~1b级患者(P=0.006)。Cox回归分析显示,3种TRG均非新辅助治疗后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3种分级预测5年生存状态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8、0.624和0.611。结论Becker-TRG对于接受新辅助治疗的胃癌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略优于JGCA-TRG和Mandard-TRG,仍需探索更加全面精准的胃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新辅助治疗 肿瘤退缩分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发性胃癌的发病趋势和治疗挑战及其未来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汪学非 孙益红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429,共5页
早发性胃癌(EOGC)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癌,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EOGC在临床表现上呈现出一系列特点,如女性患者较多、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或未分化癌为主、Lauren分型多为... 早发性胃癌(EOGC)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癌,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EOGC在临床表现上呈现出一系列特点,如女性患者较多、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或未分化癌为主、Lauren分型多为弥漫型,且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然而,关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值得注意的是,约有10%的EOGC病例存在家族聚集性,并发生Cadherin-1(CDH1)或α-1连环蛋白(CTNNA1)基因的胚系突变,被称为家族遗传性弥漫型胃癌(HDGC)。上述独特的临床特点给EOGC的诊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强疗效、保功能、促康复、回社会是EOGC的治疗目标,临床上需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以综合治疗为方法,生理与心理并重,疗效与功能兼顾,造福于更多早发型胃癌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早发性 治疗 发病趋势 挑战
原文传递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胃癌肝转移全国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RECORD研究)年度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云鹤 郗洪庆 +20 位作者 商亮 唐兆庆 余江 卫勃 唐云 乔治 周静 王鑫鑫 汪学非 李国新 薛侃 臧潞 梁寒 黄昌明 陆俊 黄华 田艳涛 李子禹 孙益红 李乐平 陈凛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7,共9页
目的 研究真实世界条件下,中国多地区多中心胃癌肝转移病人总体临床病理特征、诊疗措施、临床分型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自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等10家胃癌专科诊疗中心收治的胃癌... 目的 研究真实世界条件下,中国多地区多中心胃癌肝转移病人总体临床病理特征、诊疗措施、临床分型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自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等10家胃癌专科诊疗中心收治的胃癌肝转移病人的真实世界病例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18周岁≤年龄≤80周岁;(2)胃原发灶肿瘤经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胃腺癌,肝转移灶经影像学检查提示或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证实;(3)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的住院治疗病人。排除标准:(1)发病时或发病前5年内合并其他肿瘤病人;(2)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3分或预期寿命<1个月病人;(3)无随访数据或临床资料严重缺失者。结果 最终1901例符合入排标准的胃癌肝转移病人纳入本研究,胃癌肝转移中国专家共识分型(Chinese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for gastric cancer liver metastasis,C-GCLM)Ⅰ型(初始可切除型)病人368例(19.4%),Ⅱ型(潜在可切除型)病人475例(25.0%),Ⅲ型(初始不可切除型)病人1058例(55.6%)。入组病人的中位年龄为62(54~68岁)岁,其中男性病人居多,为1562例(82.2%),同时性肝转移1512例(80.1%)。胃原发灶中,肿瘤位于远端胃(36.7%)者略高于胃体(24.1%)及近端胃(29.3%);肝脏转移灶中以弥漫多发肝转移多见(60.4%),但右肝转移(20.5%)比例略高于左肝(15.4%)。RECORD研究中胃癌肝转移病人总体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42.0%和16.4%。C-GCLMⅠ型、Ⅱ型、Ⅲ型胃癌肝转移病人的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3.0%、24.5%和6.4%,三组病人的总体生存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提示,C-GCLM分型为可能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Ⅲ型vs.Ⅰ型,HR=2.35,95%CI 2.00-2.76,P<0.001;Ⅱ型vs.Ⅰ型,HR=1.29,95%CI 1.07-1.54,P=0.006)。结论 中国胃癌肝转移病人就诊时以初始不可切除型病人(CGCLMⅢ型)居多;化疗仍是胃癌肝转移病人治疗的基础和主要手段,胃和肝脏转移灶的根治性手术在初始可切除型(C-GCLMⅠ型)和潜在可切除型(C-GCLMⅡ型)病人中居多。胃癌肝转移中国分型C-GCLM系统对不同型胃癌肝转移病人的预后有较好的区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肝转移 胃癌肝转移中国专家共识分型(C-GCLM)系统 临床病理特征 总体生存率
原文传递
早发性胃癌的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分析:一项回顾性真实世界大数据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靖栋 杨长乐 +5 位作者 金培莉 李博森 赵骏杰 李豪杰 汪学非 孙益红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2-456,共5页
目的探索早发性胃癌(EOGC)临床病理特征、复发模式及生存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真实世界大数据研究,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基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癌专病数据库,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胃切除术(... 目的探索早发性胃癌(EOGC)临床病理特征、复发模式及生存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真实世界大数据研究,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基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癌专病数据库,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胃切除术(根治性胃切除和姑息性胃切除)、经术后病理明确为胃腺癌且完成5年随访的患者,排除残胃癌和资料不完整者,共5046例胃癌患者纳入分析。将年龄≤45岁者定义为EOGC组(425例),非EOGC组4621例。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结合的方式,随访截止至2022年10月,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结果与非EOGC组患者比较,EOGC组患者以女性为主[61.6%(262/425)比26.3%(1217/4621),χ^(2)=234.215,P<0.001],合并症较少[31.3%(133/425)比58.5%(2703/4621),χ^(2)=34.378,P<0.001],低-未分化比例更高[90.6%(385/425)比78.2%(3614/4621),χ^(2)=30.642,P<0.001],Lauren分型的弥漫型比例高[53.9%(229/425)比18.3%(846/4621),χ^(2)=274.474,P<0.001],T4分期比例高[44.7%(190/425)比37.5%(1733/4621),χ^(2)=17.535,P=0.001],淋巴结转移比例高[60.5%(257/425)比53.9%(2491/4621),χ^(2)=6.764,P=0.009],病理分期Ⅲ~Ⅳ期比例高[47.5%(202/425)比42.4%(1959/4621),χ^(2)=4.093,P=0.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OGC组与非EOGC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1%和49.1%,EOGC组患者总生存率显著优于非EOGC组(P<0.001)。亚组分析显示,病理分期Ⅰ~Ⅲ期EOGC患者的总生存率均优于非EOG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的Ⅳ期总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复发转移模式分析显示,EOGC组腹膜复发比例高[7.8%(33/425)比3.2%(146/4621),χ^(2)=23.741,P<0.001],而远处转移比例则相对较低[4.9%(21/425)比8.3%(385/4621),χ^(2)=6.247,P=0.012]。结论EOG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复发模式,可根治性切除的EOGC预后更好,提示对EOGC应积极治疗干预并注重预防腹膜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早发性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分析 复发模式
原文传递
1096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瑜凝 姜文超 +2 位作者 高晓东 汪学非 孙益红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1-717,共7页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联合标准D 1淋巴结清扫,且术后病理为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联合标准D 1淋巴结清扫,且术后病理为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评估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按6∶4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选取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同时选取日本胃癌协会(JGCA)指南中内镜切除适应证的相关因素以相同方式建立模型,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者预测效能差异。 结果:共纳入1 096例早期胃癌患者,男性750例,女性346例;年龄(61.4±10.9)岁;肿瘤长径(23.8±11.4)mm。其中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188例(17.2%),N1、N2和N3期分别为109、42和37例,T1a和T1b期分别为462和63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径、肿瘤位置、肿瘤Lauren分型、肿瘤大体形态、肿瘤组织学分型、有无脉管侵犯、有无溃疡、肿瘤分化类型和肿瘤T分期与早期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有关(均 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侵犯(OR=14.822,95%CI:9.323~23.572, P<0.001)、肿瘤未分化(OR=3.095,95%CI:1.649~5.811, P<0.001)、肿瘤T1b期(OR=1.798,95%CI:1.053~3.079, P=0.032)和肿瘤长径≥2 cm(OR=1.229,95%CI:1.031~1.469, P=0.022)均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集与验证集的基线均衡性一致(均 P>0.05)。基于以上变量所构建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验证所得的AUC值分别为0.880(95%CI:0.849~0.911)和0.881(95%CI:0.841~0.921),且明显优于基于JGCA指南内镜切除适应证的预测效能(AUC=0.777,95%CI:0.746~0.809, P<0.001)。 结论:对于存在脉管侵犯,肿瘤未分化、T1b期和长径≥2 cm的早期胃癌患者,应警惕术后淋巴结转移风险;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更有效地预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早期 淋巴结转移 临床预测模型 列线图
原文传递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胃切除手术的时机选择及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15
作者 刘浩 唐兆庆 +6 位作者 李豪杰 沈振斌 张轶群 高晓东 张恒 汪学非 孙益红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4-679,共6页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追加胃切除手术的手术时机对于手术安全性的影响以及可在术前识别的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3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胃癌内镜下ESD治疗后追...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追加胃切除手术的手术时机对于手术安全性的影响以及可在术前识别的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3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胃癌内镜下ESD治疗后追加手术的74例病人资料,分析不同手术时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追加手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早期手术组(手术间隔≤33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3%,显著高于延迟手术组(3.6%,P<0.001)。追加手术出现术后并发症的病人行追加手术平均在ESD后(20.8±16.9)d,显著早于无术后并发症的病人[(39.0±27.8)d,P=0.001];出现术后并发症的病人术前血浆前白蛋白水平为(0.210±0.065)g/L,显著低于无术后并发症的病人[(0.242±0.058)g/L,P=0.041];出现术后并发症的病人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指数(FARI)(8.48±2.06)显著高于无术后并发症的病人(6.73±1.84,P=0.001)。内镜术后早期追加手术、低血浆前白蛋白水平以及高FARI与ESD后追加胃切除手术出现术后并发症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SD后早期追加手术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追加手术宜在ESD术后5周,最好术后8周进行,并且术中应常规先行包括小网膜囊在内的标准腹腔镜探查,明确ESD造成的炎性反应已基本消退后再行追加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非治愈性切除 腹腔镜手术 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胃癌根治术D1与D2淋巴结清扫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汪学非 孙益红 +4 位作者 梁德基 王聪 方勇 刘天舒 秦新裕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25-430,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胃癌根治术中D1与D2两种不同范围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检索近20年来有关胃癌根治术不:司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评估文献质量并提取数据资料,应用荟萃分析专用软件包RevMan(4.2版)进... 目的系统评价胃癌根治术中D1与D2两种不同范围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检索近20年来有关胃癌根治术不:司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评估文献质量并提取数据资料,应用荟萃分析专用软件包RevMan(4.2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初始相关文献394篇,经质量评估后其中4篇文献符合本研究要求.共1316例患者被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D1术式,标准D2术式可有效改善患者远期生存[RR1.35,95%CI(1.12~1.62);NNT=9];若同时纳入联合脾脏或胰体尾脾切除的病例,D2术式只对已突破浆膜(T3)的胃癌患者有意义[RR1.80,95%CI(1.03~3.15);NNT=13];D2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R1.72,95%CI(1.46~2.03);NNT=6]及死亡率[RR2.12,95%CI(1.39~3.25);NNT=21]高于D1术式。结论与D1术式相比,标准的D2根治术可显著提高胃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而同时联合胰体尾和(或)脾脏切除的D2根治术只能改善T3期胃癌患者的预后;D2根治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D1根治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癌根治术 淋巴结清扫 系统评价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胃癌侧群细胞分选及生物学特性的体外鉴定 被引量:6
17
作者 汪学非 孙益红 +6 位作者 李雪 唐兆庆 王聪 沈振斌 秦新裕 施前 汤其群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检测和分选胃癌细胞系中的侧群细胞(SP),并通过体外实验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选择3株不同分化程度的人胃癌细胞系MKN-28、SGC-7901、BGC-823,以Hoechst33342/碘化丙锭(PI)荧光染料双染,维拉帕米拮抗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 目的检测和分选胃癌细胞系中的侧群细胞(SP),并通过体外实验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选择3株不同分化程度的人胃癌细胞系MKN-28、SGC-7901、BGC-823,以Hoechst33342/碘化丙锭(PI)荧光染料双染,维拉帕米拮抗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激活分选法检测SP细胞比例;通过细胞生长曲线(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试验对SP细胞体外增殖及不对称分裂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3株胃癌细胞中均存在含量极少的SP细胞,比例在0.8%~2.7%之间。细胞生长曲线显示,人胃癌细胞系MKN-28来源的SP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强于non-SP细胞及未经分选的MKN-28细胞(P〈0.05)。MKN-28来源的SP细胞平板克隆形成能力(89.33±6.11)%明显强于non-SP细胞(13.33±1.16)%及未经分选的MKN-28细胞(42.67±6.43)%,P〈0.05。MKN-28分选获得的sP细胞亚群经体外培养2周后可分裂产生SP细胞和non-SP细胞,SP细胞比例由起始的100.0%下降至1.4%。结论胃癌细胞系中存在比例相对稳定的SP细胞。胃癌SP细胞体外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均明显强于非侧群细胞,且具有不对称分裂能力,可作为胃癌干细胞研究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细胞 生物学
原文传递
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4
18
作者 孙益红 汪学非 +3 位作者 秦新裕 王承齯 卢韶华 周燕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91-194,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评价survivin在胃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140例胃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情况,回顾性分析survivin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及...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评价survivin在胃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140例胃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情况,回顾性分析survivin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为46.4%(65/140)。累及浆膜层的胃癌survivin表达阳性率(53.2%)明显高于未及浆膜层者(32.6%),TNM分期Ⅲ、Ⅳ期的胃癌survivin表达阳性率(55.2%)明显高于Ⅰ、Ⅱ期者(38.4%)(P均<0.05)。分化较差的胃癌survivin表达阳性率(52.2%)与分化较好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5.4%,P=0.059)。survivin表达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34.4%)明显低于表达阴性者(58.6%,P<0.006)。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survivin表达状态是胃癌根治术后独立的预后因素,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良。结论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率,其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和TNM分期相关。survivin的表达状态是胃癌根治术后独立的预后因素,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IVIN 胃癌 肿瘤标志物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因素 凋亡抑制因子
原文传递
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14
19
作者 沈振斌 孙益红 +7 位作者 王聪 方勇 王洪山 汪学非 陈伟东 刘凤林 沈坤堂 秦新裕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8期768-771,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为其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合理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3例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其与同期343例胃原发... 目的探讨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为其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合理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3例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其与同期343例胃原发型黏膜内癌(其中I~Ⅱ型275例,Ⅲ型68例)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差异。结果43例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男性30例(69.8%),60岁以下者23例(53.5%);溃疡位于胃体和胃窦者39例(90.7%),直径小于2cm者26例(60.5%);癌变后23例为未分化型(53.5%),4例(9.3%)出现淋巴结转移。43例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患者中有4例病灶位于胃上1/3,而Ⅲ型黏膜内癌均位于胃中下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而在细胞分化程度、脉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等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方面,溃疡早期癌变与原发型Ⅲ型以及I一Ⅱ黏膜内癌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43例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患者术后中位随访57(16—98)月,5年总生存率为95.3%,与I~Ⅱ型(97.4%)和Ⅲ型(94.5%)黏膜内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632)。结论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原发型胃黏膜内癌相似,预后良好,经根治性手术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慢性 癌变 早期 黏膜内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5
20
作者 王聪 孙益红 +5 位作者 沈振斌 汪学非 阴忆青 方勇 秦净 秦新裕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338-340,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59例接受D2手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59例接受D2手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数目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影响早期胃癌患者预后(X^2=8.476,6.210,4.014,14.197,55.027,P〈0.05)。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对预后的影响越大。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最为重要的因素,适度地施行淋巴结清扫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存在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更应谨慎地施行微创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早期 淋巴结转移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