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内膜腺癌c-erbB-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汤蕴琦 张萍 +1 位作者 姚晓虹 祝明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5-457,共3页
目的探讨c-erbB-2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对5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标本进行c-erbB-2的检测,分析其表达率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病理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肌层浸润)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腺癌... 目的探讨c-erbB-2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对5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标本进行c-erbB-2的检测,分析其表达率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病理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肌层浸润)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erbB-2、ER、PR的表达率分别是40.4%、59.6%和63.5%。随着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的升高,c-erbB-2的表达率逐渐升高,而ER、PR的表达率则逐渐下降。c-erbB-2、PR的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c-erbB-2的表达与ER、PR的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c-erbB-2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有关,是评估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BB-2 子宫内膜癌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张萍 汤蕴琦 +1 位作者 李文华 惠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7-480,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4例经分段诊刮病理学诊断证实的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病例术前进行MRI(T1WI、T2WI、DWI和增强图像)检查,观察肿瘤信号、肿瘤范围、结合带显示情况和宫颈累及情况,判...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4例经分段诊刮病理学诊断证实的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病例术前进行MRI(T1WI、T2WI、DWI和增强图像)检查,观察肿瘤信号、肿瘤范围、结合带显示情况和宫颈累及情况,判断深肌层浸润和宫颈浸润情况并进行术前分期;将术前分期结果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肿瘤T1WI多为等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DWI为明显高信号,增强成像表现为肿瘤明显强化。MRI判断深肌层浸润的敏感度为85.19%(23/27),特异度为96.04%(97/101),诊断准确率为91.60%(120/131)。MRI判断子宫内膜癌浸润宫颈的准确率为92.31%。结论应用MRI评价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情况较准确,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术前常规影像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磁共振成像 肿瘤分期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子宫内膜癌MRI与手术病理分期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殷胜利 龚华荣 +4 位作者 李文华 崔艳芬 张萍 吴相如 汤蕴琦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6期3-5,共3页
目的与手术病理分期比较,回顾性分析MRI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和判断肿瘤分级的价值。方法对122例经分段诊刮和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病例进行MR自旋回波T1WI、T2WI和DWI成像检查,观察肿瘤的信号、肿瘤范围... 目的与手术病理分期比较,回顾性分析MRI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和判断肿瘤分级的价值。方法对122例经分段诊刮和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病例进行MR自旋回波T1WI、T2WI和DWI成像检查,观察肿瘤的信号、肿瘤范围、结合带显示及宫颈累及情况,测量ADC值,并进行T2WI和T2WI+DWI分期。结果 Ia期25例,Ib期64例;Ⅱ期33例。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肿瘤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为明显高信号,增强后表现为中度强化。T2WI分期的敏感度为89.3%,特异度为91.0%,T2WI+DWI分期的敏感度为94.3%,特异度为93.5%。结论 T2WI联合DWI更有利于提高早期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准确性和判断肿瘤的分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肿瘤分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判断卵巢上皮源性囊实性肿瘤性质的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文华 崔艳芬 +3 位作者 张萍 汤蕴琦 吴相如 储彩婷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1期1225-1227,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结合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鉴别良恶性卵巢上皮囊实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7例卵巢上皮起源的囊实性肿瘤患者的常规MRI、DWI检查资料和肿瘤实体部分的ADC测量值进行回顾性分析,131个病灶...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结合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鉴别良恶性卵巢上皮囊实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7例卵巢上皮起源的囊实性肿瘤患者的常规MRI、DWI检查资料和肿瘤实体部分的ADC测量值进行回顾性分析,131个病灶中46个为良性囊腺瘤,85个为恶性囊腺瘤。结果:良性组卵巢肿瘤实质部分的平均ADC值为(1.69±0.25)×10-3 mm2/s,恶性组为(1.03±0.22)×10-3 mm2/s,两组间ADC值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以(1.25×10-3)mm2/s作为诊断良恶性肿瘤的阈值,则敏感度、特异度和总体符合率分别为90.1%、89.9%和92.4%。结论:常规MRI检查鉴别卵巢表面上皮良恶肿瘤存在困难时,辅以扩散加权成像和ADC值测量有助于进一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 卵巢上皮源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与双极电凝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萍 凌奋 汤蕴琦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03年第6期342-343,共2页
目的 比较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与普通双极电凝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时凝固闭合卵巢和子宫血管的效果。方法 对60名患者术中分别用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普通双极电凝闭合左、右侧骨盆漏斗韧带内的卵巢血管、子宫血管及卵巢固有韧带内的子宫... 目的 比较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与普通双极电凝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时凝固闭合卵巢和子宫血管的效果。方法 对60名患者术中分别用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普通双极电凝闭合左、右侧骨盆漏斗韧带内的卵巢血管、子宫血管及卵巢固有韧带内的子宫动脉上行支,比较二种不同电器械凝固卵巢血管、子宫血管后的血管闭合情况、切断后止血效果及热损伤的发生。结果 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普通双极电凝均能有效凝固、闭塞<3mm管径的血管,二者止血效果相仿(P>0.05);但在凝固、闭合3~5mm直径的子宫、卵巢血管时二者血管腔闭合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结扎速、普通双极均有热能向周围组织传导,但未造成邻近器官热损伤的发生。结论 结扎速、普通双极电凝均能安全有效凝固<3mm直径的血管,结扎速凝固闭合3~5mm的较大血管更安全、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 双极电凝 腹腔镜 子宫切除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单极电针烧灼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萍 凌奋 汤蕴琦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1年第4期270-272,共3页
目的 评估对克罗米芬耐药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不孕妇女进行腹腔镜下单极电针烧灼、穿刺治疗后的行经情况、排卵率、生殖结果及粘连形成情况。 方法 对 2 8例克罗米芬耐药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不孕妇女行腹腔镜下单极电针烧灼、穿刺双侧... 目的 评估对克罗米芬耐药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不孕妇女进行腹腔镜下单极电针烧灼、穿刺治疗后的行经情况、排卵率、生殖结果及粘连形成情况。 方法 对 2 8例克罗米芬耐药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不孕妇女行腹腔镜下单极电针烧灼、穿刺双侧卵巢 ,术后监测月经情况、自发排卵率、妊娠率、粘连形成情况。 结果 术后月经规则者10 0 % ,自发排卵发生率 85 .7% ( 2 4/2 8) ,术后受孕率 42 .8% ( 12 /2 8) ,对 4例术后 6~ 12个月又出现闭经、月经稀发 ,经克罗米芬治疗无效的未孕妇女进行了第二次腹腔镜手术 ,发现 2例有卵巢表面微小、膜状疏松粘连 ,2例第二次手术后自然妊娠。 结论 腹腔镜下单极电针烧灼、穿刺双侧卵巢是治疗对克罗米芬耐药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无排卵的有效治疗方法 ,手术方便、易行 ,术后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 ,手术所致卵巢表面的创伤小 ,术后仅少数病人发生卵巢表面轻度粘连 ,对手术治疗后复发病人行再次手术仍然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排卵探测 腹腔镜术 穿刺术 单极电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组织中VEGF、c-fos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潘虹 刁静 +3 位作者 汤蕴琦 潘颖琳 李佳蕊 张萍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fos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23例份(异位内膜组)及在位内膜组织20例份(在位内膜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1例份(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fos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23例份(异位内膜组)及在位内膜组织20例份(在位内膜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1例份(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VEGF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c-fos表达,并分析内膜组织VEGF与c-fos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异位内膜组和在位内膜组VEGF、c-fos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异位内膜组和在位内膜组VEGF、c-fos表达比较,P均>0.05。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与c-fos表达呈正相关(r=0.425,P<0.05)。结论 EMs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与c-fos表达均升高;c-fos可能通过上调VEGF表达,促进子宫内膜组织血管生成,继而引起EM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F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ms2020的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2
8
作者 熊才运 王阳 +3 位作者 裴虎 莫海伟 汤蕴琦 黄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20,共7页
为将雄性不育基因应用于甜玉米杂交制种中,达到降低劳动成本且保证种子纯度的目的。以来源于甜玉米自交系K78的雄性不育自发突变体male sterility 2020(ms2020)为材料,构建ms2020与甜玉米自交系M08的F 1及相应的F 2遗传群体,通过表型鉴... 为将雄性不育基因应用于甜玉米杂交制种中,达到降低劳动成本且保证种子纯度的目的。以来源于甜玉米自交系K78的雄性不育自发突变体male sterility 2020(ms2020)为材料,构建ms2020与甜玉米自交系M08的F 1及相应的F 2遗传群体,通过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ms2020甜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表型鉴定结果表明:F 1群体均表现为雄性可育,F 2群体出现了育性分离。不育植株能够正常抽雄,但花药不开裂、散粉异常,花药变小且颜色淡黄;1%I 2-KI染色发现不育植株的花药内包含不能正常着色的败育花粉粒。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育性正常植株与不育植株的比例符合3∶1,表明ms2020雄性不育突变体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体。利用BSA技术,初步将目的基因定位在7号染色体短臂上;随后利用初定位区间内的20对SSR标记对不育基因进行定位,将不育基因精细定位在标记S1和W10之间,物理距离为11.30 kb。该区间内包含Zm00001d018802和Zm00001d0188032个注释基因;通过候选基因功能分析,推测已报道为玉米雄性不育基因的编码谷氧还蛋白的Zm00001d018802(ZmMs22/ZmMSCA1)基因可能是导致ms2020雄性不育的关键候选基因。本研究鉴定了ms2020甜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败育特征和遗传特性,为甜玉米雄性不育化杂交制种提供了材料;同时,本研究定位到突变体的关键候选基因,为进一步解析其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雄性不育 基因定位 杂交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籽粒皱缩突变体sh2021的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
9
作者 任文闯 王欣 +2 位作者 张亚辉 汤蕴琦 黄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0-759,共10页
【目的】分析玉米籽粒皱缩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并进行籽粒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为揭示该基因调控玉米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玉米自交系‘B73’种植过程中籽粒自发突变个体为材料,命名为shank2021(sh2021),对其形态学和细... 【目的】分析玉米籽粒皱缩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并进行籽粒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为揭示该基因调控玉米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玉米自交系‘B73’种植过程中籽粒自发突变个体为材料,命名为shank2021(sh2021),对其形态学和细胞学特征进行观察;构建分离群体,通过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对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筛选交换单株进一步缩小定位区间,最后结合转录组测序及基因功能注释推测控制籽粒缺陷性状的候选基因。【结果】与野生型相比,sh2021籽粒凹陷皱缩、颜色加深、籽粒排列不规则,且百粒质量降低。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与野生型相比,sh2021胚乳细胞和淀粉粒均显著变小,且淀粉粒大小不均匀。遗传分析结果表明,sh2021是由单个隐性基因突变所致。利用BSA分析方法将目的基因定位在3号染色体末端约13.25 Mb区域。进一步扩大分离群体筛选交换单株,将目的基因定位在标记ID5与ID9之间的529.60 kb范围。通过sh2021和野生型的转录组测序,结合基因功能注释结果,预测Zm00001d044119、Zm00001d044120、Zm00001d044122、Zm00001d044129、Zm00001d044142这5个基因可能是影响玉米籽粒发育的重要候选基因。【结论】sh2021的发现与鉴定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玉米籽粒发育的遗传机制提供了丰富的试验材料,同时也为后续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解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皱缩突变体 遗传分析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前应用催产素与新生儿黄疸关系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蔡月娥 汤蕴琦 +2 位作者 张逸 金敏菲 张荣荣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284-284,共1页
探讨新生儿黄疸与产前应用催产素引产或催产的关系。结果显示产前应用催产素引产或催产的分娩的新生儿199例,其新生儿黄疸发生率15.08%与未用催产素的发生率6.5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认为产科医生应严格掌握应用催产素... 探讨新生儿黄疸与产前应用催产素引产或催产的关系。结果显示产前应用催产素引产或催产的分娩的新生儿199例,其新生儿黄疸发生率15.08%与未用催产素的发生率6.5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认为产科医生应严格掌握应用催产素引产或催产的指征,同时严密观察,控制催产素的浓度、滴速及一天中总量可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产素 黄疸 新生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