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O_4/T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池至铣 张世英 方志微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3-607,共5页
以偏钒酸铵和硝酸铟为前驱体,制得InVO4,将其与实验室自制TiO2溶胶混溶,采用水热法制备出InVO4/TiO2纳米复合材料。以XRD、TEM、DRS等手段对产物晶型结构、微观形貌以及化学组成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InVO4/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可见光催化... 以偏钒酸铵和硝酸铟为前驱体,制得InVO4,将其与实验室自制TiO2溶胶混溶,采用水热法制备出InVO4/TiO2纳米复合材料。以XRD、TEM、DRS等手段对产物晶型结构、微观形貌以及化学组成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InVO4/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可见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经520℃煅烧后,产物形貌为不规则的钒酸铟大颗粒,表面负载直径约为10nm的TiO2小颗粒,产物中InVO4为正交晶型,TiO2主要为锐钛矿,还含有少量的金红石,可能由于InVO4的存在能促进晶型转变,因而在该温度条件下即出现了金红石的衍射峰。在可见光下,InVO4/TiO2纳米复合材料浓度为0.06g/L时,对甲醛溶液降解率在2.5h时最高达到6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纳米复合材料 甲醛 可见光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造纸污泥和制革污泥联用制备轻质陶粒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池至铣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6-651,共6页
对造纸污泥、制革污泥、粉煤灰以及粘土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焙烧陶粒的原理,以造纸污泥、制革污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进行了陶粒烧制的研究。分析了污泥、粘土、粉煤灰的配比、烧结温度等不同因素对陶粒主要性能的影响。... 对造纸污泥、制革污泥、粉煤灰以及粘土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焙烧陶粒的原理,以造纸污泥、制革污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进行了陶粒烧制的研究。分析了污泥、粘土、粉煤灰的配比、烧结温度等不同因素对陶粒主要性能的影响。确定了烧制污泥陶粒的最佳工艺参数:造纸污泥:制革污泥∶粘土∶粉煤灰比例7.14%∶21.43%∶57.14%∶14.29%(wt.%)、预热温度300℃、预热保温时间10 min、烧结温度1180℃。所制备陶粒性能指标为:筒压强度为4.69MPa,松散容重为612.97 kg/m^3,吸水率为5.19%,铬溶出量0.02 mg/L,气孔分布均匀,完全符合生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陶粒 粉煤灰 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白云石生产低温釉下彩 被引量:2
3
作者 池至铣 林星泵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3-45,共3页
通过对利用白云石生产低温釉下彩陶的坯料配方、生产工艺、釉下彩绘色料配制进行试验,并对制品的坯釉结合性、原料组成对坯料膨胀系数的影响、白云石在坯料中的作用及显色影响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白云瓷的生产控制要素。
关键词 白云石 精陶 白云瓷 釉下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制革污泥制备棕色尖晶石陶瓷色料 被引量:2
4
作者 池至铣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8-302,共5页
利用富铬制革污泥制备具有尖晶石晶相结构的棕色陶瓷色料。洗涤后的富铬污泥在惰性气体下高温煅烧(1100℃,保温1 h),其残留物作为铬源(即GY)。采用固相烧结法合成棕色尖晶石色料,探究GY加入量及煅烧温度对色料性能的影响。通过XRD检测... 利用富铬制革污泥制备具有尖晶石晶相结构的棕色陶瓷色料。洗涤后的富铬污泥在惰性气体下高温煅烧(1100℃,保温1 h),其残留物作为铬源(即GY)。采用固相烧结法合成棕色尖晶石色料,探究GY加入量及煅烧温度对色料性能的影响。通过XRD检测所制备色料的晶相;利用SEM和EDS分析该色料的形态以及化学成分组成;采用色度仪表征色料及色釉面的发色效果。结果表明,加入50wt.%的GY,在1150℃下合成的色料,具有结晶度好,颗粒尺寸分布均匀,晶粒较小,釉面呈色效果好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革污泥 氧化铬 棕色色料 尖晶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Cr-Doped YAlO3 Red Ceramic Pigment and the Coloration Mechanism 被引量:1
5
作者 池至铣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9期1439-1446,共8页
The red ceramic pigment is widely used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but the pigments with pure color and bright red performance are rare.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and develop new red ceramic pigment with perfe... The red ceramic pigment is widely used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but the pigments with pure color and bright red performance are rare.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and develop new red ceramic pigment with perfect color performance. This paper reports the preparation of Cr-doped YAlO_3 red ceramic pigment rendering by sol-gel method with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ce, good color and proposed color mechanism. The prepared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SEM, EDS and UV-vis, and the effects of Cr on the crystal structure, color rendering properties and color mechanism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concentration of coloring agent(Cr) in Cr:YAlO_3 red ceramic pigment was 3 at.%. The main color mechanism was also discussed. Compared with the solid phase sintering and precipitation methods for the synthesis of red ceramic pigment, the sol-gel method possessed obvious advantages, such as perfect mixing of the raw materials, uniform dispersion of doping ions and the pure col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ceramic pigment Cr:YAlO3 sol-gel method color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分析在陶瓷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池至铣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09年第4期24-26,共3页
介绍了差热分析、失重分析、热膨胀分析、综合热分析等热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其在陶瓷生产中的应用,并通过实例阐述了热分析用于消除陶瓷烧成缺陷的作用。
关键词 差热分析 失重分析 热膨胀分析 陶瓷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O_2对R_2O-RO-Al_2O_3-B_2O_3-SiO_2系熔块釉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池至铣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9-92,共4页
为了研制高硬度熔块釉,在R2O-RO-Al2O3-B2O3-Si O_2系熔块釉配料的基础上,以锆英石引入ZrO_2取代Si O_2,利用TG-DSC、XRD、SEM、维氏硬度仪等测试手段,研究了ZrO_2含量的变化对R2O-RO-Al2O3-B2O3-Si O_2系熔块釉的烧成过程、物相组成、... 为了研制高硬度熔块釉,在R2O-RO-Al2O3-B2O3-Si O_2系熔块釉配料的基础上,以锆英石引入ZrO_2取代Si O_2,利用TG-DSC、XRD、SEM、维氏硬度仪等测试手段,研究了ZrO_2含量的变化对R2O-RO-Al2O3-B2O3-Si O_2系熔块釉的烧成过程、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和釉面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烧成过程中,ZrO_2含量由0增加到5.39%的8个试样均首先在820~1000℃析出Ca2Zn Si2O7晶体;ZrO_2含量达到2.50%及以上的试样同时析出ZrSi O4晶体,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Ca2Zn Si2O7晶体逐步熔于液相。烧成温度1180℃时,ZrO_2含量低于2.50%的试样全部得到物相组成为玻璃相的釉,釉面硬度较低;ZrO_2含量3.60%时釉中析出长度范围在1~8μm的ZrSi O4晶体,釉面硬度可达6027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块釉 ZrSiO_4 析晶 釉面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对策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池至铣 《长沙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131-132,139,共3页
介绍了现代学徒制的历史沿革和国外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几种模式,分析了地方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面临的问题.从实施"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双身份"现代学徒特征、建立"双体系"校企课程体系、打造&qu... 介绍了现代学徒制的历史沿革和国外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几种模式,分析了地方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面临的问题.从实施"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双身份"现代学徒特征、建立"双体系"校企课程体系、打造"双导师"专兼师资队伍、构建"双标准"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在地方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现代学徒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锂镁瓷的研制 被引量:1
9
作者 池至铣 《山东陶瓷》 CAS 2016年第1期7-10,共4页
以降低陶瓷烧成温度,降低陶瓷生产能耗为目的,利用滑石、锂辉石、锂云母、高岭土和膨润土等原料,经大量配方实验,配制吸水率低于1%、烧成总收缩小于14%、白度高于80度、热稳定性达200%℃20%水热交换一次不裂,在1110℃-1150℃... 以降低陶瓷烧成温度,降低陶瓷生产能耗为目的,利用滑石、锂辉石、锂云母、高岭土和膨润土等原料,经大量配方实验,配制吸水率低于1%、烧成总收缩小于14%、白度高于80度、热稳定性达200%℃20%水热交换一次不裂,在1110℃-1150℃烧结瓷化的低温锂镁瓷坯料及相适应的釉料。该瓷洁白、细腻,釉面光润,适用于日用瓷和工艺瓷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节能 锂镁瓷 高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陶瓷的开发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池至铣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08年第7期10-12,共3页
本文介绍了利用废瓷粉为陶瓷坯料的主要原料进行再生陶瓷生产的工艺配方,废瓷粉的用量达到40%。再生陶瓷属环保陶瓷,实现陶瓷生产过程中无废瓷排放,解决了废瓷的环保难题。
关键词 废瓷利用 再生陶瓷 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型半水石膏的研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池至铣 陈瑞文 郑钊彬 《陶瓷工程》 2001年第3期21-24,共4页
以简化生产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为原则,研究开发了无转晶剂和有转晶剂的两种生产α型半水石膏工艺。其产品质量可达到:标准稠度低于40%,抗折强度高于10MPa,抗压强度大于30MPa。
关键词 Α型半水石膏 转晶剂 成本 陶瓷模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在PCS多孔纤维表面的膜层固载
12
作者 池至铣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067-3071,共5页
TiO2是一种重要的光催化剂,其固载对其应用有重要的意义。采用一种新型的聚碳硅烷(PCS)多孔纤维为基体,通过钛酸丁酯(TEOB)溶液浸渍和煅烧的方法,实现了TiO2在PCS多孔纤维表面的均匀固载。纤维表面的TiO2呈薄膜状,为锐钛矿晶型。得到的... TiO2是一种重要的光催化剂,其固载对其应用有重要的意义。采用一种新型的聚碳硅烷(PCS)多孔纤维为基体,通过钛酸丁酯(TEOB)溶液浸渍和煅烧的方法,实现了TiO2在PCS多孔纤维表面的均匀固载。纤维表面的TiO2呈薄膜状,为锐钛矿晶型。得到的复合纤维比表面积达435 m2/g,TiO2膜层对复合纤维的比表面积无明显影响。若采用传统溶胶浸渍的方法进行固载,则在纤维表面沉积的TiO2呈分散的球形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 有机硅纤维 TI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机制构建
13
作者 池至铣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44-145,共2页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从分析目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在高职教育科学地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途径,从人才培养方案等六个方面提出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保障体系,从而加强高职...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从分析目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在高职教育科学地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途径,从人才培养方案等六个方面提出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保障体系,从而加强高职教育领域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教学质量 科学管理 体系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黄金尾矿生产窑变色釉陶瓷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瑞文 林星泵 +1 位作者 池至铣 郑新烟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07年第4期1-4,共4页
介绍了如何利用精选黄金尾矿的特性进行科学合理配方生产窑变色釉陶瓷的工艺和技术。
关键词 黄金尾矿 色釉 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