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尼麦角林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清因子的影响
1
作者 王静 刘学春 +1 位作者 张德智 江静如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5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尼麦角林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血清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安庆一一六医院收治的94例AIS患者,男性47例,女性47例,年龄(62.01±7.15)岁,年龄范围为50~70岁。采用随机数... 目的探讨尼麦角林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血清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安庆一一六医院收治的94例AIS患者,男性47例,女性47例,年龄(62.01±7.15)岁,年龄范围为50~70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组(n=46)和尼麦角林组(n=48)。高压氧组患者行高压氧联合常规治疗,尼麦角林组患者在高压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尼麦角林,持续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损伤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尼麦角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高压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尼麦角林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高压氧组,NIHSS评分、VEGF、NSE、hs-CRP、Lp-PLA2、IL-6及TNF-α水平低于高压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麦角林联合高压氧治疗AIS的有效率较高,其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尼麦角林 高压氧 血清因子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狭窄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孙俊福 张德智 +4 位作者 安小勤 姜勇 江静如 吴佳荣 储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1066-1070,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大血管狭窄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01—2023-09安庆一一六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狭窄脑卒中患者,将其中治疗后3个月随访评估为不良预后的23例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采用倾向匹配法从...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大血管狭窄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01—2023-09安庆一一六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狭窄脑卒中患者,将其中治疗后3个月随访评估为不良预后的23例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采用倾向匹配法从良好预后的患者中匹配46例患者纳入良好组。对比并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构建风险模型。结果基线NIHSS评分≥13.705分、梗死核心区体积≥52.720 mL、入院收缩压≥160.060 mmHg为ALVSS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rLMC评分≤9.429分为不良预后的保护因素,对于ALVSS患者不良预后具有中等评估价值(0.7<AUC≤0.9,P<0.05)。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联合构建的风险模型对于ALVSS患者不良预后具有较高的预估价值(AUC>0.9,P<0.05)。结论基线NIHSS偏高、梗死核心区体积较大、入院收缩压较高以及rLMC评分较低可提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狭窄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可针对性给予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前循环大血管狭窄 预后 危险因素 风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内酯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3
作者 何翼 江静如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238-1241,共4页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予以银杏内酯联合阿替普酶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予以银杏内酯联合阿替普酶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对两组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完成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并检测血清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钙结合蛋白(S100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比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90.00%vs.72.5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GFAP、S100-β、hs-CRP、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银杏内酯联合阿替普酶治疗ACI患者可获得较好疗效,能够下调血清GFAP、S100-β和炎症因子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银杏内酯注射液 阿替普酶 炎症因子 钙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德智 吴艳梅 +6 位作者 姜勇 江静如 马飞 何翼 孙俊福 王静 王振龙 《贵州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CMB)发病情况,分析并发CMB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5例,均行常规MRI及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统计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及初发与复发性患者合并...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CMB)发病情况,分析并发CMB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5例,均行常规MRI及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统计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及初发与复发性患者合并CMB的发生率,对比合并CMB与未合并CM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危险因素。结果共89例(48.11%)发生CMB,其中,小动脉性脑梗死者发病率及重度CMB发生率最高,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组及小动脉性脑梗死组初发性患者CMB发生率低于复发性患者(P<0.05)。并发CMB与未并发CMB患者伴高血压病史者的比例、血清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血压病史、高纤维蛋白原及高Hcy水平为并发CMB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同类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并发CMB的几率不同,复发性患者发生率高于初发性患者。高血压病史、高纤维蛋白原及高Hcy水平为并发CMB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 小动脉性脑梗死 脑微出血 高血压 纤维蛋白原 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达莫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江静如 张德智 +5 位作者 安小勤 姜勇 何翼 孙俊福 马飞 王振龙 《中国民康医学》 2014年第23期94-96,共3页
目的:对银杏达莫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急性脑梗塞患者106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53例以及对照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银杏达莫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银杏达莫联合氢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 目的:对银杏达莫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急性脑梗塞患者106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53例以及对照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银杏达莫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银杏达莫联合氢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46%,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46%,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达莫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达莫 氢氯吡格雷 急性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江静如 张德智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0年第9期1061-1063,1113,共4页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微出血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在海军安庆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颅内微出血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合并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血...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微出血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在海军安庆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颅内微出血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合并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血压与患者颅内微出血发生的关系.结果 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发生颅内微出血者70例,颅内微出血发生率为38.89%,其中出血数目≥2处者25例;年龄≥65岁、有高血压、低TC、低TG、低谷丙转氨酶、高Hcy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微出血发生率较高,不同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FBG、肾功能水平的患者颅内微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颅内微出血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Hcy、高血压和年龄进入回归方程;将微出血的数目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有意义的因素做为自变量,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选择逐步法,绘制标准化残差图的直方图和正态概率图,确定满足线性回归模型,得出:Hcy t=3.856,P=0.009;高血压t=3.267,P=0.013;年龄t=3.245,P=0.01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微出血发生率较高,且受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高血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 微出血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6
7
作者 安小勤 孙俊福 江静如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0-52,56,共4页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DPN患者138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B组给予甲钴胺注射液,C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注射液...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DPN患者138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B组给予甲钴胺注射液,C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注射液,疗程均为14 d。观察3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3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病变症状总评分(TSS)。结果 A、B、C 3组总有效率(ORR)分别为76.09%、73.91%、91.30%,C组ORR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治疗后,3组TSS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或P<0.01),且C组升高程度高于其他组(P<0.01)。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DPN方面,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的临床疗效优于两药单用,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钴胺 前列地尔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读纳兰性德的词
8
作者 江静如 《中学生作文指导(初中版)》 2011年第11期20-23,共4页
从纳兰性德的词里,我读懂了什么?
关键词 中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我读纳兰性德的词》
原文传递
潭,沉默的英雄
9
作者 江静如 《初中生优秀作文》 2006年第2期81-82,共2页
  16年前,一位父亲想起谢朓的诗句:"澄江静如练",便给女儿取名江静如.女儿长大后,细细品味自己的名字,认为它具有一种明朗纯静之美.16岁的她突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她不想做江,更愿做幽深静谧的潭.……
关键词 李昌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