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藜芦醇对肝癌Bel-7404细胞体外放射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毕仁兵 郭德良 +2 位作者 潘定宇 刘志苏 胡守国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42-1445,共4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联合体外放射治疗(放疗)对肝癌Bel-7404细胞增殖、侵袭、凋亡的影响。方法25μmol·L-1Res联合放疗处理肝癌Bel-7404细胞,并将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2 Gy放疗组,4 Gy放疗组,6 Gy放疗组,噻唑蓝(MTT)法检测肿瘤细...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联合体外放射治疗(放疗)对肝癌Bel-7404细胞增殖、侵袭、凋亡的影响。方法25μmol·L-1Res联合放疗处理肝癌Bel-7404细胞,并将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2 Gy放疗组,4 Gy放疗组,6 Gy放疗组,噻唑蓝(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及运动侵袭能力,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 Gy放疗组、4 Gy放疗组、6 Gy放疗组肝癌Bel-7404细胞增殖能力及侵袭能力均下降,凋亡细胞增多(P<0.05)。结论 Res能增强肝癌Bel-7404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放疗联合Res可使肝癌细胞增殖受抑,侵袭减弱,凋亡增加,其原因与降低MMP-2、VEGF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细胞凋亡 BEL-7404细胞 放疗增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并糖尿病15例的外科治疗
2
作者 毕仁兵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0年第6期501-501,共1页
我科2006-2008年共收治大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15例,经过充分准备及妥善处理,取得了良好手术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合并糖尿病 大肠癌 外科治疗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术后腹直肌损伤8例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松柏 毕仁兵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2235-2236,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腹直肌损伤的诊断及治疗问题。方法:腹腔镜术后并发腹痛患者,在给予相关辅助检查,排出相关系统器质性病变后,行主动、持续性腹直肌收缩试验,结合腹部触痛点,即可明确诊断,治疗主要以局部痛点封闭为主。结果...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腹直肌损伤的诊断及治疗问题。方法:腹腔镜术后并发腹痛患者,在给予相关辅助检查,排出相关系统器质性病变后,行主动、持续性腹直肌收缩试验,结合腹部触痛点,即可明确诊断,治疗主要以局部痛点封闭为主。结果:腹腔镜术后腹直肌损伤发病率约为1.6‰,其中女性患者占总发病人数62.5%(5/8),男性患者占总发病率的37.5%(3/8),行局部痛点封闭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后随访6个月~3a,均无复发。结论:关于腹腔镜术后并发腹痛患者,若明确诊断为腹直肌损伤引起,则行痛点封闭,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检查 腹直肌/损伤 腹部损伤/诊断/治疗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后早期应用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对患者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谢军花 毕仁兵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5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研究伤后早期应用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对患者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择对照研究的方式对200例伤后患者进行分析,以治疗方案的不同而分为生态免疫营养组(67例),免疫肠内营养组(67例)以及常规肠内营养组(66... 目的研究伤后早期应用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对患者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择对照研究的方式对200例伤后患者进行分析,以治疗方案的不同而分为生态免疫营养组(67例),免疫肠内营养组(67例)以及常规肠内营养组(66例),分析伤后早期应用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对患者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结果生态免疫营养组患者调节性T细胞比率明显低于免疫肠内营养组和常规肠内营养组;生态免疫营养组的IFN-γ、IL-10水平明显优于免疫肠内营养组和常规肠内营养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伤后早期应用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可以减缓患者调节性T细胞升高的趋势,在改善患者免疫抑制的作用方面要明显优于免疫肠内营养和常规肠内营养,对伤后患者而言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免疫肠内营养 调节性T细胞 伤后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瑞昔布钠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多模式镇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毕仁兵 暨玲 王小坤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4期2727-2729,共3页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用于多模式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双盲、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于2011年3至6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腔镜外科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术前30r...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用于多模式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双盲、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于2011年3至6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腔镜外科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术前30ra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术后12、24、36、48h分别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对照组于相同时点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各2ml。两组患者均于手术结束时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手术切口。术后1、2、4、8、12、24、36、48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并记录术后24h内哌替啶用量。结果试验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1h:1.0±0.6、8h:2.5±1.4、24h:1.6±0.8、48h:1.0±0.5)明显低于对照组(1h:1.8±0.6、8h:5.0±1.8、24h:2.5±1.4、48h:1.5±0.6)(P〈0.01),且术后24h内试验组哌替啶的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用于多模式镇痛可有效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镇痛 帕瑞昔布钠 罗哌卡因
原文传递
腹壁汗孔癌一例
6
作者 毕仁兵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78-878,共1页
患者女,78岁,因“左下腹部皮肤肿物7年”入院.查体:左腋前线与髂前上棘交界处上两横指处可见1个大小为3.5 cm×5.0 cm的隆起性斑块,呈菜花状,红褐色与黑色相间,表面稍粗糙不平,未见糜烂渗出,无触痛,可随皮肤移动(图1).全身未触及浅... 患者女,78岁,因“左下腹部皮肤肿物7年”入院.查体:左腋前线与髂前上棘交界处上两横指处可见1个大小为3.5 cm×5.0 cm的隆起性斑块,呈菜花状,红褐色与黑色相间,表面稍粗糙不平,未见糜烂渗出,无触痛,可随皮肤移动(图1).全身未触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局麻下行体表肿物全部切除术,肉眼无残留.术后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及真皮浅层汗孔癌细胞形成团块状及管腔结构,细胞核有不典型的核分裂象和明显异型性,提示汗孔癌(图2).切缘可见肿瘤残留.患者因高龄且有基础疾病,拒绝行二次手术扩大切除.局部行电子线放疗,剂量为CTV70Gy/35f,目前无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孔 浅表淋巴结肿大 腹壁 皮肤肿物 髂前上棘 体表肿物 细胞形成
原文传递
29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诊治
7
作者 毕仁兵 钱群 《医学新知》 CAS 2012年第4期273-27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急诊诊治方法。方法急性下肢动脉缺血29例分为2组:手术治疗组,23例,其中14例行单纯Fogarty导管取栓术,9例除行取栓术外,还辅以血管成形术或转流术;非手术治疗组,6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结果非手术...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急诊诊治方法。方法急性下肢动脉缺血29例分为2组:手术治疗组,23例,其中14例行单纯Fogarty导管取栓术,9例除行取栓术外,还辅以血管成形术或转流术;非手术治疗组,6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结果非手术治疗组死亡1例,截肢2例。手术治疗组截肢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在明确病因时,及时外科手段介入,能有效降低患者截肢率及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急性动脉栓塞 血栓形成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