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ras基因第12密码子突变在胰腺癌早期筛检与鉴别诊断中的潜在临床意义(文献综述) 被引量:2
1
作者 母德清 彭淑牖 徐建桥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2004年第2期72-75,共4页
总结近 1 0余年来胰腺癌K ras基因第 1
关键词 K-RAS基因 基因突变 胰腺癌 早期诊断 肿瘤标志物 细胞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与电离辐射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的影响
2
作者 孙晓玲 母德清 谢秀珍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333-335,共3页
本文对高温和辐射两种诱变因素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单纯照射和单纯增温组染色体畸变率和SCE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增温后照射组染色体畸变和SCE高于单纯照射组;而照射后再增温组的SCE反高于... 本文对高温和辐射两种诱变因素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单纯照射和单纯增温组染色体畸变率和SCE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增温后照射组染色体畸变和SCE高于单纯照射组;而照射后再增温组的SCE反高于单纯照射组,染色体畸变无明显增加。说明增温后辐射可以加重辐射对染色体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染色体畸变 增温 S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头癌切除术后复发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8
3
作者 母德清 彭淑牖 王国凤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9期1657-1660,共4页
目的 探讨影响胰头癌术后复发的因素 ,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995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间住院的 5 6例胰头癌患者 ,35例接受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 ,同期 2 1例接受扩大根治术 ,列表分析术后复发的因素。所有生存... 目的 探讨影响胰头癌术后复发的因素 ,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995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间住院的 5 6例胰头癌患者 ,35例接受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 ,同期 2 1例接受扩大根治术 ,列表分析术后复发的因素。所有生存的患者均随访 3年以上以明确胰头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 患者术后 3年内死于复发。因复发累积死亡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为5 1 4 % ;扩大根治术组为 4 2 9%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肿瘤直径超过 4cm ,超过第二站的淋巴结转移和“间隙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头癌 肿瘤切除术 术后复发 危险因素 肿瘤转移 预后
原文传递
胰头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母德清 彭淑牖 王国凤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 探讨扩大根治术对胰头癌的治疗意义及其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了 1995~1998年期间我科收治的 5 6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 2 1例接受扩大根治术 ,同期 35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利用 1,2 ,3年累积生存率和死亡率评估两... 目的 探讨扩大根治术对胰头癌的治疗意义及其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了 1995~1998年期间我科收治的 5 6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 2 1例接受扩大根治术 ,同期 35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利用 1,2 ,3年累积生存率和死亡率评估两种术式的疗效。借助于CT回顾性评估临床分期以探讨扩大根治术的适应证。结果 扩大根治术的 1,2 ,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 84 .8%、6 2 .8%和 39.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 1,2 ,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 70 .8%、4 7.8%和 17.2 % ,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术后 3年累积死亡率分别为 5 1.4 %和 4 2 .9% ,差异有显著性 ,局部复发累积死亡率由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 37.4 %下降到扩大根治术的 2 3.8%。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只有临床 1期才能生存3年以上 ,而扩大根治术组临床 1,2期和部分 3期患者可存活 3年以上。结论 扩大根治术能够通过降低局部复发率而提高胰头癌患者的生存率 ,扩大根治术的适应证是临床 1,2期和部分无严重胰外侵犯的 3期患者 ,而不适于严重胰外侵犯的 4期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头癌 扩大根治术 临床意义 适应证 影像学检查
原文传递
合并慢性胰腺炎的胰腺癌癌旁增生性胰管上皮细胞线粒体DNA突变的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母德清 高丽杰 +2 位作者 彭淑牖 李江涛 王国凤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33-437,共5页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胰腺炎的胰腺癌癌旁增生性胰管上皮细胞线粒体DNA调控序列(D-loop)突变的意义。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胰腺导管增生性细胞、癌细胞及其各自正常的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线粒体DNA D-loop。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对比分析,观察病变...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胰腺炎的胰腺癌癌旁增生性胰管上皮细胞线粒体DNA调控序列(D-loop)突变的意义。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胰腺导管增生性细胞、癌细胞及其各自正常的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线粒体DNA D-loop。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对比分析,观察病变细胞的D-loop突变频率。结果癌细胞和增生性病变细胞至少存在一个以上的突变点,总突变点为31。突变类型:线粒体DNA 11/12为同质性突变,1/12为异质性突变。D-loop突变频率随病变进展程度呈进行性增加的趋势,异常D-loop由PanIN1的33.3%增加到PanIN3的75.0%(P<0.01)。结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病变存在着异常D-loop,D-loop异常程度与病变发展程度呈平行性发展。异常D-loop可作为检测胰腺导管上皮性细胞病变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胰腺癌 癌旁增生性胰管上皮细胞
原文传递
P53蛋白和CA_(19-9)对合并慢性胰腺炎的胰腺癌细胞学诊断的辅助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母德清 彭淑牖 王国凤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526-529,共4页
目的 评估P5 3蛋白和CA19 9对合并慢性胰腺炎的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辅助鉴别诊断作用。方法  2 4例疑有慢性胰腺炎背景的胰腺癌 ,病人经影像学诊断为胰腺内肿物 ,固相放免法检测血清CA19 9,剖腹探查术时胰腺穿刺 ,穿刺标本分为细胞... 目的 评估P5 3蛋白和CA19 9对合并慢性胰腺炎的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辅助鉴别诊断作用。方法  2 4例疑有慢性胰腺炎背景的胰腺癌 ,病人经影像学诊断为胰腺内肿物 ,固相放免法检测血清CA19 9,剖腹探查术时胰腺穿刺 ,穿刺标本分为细胞学检查和P5 3蛋白检测两部分。结果 细胞学诊断胰腺癌敏感性为 6 3% ,特异性为 10 0 % ,准确性为 6 3% ;P5 3蛋白分析敏感性为 4 4 % ,特异性为 10 0 % ,准确性为 73% ;CA19 9敏感性为 4 4 % ,特异性为 80 % ,准确性为 6 7%。联合检测细胞学与P5 3蛋白联合检测敏感性为 78% ,特异性为 10 0 % ,准确性为 92 % ;细胞学和CA19 9联合检测敏感性为6 7% ,特异性为 80 % ,准确性为 6 7% ;联合检测细胞学 ,P5 3和CA19 9敏感性 78% ,特异性为 80 % ,准确性为 79%。结论 与单一标志物相比联合检测有助于有慢性胰腺炎背景的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细胞学和P5 3蛋白联合检测可提供最佳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蛋白 CA19-9 慢性胰腺炎 联合检测 胰腺癌 特异性 诊断 细胞学 标本 物相
原文传递
CT,ERCP,CA_(19-9)对有慢性胰腺炎背景的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的局限性 被引量:4
7
作者 母德清 彭淑牖 郑伟良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802-804,共3页
目的目前CA199,CT和ERCP被认为是诊断胰腺疾病的常规检查手段。然而仍存在有慢性胰腺炎背景的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的误诊问题。认识常规检查手段的局限性对提高两种疾病的诊断十分必要。方法我们回顾分析了过去6年间因高度怀疑... 目的目前CA199,CT和ERCP被认为是诊断胰腺疾病的常规检查手段。然而仍存在有慢性胰腺炎背景的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的误诊问题。认识常规检查手段的局限性对提高两种疾病的诊断十分必要。方法我们回顾分析了过去6年间因高度怀疑胰腺癌接受胰腺切除术的24例病人包括CA199的化验检查,CT,ERCP病史资料。最终诊断依据组织学。结果最终诊断结果有慢性胰腺炎背景的胰腺癌9例,类似肿瘤性胰腺炎13例,胰腺腺瘤合并慢性胰腺炎2例。临床资料,化验检查无鉴别诊断意义。CA199>37U/ml胰腺癌4例,慢性胰腺炎3例;两种疾病的CT,ERCP影像学相似。结论CA199,CT,和ERCP对有慢性胰腺炎背景的胰腺癌诊断价值有限。为明确诊断进一步发掘其它的特异性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ERCP CA19-9 鉴别诊断 CT 化验检查 组织学
原文传递
茶多酚作用于线粒体杀伤胰腺癌细胞的实验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母德清 彭淑牖 李江涛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14-418,共5页
目的探讨茶多酚特异性诱导胰腺癌细胞死亡的线粒体机制。方法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茶多酚处理后胰腺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法检测茶多酚作用下胰腺癌细胞ATP 含量的变化,MitoCapture 法检测茶多酚作用下胰腺癌细胞的线粒... 目的探讨茶多酚特异性诱导胰腺癌细胞死亡的线粒体机制。方法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茶多酚处理后胰腺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法检测茶多酚作用下胰腺癌细胞ATP 含量的变化,MitoCapture 法检测茶多酚作用下胰腺癌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探讨细胞ATP 含量与胰腺癌细胞凋亡与坏死之间的关系。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茶多酚作用后胰腺癌细胞胞液中细胞色素 C,caspase 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随着茶多酚浓度增高和不同浓度下作用时间延长,电镜下胰腺癌细胞线粒体肿胀,部分细胞呈坏死样改变,细胞 ATP 含量降低,MitoCapture 阳性细胞百分数增加。ATP 含量与 BxPC-3细胞细胞 MitoCapture 阳性细胞呈负相关(r=0.808,P<0.01)。细胞色素 C 和 procaspase-9释放到胞液中,胞液中可检测出活化的 caspase-9,和 caspase-3。结论茶多酚具有特异性诱导胰腺癌细胞死亡的功能,机制与细胞 ATP 含量降低,线粒体膜电位破坏,通透性增高,细胞色素 C 和 procaspase-9释放,活化 caspase-3启动胰腺癌细胞细胞凋亡过程,当ATP 含量极度降低时部分胰腺癌细胞细胞出现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细胞 线粒体 凋亡 坏死
原文传递
影响胰头部病变细胞学准确性的临床病理学因素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母德清 黄志强 +2 位作者 高丽杰 王燕生 李向红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24-329,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胰头部病变细胞学准确性的临床病理学因素。方法对过去10年间94例合并慢性胰腺炎胰头部肿物的细胞学、临床病理学和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胰腺的外科病理学包括肿物大小和肿物的组成,肿物的组成包括癌的生长方式和... 目的探讨影响胰头部病变细胞学准确性的临床病理学因素。方法对过去10年间94例合并慢性胰腺炎胰头部肿物的细胞学、临床病理学和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胰腺的外科病理学包括肿物大小和肿物的组成,肿物的组成包括癌的生长方式和肿物及肿物旁1 cm内的胰管上皮组织结构,癌的生长方式包括团块状、巢状和弥漫性三种,胰管上皮组织结构按照胰管内皮细胞瘤形成(pancreatic intraep ithelial neop lasia,PanIN)分类标准分成PanIN1、PanIN2和PanIN3三类。以判断细胞学筛检胰头癌的准确性,并探讨影响细胞学准确性的临床病理学因素。结果病理诊断为胰腺癌46例,慢性胰腺炎5例,相应的细胞学阳性29例,可疑癌细胞5例,不典型性增生10例其中5例为癌,增生性胰管上皮组织3例,因受血细胞干扰或因细胞成分少而无法判断者分别为1和3例。随访判断为慢性胰腺炎者43例。肿物≤2.5 cm者细胞学准确性为84.2%,肿物>2.5 cm者细胞学准确性为71.9%,依癌的生长方式细胞学判断胰腺癌的准确性以团块状和巢状生长方式较好,而弥漫性生长则较差。结论癌的生长方式是影响细胞学准确性的重要因素,细胞学对不典型性增生的性质的判断上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细胞学 病理学 临床病理学 胰头部病变
原文传递
慢性胰腺炎增生性胰管上皮细胞线粒体DNA突变的意义
10
作者 母德清 彭淑牖 +1 位作者 李江涛 王国凤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增生性胰管上皮细胞线粒体DNA调控序列D-环突变的意义。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46份来自11例慢性胰腺炎不同程度的胰腺导管增生性上皮细胞和其各自正常组织的线粒体DNA全序列。使用核苷同源序列(BLAST)分析病变组织的线...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增生性胰管上皮细胞线粒体DNA调控序列D-环突变的意义。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46份来自11例慢性胰腺炎不同程度的胰腺导管增生性上皮细胞和其各自正常组织的线粒体DNA全序列。使用核苷同源序列(BLAST)分析病变组织的线粒体DNA。结果 9份标本D-环共有15个突变点,增生性导管上皮细胞D-环至少存在一个以上异常点。异常D-环随病变进展程度呈进行性增加趋势,从单纯性导管上皮细胞肥大性增生的26.1%增至腺瘤样增生的80.0%(P< 0.01)。结论 D-环异常程度与病变程度近乎呈平行性发展,异常D-环可作为检测增生性胰管上皮性组织病变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胰腺炎 胰管上皮 增生 线粒体DNA 突变
原文传递
肝硬变、肝癌、肝腺瘤三者并存1例报告
11
作者 方河清 刘颖斌 +4 位作者 母德清 高顺良 徐斌 彭承宏 彭淑牖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6-66,共1页
关键词 肝硬变 肝癌 肝腺瘤 并发症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ransected injury to the pancreatic neck 被引量:1
12
作者 母德清 董庆华 +2 位作者 彭淑牖 彭承宏 吴育莲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3年第4期205-208,共4页
Objective: To present a batch of data of transected pancreatic neck injuries and to sum up the experience in surgic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injuries.Methods: We analysed 13 patients with a transected injury to the pan... Objective: To present a batch of data of transected pancreatic neck injuries and to sum up the experience in surgic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injuries.Methods: We analysed 13 patients with a transected injury to the pancreatic neck from Jan. 1995 to Dec. 2000. External drainage was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Pancreatoduodenectomy was conducted in 2 patients with a transected injury to the pancreatic neck associated with duodenal ruptures, and TPN was administered immediately after operation. Proximal closure of the transected margin and distal pancreaticojejunostomy was performed in 4 patients. Proximal closure of the transected margin and distal pancreaticojejunostomy plus splenectomy was performed in 7 patients associated with contusion of pancreatic body or tail plus spleen rupture. Results: 12 patients healed and one patient died of anesthetic accident during the course of restoration of the dislocation of his right hip joint.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7 patients.Conclusions: The oper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the injuries and associated duodenal injuries. Routine drainage and nutrient support should be recomm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CREAS Wounds and injuries Treatment outcom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