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刘勰的情采说与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 被引量:2
1
作者 殷满堂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3-116,共4页
刘勰的情采说与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是中西文论史上关于文学本质的两种主要观点,二者有很多方面的可比性。刘勰《文心雕龙》所提出的情采说与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在对文学自身规律的认识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种观点的出现分别... 刘勰的情采说与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是中西文论史上关于文学本质的两种主要观点,二者有很多方面的可比性。刘勰《文心雕龙》所提出的情采说与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在对文学自身规律的认识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种观点的出现分别代表着中西文学理论与批评走向了一个自觉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体论 英美新批评 情采 刘勰 主要观点 文学本质 异曲同工 文心雕龙 文学理论 文论史 可比性 中西 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思入化:杜甫诗学对自然真美的追求 被引量:4
2
作者 殷满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8-20,共3页
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中国诗学以自然真美为宗,但对自然的理解却不尽相同。以杜甫为代表的诗人追求苦思入化的人工自然。在他们看来,苦思是达到入化的必要途径,入化是苦思的必然结果。苦思入化既是杜甫诗学自然观的集中体现,又是杜甫诗歌... 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中国诗学以自然真美为宗,但对自然的理解却不尽相同。以杜甫为代表的诗人追求苦思入化的人工自然。在他们看来,苦思是达到入化的必要途径,入化是苦思的必然结果。苦思入化既是杜甫诗学自然观的集中体现,又是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诗学 自然 苦思入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媒介与中国文学变迁之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殷满堂 《广西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129-132,共4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经过了由口头传播向书面传播的转变,传播媒介经过了由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到纸张的变革。正是这种变化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经过了由原始社会氏族成员的文学走向文化精英与贵族的文学,又由文化精英与...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经过了由口头传播向书面传播的转变,传播媒介经过了由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到纸张的变革。正是这种变化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经过了由原始社会氏族成员的文学走向文化精英与贵族的文学,又由文化精英与贵族的文学走向市民大众的文学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传播媒介 中国古典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悲慨:杜甫的生命感悟与杜诗诗美品格 被引量:2
4
作者 殷满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0期16-18,共3页
司空图是晚唐著名的诗论家,他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诗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杜甫是中国古代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诗作代表了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悲慨一品与杜甫的作品及人生经历对照起来阅读,可以... 司空图是晚唐著名的诗论家,他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诗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杜甫是中国古代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诗作代表了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悲慨一品与杜甫的作品及人生经历对照起来阅读,可以找到二者精神内质上的契合点。杜诗集中而全面地体现了司空图所提出的悲慨风格的美学特点,即忧生之嗟和悲天悯人之怀。可以这样说,杜诗是对诗学美学中的悲慨的最有力的注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空图 杜甫 悲慨 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心雕龙》的文学本体意识 被引量:1
5
作者 殷满堂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1-144,共4页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最具系统性、学术性、最具民族品格的一部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 ,其学术价值古今学者已多有论述。本文试图借助 2 0世纪英美新批评的理论视角重新认识刘勰《文心雕龙》所具有的理论价值。笔者认为 :刘勰的《文心雕...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最具系统性、学术性、最具民族品格的一部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 ,其学术价值古今学者已多有论述。本文试图借助 2 0世纪英美新批评的理论视角重新认识刘勰《文心雕龙》所具有的理论价值。笔者认为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体现出一种文学本体意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学本体意识 刘勰 语言论 文采 文体论 语言意识 文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经典的文本细读与大学文学教学 被引量:1
6
作者 殷满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17-120,共4页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文学经典受到冷遇。为避免文学经典受漠视,彰显大学文学教学对传承文学经典的意义,应改善大学文学教学方法,即注重文学经典的文本细读。其具体做法为:注重对文学经典的选择,注重现代读解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 经典 文本细读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甫对牛女神话传说接受的理性化 被引量:1
7
作者 殷满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1-12,32,共3页
牛女神话是我国流传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神话传说之一。杜甫对这一神话的接受表现出理性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对牛郎织女荒诞的神话传说的否定与质疑,即杜甫以理性之眼光看到了牛女神话传说虚妄(即诬)的一面;另一方面,借牛... 牛女神话是我国流传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神话传说之一。杜甫对这一神话的接受表现出理性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对牛郎织女荒诞的神话传说的否定与质疑,即杜甫以理性之眼光看到了牛女神话传说虚妄(即诬)的一面;另一方面,借牛女无私会之事以比君臣无苟合之义,以夫妇之道讽喻世人,表现出杜甫尚德和尚功的诗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牛女神话 理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娲神话的象征意义及其当下启示 被引量:3
8
作者 殷满堂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年第4期22-23,28,共3页
文章从对女娲神话文本的细读出发,分析女娲补天及女娲抟土造人神话的符号意义,获取其背后所透露出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 女娲神话 象征意义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杜诗中的神话意象
9
作者 殷满堂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7-139,共3页
杜甫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其作品不仅因其写实性而具有诗史价值,而且还包含了不少浪漫主义的元素,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是对远古神话与传说的吸收与运用,杜甫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与手法,大量地吸收了古代神话传说,在写实中穿插着象... 杜甫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其作品不仅因其写实性而具有诗史价值,而且还包含了不少浪漫主义的元素,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是对远古神话与传说的吸收与运用,杜甫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与手法,大量地吸收了古代神话传说,在写实中穿插着象喻性的内容,运用神话传说去曲折地反映现实、批判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神话 传说 意象 象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刘勰文学批评的“文本”精神
10
作者 殷满堂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2-74,共3页
在文学批评史上,刘勰的<文心雕龙>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巍然屹立的高峰"(杨明照语);也是最具有中华民族品格的一部文学批评巨著.
关键词 刘勰 文学批评 “文本”精神 《文心雕龙》 “六观”说 文学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诗论与诗史结合的中国诗学研究
11
作者 殷满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9-32,共4页
中国诗学研究已走过百年历程,但在不同视野下对中国诗学做进一步的深度研究和延展考察,似乎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下去,如中国诗学概念的历史还原和深入阐发、中国古典哲学的寓言内涵和思维方式与后期诗学批评的深度关联,都是可... 中国诗学研究已走过百年历程,但在不同视野下对中国诗学做进一步的深度研究和延展考察,似乎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下去,如中国诗学概念的历史还原和深入阐发、中国古典哲学的寓言内涵和思维方式与后期诗学批评的深度关联,都是可以长期研究的课题;还有,诗史与诗论的结合研究更像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话题,诗学向曲学的延伸拓展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有诸多可以开掘的地方,亦可藉以反观诗学发展的脉络。本栏目的四篇文章由长江大学文学院四位对中国诗学研究有素的中青年教师撰写,他们的文章都非常关注细节,立论坚实,不乏新的思路和见解,值得一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研究 中国古代 诗论 诗史 “诗言志” 诗学观念 诗学范畴 民族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妆》:世俗价值的认同与理想精神的迷失
12
作者 殷满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9-40,共2页
松滋作协成立13年来,作协会员们每年创作作品都在1000万字以上。如今,松滋文学现象俨然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艺报》、《湖北日报》纷纷刊登了关于松滋文学活动的报道,吸引了湖北省作协组团到此调研松滋文学... 松滋作协成立13年来,作协会员们每年创作作品都在1000万字以上。如今,松滋文学现象俨然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艺报》、《湖北日报》纷纷刊登了关于松滋文学活动的报道,吸引了湖北省作协组团到此调研松滋文学现象。文学的魅力,让松滋赢得了关注和声望,也让松滋作家群赢得了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精神 世俗价值 情感历程 价值观念 女教师 《晚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庄子》看楚人的诗性智慧与楚文学的艺术精神
13
作者 殷满堂 《湖北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31-33,共3页
通过对《庄子》这一楚文学的重要文本的解读,可以了解以庄子为代表的楚人的智慧发生。庄子最充分地体现了楚人的诗性智慧,这种诗性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其思维方式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其天人合一的自然人生哲学思想上。同时,《庄子》一书中折... 通过对《庄子》这一楚文学的重要文本的解读,可以了解以庄子为代表的楚人的智慧发生。庄子最充分地体现了楚人的诗性智慧,这种诗性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其思维方式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其天人合一的自然人生哲学思想上。同时,《庄子》一书中折射出了楚文学的艺术精神,即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对现实的批判与否定精神和理想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诗性智慧 艺术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乐喻文与魏晋南北朝文论
14
作者 殷满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62-65,共4页
以乐喻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中较常见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主要有三种表现:其一,借音乐美学中的概念术语来喻文学;其二,用音乐的审美标准来比附文学的审美标准;其三,借乐理、乐术来喻文理、文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以乐喻... 以乐喻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中较常见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主要有三种表现:其一,借音乐美学中的概念术语来喻文学;其二,用音乐的审美标准来比附文学的审美标准;其三,借乐理、乐术来喻文理、文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以乐喻文现象,从表面上看反映了中国古代各种艺术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但从深层来看则反映出儒家礼乐文化对中国文论的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以乐喻文 文论 乐论 礼乐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诗选注》推源溯流的文学批评方法
15
作者 殷满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17-120,共4页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被学术界公认为现代学者关于宋诗的最有价值的注本。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审视这一注本,通过对《宋诗选注》的诗人小传和文本注释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其诗人小传还是诗歌笺注,无不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尤...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被学术界公认为现代学者关于宋诗的最有价值的注本。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审视这一注本,通过对《宋诗选注》的诗人小传和文本注释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其诗人小传还是诗歌笺注,无不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尤其是《诗品》推源溯流的文学批评方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宋诗选注》是一部现代人写成的《宋诗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选注 推源溯流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杜诗中的谐隐
16
作者 殷满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26-29,共4页
杜诗既有沉郁顿挫的一面,又有诙谐风趣的一面,而历代杜诗研究者探讨其沉郁顿挫者多,研究其诙谐幽默者少;即使有人讨论杜诗中的诙谐,也仅停留于谐趣层面。以中国古典诗学中的谐隐这一概念观照杜诗,可见出杜诗谐隐风格的三大特点:于歌笑... 杜诗既有沉郁顿挫的一面,又有诙谐风趣的一面,而历代杜诗研究者探讨其沉郁顿挫者多,研究其诙谐幽默者少;即使有人讨论杜诗中的诙谐,也仅停留于谐趣层面。以中国古典诗学中的谐隐这一概念观照杜诗,可见出杜诗谐隐风格的三大特点:于歌笑中见哭泣,于戏谑中见讽谕,于风趣中见真性。歌笑、戏谑、风趣者为谐,哭泣、讽谕、真性者为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诗歌 谐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甫的胸襟与诗歌境界
17
作者 殷满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49-51,共3页
胸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认为,胸襟的有无及大小,直接决定着作品艺术境界的高低。以此为据审视杜甫诗歌,当可发现,杜甫的理想、抱负与其诗歌境界,杜甫的人品、人格修养与其诗歌境界,杜甫的转益多师、兼容并包的... 胸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认为,胸襟的有无及大小,直接决定着作品艺术境界的高低。以此为据审视杜甫诗歌,当可发现,杜甫的理想、抱负与其诗歌境界,杜甫的人品、人格修养与其诗歌境界,杜甫的转益多师、兼容并包的宽广胸怀与其诗歌成就,皆有密切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胸襟 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声律论的文化意蕴
18
作者 殷满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30-32,共3页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批评中,声律论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人在论声律时,从来就不是把它作为一个纯形式的范畴来认识的,而往往赋予了这种形式特定的意味。这些意味包括声律与人情感的关系,声律与时代、民族精神的关系,声律与诗教...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批评中,声律论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人在论声律时,从来就不是把它作为一个纯形式的范畴来认识的,而往往赋予了这种形式特定的意味。这些意味包括声律与人情感的关系,声律与时代、民族精神的关系,声律与诗教功能的关系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律论 形式 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视阈中他律论的文学史论探析
19
作者 殷满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22-26,共5页
中国古代的文学史理论,特别强调神理、政治、经济、时代、社会生活、文化等外在因素(外力)对文学发生发展的影响,由此构成了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他律论的文学史理论模式。
关键词 文学批评 他律论 文学史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批评:中国文学批评的前结构
20
作者 殷满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42-46,共5页
中国文学批评中保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存在着一个先天的前结构,即传统的史学批评。中国古代史学意识的自觉先于文学意识的自觉,史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渗透于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从思想渊源来看,史学批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思... 中国文学批评中保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存在着一个先天的前结构,即传统的史学批评。中国古代史学意识的自觉先于文学意识的自觉,史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渗透于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从思想渊源来看,史学批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批评 文学批评 前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