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复等位多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傅大雄
阮仁武
+5 位作者
殷家民
宗学凤
戴秀梅
张建奎
李可
曲结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251-1260,共10页
世界小麦矮化育种主要使用隐性矮源.在普通小麦中发现的显性矮源均因导致植株极度矮化(20~55cm)而未能在小麦育种中广泛应用.笔者发现,将显性矮源矮变1号(4DS携带Rht10,25~30 cm)及矮苏3(4BS携带Rht3,55 cm)的原种大群体种植或施以诱...
世界小麦矮化育种主要使用隐性矮源.在普通小麦中发现的显性矮源均因导致植株极度矮化(20~55cm)而未能在小麦育种中广泛应用.笔者发现,将显性矮源矮变1号(4DS携带Rht10,25~30 cm)及矮苏3(4BS携带Rht3,55 cm)的原种大群体种植或施以诱变因子并将其与中、高秆的小麦品种杂交、回交,从其分离世代的大群体中,均可选择到一些株高呈不同程度提升的稳定的突变株系.采用近等基因系法对不同株高突变衍生系的研究表明:其提升的株高真实遗传,各自均携带一个不同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基因,随突变衍生系株高的提升,近等基因系的产量性状显著优化.采用标志基因测交法以及生理生化遗传标记对突变衍生系携带的不同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基因重新进行了基因定位,确认它们分别与Rht1 0及Rht3的座位相同,因而均是其突变衍生的复等位基因.提出显性矮秆基因具有'复等位多态特性',即极度矮化的显性矮秆基因容易突变为一群株高提高程度不同的、可以达到小麦育种理想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复等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显性矮秆基因
复等位基因
多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麦半显性创新矮源“西南02~10”
2
作者
傅大雄
阮仁武
+4 位作者
殷家民
宗学凤
胡奎
戴秀梅
张建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45-145,共1页
1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复等位多态特性"的发现 小麦矮化育种导致了"绿色革命",矮秆基因已成为现代小麦育种的主要遗传支撑.但当今世界小麦育种仍局限于使用隐性矮源,已发现、报道的显性矮源均因植株极度矮化而未能在...
1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复等位多态特性"的发现 小麦矮化育种导致了"绿色革命",矮秆基因已成为现代小麦育种的主要遗传支撑.但当今世界小麦育种仍局限于使用隐性矮源,已发现、报道的显性矮源均因植株极度矮化而未能在小麦育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不但存在着"遗传脆弱性的潜在威胁",而且由于现代小麦育种的理想株高仍然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缺少株高在70~80 cm左右的单基因矮源.因此,开拓小麦育种新矮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南农业大学麦类研究室经多年研究,采用矮变1号(4DS携带Rht10)、矮苏3(4BS携带Rht3)、奥尔森(待定位)、农大3222(5A携带Rht12)、农大3338(2AS携带Rht21)等显性矮源,通过杂交育种、辐射诱变、天然突变等方式选育出了西南02~10等一批株高呈不同程度提升的半显性创新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半显性创新矮源
显性矮秆基因
复等位多态特性
选育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复等位多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傅大雄
阮仁武
殷家民
宗学凤
戴秀梅
张建奎
李可
曲结
机构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251-1260,共10页
基金
重庆市科委小麦遗传资源创新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70875/C02020502)
文摘
世界小麦矮化育种主要使用隐性矮源.在普通小麦中发现的显性矮源均因导致植株极度矮化(20~55cm)而未能在小麦育种中广泛应用.笔者发现,将显性矮源矮变1号(4DS携带Rht10,25~30 cm)及矮苏3(4BS携带Rht3,55 cm)的原种大群体种植或施以诱变因子并将其与中、高秆的小麦品种杂交、回交,从其分离世代的大群体中,均可选择到一些株高呈不同程度提升的稳定的突变株系.采用近等基因系法对不同株高突变衍生系的研究表明:其提升的株高真实遗传,各自均携带一个不同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基因,随突变衍生系株高的提升,近等基因系的产量性状显著优化.采用标志基因测交法以及生理生化遗传标记对突变衍生系携带的不同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基因重新进行了基因定位,确认它们分别与Rht1 0及Rht3的座位相同,因而均是其突变衍生的复等位基因.提出显性矮秆基因具有'复等位多态特性',即极度矮化的显性矮秆基因容易突变为一群株高提高程度不同的、可以达到小麦育种理想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复等位基因.
关键词
小麦
显性矮秆基因
复等位基因
多态特性
Keywords
Wheat
Dominant dwarfing sources
Mutation
Multiple alleles
Dwarfing breeding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麦半显性创新矮源“西南02~10”
2
作者
傅大雄
阮仁武
殷家民
宗学凤
胡奎
戴秀梅
张建奎
机构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45-145,共1页
基金
重庆市科委小麦遗传资源创新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文摘
1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复等位多态特性"的发现 小麦矮化育种导致了"绿色革命",矮秆基因已成为现代小麦育种的主要遗传支撑.但当今世界小麦育种仍局限于使用隐性矮源,已发现、报道的显性矮源均因植株极度矮化而未能在小麦育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不但存在着"遗传脆弱性的潜在威胁",而且由于现代小麦育种的理想株高仍然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缺少株高在70~80 cm左右的单基因矮源.因此,开拓小麦育种新矮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南农业大学麦类研究室经多年研究,采用矮变1号(4DS携带Rht10)、矮苏3(4BS携带Rht3)、奥尔森(待定位)、农大3222(5A携带Rht12)、农大3338(2AS携带Rht21)等显性矮源,通过杂交育种、辐射诱变、天然突变等方式选育出了西南02~10等一批株高呈不同程度提升的半显性创新矮源.
关键词
小麦
半显性创新矮源
显性矮秆基因
复等位多态特性
选育
利用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复等位多态特性研究
傅大雄
阮仁武
殷家民
宗学凤
戴秀梅
张建奎
李可
曲结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小麦半显性创新矮源“西南02~10”
傅大雄
阮仁武
殷家民
宗学凤
胡奎
戴秀梅
张建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