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湿地定义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被引量:26
1
作者 殷书柏 吕宪国 武海涛 《湿地科学》 CSCD 2010年第2期182-188,共7页
针对目前还没有统一湿地定义研究现状,从逻辑学、系统论和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原理出发,对湿地定义的内涵与外延、湿地定义多样性的原因、"公约定义"与"学科定义"的关系、湿地边界界定的指标及阈值确定等若干理论问题... 针对目前还没有统一湿地定义研究现状,从逻辑学、系统论和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原理出发,对湿地定义的内涵与外延、湿地定义多样性的原因、"公约定义"与"学科定义"的关系、湿地边界界定的指标及阈值确定等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较透彻的理论分析。认为:湿地"学科定义"与"公约定义"之间不存在广义与狭义的关系,"公约定义"也不是湿地的管理定义;湿地定义多样性原因主要表现为将湿地定义为区域的类型、相同的内涵用不同语词表达以及把湿地边界标准纳入湿地定义之中等;将"学科定义"的湿地和与其邻近陆地和水体当作一个执行一定功能的整体,从自然区划角度看应命名为"湿地区",分布于"湿地区"中的植被和土壤并不都是湿地土壤和植被;利用具有随机性指标作为边界指标时,应以多年平均值作为边界标准,利用具有相对不变性土壤指标确定湿地边界,应将边界界定在急变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定义 内涵与外延 过渡带与过渡性 湿地区 边界界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功能快速评价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被引量:29
2
作者 殷书柏 吕宪国 《湿地科学》 CSCD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针对目前湿地功能快速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了产生这些不足的原因及湿地功能快速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分析表明:湿地功能快速评价方法是为了达到“湿地功能无净损失”目的,是在需要评价的湿地如此之多而从事湿地功... 针对目前湿地功能快速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了产生这些不足的原因及湿地功能快速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分析表明:湿地功能快速评价方法是为了达到“湿地功能无净损失”目的,是在需要评价的湿地如此之多而从事湿地功能评价的专业人员又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对于湿地恢复与重建以及湿地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的评价是非常有效的;在湿地功能快速评价过程中,把相对未受人类干扰的参照湿地的功能指数规定为1,这就使得快速评价方法不能对参照湿地的功能进行评价,而目前最需要评价其功能的湿地往往就是这些相对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湿地;在相同水文地貌的湿地类型内评价湿地功能之间的差异,这使得快速评价方法不能评价湿地的水文地貌功能;由于快速评价的结果都是相对的功能指数,并不能说明湿地所提供的功能量是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在决策中不能单独使用;快速评价都是“一次调查就获得结果”,同时由于快速评价过程中指标选择的主观性、指标赋值的主观性、采样点空间设置的主观性以及采样时间的主观性,对于具有时空变化特征的湿地功能的评价结果的可重复性和科学性是很低的。为了使湿地功能评价的结果对管理和决策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湿地功能量计算的、定量的评价湿地功能的方法必须开发出来。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湿地功能评价可采用双重参照标准:一是以自然为参照来评价湿地功能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以及湿地恢复与重建成功与否;二是以人类需要为标准来评价湿地提供的功能量是否满足了我们的期望,以便采取措施改进湿地功能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功能评价 无净损失 快速评价 参照湿地系统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边界确定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殷书柏 吕宪国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48,共8页
本文分析了目前湿地边界确定存在的困难及各种湿地边界指标及其标准在湿地边界确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与自然地理学相结合,分析了湿地系统与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之间本质特征的区别,认为:由于湿地边界存在的客观性,湿... 本文分析了目前湿地边界确定存在的困难及各种湿地边界指标及其标准在湿地边界确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与自然地理学相结合,分析了湿地系统与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之间本质特征的区别,认为:由于湿地边界存在的客观性,湿地边界确定的困难并不能说明其边界就不能确定;用人为“规定”的标准来确定湿地的边界是不科学的,任何自然综合体的边界只能认识而不是人为规定的;由于湿地多样性,从湿地本身特征无法确定湿地边界的情况下,由于湿地是位于水陆交错带的一个自然综合体,只要抓住了湿地隐域性的本质,确定了水体系统与陆地系统的边界也就确定湿地系统的边界。通过对湿地边界各种指标的合理性和可重复性分析,提出地带性土壤诊断层尖灭点作为湿地边界指标,分析了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湿地边界确定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边界 边界标准 土壤诊断层 尖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炭气候成因说”的探讨 被引量:9
4
作者 殷书柏 吕宪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1-327,共7页
文章从沼泽有机质积累的本质和泥炭的定义出发,通过对地带性气侯与沼泽小气候、泥炭的现状分布与自然分布、“没有泥炭分布”地区与“不能形成泥炭”地区、地区差异与地带性分异规律等几对矛盾在泥炭形成与分布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详细剖析... 文章从沼泽有机质积累的本质和泥炭的定义出发,通过对地带性气侯与沼泽小气候、泥炭的现状分布与自然分布、“没有泥炭分布”地区与“不能形成泥炭”地区、地区差异与地带性分异规律等几对矛盾在泥炭形成与分布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详细剖析,认为:各种地带性气候条件下都能因为地表积水而形成湿地小气候,不同地带内湿地小气候都具有湿润的特征;泥炭沼泽的形成与分布主要是与湿地小气候及积水厌氧环境有关,用与泥炭形成没有直接联系的地带性气候指标来研究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规律性是不合逻辑的;地带性的水热条件主要对泥炭在不同地带的分布面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泥炭现状分布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已不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从不能反映泥炭形成与分布自然状况的泥炭现状分布来分析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自然规律,显然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没有泥炭分布”的地区并不是因为这里的水热条件组合不能形成泥炭,各自然地带内都可形成泥炭且所有地带内的泥炭特征都是相似的,没有必要将它们区别对待,这些事实说明“泥炭气候成因说”对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规律性的解释是不合逻辑的,泥炭的分布不具有地带性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泥炭气候成因说 小气候 形成与分布 地带性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成湿地的“淹埋深-历时-频率”阈值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殷书柏 沈方 +1 位作者 李子田 付波霖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6-604,共9页
湿地水文是形成湿地的发生学因素,"淹埋深-历时-频率"(S,D,F)是表征湿地水文的特征指标。为了推进(S,D,F)阈值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总结了(S,D,F)阈值研究的一致结论:S阈值确定的原则是水饱和至地表;D阈值确定的原则是从水... 湿地水文是形成湿地的发生学因素,"淹埋深-历时-频率"(S,D,F)是表征湿地水文的特征指标。为了推进(S,D,F)阈值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总结了(S,D,F)阈值研究的一致结论:S阈值确定的原则是水饱和至地表;D阈值确定的原则是从水饱和开始到厌氧环境形成的时滞;F阈值应取≥50%。通过对这些一致结论的分析后认为:D阈值确定的原则存在着科学性问题;目前(S,D,F)阈值研究理论针对正常情况下湿地类型,不适合非正常情况下的湿地类型。为了科学地解决(S,D,F)阈值问题,必须构建新的(S,D,F)阈值确定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正常情况下和非正常情况(S,D,F)阈值确定的理论和方法以及(S,D,F)阈值科学性检验的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水文 “淹埋深-历时-频率”阈值 土壤水饱和 厌氧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边界确定的理论、方法与案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殷书柏 吕宪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6-69,共4页
在分析目前关于湿地边界标准的主观规定性及其原因的基础上,认为:在湿地形成过程中的一些机理问题还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可用黑箱方法来确定湿地的边界。在分析陆地系统与水体系统结构差异的基础上,确定湿地下界应为有根植物分布的下限... 在分析目前关于湿地边界标准的主观规定性及其原因的基础上,认为:在湿地形成过程中的一些机理问题还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可用黑箱方法来确定湿地的边界。在分析陆地系统与水体系统结构差异的基础上,确定湿地下界应为有根植物分布的下限。基于土壤诊断层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长期综合作用结果这一地理学论断,将土壤诊断层在湿地边界处的尖灭现象与系统论的“黑箱”方法相结合,论述了利用土壤诊断层尖灭点作为湿地上界在理论上的科学性。案例研究表明,利用这两个标准来确定湿地的上、下边界在实践上是可行的,研究区陆地土壤诊断层尖灭线海拔高程为55.74m,最大水平误差小于1m,最大垂直误差小于4cm。基于湿地边界标准的湿地的定义应为:湿地是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是由于地表淹水/土壤水饱和而形成的一种隐域性自然综合体,其上界位于陆地土壤诊断层的尖灭点处,其下界是有根植物下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边界 黑箱方法 土壤诊断层 尖灭点(线) 湿地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淹埋深-历时-频率”阈值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殷书柏 沈方 付波霖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6-484,共9页
针对"淹埋深-历时-频率"(S,D,F)阈值研究存在的问题,根据土壤学、植物生态学、系统论、地理系统学说以及反演理论等的相关原理,系统分析了湿地(S,D,F)阈值确定的理论和方法。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水饱和至地表的最大地下水... 针对"淹埋深-历时-频率"(S,D,F)阈值研究存在的问题,根据土壤学、植物生态学、系统论、地理系统学说以及反演理论等的相关原理,系统分析了湿地(S,D,F)阈值确定的理论和方法。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水饱和至地表的最大地下水埋深、湿地植物主要根系分布层下限和沉水植物分布下界淹水深分别是湿地土壤上界、湿地植被上界和湿地下界的S阈值;D阈值只能通过湿地土壤或湿地植被边界界定在水位过程线上反演,稳定湿地边界的D阈值应取与50%频率值对应的D值或D值的多年平均值,波动湿地边界的D阈值是常数;"非正常情况下"湿地的D阈值应参照湿地水文地貌分类的同一区域子类中"正常情况下"的湿地的D阈值;检验D阈值科学性的标准是利用D阈值确定的湿地水文边界必须与湿地土壤边界或湿地植被边界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埋深-历时-频率”阈值 反演 正常值 非正常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4—2015年不同地貌分区下湿地农田化过程的时空特征——以完达山以北三江平原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金晓敏 李颖 +3 位作者 付波霖 殷书柏 杨高 幸泽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286-3294,共9页
以完达山以北三江平原(以下简称为小三江平原)为研究区,依据样带选择原则选取具有湿地农田化典型性的区域(即典型样带)。在地质地貌分区的基础上,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构建长时间序列的耕地和沼泽湿地动态变化数据集,... 以完达山以北三江平原(以下简称为小三江平原)为研究区,依据样带选择原则选取具有湿地农田化典型性的区域(即典型样带)。在地质地貌分区的基础上,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构建长时间序列的耕地和沼泽湿地动态变化数据集,利用RS和GIS技术分析小三江平原典型样带内湿地农田化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究近60年小三江平原内湿地农田化的区位特征,结果表明:(1)1954—2015年,小三江平原的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垦殖率达到了79.47%,耕地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小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在改革开放之前(1954—1976年)湿地农田化程度不是很大,改革开放初期(1976—1985年)开始发生明显的湿地农田化,到全面改革开放期(1985—1995年)湿地农田化程度加重,在改革开放转型期(1995—2005年)湿地农田化最严重,在深化改革开放期(2005—2015年)湿地农田化程度有所减小;(3)区域大的自然背景决定了小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整体趋势:1954—2015年间,小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最初发生在中幅度沉降第四纪缓慢上升区,逐步扩展到大幅度沉降第四纪缓慢沉降区和小幅度沉降第四纪缓慢上升区;(4)小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具有明显的地貌区位特征:湿地农田化最初发生在冲积平原上,然后扩展到河流低阶地和高河漫滩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扩展到低河漫滩和微高地上,最后蔓延到洼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农田化 样带 区位特征 地貌类型 小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变动贡献因素分解 被引量:8
9
作者 沈方 郝瑞彬 +2 位作者 尹力军 李文荣 殷书柏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2期328-333,共6页
利用2003—2014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相关数据,基于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方法,建立粮食产量变动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作物单产和种植结构三者的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主产区粮食增产同时得益于播种面积... 利用2003—2014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相关数据,基于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方法,建立粮食产量变动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作物单产和种植结构三者的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主产区粮食增产同时得益于播种面积扩大、作物生产力提高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贡献率分别为53.92%、32.78%、13.30%。从作物角度看,小麦、玉米、稻谷单产提高是主产区作物生产力效应提高的主体;玉米、稻谷种植比例调增是作物结构效应提高的主体。研究期13个主产省(区)都实现了粮食增产,但增产量及其驱动因素空间差异大,黑龙江、吉林、辽宁等9个主产省(区)的首要增产因素是播种面积扩大;河北、安徽等4个主产省(区)的首要增产因素是作物生产力提高。从作物角度看,各主产省(区)作物生产力效应变化的主要驱动作物差别大,规律性不明显;而作物结构效应变化的主要驱动作物基本上都是相对高产的玉米、水稻、小麦种植比例调增,相对低产的大豆、薯类、杂粮种植比例调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因素分解 RLI法 粮食主产区 播种面积效应 作物生产力效应 作物结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P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学方法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吉平 吕宪国 殷书柏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51,共11页
GAP分析1988年由Burley首次提出并被Scott在夏威夷项目中首次应用。GAP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学方法)是快速概观生物多样性几种要素的分布和保护状态的一种方法。它集中在生物有机体更高层,基于生境保护和多物种保护的双重目的,已... GAP分析1988年由Burley首次提出并被Scott在夏威夷项目中首次应用。GAP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学方法)是快速概观生物多样性几种要素的分布和保护状态的一种方法。它集中在生物有机体更高层,基于生境保护和多物种保护的双重目的,已被证明是保护大尺度生物多样性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GAP分析主要集中于陆地脊索动物门的研究,而对水生生境和其它动物门研究较少,同时对生物多样性的过程研究不足。本文在对GAP分析的内涵、产生、研究现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GAP分析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并对我国GAP分析进行研究。由于中国的GAP计划尚未进行,现阶段中国的GAP分析应首先集中在一些生物多样性典型地区或针对一些濒危和稀有物种进行研究,然后推广到其它地区或普通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P分析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地理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及其水土资源效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沈方 郝瑞彬 +1 位作者 尹力军 殷书柏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4期408-412,共5页
利用1990—2015年河北省粮食生产相关数据,在分析河北省粮食生产结构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测算了粮食种植结构变化对水土资源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河北省粮食内部种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相对高产的玉米种植比例不断增加,相... 利用1990—2015年河北省粮食生产相关数据,在分析河北省粮食生产结构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测算了粮食种植结构变化对水土资源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河北省粮食内部种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相对高产的玉米种植比例不断增加,相对低产的大豆、薯类和杂粮种植比例持续下降。从全省来看,粮食种植结构变化较好地发挥了节地(播种面积)、节水的作用。分区域看,研究期除沧州市外,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在河北省下辖10个市均发挥了"节地节水"的作用。河北省内各市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空间差异较大,由此引致结构调整的水土资源效应也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结构调整 水土资源 效应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抗自然力侵蚀效益评估——以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明 吕宪国 +2 位作者 许林书 刘吉平 殷书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68,95,共3页
利用环境经济学评价方法,结合侵蚀模型、野外实测数据以及GIS手段,对莫莫格保护区湿地的抗自然力侵蚀效益进行了评估。莫莫格保护区湿地潜在土壤侵蚀量为1.15×108kg·a-1,潜在土壤侵蚀模数为801kg·hm-2·a-1;潜在土... 利用环境经济学评价方法,结合侵蚀模型、野外实测数据以及GIS手段,对莫莫格保护区湿地的抗自然力侵蚀效益进行了评估。莫莫格保护区湿地潜在土壤侵蚀量为1.15×108kg·a-1,潜在土壤侵蚀模数为801kg·hm-2·a-1;潜在土壤侵蚀模数西部大于中东部。湿地抗侵蚀效益为398万元,单位面积效益为28元·hm-2·a-1。湿地减少土地废弃和减少河道淤积的效益分别为4.65和2.94万元·a-1;减少营养物质流失效益为390.41万元,大于前两项效益。湿地抗侵蚀效益评估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湿地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是建设绿色GDP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土壤侵蚀量 效益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DI模型的中国粮食安全变化的耕地因素分解 被引量:3
13
作者 郝瑞彬 尹力军 殷书柏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9期355-358,367,共5页
在定性分析耕地数量变化影响粮食安全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相关数据,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模型建立粮食产量变化和粮食安全指数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测算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化、粮食安全系数变化的... 在定性分析耕地数量变化影响粮食安全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相关数据,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模型建立粮食产量变化和粮食安全指数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测算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化、粮食安全系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得益于加权平均单产、复种指数和粮作比例的持续提高,三者对粮食增产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4. 83%、32. 57%、11. 15%;而耕地数量变化的作用为负,贡献率为-8. 55%。中国粮食安全系数整体呈逐年递增态势,粮食安全状况逐年好转; 2003—2007年粮食安全系数小于1,粮食不安全; 2008—2013年粮食安全系数均大于1,粮食安全。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对粮食安全系数变化的贡献率平均为118. 57%,叠加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率为-8. 55%,测得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安全系数变化的贡献率为-10. 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粮食产量 粮食安全 因素分解 LMDI模型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东方白鹳生境的洪河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金晓敏 李颖 +2 位作者 付波霖 殷书柏 杨高 《土壤与作物》 2017年第2期132-138,共7页
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改善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质量至关重要,而建立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以洪河自然保护区为例,针对东方白鹳栖息生境、觅食生境、景观生境和应急觅食生境,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具有... 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改善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质量至关重要,而建立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以洪河自然保护区为例,针对东方白鹳栖息生境、觅食生境、景观生境和应急觅食生境,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具有针对性的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并利用综合评价法对2013年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进行了脆弱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的生态脆弱性为潜在脆弱,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质量良好,这与政府对保护区的管理、发展以及人们的保护意识提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东方白鹳生境 洪河自然保护区 脆弱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碟形洼地-岛状林土壤氮磷空间分布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梁晨 殷书柏 刘吉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679-7685,共7页
为阐明由碟形洼地 岛状林方向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取非生长季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内的碟形洼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碟形洼地 岛状林方向,... 为阐明由碟形洼地 岛状林方向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取非生长季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内的碟形洼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碟形洼地 岛状林方向,全氮、全磷和氮磷比在各样点的平均值分别呈“V”字、倒“N”字和“V”字型分布,土壤全氮、全磷与氮磷比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278.11 mg/kg、820.50 mg/kg与2.44,变异系数为全氮(51.77%)>氮磷比(36.07%)>全磷(13.65%)。在0—50 cm土层内,全氮、全磷和氮磷比总体呈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全氮主要集中于不同样点土壤的中上层,各样点的最高值均分布在土壤表层区域;全磷的富集深度与全氮相同,但在土壤20 cm深度各样点含量相近,后在20—50 cm深度内呈逐渐下降趋势;氮磷比在各样点的最高值与全氮和全磷分布总体一致,富集深度与两元素呈基本一致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碟形洼地 岛状林方向土壤全氮与全磷之间均呈现出良好的相关关系,其中土壤有机质的分布,植物与水文状况、季节变化和土壤温度也在养分分布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氮 全磷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碟形洼地 岛状林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碟形洼地-岛状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孔令阳 殷书柏 +1 位作者 刘吉平 梁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828-8833,共6页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测定分析,研究了三江平原碟形洼地-岛状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分布特征及其与水文地貌、土壤养分和群落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三江平原碟形洼地-岛状林土壤CEC为9.83~37.97 cmol/kg;...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测定分析,研究了三江平原碟形洼地-岛状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分布特征及其与水文地貌、土壤养分和群落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三江平原碟形洼地-岛状林土壤CEC为9.83~37.97 cmol/kg;碟形洼地-岛状林方向上,0~40 cm深度土壤CEC平均值先增大后减小而后稍有增大,呈“N”字形,毛薹草群落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最大(26.82 cmol/kg),乌拉薹草群落区最小(23.26 cmol/kg);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CEC逐渐减少,基本处于低度和中度变异。土壤CEC分布主要受土壤有机质的积累状况影响,土壤全磷全氮含量与土壤CEC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钾含量与土壤CEC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交换量 碟形洼地 岛状林 影响因素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共享的社保基金智能监管模式探析
17
作者 江长华 殷书柏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92-96,共5页
近年来,社保领域挤占挪用、套保骗保案件呈多发态势,导致基金大量流失,加剧基金收支不平衡矛盾。虽然国家、省、市持续加大对套保骗保行为的打击力度,但受种种因素影响,经办风险依然高位运行,基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制度可持续运行面临... 近年来,社保领域挤占挪用、套保骗保案件呈多发态势,导致基金大量流失,加剧基金收支不平衡矛盾。虽然国家、省、市持续加大对套保骗保行为的打击力度,但受种种因素影响,经办风险依然高位运行,基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制度可持续运行面临挑战。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基金智能监督先进经验,探索实现基金智能监管的新办法、新途径,可为确保基金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保基金 智能监管 数据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农谚的发展及其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殷书柏 《荆州师专学报》 1994年第5期92-96,共5页
本文对农谚的由来及发展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对农谚按其反映的内容进行了分类,详尽概括了农谚体系的特征。
关键词 农谚 物象 联系判断
全文增补中
湿地定义研究进展 被引量:53
19
作者 殷书柏 李冰 沈方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4-514,共11页
基于对湿地定义的概述,分析了各种湿地定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从湿地的发生学因素与诊断特征、"正常情况"与"非正常情况"、湿地定义的多样性、定义问题与边界问题的关系等方面,对湿地定义研究中的共识进行了... 基于对湿地定义的概述,分析了各种湿地定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从湿地的发生学因素与诊断特征、"正常情况"与"非正常情况"、湿地定义的多样性、定义问题与边界问题的关系等方面,对湿地定义研究中的共识进行了剖析。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和湿地植被不是所有湿地个体共同的诊断特征,只有湿地水文特征是区分湿地与非湿地的本质特征;对湿地水文阈值的研究,至今还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湿地的客观外延是"正常情况下"的湿地外延与"非正常情况下"湿地特殊外延之和,目前所有湿地定义的外延与湿地的客观外延都不是全同关系,因而所有的湿地定义都是存在问题的;湿地定义研究中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理论基础薄弱。基于逻辑学关于概念的外延确定与内涵确定的理论和方法,认为只有在构建湿地外延确定与内涵确定的理论、方法和科学性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地定义湿地;在明确湿地客观外延的基础上,将湿地内涵的概括具体化为对"要素—指标—阈值"的逐级概括,从而指出湿地定义研究的主体内容和方向。随着对湿地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研究的深入,湿地边界阈值会越来越明确,统一的、科学的湿地定义必将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定义 理论基础 湿地三要素 内涵与外延 要素-指标-阈值
原文传递
湿地定义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殷书柏 李冰 +1 位作者 沈方 付波霖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5-65,共11页
针对湿地定义理论基础薄弱及湿地定义多样性的现状,按照发生学原则,科学地确定了湿地外延。根据逻辑学关于定义的基本原理,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对湿地的"属"与"种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外... 针对湿地定义理论基础薄弱及湿地定义多样性的现状,按照发生学原则,科学地确定了湿地外延。根据逻辑学关于定义的基本原理,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对湿地的"属"与"种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外延是由"正常情况下""湿地三要素"齐全的湿地外延部分与"非正常情况下""湿地三要素"不全但具有湿地水文特征的特殊外延部分组成。湿地所在的"属"是地表自然地理系统(生态系统),这个"属"由陆地、湿地和水体3个"种"构成。湿地"种差"主要表现为"要素-指标-阈值"问题。"要素-指标-阈值"问题的分析表明,湿地水文特征是湿地的本质属性,淹埋深(S)、历时(D)和保证率(F)是表征湿地水文的特征指标,因而湿地"种差"可用一组有序数(S,D,F)表示,当(S,D,F)满足一定的阈值时,就具备了发育湿地土壤和湿地植被的水文条件。根据湿地"属"与"种差"分析结果,湿地可以定义为:湿地是由于在大多数年份"淹埋深-历时"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而具备了湿地土壤和湿地植被发育的水文条件而形成的生态系统。利用定义规则,对湿地定义进行了科学性检验,指出湿地定义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S,D,F)阈值的研究缺少科学可行的理论和方法。随着对湿地本质特征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对湿地外延的认识的发展以及(S,D,F)阈值研究的深入,湿地定义也应作相应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定义 湿地外延 “属”与“种差” “淹埋深-历时-频率”阈值 科学性检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