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序贯法粪隐血试验初筛大肠肿瘤的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武子涛 王志红 李世荣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23-224,共2页
以日本富士才株式会社产反相间接血凝隐血试剂盒,国产愈创木脂试纸对505例大肠癌盲法普查对象做粪隐血检测,所查人群同时做纤维结肠镜检查。反相间接血凝法、试纸法、序贯法对大肠肿瘤检测的敏感性均为66.7%,特异性分别为8... 以日本富士才株式会社产反相间接血凝隐血试剂盒,国产愈创木脂试纸对505例大肠癌盲法普查对象做粪隐血检测,所查人群同时做纤维结肠镜检查。反相间接血凝法、试纸法、序贯法对大肠肿瘤检测的敏感性均为66.7%,特异性分别为89.6%,93.2%,96.8%。序贯法的敏感性与试纸法、免疫法无区别。但其特异性明显优于试纸法和免疫法,且操作简便、经济,可供大肠癌普查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粪潜血 序贯法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大肠癌发病特点 被引量:5
2
作者 武子涛 韩英 +4 位作者 盛剑秋 张莉 王东旭 王丙信 刘利波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921-923,共3页
目的分析华北地区大肠癌发病特点,为筛查提供依据。方法将华北地区5家医院10年问收集的2450例大肠癌病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53例(≤40岁,6.24%);中年组885例(41岁~60岁,36.12%);老年组1412例(≥61岁,57.63%),分析其... 目的分析华北地区大肠癌发病特点,为筛查提供依据。方法将华北地区5家医院10年问收集的2450例大肠癌病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53例(≤40岁,6.24%);中年组885例(41岁~60岁,36.12%);老年组1412例(≥61岁,57.63%),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组资料左半结肠1938例(79.10%),右半结肠512例(20.90%)。不同年龄组的大肠癌发生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巾腺癌2142例(87.43%),黏液腺癌211例(8.61%),印戒细胞癌41例(1.67%),未分化癌和其他56例(2.29%)。腺癌中高分化腺癌866例(40.43%),中分化腺癌1074例(50.14%),低分化腺癌202例(9.43%)。青年组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其他恶性程度高癌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P〈0.05),3组腺癌分化程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大肠癌女性构成比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P〈0.05)。结论60岁以上老年组仍是大肠癌发病高发人群;大肠癌发病部位有有移趋势;青年组大肠癌恶性程度高;女性大肠癌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中年女性发病率高于青年和老年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临床特点 伺机性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便脱落细胞学与粪隐血试验联合检测在大肠癌筛查中的作用 被引量:29
3
作者 武子涛 李世荣 +2 位作者 范如英 苏惠 吴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8期4225-4226,共2页
关键词 粪便/细胞学 潜血 结直肠肿瘤/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法和化学法粪隐血试验对上下消化道癌的检出率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武子涛 李世荣 +2 位作者 杜立 盛剑秋 韩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1034-1035,共2页
目的:分析免疫法粪隐血试验(IFOBT)及化学法粪隐血试验(CFOBT)对上下消化道癌的检出率。方法:对20例上消化道癌和30例下消化道癌粪便标本进行两种方法的检测,以"+"、"-"报告结果。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χ2分析,... 目的:分析免疫法粪隐血试验(IFOBT)及化学法粪隐血试验(CFOBT)对上下消化道癌的检出率。方法:对20例上消化道癌和30例下消化道癌粪便标本进行两种方法的检测,以"+"、"-"报告结果。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χ2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上消化道癌IFOBT和CFOBT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60%;CFOBT优于IFOBT(P<0.05)。下消化道癌IFOBT和CFOBT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33%,53.33%,IFOBT优于CFOBT(P<0.05)。结论:上消化道癌的筛检应首选CFOBT,而下消化道癌筛检应采用IFOB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肿瘤/诊断 潜血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肠管脱落细胞收集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武子涛 范如英 +1 位作者 李世荣 韩英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88-188,i059,共2页
关键词 肠管脱落细胞 收集方法 比较 大肠癌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隐血试验检测次数和阳性次数与大肠病变类型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武子涛 李世荣 +1 位作者 田日新 韩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286-287,共2页
目的:探讨粪隐血试验检测次数和阳性次数与大肠病变类型的关系。方法:对49例结直肠癌、138例出血性肠病和136例正常结肠分别进行三次粪隐血试验,分析不同检测次数在大肠病变中的阳性率和不同阳性次数与大肠病变类型的关系。结果:两次法... 目的:探讨粪隐血试验检测次数和阳性次数与大肠病变类型的关系。方法:对49例结直肠癌、138例出血性肠病和136例正常结肠分别进行三次粪隐血试验,分析不同检测次数在大肠病变中的阳性率和不同阳性次数与大肠病变类型的关系。结果:两次法对癌、出血性疾病的筛检效率优于一次法(P<0.05),且在正常结肠中假阳性率低于三次法(P<0.05)。大肠癌患者粪隐血试验3+的比率高于2+、1+的比率(P<0.05)。出血型肠病粪隐血试验1+比率高于3+和2+的比率(P<0.05),正常结肠粪隐血试验1+的假阳性率高于2+和3+(经F isher's精确检验,P<0.05)。结论:两次法粪隐血试验是大肠癌筛检最佳方案;大肠恶性病变中粪隐血试验3次和2次阳性的比率高,正常结肠和良性病变中1次阳性的比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血 肠疾病/诊断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便隐血试验在大肠癌筛检中的作用 被引量:8
7
作者 武子涛 李世荣 韩英 《华北国防医药》 2004年第5期305-307,共3页
目的 :分析粪便隐血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规律 ,进而发挥粪便隐血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以北京地区为主的 2 7所医院 2 0 0 2年 4月 1日~ 2 0 0 3年 4月 1日内镜 (病理 )诊断的大肠癌患者 5 97例 ,粪便免疫隐血条形... 目的 :分析粪便隐血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规律 ,进而发挥粪便隐血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以北京地区为主的 2 7所医院 2 0 0 2年 4月 1日~ 2 0 0 3年 4月 1日内镜 (病理 )诊断的大肠癌患者 5 97例 ,粪便免疫隐血条形试纸检测粪便隐血 ,分析粪便隐血与癌胚抗原 (CEA)、肉眼血便、肿瘤部位、病理分型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44 8例有隐血结果 ,其中阳性 3 64例 ,阳性率为 81 2 5 % ;隐血试验对大肠癌检出的阳性率为 79 75 % ,CEA检出率为 45 45 % ;3 0 8例肉眼血便中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为88 96% ,14 0例无肉眼血便的患者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为 64 2 9% ;左半结肠癌粪隐血阳性率为 81 3 9% ,右半结肠癌为 81 60 % ;中、高分化腺癌隐血阳性率为 81 3 5 % ,类癌阳性率为 3 3 3 3 % ;Duck’sA、Duck’sB粪隐血阳性滤为 78 48% ,Duck’sC、Duck’sD期粪隐血阳性率为 81 86%。结论 :粪便隐血试验仍是大肠肿瘤筛检的重要手段 ,且阳性率优于CEA ;隐血试验操作时要参考有无肉眼血便 ;隐血试验的阳性与否与发病部位及分期无关 ,但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潜血 癌胚抗原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隐血检测次数与大肠疾病筛检效率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武子涛 李世荣 +1 位作者 李爱琴 盛剑秋 《华北国防医药》 2006年第4期238-240,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次数粪隐血试验筛检大肠疾病的效率。方法:对323例大肠疾病患者在肠镜检查前分别进行3次化学法粪隐血试验和免疫法粪隐血试验,1次隐血试验结果以本次试验结果判定阳性或阴性;2次隐血试验结果判定方法是:前2次试验中只要有... 目的:分析不同次数粪隐血试验筛检大肠疾病的效率。方法:对323例大肠疾病患者在肠镜检查前分别进行3次化学法粪隐血试验和免疫法粪隐血试验,1次隐血试验结果以本次试验结果判定阳性或阴性;2次隐血试验结果判定方法是:前2次试验中只要有1次阳性即判定为阳性,余为阴性;3次隐血试验结果判定是3次试验中只要有1次阳性即判定为阳性,余为阴性。分别计算两种方法对大肠疾病筛检的效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①化学法粪隐血试验对大肠癌的筛检效率1次和2次无显著差异(P>0.05),1次和3次,2次与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出血性肠病的筛检效率1次与2次、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2次与3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结肠假阳性率1次与2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免疫法粪隐血试验对癌的筛检效率1次和2次、1次和3次比较,都有显著差异(P<0.05),2次和3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出血性肠病的筛检效率1次与2次、1次与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2次与3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结肠假阳性率1次和2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次和3次、2次和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无论做几次隐血试验,化学法和免疫法对癌检出的敏感性均无差异(P>0.05),但免疫法均具有较好的特异性(P<0.05)。结论:①粪隐血检测宜宣教先行,提高受检人的依从性,并且正确留取标本。②用化学法,连续做3次粪隐血试验筛检效率最佳;用免疫法,做2次粪隐血试验检测为好。③在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粪隐血试验宜选择特异性好的免疫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血 结肠疾病 直肠疾病 筛检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隐血试验的阳性次数与大肠病变良恶性程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武子涛 李世荣 +1 位作者 田日新 韩英 《华北国防医药》 2007年第3期11-14,共4页
目的:分析粪隐血试验的阳性次数与大肠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19例大肠疾病在肠镜检查前分别进行3次化学法粪隐血试验(CFOBT)和免疫法粪隐血试验(IFOBT),并计算两种方法的阳性次数与大肠病变恶性程度、癌部位和分期、腺瘤大小的关系,分析... 目的:分析粪隐血试验的阳性次数与大肠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19例大肠疾病在肠镜检查前分别进行3次化学法粪隐血试验(CFOBT)和免疫法粪隐血试验(IFOBT),并计算两种方法的阳性次数与大肠病变恶性程度、癌部位和分期、腺瘤大小的关系,分析粪隐血试验阳性次数在正常人中的构成比差异。3次试验只有1次阳性记为1+,2次阳性记为2+,均阳性记为3+。结果:①49例大肠癌CFOBT和IFOBT 3+的比率高于2+和1+,高于腺瘤、炎症和痔疮(P<0.05)。②CFOBT和IFOBT阳性次数与癌部位无相关性(P>0.05)。③CFOBT和IFOBT在Duke's B、C、D期3+的比率高于Duke's A期3+的比率(P<0.05)。④CFOBT和IFOBT在>1 cm腺瘤中3+的比率高于≤1 cm腺瘤和多发小腺瘤3+的比率(P<0.05)。⑤CFOBT在未发现器质性疾病者中假阳性数的构成比高于IFOBT(P<0.05)。结论:①无论用哪种方法筛查,大肠恶性病变3+的比率均高,正常和良性病变1+的比率高。②恶性病变1+的概率虽然低,但因大肠恶性病变病灶特点不同,可能出现间断出血,仍需行结肠镜进一步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肿瘤 潜血 阳性反应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药耐药基因(mdr-1)RT/PCR检测方法的影响因素
10
作者 武子涛 王玉芝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06-108,共3页
多药抗药性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多药耐药基因(mdr-1)检测方法中,PCR具有简便、灵敏、特异性强等特点,我室建立了检测mdr-1mRNA的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并用KB耐药细胞对其进行了验证,检测灵敏度达8×... 多药抗药性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多药耐药基因(mdr-1)检测方法中,PCR具有简便、灵敏、特异性强等特点,我室建立了检测mdr-1mRNA的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并用KB耐药细胞对其进行了验证,检测灵敏度达8×104个细胞.在实验过程中摸索了RNA提取及反转录PCR过程的技术关键,为临床mdr-1检测提供了一种实用、稳定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药物疗法 多药耐药基因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便脱落细胞学检测在肠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11
作者 武子涛 李世荣 +2 位作者 范如英 韩英 吴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1596-1597,共2页
关键词 粪便 细胞诊断学 肠疾病/诊断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594例遗传易感性分析
12
作者 武子涛 李世荣 +1 位作者 韩英 盛剑秋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4期8444-8445,共2页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遗传学 结肠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贯粪隐血试验在自然人群连续性大肠癌普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世荣 田素丽 +8 位作者 武子涛 韩英 盛剑秋 高革 夏长虹 曹建彪 晨智敏 王志红 李雅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137-139,共3页
目的:评价序贯粪隐血试验自然人群连续性大肠癌普查在提高大肠癌患者长期存活率和降低大肠癌发病率的作用. 方法:1987/2002年,我们应用序贯粪隐血试验(SFOBT), 对3 002名51-92自然人群进行1次/a的大肠癌普查. 结果:该人群中2 251人接受... 目的:评价序贯粪隐血试验自然人群连续性大肠癌普查在提高大肠癌患者长期存活率和降低大肠癌发病率的作用. 方法:1987/2002年,我们应用序贯粪隐血试验(SFOBT), 对3 002名51-92自然人群进行1次/a的大肠癌普查. 结果:该人群中2 251人接受了普查(A组),751人未能接受普查(B组),普查率为74.98%.16 a中共发现大肠癌44 例,年平均大肠癌发生率为91.61/105.A组检出21例大肠癌,漏检6例大肠癌,大肠癌发生率为74.97/105,大肠癌检出率为58.31/105,B组发现17例大肠癌,大肠癌发生率为141.478/105.A组中94.44%的大肠癌为Dukes A、B期,B组中29.42%为Dukes A、B期.两组大肠癌患者的5 a存活率分别为75%和133.33%.A组中检出497 例大肠腺瘤,均在肠镜下切除,16 a随访中仅1例恶变. SFOBT的大肠癌阳性检出率为77.77%,假阴性率为7.69%, 阳性预示值为2.52%. 结论:高龄自然人群普查可检出大部分早期和较早期大肠癌,普查出的患者有较高的5 a存活率;切除普查发现的大肠腺瘤,并进行肠镜随访,可明显降低大肠癌的发生;序贯粪隐血试验虽可以获得很好的普查效果,然而假阳性率过高仍是该方案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贯粪隐血试验 自然人群 连续性大肠癌 普查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脱落细胞及其核DNA含量分析在大肠癌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范如英 李世荣 +2 位作者 武子涛 吴霞 晨智敏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76-780,共5页
背景及目的:粪便中脱落细胞及其核DNA含量的检测有可能成为大肠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无创途径。本文旨在了解脱落细胞及核DNA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1.粪便中脱落细胞学检测大肠腺癌患者46例,非大肠癌133例,同时进行粪免疫隐血试... 背景及目的:粪便中脱落细胞及其核DNA含量的检测有可能成为大肠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无创途径。本文旨在了解脱落细胞及核DNA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1.粪便中脱落细胞学检测大肠腺癌患者46例,非大肠癌133例,同时进行粪免疫隐血试验(FOBT)。脱落细胞的提取参考Iyengar建立的离心淘洗法并加以改进。2.粪便中脱落细胞DNA含量分析包括33例大肠腺癌患者及30例对照者,利用图像分析仪测定脱落细胞核的DNA含量、核面积、核异形指数及≥5倍体细胞百分率。结果:1.粪便中脱落细胞对大肠癌检测的敏感性达76.09%,其敏感性与癌组织的部位、肿瘤大小、形态、Dukes分期、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粪便中脱落细胞及FOBT对大肠癌检测的敏感性间无显著性差异(76.09%vs84.78%,P>0.05),但脱落细胞及FOBT的特异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98.50%vs73.68%,P<0.05)。2.脱落细胞核DNA定量分析中:脱落细胞核DNA含量、核面积、核异形指数、≥5C细胞百分率在癌组与非癌组间均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5C细胞百分率与癌组织不同分化程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粪便中脱落细胞形态学检测对大肠癌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与FOBT序贯进行大肠癌的筛查,成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无创途径。2.粪便中脱落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大肠肿瘤 粪便 脱落细胞 DNA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人群序贯粪隐血试验连续性结直肠癌普查的队列研究:19年结果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金鹏 盛剑秋 +5 位作者 武子涛 王志红 陆建国 崔新娟 韩英 李世荣 《胃肠病学》 2008年第1期4-8,共5页
背景:筛查是早期发现结直肠癌(CRC)的重要手段。目的:评价自然人群序贯粪隐血试验(SFOBT)连续性CRC普查在提高早期CRC检出率、患者长期生存率和降低CRC发生率方面的作用。方法:于1987~2005年,应用SFOBT对一组基本固定的中老年人群(初... 背景:筛查是早期发现结直肠癌(CRC)的重要手段。目的:评价自然人群序贯粪隐血试验(SFOBT)连续性CRC普查在提高早期CRC检出率、患者长期生存率和降低CRC发生率方面的作用。方法:于1987~2005年,应用SFOBT对一组基本固定的中老年人群(初次普查人群3002例)行连续性CRC普查。每1~2年接受一次普查者计入普查组,连续3年或3年以上未接受普查者计入未普查组。FOBT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于北京军区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33例CRC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9年中普查人群共发生CRC52例,总CRC发生率为90.4/10万人·年。普查组共检出CRC25例,漏诊7例,CRC检出率为57.6/10万人·年,发生率为73.8/10万人·年;未普查组发生CRC20例,发生率为141.4/10万人·年。普查组DukesA/B期患者比例(95.5%对31.2%和43.9%,P<0.05)和5年生存率(77.8%对33.3%和39.8%,P<0.05)显著高于未普查组和对照组。SFOBT筛查CRC的19年总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98.0%,阳性预测值为3.2%,阴性预测值为99.99%。结论:SFOBT应用于自然人群连续性普查可提高早期CRC检出率和患者5年生存率。切除普查中发现的腺瘤可明显降低CRC发生率。该筛查方案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仍需高度关注其结肠镜检查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普查 序贯粪隐血试验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患者腺瘤和癌组织微卫星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耿洪刚 盛剑秋 +8 位作者 张英辉 黄继胜 韩敏 牧宏 孙自勤 王志红 李爱琴 武子涛 李世荣 《胃肠病学》 2008年第3期140-144,共5页
背景: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是一种由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为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之一。目的:利用5个微卫星位点建立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和癌组织的微卫星基因型,探讨HNPC... 背景: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是一种由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为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之一。目的:利用5个微卫星位点建立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和癌组织的微卫星基因型,探讨HNPCC的MSI发生情况和MSI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源自33个HNPCC家系的腺瘤28例和腺癌14例,其中4例为同步腺瘤-癌;以32例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和24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作为对照。选用BAT25、BAT26、D2S123、D5S346、D17S250五个微卫星位点行荧光标记聚合酶链反应(PCR),以GeneMapper软件分析PCR产物。通过与正常黏膜微卫星序列PCR片段长度进行比较,判定腺瘤和癌组织的MSI情况。结果:HNPCC腺瘤和癌组织MSI-H发生率分别显著高于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64.3%对3.1%,71.4%对12.5%,P<0.05)。4例同步腺瘤-癌均表现为MSI-H,其腺瘤和癌组织的MSI类型不同。结论:HNPCC腺瘤和癌组织MSI-H发生率高。同步腺瘤-癌来源于不同克隆。MSI检测可作为HNPCC的临床初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肉性 腺瘤 腺癌 微卫星不稳定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发性大肠癌组织及粪便P53蛋白、K-ras及APC基因的检测 被引量:9
17
作者 范如英 李世荣 +1 位作者 武子涛 吴霞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7期771-775,共5页
目的了解大肠癌组织及粪便中P53蛋白K-ras及APC基因的突变状况,了解粪便脱落细胞基因检测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对27例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粪便脱落细胞 P53蛋白进行检测,以22例大肠癌组织及10倒粪便和9例正常大肠粘膜... 目的了解大肠癌组织及粪便中P53蛋白K-ras及APC基因的突变状况,了解粪便脱落细胞基因检测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对27例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粪便脱落细胞 P53蛋白进行检测,以22例大肠癌组织及10倒粪便和9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银染方法检测K-ras基因12,13密码子及应用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APC基因突变集中区(MCR区)的突变状况结果粪便脱落细胞P53表达阳性率为37%(10/27),与相应患者大肠癌组织P53检测一致率为85%(23/27)、K-ras12密码子突变检出敏感性癌组织为73%(16/22),粪便为50%(5/10).粪便与相应患者的癌组织检测符合率为90%(9/10);癌组织及粪便中均未检出K-ras13密码子突变.癌组织中APC基因突变率为41%(9/22),粪便中APC突变体阳性检出率为40%(4/10),癌组织与相应患者的粪便APC基因检测一致率为90%(9/10).P53,K-ras及APC三个基因联合检测癌组织敏感性为100%,粪便为90%.结论 P53,K-ras及APC基因突变为散发性大肠癌常见的分子事件,联合基因检测可提高对大肠癌检测的敏感性;粪便中基因突变体检测结果忠实反映了癌组织突变状况,对其检测有望成为大肠癌诊断及筛查的无创分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诊断 粪便 细胞学 蛋白质P53 大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患者粪脱落细胞P53的表达 被引量:9
18
作者 范如英 李世荣 +5 位作者 吴霞 武子涛 晨智敏 邓永江 曹建彪 张红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7期814-815,共2页
大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细胞癌变的关键因素在于基因的变异.p53基因与大肠癌发病密切相关,关于大肠癌组织中 P53蛋白的检测屡有报道,但粪便结直肠癌脱落细胞中 P53的表达状况知之甚少,我们通过检测脱落细胞中 P53蛋白表达,为... 大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细胞癌变的关键因素在于基因的变异.p53基因与大肠癌发病密切相关,关于大肠癌组织中 P53蛋白的检测屡有报道,但粪便结直肠癌脱落细胞中 P53的表达状况知之甚少,我们通过检测脱落细胞中 P53蛋白表达,为大肠癌的诊断及判断予后提供有益的检测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粪脱落细胞 P53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结直肠癌594例的临床病理与遗传易感性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渊智 武子涛 李世荣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1809-1813,共5页
目的:了解原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患者的遗传易感性. 方法:调查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594例,统计性别、年龄、家族恶性肿瘤史、个人恶性肿瘤史、肿瘤发生部位和数目、组织学类型等情况.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脾曲近侧结肠... 目的:了解原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患者的遗传易感性. 方法:调查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594例,统计性别、年龄、家族恶性肿瘤史、个人恶性肿瘤史、肿瘤发生部位和数目、组织学类型等情况.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脾曲近侧结肠、脾曲远侧结肠和全结直肠.家族内有两个或更多个一级和/或二级亲属患有结直肠癌者,定义为具有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家族内有两个或更多个一级和/ 或二级亲属患有恶性肿瘤者,定义为具有恶性肿瘤遗传易感性.家族符合Amsterdam标准、Amsterdam标准Ⅱ和日本标准等中任何—个者均可诊断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根据诊断肿瘤时的年龄大小将患者分为7组. 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年龄呈偏态分布,中位诊断年龄为65.1岁.-70岁组患者最多,在70岁以前(含70岁), 各年龄组患者的构成比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发病呈高龄化趋势;但70岁以后即-80岁组和大于80岁组患者的构成比随年龄增加而降低.肿瘤发生部位以脾曲远侧结肠为主(73.6%),脾曲近侧结肠占25.9%,直肠占45.3%;肿瘤发生部位与患者的诊断年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组织学类型以腺癌为主(87.5%),黏液腺癌占8.2%,印戒细胞癌占2.5%;印戒细胞癌的构成比随年龄增大而增加(P<0.05). 多原发癌患者占13.1%,其中多原发结直肠癌占10.1%. 17.2%的患者具有恶性肿瘤遗传易感性,5.2%的患者具有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符合Amsterdam标准、Amsterdam 标准Ⅱ和日本标准的HNPCC的发生率分别为0.5%,2.9% 和2.4%.多原发癌、多原发结直肠癌均与患者的恶性肿瘤家族史相关(P<0.01),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结直肠癌患者,更易发生多原发癌和多原发结直肠癌.但多原发癌及多原发结直肠癌均与患者的结直肠癌家族史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 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诊断年龄呈非正态分布曲线,发病呈老龄化趋势,部位以脾曲远侧结肠为主,组织学类型以腺癌为主;17.2%的患者具有恶性肿瘤遗传易感性;多原发癌及多原发结直肠癌的发生均与患者的恶性肿瘤家族史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结直肠癌 遗传易感性 诊断 恶性肿瘤 结肠 多原发癌 结论 年龄组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脱落细胞检查在大肠癌筛检中的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吴显文 李世荣 +3 位作者 王志红 吴霞晨 智敏 武子涛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86-387,F002,共3页
肠道脱落细胞检查在大肠癌筛检中的意义吴显文李世荣王志红吴霞晨智敏武子涛关键词大肠肿瘤脱落细胞免疫组化中图号R735.34为了提高大肠癌普查过程中人群筛检方法的特异性,我们对126例肠镜检查患者和部分大肠癌术前患者进行... 肠道脱落细胞检查在大肠癌筛检中的意义吴显文李世荣王志红吴霞晨智敏武子涛关键词大肠肿瘤脱落细胞免疫组化中图号R735.34为了提高大肠癌普查过程中人群筛检方法的特异性,我们对126例肠镜检查患者和部分大肠癌术前患者进行了肠道脱落细胞学的研究,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脱落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