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洛因中毒致白质脑病3例报告 被引量:3
1
作者 欧阳嶷 何志义 +2 位作者 刘屹 孟祥亚 张凯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1-143,共3页
报道 3例海洛因中毒所致白质脑病。追踪观察中毒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学检测、脑电图以及头MRI等资料。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脑病时 ,应加强和重视对其发作的认识 。
关键词 海洛因 中毒 白质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KN2A和CDKN2B区域间的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颅内动脉瘤性别差异性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欧阳嶷 阎雪晶 +1 位作者 刘颖 张婧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6-21,F0002,共7页
目的 研究CDKN2A-CDKN2B区域的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500例中国汉族IA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病例对照的关联分析方法 和分层分析方法 ,从遗传学角度探讨存在于IA患者的性别差异... 目的 研究CDKN2A-CDKN2B区域的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500例中国汉族IA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病例对照的关联分析方法 和分层分析方法 ,从遗传学角度探讨存在于IA患者的性别差异与上述基因多态性是否存在关联.结果 位于9p21.3的CDKN2A-CDKN2B区域4个与血管疾病相关的SNP位点(rs1333040、rs2891168、rs2383207和rs10757278)中,rs1333040与汉族人群IA发病密切相关,其风险性主要来源于T等位基因(χ2=6.278,P=0.012,OR=1.378,95%CI 1.072~1.771).应用Logistic回归校正性别、年龄及饮酒、吸烟等危险因素后,发现rs1333040位点的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是IA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患病风险率增加至1.796倍.亚组分析显示rs2891168的A/A基因型与前循环分布区的IA密切相关(P=0.025).在按性别进行统计的亚组分析中,rs1333040 T/T基因型与汉族男、女IA发病均密切相关,但与女性IA的关联程度更高.结论 遗传因素和性别在IA的发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KN2A-CDKN2B区域 颅内动脉瘤 基因多态性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欧阳嶷 何志义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1年第5期308-311,共4页
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较少见 ,但近十年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普及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从解剖学、病因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多方面介绍了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临床研究的新进展 ,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此征的认识 。
关键词 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 缺血性卒中 磁共振成像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异性基因沉默对Machado-Joseph病ATXN3变异表达的抑制作用
4
作者 欧阳嶷 何志义 +1 位作者 刘嘉晖 朱华倩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4期16-19,共4页
目的:利用RNAi技术,观察不同siRNA在体外对Machado-Joseph病变异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为其应用于临床打下基础。方法本研究分为变异型ATXN3组、野生型ATXN3组及空病毒载体组(对照组)。通过设计针对ATXN3变异基因的特异性siRNA,构... 目的:利用RNAi技术,观察不同siRNA在体外对Machado-Joseph病变异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为其应用于临床打下基础。方法本研究分为变异型ATXN3组、野生型ATXN3组及空病毒载体组(对照组)。通过设计针对ATXN3变异基因的特异性siRNA,构建重组型慢病毒载体转染HEK293T细胞,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ATXN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对siRNA体外抑制Machado-Joseph病变异基因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Real-time PCR分析表明,在共转染表达人变异型ATXN3基因和siRNA ATXN3 Mut载体的细胞中,变异型ATXN3组中ATXN3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野生型ATXN3组中ATXN3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仅轻微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变异型ATXN3组ATXN3蛋白表达被siRNA ATXN3 Mut 1-4明显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野生型ATXN3组中ATXN3蛋白表达仅被siRNA ATXN3 Mut 1-4轻度抑制。结论特异性siRNA可以选择性沉默变异型ATXN3,说明RNAi是Machado-Joseph病治疗的潜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HADO-JOSEPH病 基因沉默 RNA干扰 小干扰RNA 慢病毒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烷胺对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ATXN3基因变异表达的抑制作用
5
作者 欧阳嶷 张婧 +2 位作者 阎雪晶 马楠 丁玉璋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94-399,共6页
目的研究金刚烷胺对于SCA3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该研究分为变异型ATXN3组、野生型ATXN3组及空白对照组.建立表达野生型ATXN3-Q14和变异型ATXN3-Q75基因片段的细胞模型,并对其进行鉴定和培养.在上述细胞模型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 目的研究金刚烷胺对于SCA3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该研究分为变异型ATXN3组、野生型ATXN3组及空白对照组.建立表达野生型ATXN3-Q14和变异型ATXN3-Q75基因片段的细胞模型,并对其进行鉴定和培养.在上述细胞模型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盐酸金刚烷胺溶液(1,5,10μg/mL)进行干预,空白对照组加等剂量的去离子水.药物干预48 h后,采用MTT法测定不同组别的细胞活力.采用AnnexinⅤ-FITC测定细胞凋亡,样品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金刚烷胺对ATXN3变异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1)在变异型组中,用10μg/mL金刚烷胺干预时,从24 h起HEK293T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μg/mL及1μg/mL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8 h内细胞增殖率无明显变化.(2)不同浓度的金刚烷胺均能不同程度地减少变异型组HEK293细胞的凋亡,且有剂量依赖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浓度金刚烷胺干预野生型的细胞凋亡率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金刚烷胺5μg/mL组和10μg/mL组的变异型ATXN3-Q75蛋白表达被明显抑制(P<0.05);而金刚烷胺1μg/mL组对变异型ATXN3-Q75蛋白表达仅轻度抑制(P>0.05);不同浓度的金刚烷胺对野生型ATXN3-Q14蛋白表达仅有轻度抑制作用(P>0.05).结论该研究表明金刚烷胺对ATXN3基因变异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可能成为SCA3治疗的潜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 金刚烷胺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肯尼迪病临床表型与遗传特点的关联分析
6
作者 欧阳嶷 崔小雪 +2 位作者 张婧 马楠 丁玉璋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68-272,共5页
目的分析东北地区汉族Kennedy病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11个家系的18例临床表现符合Kennedy病的患者,对其X染色体上的雄激素受体基因1号外显子CAG序列重复数目进行测定,归纳其临床症状、心肌酶等血生化检验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的... 目的分析东北地区汉族Kennedy病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11个家系的18例临床表现符合Kennedy病的患者,对其X染色体上的雄激素受体基因1号外显子CAG序列重复数目进行测定,归纳其临床症状、心肌酶等血生化检验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的特点,并对其临床表型与遗传学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结果18例Kennedy病患者均为男性,CAG序列平均重复次数为(48.50±3.21)次.14例下肢起病,3例四肢同时起病,1例下肢与球部肌肉同时起病.6例出现面肌颤搐的症状,7例男性乳房发育,2例Babinski征阳性.18例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60%血清甘油三酯(TG)高于正常值,33.3%雌二醇水平增高,33.3%雌二醇水平降低,所有受试者睾酮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肌电图均提示存在神经源性损害,该研究患者CAG序列重复数目与发病年龄呈显著负相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血清CK无关.结论Kennedy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中年起病,缓慢进展,需与运动神经元病相鉴别.临床表型存在异质性,发病年龄与CAG序列重复次数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nnedy病 基因检测 雄激素受体基因 CAG序列重复数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前下动脉梗死的临床与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何志义 欧阳嶷 +3 位作者 孟祥亚 张凯 陈晏 于啸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54-357,共4页
目的 研究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 对我院1997年1月~2001年6月4年半间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19例AICA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及MRI观察。结果AICA梗死占同期急性脑梗死的1.47%,占同期小脑梗死22.... 目的 研究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 对我院1997年1月~2001年6月4年半间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19例AICA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及MRI观察。结果AICA梗死占同期急性脑梗死的1.47%,占同期小脑梗死22.1%。危险因素与一般缺血性脑卒中午相似,即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有眩晕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症状体征;除一名患者外均有颅神经受累,以Ⅷ、Ⅶ、v最多见。第Ⅶ颅神经受累是AIcA梗死的一个特征性改变。AICA梗死预后较好。结论 AICA梗死并非罕见,应提高对AICA梗死临床表现及MRI特征的认识,以降低临床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前下动脉梗死 磁共振成像 耳聋 耳鸣 AICA 预后 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的眼部症状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阎雪晶 欧阳嶷 +4 位作者 何志义 崔小雪 朱华倩 史铭宇 王欣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分析5个家系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DM1)患者眼部表现,总结其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总结5个家系已确诊的患者进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DMPK)基因CTG重复次数,归纳患者临床症状及特点。结果患者均表现为肌无力、肌强... 目的分析5个家系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DM1)患者眼部表现,总结其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总结5个家系已确诊的患者进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DMPK)基因CTG重复次数,归纳患者临床症状及特点。结果患者均表现为肌无力、肌强直;患者均患白内障,有视物模糊、上睑下垂等表现;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肌强直电位;裂隙灯显微镜及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提示周边后囊前皮质片状混浊;4例患者DMPK基因CTG重复>50次,2例DMPK基因CTG重复50次。结论眼部症状是DM1的重要表现之一,其严重程度与CTG重复序列数之间并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 眼部症状 白内障 基因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栓线法建立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实验模型对再灌注损伤的评价意义 被引量:33
9
作者 范红杰 于维东 欧阳嶷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6期2292-2293,共2页
目的为临床脑缺血研究提供更合理实用的基础研究模型。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41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0~280g,用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模型,并限定不同时间点再灌注。结果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30min再灌注24h组未发... 目的为临床脑缺血研究提供更合理实用的基础研究模型。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41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0~280g,用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模型,并限定不同时间点再灌注。结果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30min再灌注24h组未发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分。缺血90min-再灌注模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2±0.4,梗死灶部位累及皮层和基底核。缺血持续24h组评分为3.4±0.5,与缺血90min再灌注组比,t=3.797,P<0.01。结论栓线法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缺血90min再灌注模型更接近临床脑缺血的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线法 局灶性脑缺血 实验 动物模型 再灌注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何志义 欧阳嶷 +3 位作者 张强 范红杰 房晓 吕昌龙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22-325,共4页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 6 5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6受体 (sIL 6R)、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及...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 6 5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6受体 (sIL 6R)、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的含量。另选 38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清sIL 2R为 (75 4± 2 0 3)U/ml,sIL 6R为 (5 8± 12 )mg/L ,sICAM 1为 (5 5 8± 2 11) μg/L ,比对照组均明显升高 ,而TGF β1[(2 2± 10 ) μg/L]含量明显减少。头颅CT显示病灶大小与血清sICAM 1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血清sIL 2R、sIL 6R、sICAM 1及T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脑血管意外 白细胞介素类 细胞间粘着分子 转化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何志义 原丽英 +4 位作者 陈晏 赵晶 邹巧治 高卓 欧阳嶷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95-396,共2页
目的 :观察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条件及生物学特性并加以鉴定。方法 :取Wistar大鼠骨髓 ,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 (BMSC) ,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 ,传代后观察其生长特性 ,用免疫组化方法加以鉴定。结果 :原代培养 2 0d后可分离... 目的 :观察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条件及生物学特性并加以鉴定。方法 :取Wistar大鼠骨髓 ,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 (BMSC) ,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 ,传代后观察其生长特性 ,用免疫组化方法加以鉴定。结果 :原代培养 2 0d后可分离得到BMSC ,在 5代以前生长形态相对稳定 ,典型的BMSC可分为两个类型。结论 :BM SC具有贴壁生长特性 ,较易对其进行分离扩增 ,增殖速度快 ,可用于多种疾病的细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六例磁共振成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朱华倩 李蕾 +1 位作者 金枫 欧阳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5-210,共6页
目的总结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T_2WI不明原因亮点的特点、分布和年龄相关性,以为疾病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与结果对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就诊的3个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家系中3例患者和3例散发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提示,广泛分布于全身皮... 目的总结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T_2WI不明原因亮点的特点、分布和年龄相关性,以为疾病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与结果对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就诊的3个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家系中3例患者和3例散发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提示,广泛分布于全身皮肤的咖啡牛奶斑为其首发症状;T_2WI存在不明原因亮点(2例)的患者年龄<18岁(14和16岁),病灶呈多发性,以丘脑受累为主,临床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癫癎发作、头痛。结论 T_2WI不明原因亮点是年龄<18岁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对青少年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1型 丘脑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志义 房晓 +2 位作者 孟祥亚 陈晏 欧阳嶷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349-352,共4页
目的 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 (MCAO R)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 β1在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中的变化情况。 结果 再灌注后 6h ,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TGF β1阳性细胞... 目的 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 (MCAO R)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 β1在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中的变化情况。 结果 再灌注后 6h ,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TGF β1阳性细胞数较相应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 .0 1) ;正常组、假手术组仅在少数血管中有微弱的TGF β1阳性表达 ,而缺血再灌注组脑梗死区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TGF β1均有显著增强的阳性表达 ,另外 ,在软脑膜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也可见TGF β1阳性细胞表达。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T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局灶性脑缺血 转化生长因子-Β 基因表达 再灌注损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TGF-β_1和sICAM-1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何志义 欧阳嶷 +3 位作者 侯率 陈晏 李润辉 吕昌龙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1年第2期15-17,共3页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予(sICAM-1)在重症肌无力(MG)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了32例MG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组(NC)血清TGF-β1和sICAM-1的水平。结果 与NC组相比...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予(sICAM-1)在重症肌无力(MG)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了32例MG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组(NC)血清TGF-β1和sICAM-1的水平。结果 与NC组相比,MG患者血清TGF-β1明显降低(P<0.01),而sICAM-1水平则明显升高(P<0.01)。与轻型组比较,重型组TGF-β1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sICAM-1水平则明显升高(P<0.01)。动态观察显示,治疗后随着病情的好转,TGF-β1水平逐渐升高,而sIMCA-1水平则逐渐下降。结论TGF-β1和sICMA-1可能参与了MG的发病机制,且与病情的轻重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AM-1 TGF-Β1 患者 血清 重症肌无力 升高 临床意义 水平 结论 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嘉晖 何志义 欧阳嶷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5-476,共2页
目的进一步了解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结合文献复习,总结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方法对我院诊治的15例PNSH患者观察其临床经过,来院24 h内行头CT检查,入院后分别行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 目的进一步了解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结合文献复习,总结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方法对我院诊治的15例PNSH患者观察其临床经过,来院24 h内行头CT检查,入院后分别行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造影(DSA)检查。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较轻,Hunt-Hess分级为1~2级,CT显示出血位于脑干周围脑池内。而CTA或DSA检查未见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结论 PNSH为一种临床症状较轻,出血局限在脑干周围脑池内,预后良好的特殊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影像学诊断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瘤1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孟令勤 欧阳嶷 葛春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5期145-146,共2页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间收治的15例胰岛素瘤患者。结果 :术前彩超、CT确诊率分别 33.3%和 6 0 % ,术中B超确诊率为 10 0 %。采用胰岛素瘤切除术 11例 ,胰体尾切除...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间收治的15例胰岛素瘤患者。结果 :术前彩超、CT确诊率分别 33.3%和 6 0 % ,术中B超确诊率为 10 0 %。采用胰岛素瘤切除术 11例 ,胰体尾切除术 4例。术后 13例痊愈 ,2例留有记忆力减退等后遗症。结论 :依靠先进的诊断方法对胰岛素瘤进行正确的定位诊断是合理治疗的前提 ;尽早施行手术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瘤 诊断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小动脉病变所致皮质下小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嘉晖 赵宇 +1 位作者 欧阳嶷 戚其学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232-234,242,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小动脉病变所致皮质下小梗死(smallsubcorticalinfarction,SSI)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方法收治的57例老年人急性SSI患者根据TOAST标准被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argearteryatherosclerosis,LAA)...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小动脉病变所致皮质下小梗死(smallsubcorticalinfarction,SSI)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方法收治的57例老年人急性SSI患者根据TOAST标准被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argearteryatherosclerosis,LAA)(n=26)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mallarteryocclusion,SAO)(n=31)。比较其临床经过及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imaging,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评价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21d和90d时的转归。结果LAA所致SSI患者头MRI、DWI显示为多发小梗死灶(P〈0.01),而且以侧脑室旁为主(P〈0.01)。SAO组SSI患者预后较好。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大面积梗死,也可能导致SSI,多为多发性梗死,且预后不良。故应gCSSI患者积极行MRA检查,针对病因采取积饭治疗措施,以防}H现大面积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小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感染相关性卒中的临床特征
18
作者 刘颖 陈永振 +6 位作者 封宇 董一娇 崔小雪 阎雪晶 郎英 欧阳嶷 何志义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相关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HIV感染相关性卒中患者...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相关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HIV感染相关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上述患者的病史、体征、血液学检验相关结果,肌电图、舣侧颈动脉超声榆查以及颅脑CT、颅脑MRI、CTA等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947例AIDS患者,其中脑卒中18例,缺血性脑卒中16例,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4例,小动脉闭塞型腔隙性脑梗死8例,心源性卒中1例,原因不明3例;出血性脑卒中2例。均存在局灶定位体征。结论HIV感染相关性卒中并不少见且复杂多样,其中发病率最高为小动脉闭塞型腔隙性脑梗死,通过相关辅助检查有助于早诊断,早治疗,从而减少患者病残率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卒中 临床表现 诊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癫痫大鼠致痫后脑组织中MDA、SOD、CAT变化的研究
19
作者 侯率 欧阳嶷 +1 位作者 车玉琴 何志义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408-410,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实验性癫痫大鼠在癫痫发作后不同时间脑组织中MDA、SOD、CAT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癫痫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2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硫代氨基脲致痫组)。B组再随机分成5组,每组各5只。B1组:... 目的通过研究实验性癫痫大鼠在癫痫发作后不同时间脑组织中MDA、SOD、CAT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癫痫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2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硫代氨基脲致痫组)。B组再随机分成5组,每组各5只。B1组:致痫后0h;B2组:致痫后2h;B3组:致痫后1d;B4组:致痫后3d;B5组:致痫后7d。分别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羟胺法、紫外分光法测定各组脑组织中的MDA、SOD、CAT。结果致痫后0h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MDA极显著增高,SOD、CAT极显著降低(P〈0.001);致痫后2h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MDA非常显著升高,SOD、CAT非常显著降低(P〈0.01);致痫后1d组与与生理盐水组相比,MDA显著升高,SOD、CAT显著降低(P〈0.05);致痫后3d组和致痫后7d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实验性癫痫大鼠在致痫后自由基参与了其病理发生、发展过程,MDA可能反映了脑损害程度,SOD、CAT可能反映了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自由基 MDA SOD C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瘤15例临床报告
20
作者 孟令勤 欧阳嶷 《临床误诊误治》 2003年第4期276-277,共2页
关键词 胰岛素瘤 误诊 临床表现 Wipple三联症 B超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