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穿刺针直径及校准方法对叶片穿透力机械强度的影响
1
作者 李红燕 欧美景 +1 位作者 赵秋菊 李佳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4-575,I0001-I0004,共16页
叶片穿透力强度是反映叶片机械抗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最终结果受到针直径与校准方法的影响。为探究不同穿刺针直径及校准方法对叶片穿透力测定的影响,该文对比研究了广西大学校园中30种具平行脉单子叶植物与具网状脉双子叶植物的叶片穿... 叶片穿透力强度是反映叶片机械抗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最终结果受到针直径与校准方法的影响。为探究不同穿刺针直径及校准方法对叶片穿透力测定的影响,该文对比研究了广西大学校园中30种具平行脉单子叶植物与具网状脉双子叶植物的叶片穿透力在不同直径穿刺针测定与校准条件下的差异及该差异与功能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利用穿刺针周长、横截面积及叶片厚度等进行校准,不同校准方式下不同直径穿刺针测定的叶片穿透力不同。(2)不同校准方式下,利用3种直径穿刺针测到的穿透力之间差异不同,其中,在只利用穿刺针周长和利用针周长与叶片厚度校准后,不同直径穿刺针之间的叶片穿透力无显著性差异;在只利用叶片厚度校准时,穿刺针越粗,穿透力越大;在只利用穿刺针面积和利用针面积与叶片厚度校准后,穿刺针越粗,穿透力越小。单子叶植物3种不同直径穿刺针的穿透力均大于相同粗细穿刺针下双子叶植物的穿透力。(3)不同校准方式下3种直径穿透力之间的差异与叶片性状的相关性有所不同,叶脉类型、叶片密度、比叶重、角质层厚度和叶脉密度可能是3种直径穿透力之间差异产生的结构影响因素。综上所述,利用不同直径穿刺针测定及不同校准方式下对不同叶脉类型植物的叶片穿透力具有不同影响,叶片穿透力测定过程中需对穿刺针直径及校准方法进行合理地选择和统一,建议测定叶片穿透力时,这3种针中,直径为0.5 mm的穿刺针应用于叶脉密度较大、比叶重较小的叶片测定,但不适用于较为坚硬的叶片,直径为2 mm的穿刺针不适用于叶脉密度较大、比叶重较小的叶片,选择直径为1 mm的穿刺针并利用其周长进行校准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穿透力 穿透力差异 叶片密度 比叶重 角质层厚度 叶脉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测定方法下叶片穿透力与叶片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欧美景 李红燕 +1 位作者 赵秋菊 李佳蔚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0-922,共13页
为探究不同校准方法和不同穿刺针直径作用下叶片穿透力测定结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该结果与叶片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选取了30种双子叶植物,分别测定其2.0、1.0、0.5 mm穿刺针直径下的穿透力、撕裂力和叶片的功能性状等指标。结果表明:(1... 为探究不同校准方法和不同穿刺针直径作用下叶片穿透力测定结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该结果与叶片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选取了30种双子叶植物,分别测定其2.0、1.0、0.5 mm穿刺针直径下的穿透力、撕裂力和叶片的功能性状等指标。结果表明:(1)叶片穿透力在3种不同穿刺针直径作用下差异显著(P<0.05),其在以周长校准方法下,同一物种在穿刺针直径0.5与1.0 mm的差异显著性占所有物种之比为76%、0.5 mm与2.0 mm为76%、1.0 mm与2.0 mm为33%(P<0.05);而同样在以横截面积校准下则为66%、56%、30%(P<0.05)。(2)不同校准方法下3种穿刺针直径之间的叶片穿透力在同一生活型中差异不显著,而在草本分别与灌木和乔木等不同生活型中差异显著(P<0.05),同时0.5 mm直径针的穿透力均大于1.0 mm和2.0 mm。(3)叶片穿透力与叶片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撕裂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比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以针周长校准的穿透力与叶片功能性状的相关性强于以横截面积校准的穿透力,而不同直径穿刺针作用下的叶片穿透力与叶片性状间的关系无显著差异。因此,穿刺针直径和校准方法的不同对叶片穿透力测定结果均产生差异,不同穿刺针直径测定的差异不会影响穿透机械力与叶片功能性状的相关关系,而不同校准方法测定的差异会影响穿透机械力与叶片功能性状相关关系的强弱。综上所述,在叶片穿透力测试中,选取合适的校准方法和穿刺针直径有利于提高数据的规范化和准确性,在此建议在两种校准方法下首先选用以针周长校准的方法,在3种穿刺针直径中选用0.5 mm测量叶面积小、叶脉密度大且较薄的叶片,对于叶面积大、叶脉密度大且较硬的叶片则选用2.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刺针直径 叶片穿透力 叶片功能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线莲不定芽的诱导与增殖生根研究
3
作者 欧美景 廖冬梅 +3 位作者 杨雪 覃敏欣 沙钊宇 莫昭展 《大众科技》 2020年第12期95-97,85,共4页
以金线莲无菌苗的茎段作为材料,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影响金线莲不定芽的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因素进行初步的研究,探究不同激素、激素浓度、附加物等因素对金线莲不定芽的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诱导... 以金线莲无菌苗的茎段作为材料,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影响金线莲不定芽的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因素进行初步的研究,探究不同激素、激素浓度、附加物等因素对金线莲不定芽的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诱导金线莲不定芽的最佳方案为NAA0.3 mg/L+6-BA0.5 mg/L+2,4-D0.1 mg/L,同时加入土豆汁5%,诱导率可达到95.14%;金线莲增殖的最佳方案为MS+NAA 0.25 mg/L+6-BA 0.5 mg/L,加入5%土豆汁,增值系数为4.47;金线莲生根诱导的最佳方案为MS+6-BA0.3 mg/L+IBA0.1 mg/L,在最佳方案的基础上加入0.4 g/L的碳粉,生根率达到96.53%。在探究不同激素、激素浓度、附加物等因素对金线莲不定芽的诱导、增殖和生根的过程中发现以5%土豆汁作为附加物对金线莲不定芽的诱导和增殖效果较好,另外在最佳生根培养基的基础上加入0.4 g/L的碳粉,则大大提高了生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莲 不定芽 诱导 增殖 生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钗石斛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及DNA指纹图谱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赵秋菊 崔学强 +4 位作者 邓杰玲 黄昌艳 欧美景 李红燕 张自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6434-6442,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地区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关系。方法基于引物结合位点间扩增(inter-primer binding site,iPBS)分子标记对广西5个县共35份金钗石斛进行遗传关系、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间遗传分化分析,并构... 目的探讨不同地区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关系。方法基于引物结合位点间扩增(inter-primer binding site,iPBS)分子标记对广西5个县共35份金钗石斛进行遗传关系、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间遗传分化分析,并构建能区分35份金钗石斛种质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分析使用NTSYS-pc 2.10e统计软件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并构建聚类分析图谱,采用Popgene 1.32软件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数与居群遗传分化系数。结果8条iPBS引物共扩增出158条条带,多态性条带为143条,多态条带百分率(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bands,PPB)为90.51%;在遗传距离0.70处,35份种质分为7大类群,居群在分子水平上出现明显分化;遗传相似系数(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Gs)变化范围为0.5590~0.9759,变幅为0.4169;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observed number of alleles,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 gene diversity index,He)、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Shannon information index,I)分别为1.8987、1.5050、0.3007、0.4542,居群间存在丰富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度(total genetic diversity,Ht)、各居群基因分化系数(gene diversity within population,Hs)、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coefficient of gene differentiation,Gst)分别为0.2998、0.2149、0.2830,居群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28.30%,居群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71.70%,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部;基因流(gene flow,Nm)为1.2665,居群间存在较高水平的基因交流。引物2219和2399可单独鉴别出35份种质,试验基于引物2399的“0,1”矩阵构建35份种质的指纹图谱,此图谱可为金钗石斛品种的分类与鉴定提供参考。结论金钗石斛居群间遗传多样性较丰富,总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变异,居群间存在较高水平的基因交流。揭示了金钗石斛种质间的遗传关系及其居群遗传多样性,为野生金钗石斛种质的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钗石斛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DNA指纹图谱 iPBS标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