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嫩平原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及碳酸盐中δ(^(13)C)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欧文佳 张成君 《同位素》 CAS 2009年第2期81-86,共6页
以松嫩平原西部湖泊表层沉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有机质正构烷烃组分的分析,了解了湖泊中有机质的来源和沉积环境。结合湖泊水介质和沉积物特征,综合分析了沉积物有机质对碳酸盐中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湖泊沉积物中不同有... 以松嫩平原西部湖泊表层沉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有机质正构烷烃组分的分析,了解了湖泊中有机质的来源和沉积环境。结合湖泊水介质和沉积物特征,综合分析了沉积物有机质对碳酸盐中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湖泊沉积物中不同有机质类型对碳同位素组成有较大影响,生物有机质的大量输入使碳酸盐中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偏轻,而石油类污染物的输入对应于碳酸盐中的碳同位素组成稍偏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 湖泊沉积物 碳同位素组成 有机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界大坪镇灯影组古油藏特征及天然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安 欧文佳 +2 位作者 危凯 李芳 李旭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48-1859,共12页
野外调查揭示大坪镇灯影组古油藏为裂缝型古油藏,受到滑脱构造控制,裂缝主要分布在灯影组上部;沥青大量充填在裂缝中心,少量沿缝合线分布,或浸染白云岩。通过分析,沥青的δ13 Corg、V/(V+Ni)平均值分别为—33.27‰、0.89,与牛蹄塘组烃... 野外调查揭示大坪镇灯影组古油藏为裂缝型古油藏,受到滑脱构造控制,裂缝主要分布在灯影组上部;沥青大量充填在裂缝中心,少量沿缝合线分布,或浸染白云岩。通过分析,沥青的δ13 Corg、V/(V+Ni)平均值分别为—33.27‰、0.89,与牛蹄塘组烃源岩非常接近,因此大坪古油藏的油源可能是寒武系牛蹄塘组斜坡相区和盆地相区烃源岩。古油藏裂隙石英脉/方解石脉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拉曼光谱成分指示了中侏罗世以来古油藏裂缝形成、油气充注、以及因大气水下渗遭受破坏的过程。分析认为大坪古油藏北侧桑植—石门复向斜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埋深近4km,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且滑脱带上下岩性差异会造成灯影组裂隙发育,对储层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具有形成次生气藏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 裂缝 古油藏 油源 成藏 灯影组 张家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柱状沉积物中黄铁矿的分布特征和形貌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吴丽芳 雷怀彦 +1 位作者 欧文佳 韩超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期21-28,共8页
对南海北部陆坡柱状沉积物样品总有机碳、总硫含量,以及其中的自生黄铁矿形貌、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中黄铁矿(FeS2)、总有机碳(TOC)、总硫(TS)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71%、0.37%~1.18%、0.04%~0.81%;黄... 对南海北部陆坡柱状沉积物样品总有机碳、总硫含量,以及其中的自生黄铁矿形貌、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中黄铁矿(FeS2)、总有机碳(TOC)、总硫(TS)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71%、0.37%~1.18%、0.04%~0.81%;黄铁矿和总有机碳、总硫的含量随深度加深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后不断减少,三者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扫描电镜下观察到黄铁矿主要以莓球状集合体和八面体微晶形貌产出,局部层位亦发现管状、生物内膜状和立方体状黄铁矿晶体.表明该区浅表层环境为缺氧环境,硫化物主要以黄铁矿形式产出,其成因与有机质的厌氧氧化作用有关,而甲烷的厌氧氧化作用也可能促使自生黄铁矿的加速形成.莓球状黄铁矿占主导亦指示一种强还原性的缺氧微环境.黄铁矿富集的缺氧环境与下伏地层中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有关,为天然气水合物在该区的勘探提供一定的科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南海北部陆坡 黄铁矿 SEM 形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宛川河中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刘艳 张成君 +4 位作者 雷国良 杨奇丽 欧文佳 漆燕 缑晓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44-849,共6页
通过对兰州市宛川河中段双店子河段表层沉积物元素分析,结合有机质含量和粒度测试,运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河流表层沉积环境中的分布及迁移富集等地球化学行为与特征。结果表明Zn元素在研究河段有轻度污染;相... 通过对兰州市宛川河中段双店子河段表层沉积物元素分析,结合有机质含量和粒度测试,运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河流表层沉积环境中的分布及迁移富集等地球化学行为与特征。结果表明Zn元素在研究河段有轻度污染;相关分析表明重金属元素含量与沉积物粒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重金属元素主要是在固-液平衡体系中、通过多相化学反应形成沉淀。污染源分析表明,造纸污水的排放是造成研究区域中上游河段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大分子有机物质的存在不仅改变了此段河流沉积物粒度的变化,且有机质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有一定减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沉积物 环境地球化学 重金属 有机质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单体烃碳、氢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保忠 周世新 +3 位作者 欧文佳 李靖 柳少鹏 张海坤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9-815,共7页
选择准噶尔盆地腹部3个凹陷和隆起区不同储层中13个原油样品,进行了全油碳同位素组成分析,应用GC-MS,GC-IRMS和GC-TC-IRMS技术先后开展饱和烃生物标记化合物、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分析.首先通过全油碳同位素组成和生物标记化... 选择准噶尔盆地腹部3个凹陷和隆起区不同储层中13个原油样品,进行了全油碳同位素组成分析,应用GC-MS,GC-IRMS和GC-TC-IRMS技术先后开展饱和烃生物标记化合物、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分析.首先通过全油碳同位素组成和生物标记化合物参数将侏罗系原油和二叠系原油明显区分开,进一步通过饱和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将准噶尔盆地不同储层原油划分为两种类型及它们的过渡型:以侏罗系与二叠系乌尔禾组为代表的陆相淡水型和以石炭系与二叠系风城组为代表的咸水湖相型及两者的混合型,并对油藏在破坏和后期充注再成藏的过程中混合原油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做了讨论.原油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对不同水环境和古纬度反应敏感,其明显的分馏效应在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原油中有很好的表现,据此可以对不同时期古环境进行很好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记化合物 单体碳同位素 单体氢同位素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特征 被引量:91
6
作者 宁伏龙 梁金强 +11 位作者 吴能友 祝有海 吴时国 刘昌岭 韦昌富 王冬冬 张准 徐猛 刘志超 李晶 孙嘉鑫 欧文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4,I0001,共25页
中国陆上冻土区和海域深水区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资源,二者虽在同盆共生、运聚机理上有相似之处,但差异也十分明显。为了给地质-工程-环境一体化开发水合物提供准确的基础地质数据,从构造与沉积、地温、热流、地... 中国陆上冻土区和海域深水区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资源,二者虽在同盆共生、运聚机理上有相似之处,但差异也十分明显。为了给地质-工程-环境一体化开发水合物提供准确的基础地质数据,从构造与沉积、地温、热流、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响应、赋存类型、孔渗、力学强度、饱和度等9个方面,对比分析、总结了二者在分布规律与赋存特征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①陆上冻土区水合物主要赋存于中生代地层,以热成因气为主,受断层裂隙构造控制,具有较好的圈闭条件,其储层温度、地温梯度、热流、压力表现为“四低”特征,水合物多数分布在砂岩孔隙和泥页岩裂隙中;②陆上冻土区水合物测井响应总体显示“两高两低”特征(高电阻率、高波速、低自然伽马、低密度),储层岩石力学强度高,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和低水合物饱和度特征;③海域水合物主要赋存于新生代第四纪地层,热成因或生物成因气皆有,受泥底辟、气烟囱、断层裂隙控制,无明显圈闭,其储层温度、地温梯度、热流和压力表现为“四高”特征;④海域水合物多数分布在富含有孔虫的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中,地震反射波显示明显的BSR特征,测井响应则总体表现为“两高”特征(高视电阻率、高波速),其储层沉积物力学强度低,具有高孔隙度、低渗透率和相对较高的水合物饱和度。结论认为:①海域是中国水合物富集的主要区域,后续应突破海域水合物甜点识别与评价技术,统筹考虑整个水合物油气系统的资源禀赋特征;②应重点攻关水合物储层精细表征技术和富集矿体-储层系统的精细刻画,加强海陆联合和全球比对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天然气水合物 陆上冻土区 海域深水区 赋存特征 油气系统 甜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鄂西地区奥陶系—志留系滑脱层古流体对页岩气保存的意义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安 欧文佳 +3 位作者 黄惠兰 危凯 李海 陈孝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4-43,共10页
目前,对于中—上扬子地区奥陶系—志留系滑脱层古流体的研究热点集中在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的成因、地层压力演化过程等,而有关古流体对页岩气保存的意义则较少涉及。为此,通过观测湘鄂西地区奥陶系—志留系露头和钻探岩心的裂缝脉体地质特... 目前,对于中—上扬子地区奥陶系—志留系滑脱层古流体的研究热点集中在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的成因、地层压力演化过程等,而有关古流体对页岩气保存的意义则较少涉及。为此,通过观测湘鄂西地区奥陶系—志留系露头和钻探岩心的裂缝脉体地质特征,分析裂隙形成与滑脱层的关系,应用裂缝脉体包裹体组分、均一温度测试资料研究古流体的形成环境和滑脱层对页岩气保存的意义,并建立了滑脱层页岩气聚散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滑脱层岩性主要为奥陶系—志留系之交的硅质岩夹页岩,地层岩石破碎,发育小型揉皱,滑脱层上下硅质岩层共轭垂直节理较发育;(2)滑脱层脉体发育多期次、多类型包裹体,纯水溶液包裹体尤为发育;(3)研究区古大气水沿着滑脱层最大下渗深度超过4 000 m,滑脱带早期捕获了超压条件下的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后期捕获常压环境的甲烷和氮气包裹体;(4)记录晚期流体活动的包裹体离子组分具有钠氯系数高、脱硫系数大、变质系数低的特点,表明滑脱层页岩封闭性变差;(5)研究区滑脱层页岩气聚散可分为向斜、宽缓背斜、紧闭背斜等3种模式。结论认为,研究区滑脱层为渗透层,滑脱构造发育的向斜、紧闭背斜不利于页岩气的富集,而宽缓背斜则相对有利于页岩气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鄂西地区 奥陶纪 志留纪 滑脱层 古流体 包裹体 均一温度 离子组分 页岩气 保存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郭东东 宁伏龙 +3 位作者 欧文佳 张凌 贺仲金 方彬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112,共17页
自然界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巨大的能源潜力,同时水合物技术在气体储运、海水淡化、气体分离、污水处理等领域也有很广的应用前景,但水合物一些固有的性质(如较低的水合物形成速率和严苛的水合物形成条件)阻碍了这些技术的商业化。因此... 自然界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巨大的能源潜力,同时水合物技术在气体储运、海水淡化、气体分离、污水处理等领域也有很广的应用前景,但水合物一些固有的性质(如较低的水合物形成速率和严苛的水合物形成条件)阻碍了这些技术的商业化。因此,研究者尝试将纳米技术与水合物技术相结合,利用纳米颗粒促进或者抑制水合物形成,服务于水合物安全高效钻采,并推动水合物技术应用。综述了纳米颗粒及其流体的基本性质、分散方法和对水合物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影响,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纳米颗粒作为水合物添加剂的研究方向及在水合物勘探和开发过程中潜在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纳米颗粒 传热 传质 相平衡 诱导时间 形成量和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水合物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锐 宁伏龙 +3 位作者 张凌 王韧 刘天乐 欧文佳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3-210,共8页
在深水油气钻井和油气输送过程中,管道或井筒内水合物的形成和聚集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注入化学抑制剂是最常用的解决方法。介绍了低剂量抑制剂(动力学抑制剂和防聚剂)的类型、抑制机理及主要研究方法,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 在深水油气钻井和油气输送过程中,管道或井筒内水合物的形成和聚集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注入化学抑制剂是最常用的解决方法。介绍了低剂量抑制剂(动力学抑制剂和防聚剂)的类型、抑制机理及主要研究方法,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低剂量水合物抑制剂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水合物抑制剂 动力学抑制剂 防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郁桂刚 欧文佳 +2 位作者 吴翔 宁伏龙 张凌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5-188,共14页
天然气水合物是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清洁能源,但由于开采技术、经济性和环境效应等问题尚未达到商业化开发水准。近年来人们也在探索水合物技术在二氧化碳封存、海水淡化、储能、气体分离等领域中的应用。其中最具挑战性和关键性的问题... 天然气水合物是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清洁能源,但由于开采技术、经济性和环境效应等问题尚未达到商业化开发水准。近年来人们也在探索水合物技术在二氧化碳封存、海水淡化、储能、气体分离等领域中的应用。其中最具挑战性和关键性的问题就是水合物如何随时间形成和分解。概况了水合物分解动力学基础研究,包括水合物分解特性、分解影响因素和分解机理;综述了水合物分解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根据水合物分解控制机制,将现有模型归为4类:热分解模型、本征动力学模型、传质分解模型和综合模型,重点阐述了它们的假设条件、主要认识和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水合物分解动力学研究的改进方向,以期能够加深对水合物分解动力学的理解,促进水合物的开发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水合物 分解特性 分解机制 分解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筒条件下疏水纳米SiO_(2)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方翔宇 宁伏龙 +3 位作者 欧文佳 郭东东 张凌 王林杰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0-376,共7页
为研究钻井液中纳米颗粒的负面影响,利用井筒水合物动态形成模拟系统,研究了井筒内甲烷气向上运移过程中,不同粒径及不同质量分数疏水纳米SiO_(2)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粒径30 nm与50 nm的疏水纳米SiO_(2)在质量分数为0... 为研究钻井液中纳米颗粒的负面影响,利用井筒水合物动态形成模拟系统,研究了井筒内甲烷气向上运移过程中,不同粒径及不同质量分数疏水纳米SiO_(2)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粒径30 nm与50 nm的疏水纳米SiO_(2)在质量分数为0.1%~2.5%范围内对水合物形成有促进作用;随着疏水纳米SiO_(2)质量分数的增加,诱导时间缩短,气体平均消耗速率总体呈增大趋势;相同质量分数下,粒径为50 nm比粒径为30 nm的疏水纳米SiO_(2)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疏水纳米SiO_(2)对水合物形成的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于其疏水特性,以及增加了溶液的传热传质作用引起。上述结果表明疏水纳米颗粒并不适用于水合物钻井液体系,未来可以考虑加入亲水纳米颗粒,发挥纳米SiO_(2)优势的同时降低水合物聚集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钻井液 疏水纳米Si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状流下氨基酸对甲烷水合物形成过程的动力学抑制模拟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志辉 罗强 +4 位作者 张贺恩 宁伏龙 刘志超 郭东东 欧文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99-809,共11页
基于水合物勘探与开发现场井筒内气体流动情况,模拟井筒内水合物的形成过程,在恒温、恒压和恒泡状流条件下评价几种常见氨基酸对水合物形成各阶段的抑制情况及聚集形态的影响,并探究其抑制水合物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疏水... 基于水合物勘探与开发现场井筒内气体流动情况,模拟井筒内水合物的形成过程,在恒温、恒压和恒泡状流条件下评价几种常见氨基酸对水合物形成各阶段的抑制情况及聚集形态的影响,并探究其抑制水合物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疏水性增强,氨基酸抑制效果变差,抑制效果较好的氨基酸最终在井筒内形成的水合物壳更薄、更大,水合物形成总量更少;在水合物形成过程中,井筒出口流量发生2次阶梯形突降,水合物形成速率曲线随时间呈典型的“驼峰”状;对于同一种氨基酸,在相同浓度时,对各阶段抑制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Ⅲ阶段(停止进气)、Ⅱ阶段(水合物正常形成)和Ⅰ阶段(水合物诱导期);氨基酸抑制机理随着水合物生成阶段不同而变化,在水合物生长初期主要表现为—NH2及—COOH对水分子的吸附及扰乱作用,在水合物形成中后期,氨基酸分子被形成的水合物排开,氨基酸膜包裹在水合物晶体周围,从而阻止水合物成核及晶体进一步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动力学抑制剂 氨基酸 动态评价 聚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of foraminiferan from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ediment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late Quaternary hydrate decomposition 被引量:5
13
作者 雷怀彦 曹超 +2 位作者 欧文佳 龚楚君 史春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728-1740,共13页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d dating analyses of foraminiferan in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from three different areas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conduct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records of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d dating analyses of foraminiferan in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from three different areas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conduct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records of the gas hydrate decomposition events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ethane seep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δ13C values of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n Uvigerina spp. (size range of 0.25-0.35 ram) are from -0.212% to -0.021% and the δ180 values of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n Globigerinoides ruber (size range of 0.25-0.35 ram) are from -0.311% to -0.060%; 2) three cores (ZD2, ZD3 and ZS5) from the bottom of a hole are aged for 11 814, 26 616 and 64 090 a corresponding to the early oxygen isotope stage (MIS) Ⅰ, Ⅲ and Ⅳ final period, respectively; 3) a negative-skewed layer of carbon isotope corresponds to that of MIS II (cold period), whose degree of negative bias is -0.2%0; and 4) the δ13C compositions of foraminiferan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Blake Ridge and the Gulf of Mexico sediments of the late Quaternar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reasons for these results are that the studied area is a typical area of methane seep environment in the area during MIS II due to the global sea-level fall and sea pressure decrease. Gas hydrate is decomposed and releas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light carbon isotopes of methane are released into the ocean, dissolved to inorganic carbon (DIC) pool and recorded in the foraminiferan shells. A pyrite layer developed in the negative bias layers of the foraminiferans confirms that the δ13C of foraminiferans is more affected by methane and less by the reduction of marine productivity and early diagenesis. The use of foraminiferan δ13C could accurately determine late Quaternary hydrate release events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both reconstructing 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methane release events and exploring natural gas hyd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foraminiferan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natural gas hyd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斯腾湖现代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欧文佳 雷怀彦 张成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21-726,共6页
在新疆博斯腾湖黄水湾采得27 cm浅钻样品,对其作相应的地球化学指标分析,对比近年来焉耆站的气象资料,认为26~11 cm段(90 a前至1980年左右)较好地记录了当时的气候变化,即博斯腾湖流域首先经历了气候变干、蒸发作用增强的转变,随后逐... 在新疆博斯腾湖黄水湾采得27 cm浅钻样品,对其作相应的地球化学指标分析,对比近年来焉耆站的气象资料,认为26~11 cm段(90 a前至1980年左右)较好地记录了当时的气候变化,即博斯腾湖流域首先经历了气候变干、蒸发作用增强的转变,随后逐渐出现气候回暖变湿的信号。11 cm往上(近40 a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外来物源的直接输入和工农业排污引起的富营养化等问题,使影响有机质及碳酸盐同位素组成的主导因素改变,从而扰乱了湖泊沉积物记录气候变化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同位素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博斯腾湖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陆坡973-4柱沉积物中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研究及其对水合物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劼 雷怀彦 +3 位作者 欧文佳 杨玉峰 龚楚君 史春潇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11-1820,共10页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向上逸散与孔隙水中硫酸盐发生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反应。深海沉积物有机质氧化也可驱动硫酸盐还原反应。针对甲烷渗漏背景下硫酸盐还原的不同驱动模式,对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硫、酸可挥发性硫(AVS)...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向上逸散与孔隙水中硫酸盐发生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反应。深海沉积物有机质氧化也可驱动硫酸盐还原反应。针对甲烷渗漏背景下硫酸盐还原的不同驱动模式,对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硫、酸可挥发性硫(AVS)、δ^34pyrite及孔隙水中的SO2-4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总硫在390cm、610-890cm处为0.3%-0.7%,此含量高于相邻层位;2AVS含量在表层较低,于610-868cm区间缓增至565μmol/g,898cm处AVS含量激增至9 315μmol/g;3δ^34pyrite值由浅至深逐渐增大,由-44.4‰升至17.9‰,后回落到12.6‰;490-900cm区间的SO2-4含量逐渐下降,大于900cm则SO2-4含量变化不大。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分别由有机质氧化和甲烷厌氧氧化驱动的2种硫酸盐还原模式;硫酸盐甲烷转换带以总硫、δ^34pyrite等指标为判定因素可分为上、下2部分;研究区SMI深度约为900cm,这一较浅的SMI预示着研究区深部可能存在天然气藏或天然气水合物藏;结合微生物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和微生物的分布存在耦合现象,这对进一步研究甲烷水合物潜在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甲烷转换带 硫同位素 酸可挥发性硫 黄铁矿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原文传递
桂中坳陷早石炭世泥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近源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保忠 欧文佳 +2 位作者 王传尚 彭中勤 张国涛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222-2233,共12页
目前针对桂中坳陷早石炭世富有机质泥页岩的生烃潜力方面研究很少,严重制约了该区以页岩气为主的非常规油气勘探.本研究对鹿寨县城西石炭系鹿寨组泥页岩系统取样分析,从有机碳含量、岩石热解、有机碳同位素组成、抽提物正构烷烃组成特... 目前针对桂中坳陷早石炭世富有机质泥页岩的生烃潜力方面研究很少,严重制约了该区以页岩气为主的非常规油气勘探.本研究对鹿寨县城西石炭系鹿寨组泥页岩系统取样分析,从有机碳含量、岩石热解、有机碳同位素组成、抽提物正构烷烃组成特征及泥岩镜质体反射率多个方面讨论了该套泥页岩的生烃潜力;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总结了与下石炭统岩关阶泥页岩密切相关的3种近源气藏赋存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泥页岩的TOC值分布于0.25%~15.67%,其中强制海退前沉积的泥页岩富含有机质,TOC值均大于2%,TOC值与氯仿沥青"A"、生烃潜量及总烃呈弱正相关关系.泥页岩的有机质类型主体为Ⅱ型;泥页岩的Ro值分布于1.72%~2.78%,处于过成熟阶段.泥页岩上下岩性组合特征及桂中坳陷现今所处的构造位置表明,坳陷中部对冲构造区为有利的近源气藏形成区,背冲构造区为较差区;坳陷边缘逆冲推覆构造区为存在岩性圈闭的近源气藏形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中坳陷 早石炭世 泥页岩 成熟度 烃源岩评价
原文传递
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温度和接触界面对THF水合物形貌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彭力 宁伏龙 +10 位作者 李维 曹品强 刘志超 王冬冬 张准 孙嘉鑫 张凌 蒋国盛 欧文佳 刘天乐 程万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4-152,共9页
天然气水合物的表面形貌和性质一直是水合物研究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它不仅制约人工环境下油气管线内水合物颗粒间聚集以及颗粒与管壁接触并阻塞管道的程度,而且还影响自然环境下水合物与沉积物骨架颗粒间接触关系以及相应的内聚力和摩... 天然气水合物的表面形貌和性质一直是水合物研究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它不仅制约人工环境下油气管线内水合物颗粒间聚集以及颗粒与管壁接触并阻塞管道的程度,而且还影响自然环境下水合物与沉积物骨架颗粒间接触关系以及相应的内聚力和摩擦角.本文首次运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不同温度和不同界面合成的四氢呋喃(THF)水合物进行了表征,分析了温度和接触界面对其表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液界面自由生长的多晶THF水合物,生长温度越低,晶粒尺寸越小并更容易出现不定形水合物.晶粒界面的横截面呈"V"字形,其宽度和深度随生长温度降低而减小.在固-液界面受限生长的多晶THF水合物,其表面形貌和粗糙度除了受生长温度影响外还与接触的固体介质有关.当生长温度较高时晶粒尺寸较大,晶粒界面清晰可见;但生长温度较低时接触介质表面性质会影响二者分离后水合物表面形貌,如会出现微孔洞等结构且粗糙度变大,观察不到晶粒界面.这一发现对解释水合物沉积物残余强度特征与机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氢呋喃水合物 表面形貌 原子力显微镜 粗糙度
原文传递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四氢呋喃水合物微观力学测试 被引量:5
18
作者 彭力 李维 +8 位作者 宁伏龙 刘志超 张准 欧文佳 张凌 孙嘉鑫 蒋国盛 程万 田红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40,共10页
微纳尺度下的水合物力学特性对厘清外荷载下孔隙中水合物与沉积物骨架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揭示含水合物沉积物宏观力学行为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改装的低温原子力显微镜和直径5μm的二氧化硅(SiO2)微球胶体探针对四氢呋喃(THF)水合物... 微纳尺度下的水合物力学特性对厘清外荷载下孔隙中水合物与沉积物骨架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揭示含水合物沉积物宏观力学行为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改装的低温原子力显微镜和直径5μm的二氧化硅(SiO2)微球胶体探针对四氢呋喃(THF)水合物进行了测试.在温度-30℃^-10℃和探针驱动速率0.5~20.0μm/s条件下,获得了微球压入THF水合物样品的深度、接触时间与接触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微球与THF水合物样品间的黏附力.结果显示:压入过程中THF水合物产生了塑性变形,压入诱发的水合物相变可能进一步增强了塑性行为.在相同接触力作用下压入速率越小或温度越高, THF水合物的硬度越小且塑性行为越明显. THF水合物的屈服应力存在阈值(或者临界效应),这可能是导致含水合物沉积物应变硬化和应变软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修改后的幂率流变(PLR)黏弹性模型,低驱动速率和相对高温条件下THF水合物的黏弹性更显著. THF水合物表面的似液层和分解液在样品与微球间形成的液桥是两者间产生黏附力的主要原因,在温度-30℃^-10℃范围内黏附力约1.1~2.5μN,它主要与脱离前两者间的接触面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F水合物 SIO2微球 原子力显微镜 塑性 黏弹性 黏附力 出砂机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