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海初级生产力的遥感研究及其时空演化 被引量:27
1
作者 檀赛春 石广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89-1199,共11页
利用分级初级生产力模式反演估算了2003 ̄2005年0o ̄41oN,105o ̄130oE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并分析了它们的时空演化。同时还计算了该时段内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东海北部和南部以及南海的平均初级生产力状况,结果得出它们的年平均初级生... 利用分级初级生产力模式反演估算了2003 ̄2005年0o ̄41oN,105o ̄130oE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并分析了它们的时空演化。同时还计算了该时段内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东海北部和南部以及南海的平均初级生产力状况,结果得出它们的年平均初级生产力(2003 ̄2005年)分别为564.39、363.08、536.47、413.88、195.77和100.09gCm-2a-1。北黄海、南黄海及东海南部的初级生产力分别在春季(4 ̄6月)和秋季(10、11月)出现两次峰值,且春季的峰值高于秋季。然而,南海的两个峰值则分别出现在冬季(1月)和夏季(8月),且冬季的峰值高于夏季。渤海和东海北部则呈现单峰(6月)分布。渤海和南黄海的初级生产力几乎在整年内都高于其它海域,而东海南部和南海的初级生产力则在整年内都低于其他海域。其中,南海的初级生产力最低,月平均全都低于400mgCm-2d-1。除南海以外的其它5个海域,在春季时期(东海南部为3 ̄6月,其他海域为4 ̄7月)的初级生产力最高,平均约占年平均值的41%,其年际变化也最大,平均标准偏差为6.68;而秋季时期(东海南部为10 ̄1月,其他海域为8 ̄11月)对年平均的贡献也很大,平均约33%;其他月份(东海南部为2月和7-9月,其他海域为12 ̄3月)的贡献则最小。南海的初级生产力则在冬季时期(12 ̄3月)最高,约占年平均的42%,夏末秋季(8 ̄11月)次之,约30%,春季时期(4 ̄7月)最低。叶绿素-a、海表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季风活动、河流排放、上升流、黑潮以及沿岸流等物理-化学环境因子是造成中国近海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海洋初级生产力 时空变化 叶绿素-A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卫星遥感 被引量:5
2
作者 檀赛春 石广玉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63-870,共8页
从海水的光学特性入手,依据卫星探测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基本原理,详细讨论了大气校正过程,并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现有的一些海洋初级生产力模式。通过列举个例对这些模式进行分类讨论,并对模式应用中的一些问题作出了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 从海水的光学特性入手,依据卫星探测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基本原理,详细讨论了大气校正过程,并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现有的一些海洋初级生产力模式。通过列举个例对这些模式进行分类讨论,并对模式应用中的一些问题作出了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初级生产力 光学特性 大气校正 初级生产力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气溶胶的辐射与气候效应 被引量:229
3
作者 石广玉 王标 +3 位作者 张华 赵剑琦 檀赛春 温天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6-840,共15页
大气气溶胶的辐射与气候效应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从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科学问题入手,比较全面地回顾了我国,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所以来有关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在于探讨一些有待解决... 大气气溶胶的辐射与气候效应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从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科学问题入手,比较全面地回顾了我国,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所以来有关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在于探讨一些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和生物气溶胶的环境和气候效应 被引量:18
4
作者 石广玉 檀赛春 陈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59-569,共11页
沙尘气溶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气候与环境效应,以及生物气溶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气候效应是近年来大气气溶胶研究的热点问题。沙尘气溶胶和生物气溶胶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沙尘可作为空气中微生物的载体,沙尘气溶胶影响海洋生态... 沙尘气溶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气候与环境效应,以及生物气溶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气候效应是近年来大气气溶胶研究的热点问题。沙尘气溶胶和生物气溶胶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沙尘可作为空气中微生物的载体,沙尘气溶胶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之后又会影响海洋上空生物气溶胶的产生。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沙尘气溶胶对太平洋海域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以及生物气溶胶的研究历史和气候效应,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十多年来的有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生物气溶胶 生态环境 气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年平均人为热释放气候强迫的估算 被引量:16
5
作者 石广玉 戴铁 +3 位作者 檀赛春 申彦波 王标 赵剑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0年第2期119-122,共4页
利用能源经济领域具有权威性的英国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资料和联合国人口统计资料,通过一些简单的数值计算,初步估算了人为热释放的全球气候强迫。结果表明:当前(2008年)全球年平均人为热释放的气候强迫还不是很大,约为0.031W/m2;... 利用能源经济领域具有权威性的英国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资料和联合国人口统计资料,通过一些简单的数值计算,初步估算了人为热释放的全球气候强迫。结果表明:当前(2008年)全球年平均人为热释放的气候强迫还不是很大,约为0.031W/m2;但随着人口及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未来人为热释放产生的全球年平均气候强迫将有可能达0.30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热释放 能源消费 气候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 被引量:5
6
作者 魏文斐 刘立超 +3 位作者 陈彬 檀赛春 石广玉 谢敏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0-326,共7页
介绍国内外生物气溶胶研究的动态和历史,总结生物气溶胶直接和间接的气候效应,重点讨论生物气溶胶充当冰核和云凝结核对云与降水的影响。建议增加模式模拟研究、提高观测技术和分析手段。
关键词 生物气溶胶 大气冰核 云凝结核 生物活性 气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 被引量:2
7
作者 石广玉 檀赛春 《科学观察》 2007年第5期39-39,共1页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引起极大关注的科学和社会问题。无论是对过去气候变化历史的归因和解释,还是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进行预测,都必须知道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因子。地球大气中除了气体成分之外,还含有大量的颗粒物质即气...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引起极大关注的科学和社会问题。无论是对过去气候变化历史的归因和解释,还是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进行预测,都必须知道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因子。地球大气中除了气体成分之外,还含有大量的颗粒物质即气溶胶。大气气溶胶可以散射和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以及地球长波辐射,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直接效应);与此同时,它们还可以作为凝结核影响云的辐射特性以及作为反应表面影响大量化学反应的速度(间接效应);因此,大气气溶胶在大气辐射和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气溶胶 大气 中国地学 约稿 论文 化学反应 社会问题
原文传递
Estimation of the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Distribution in China from 1992 to 2009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兵 石广玉 +2 位作者 王标 赵剑琦 檀赛春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2年第4期507-515,共9页
Stable light data from 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 (DMSP)/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 (OLS) satellites and authoritative energy consumption data distributed by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w... Stable light data from 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 (DMSP)/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 (OLS) satellites and authoritative energy consumption data distributed by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were applied to estim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in China from 1992 to 2009. A strong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DMSP/OLS digital number data and anthropogenic heat flux density (AHF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in China was geographically concentrated and was fundamentally correlated with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i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in northern, eastern, and southern China was much larger than other regions, whereas it was very small in north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China. The mean AHFD in China increased from 0.07 W m-2 in 1978 to 0.28 W m-2 in 2008.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he anthropogenic heat- concentrated regions of Beij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 AHFD level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The effect of aggravating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on climate change deserv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SP/OLS data ESTIMATION DISTRIBUTION anthropogenic heat flux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