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α-1-微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前体与叉头框蛋白M1的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郭伟 原丽 +3 位作者 王宇 王杰 梅相煌 李文媛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21期3659-3662,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的叉头框蛋白M1(FoxM1)与胃癌患者血清中的α-1-微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前体(AMBP)的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5例胃癌患者的血清及肿瘤组织、肿瘤旁组织、正常组织及102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的叉头框蛋白M1(FoxM1)与胃癌患者血清中的α-1-微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前体(AMBP)的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5例胃癌患者的血清及肿瘤组织、肿瘤旁组织、正常组织及102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蛋白质印迹法等检测胃癌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清中AMBP和胃癌患者组织中FoxM1的表达量。结果胃癌患者的AMBP血清平均表达量为(9.14±0.17)μg/ml,高于健康体检者(8.10±0.73)μg/ml(P<0.05)。AMBP血清表达量与患者年龄(P>0.05)、性别(P>0.05)无关,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P<0.05)相关。胃癌组织中FoxM1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及正常组织(P<0.05)。血清AMBP水平与FoxM1的表达量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性,肿瘤的分化程度越低,血清AMBP水平与FoxM1的表达量越高。结论AMBP与FoxM1的联合检测为胃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AMBP FOX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侧混合入路与尾侧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围术期指标的观察
2
作者 苏石 何志鹏 +5 位作者 梅相煌 张珂 关小奇 杨靖承 吕佳科 郭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257-261,共5页
目的观察对比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头侧混合入路与尾侧入路的围手术期指标。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2月—2022年12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7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右半结肠癌患者,其中男34例、女33例,年... 目的观察对比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头侧混合入路与尾侧入路的围手术期指标。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2月—2022年12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7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右半结肠癌患者,其中男34例、女33例,年龄27~81(60.4±12.7)岁。按手术入路分为2组:头侧混合入路组35例,其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27~68(59.3±12.0)岁,尾侧入路组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30~81(61.7±13.5)岁。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肿瘤TNM分期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头侧混合入路组手术时间为(155±27)min,短于尾侧入路组的(245±31)min,头侧混合入路组的术中出血量为(53±6)mL,少于尾侧入路组的(90±10)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78、3.32,P值均<0.05)。头侧混合入路组和尾侧入路组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16±2)枚和(20±3)枚,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5.2±0.8)d和(5.5±1.3)d,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分别为(6.7±0.8)d和(7.2±1.7)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3±1.9)d和(12.0±3.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4%(4/35)和18.8%(6/3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与尾侧入路相比,头侧混合入路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对于患者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 头侧混合入路 尾侧入路 围术期指标
原文传递
SiewertⅡ型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切缘长度与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梅相煌 王洋洋 +8 位作者 郭伟 李文媛 王宇 毕志彬 何志鹏 苏石 韩明 张晋杰 秦小卫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4期2698-2702,共5页
目的探讨SiewertⅡ型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中近端切缘距离为20~25 mm与30~35 mm的近期临床疗效,以期将近端切缘最小安全距离缩短至20~25 mm。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 目的探讨SiewertⅡ型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中近端切缘距离为20~25 mm与30~35 mm的近期临床疗效,以期将近端切缘最小安全距离缩短至20~25 mm。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66例[男112例,女54例;年龄(59.1±9.6)岁]SiewertⅡ型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行全胃切除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近端切缘长度,分为近端切缘20~25 mm组(69例)和近端切缘30~35 mm组(97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手术时间的比较,近端切缘20~25 mm组[(172±24)min]短于近端切缘30~35 mm组[(206±27)min](P<0.00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膈肌脚处理情况及术中上切缘冰冻阳性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拔除胃管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端切缘20~25 mm组与近端切缘30~35 mm组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炎、肠梗阻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近端切缘20~25 mm组无吻合口瘘发生;术后病理处理两组标本的脉管癌栓及神经浸润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中,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及肿瘤复发情况出现,术后6个月体重下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结论SiewertⅡ型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行根治性切除治疗时,在保证R0切除的前提下,将近端切缘最小安全距离缩短至20~25 mm是可行的,且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也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接合处 腺癌 SiewertⅡ型 进展期 近端切缘距离 吻合口瘘
原文传递
Siewert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中下纵隔淋巴结清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杰 程启升 +2 位作者 刘勇 梅相煌 胡文庆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2-296,共5页
近年来胃癌发病率呈逐渐下降趋势,然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发病率却逐渐上升。AEG不同于食管癌和胃癌,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类型,其早期诊断率较低,预后较差。目前手术是治疗进展期Siewert Ⅱ、Ⅲ型AEG的最主要治疗措施。手术的关键是... 近年来胃癌发病率呈逐渐下降趋势,然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发病率却逐渐上升。AEG不同于食管癌和胃癌,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类型,其早期诊断率较低,预后较差。目前手术是治疗进展期Siewert Ⅱ、Ⅲ型AEG的最主要治疗措施。手术的关键是肿瘤完整切除和淋巴结彻底清扫,尤其是腹上区和下纵隔淋巴结(主要是第110组下段食管旁淋巴结和第111组膈上淋巴结)。对于下段食管受侵犯的进展期Siewert Ⅱ、Ⅲ型AEG患者而言,需行胃切除+腹上区和下纵隔淋巴结在内的D2淋巴结清扫术。目前临床上对于肿瘤完整切除和腹腔淋巴结清扫已达成共识,但对于下纵隔淋巴结,尤其是下段食管旁和膈上淋巴结的清扫仍存在争议。由于食管胃结合部特殊的淋巴液引流途径,清扫下纵隔淋巴结有其必要性。下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率决定了下纵隔淋巴结的清扫范围。D2淋巴结清扫术(包含下纵隔淋巴结)能较彻底清扫食管胃结合部周围淋巴结,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胃肿瘤 进展期 淋巴结清扫 下纵隔淋巴结
原文传递
早期胃癌保留幽门胃切除术中的淋巴结清扫研究现状 被引量:1
5
作者 何志鹏 王洋洋 +4 位作者 苏石 张珂 关小奇 梅相煌 郭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206,共5页
随着早期胃癌诊断率逐渐上升,在确保肿瘤根治性的前提下,更好地保留胃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是临床医生必须要考虑的。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是一种对早期胃中部癌患者进行的保留幽门、幽门下血管及迷走神经的功能保留手术。目前主要的争议之... 随着早期胃癌诊断率逐渐上升,在确保肿瘤根治性的前提下,更好地保留胃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是临床医生必须要考虑的。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是一种对早期胃中部癌患者进行的保留幽门、幽门下血管及迷走神经的功能保留手术。目前主要的争议之一,是对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淋巴结有限清扫的彻底性。各项研究报道,早期胃中部癌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幽门上下区及胰腺上区淋巴结的转移。此外,对于血管和神经的保护,需要牺牲部分淋巴结的清扫,这在各大中心的研究报道中,也是安全可行的。日本和韩国已开展大量的临床研究,术后随访及循证医学方面的证据逐渐增加,为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有关保留幽门胃切除术与传统的远端胃切除术比较的大宗病例研究中报道,其术后倾倒综合征、胆汁反流性胃食管炎、体质量减轻、营养不足等发生率较低。同时,前哨淋巴结导航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治,其临床应用的价值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早期 保留幽门胃切除术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清扫 前哨淋巴结导航技术
原文传递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近端胃切除防反流手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13
6
作者 程启升 刘勇 +5 位作者 梅相煌 王杰 秦小卫 张晋杰 胡文庆 宗亮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17-1022,共6页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胃癌的整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发病率却在逐年上升。随着上消化道肿瘤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早癌普查的逐步推广,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因此,近年来保留胃功能手术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胃癌的整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发病率却在逐年上升。随着上消化道肿瘤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早癌普查的逐步推广,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因此,近年来保留胃功能手术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近端胃切除术作为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外科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肿瘤学安全性的证实,其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正在日益得到重视。相较于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术后患者有更好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然而,传统的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较高的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同时也阻碍了近端胃切除术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中的应用。如何通过优化消化道重建方式来降低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本文就目前食管胃结合部肿瘤近端胃切除防反流术式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消化道重建 近端胃切除 防反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