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公民社会公平感——基于CGSS 2013的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梅正午 孙玉栋 刘文璋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74,共12页
基于CGSS 2013,利用序次Logistic和Bioprobit模型分析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公民社会公平感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改进的验证中介效应的办法分析其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越高,公民的社会公平感就越高;总体而言,收入公平感在... 基于CGSS 2013,利用序次Logistic和Bioprobit模型分析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公民社会公平感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改进的验证中介效应的办法分析其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越高,公民的社会公平感就越高;总体而言,收入公平感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公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公民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自我判断及其年收入影响了公民对于社会是否公平的认知;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不同社会群体社会公平感的影响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公平感 收入公平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1个省份事件史分析的河长制创新与扩散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2
作者 梅正午 刘文璋 孙玉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956-2963,共8页
利用事件史分析(EHA)模型对河长制政策2010~2016年在省级层面的扩散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水污染越是严重的地区,越倾向于采纳河长制,平均而言,人均水污染排放量每增加一个单位,一个省份河长制政策得到采纳的优势会增加30.2%;财政自给... 利用事件史分析(EHA)模型对河长制政策2010~2016年在省级层面的扩散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水污染越是严重的地区,越倾向于采纳河长制,平均而言,人均水污染排放量每增加一个单位,一个省份河长制政策得到采纳的优势会增加30.2%;财政自给率在水污染严重程度与河长制采纳之间具有负向调节效应,即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财政自给率高的省份不太倾向于采纳河长制,而财政自给率低的省份则更加倾向于采纳河长制;河长制政策采纳具有明显的政治周期性,在党代会召开的当年,省政府更加倾向于采纳河长制;邻近省份的政策采纳并不会对河长制的横向扩散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长制 创新扩散 事件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类别养老保险对居民家庭消费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孙玉栋 梅正午 刘文璋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4-75,共12页
在老龄化不断加深、居民消费率增长缓慢、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研究不同类别养老保险对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日益重要。采用CGSS(2015)调查数据,使用倾向值匹配(PSM)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别养老保险对居民家庭消费水... 在老龄化不断加深、居民消费率增长缓慢、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研究不同类别养老保险对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日益重要。采用CGSS(2015)调查数据,使用倾向值匹配(PSM)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别养老保险对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性养老保险均会显著增加居民家庭总消费、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性养老保险对发展性消费的增加效应均大于生存性消费;参加商业性养老保险对居民家庭总消费、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的增加效应大于基本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影响居民家庭消费的核心机制是居民的总收入以及再分配偏好。为拉动居民消费,应把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缴费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或专项附加扣除;提高基础养老金的水平,进一步落实养老金水平的动态调整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保险 居民家庭消费 消费结构 倾向值匹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透明度与公民社会公平感知 被引量:3
4
作者 梅正午 孙玉栋 《江汉学术》 CSSCI 2020年第3期42-52,共11页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调查数据和省级宏观数据,可了解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平感知,并通过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财政透明度与公民社会公平感知之间的关系。财政透明度对公民社会公平感知有显著影响,两者之间呈正U型关系;当...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调查数据和省级宏观数据,可了解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平感知,并通过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财政透明度与公民社会公平感知之间的关系。财政透明度对公民社会公平感知有显著影响,两者之间呈正U型关系;当财政透明度低于55.17时,财政透明度的提升会降低公民的社会公平感知;当财政透明度大于55.17时,财政透明度的提升会增加公民的社会公平感知;受教育程度对财政透明度与公民社会公平感知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财政透明度对不同地区公民社会公平感知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而言,财政透明度与公民社会公平感知之间呈显著的正U型关系,对西部地区而言,这一正U型关系则不显著;财政透明度对不同群体社会公平感知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对中低收入群体而言,财政透明度与公民社会公平感知之间呈显著的正U型关系,对高收入群体而言,这一正U型关系则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平感知 财政透明度 高收入群体 中低收入群体 序次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识别方法的缺陷及其优化研究——基于KANO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梅正午 谢舜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67-72,共6页
基于河南省Y县的实地调研发现,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识别方法存在缺乏理论基础、缺少整体性和系统性分析不足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识别农民的需求,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契合度,对现有的需求识别方法进行优化显得十分必要。通... 基于河南省Y县的实地调研发现,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识别方法存在缺乏理论基础、缺少整体性和系统性分析不足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识别农民的需求,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契合度,对现有的需求识别方法进行优化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引入KANO模型,得出如下结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必备型需求为对文化活动室、体育健身设施、文化大院的需求;期望型需求为对广场舞培训、有线电视、文化工作宣传栏、农家书屋的需求;魅力型需求为对有线广播、送戏下乡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需求;农村电影放映属于无差异型需求。根据识别出来的需求的不同属性,政府可以制定差异化的供给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KANO模型对于现有需求识别方法的优化。同时,政府还应引入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其它类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加大对文化建设配套资金的落实力度,把识别农民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需求识别方法 缺陷 KAN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旧《预算法实施条例》的变化看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趋势 被引量:11
6
作者 孙玉栋 梅正午 《财政监督》 2020年第21期5-10,共6页
通过对新旧《预算法实施条例》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预算管理制度呈现以下变化趋势:在预算收支范围和部门预算方面,从单一化走向全面化;在预算编制和转移支付方面,从缺乏规范到相对规范;在预算信息方面,从相对封闭走向公开透明;在地方政... 通过对新旧《预算法实施条例》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预算管理制度呈现以下变化趋势:在预算收支范围和部门预算方面,从单一化走向全面化;在预算编制和转移支付方面,从缺乏规范到相对规范;在预算信息方面,从相对封闭走向公开透明;在地方政府债务和超收收入方面,从约束不足到约束有力;在预算绩效方面,从忽视绩效到重视绩效。以上变化对于宏观层面的国家治理、中观层面的财政可持续和微观层面的人民群众获得感具有积极意义,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税收返还的归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规定的完善、公众参与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增加和明确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法实施条例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服务的供给存在政治周期吗? 被引量:1
7
作者 梅正午 孙玉栋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8-98,共11页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2005—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性公共服务供给具有明显的政治周期性,非经济性公共服务供给则不具有政治周期性。具体体现为:在省级党代会召开前一年和省级党代会召开当年,经济性公...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2005—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性公共服务供给具有明显的政治周期性,非经济性公共服务供给则不具有政治周期性。具体体现为:在省级党代会召开前一年和省级党代会召开当年,经济性公共服务供给会显著增加;在省级党代会召开后一年,经济性公共服务供给会显著减少;在省级党代会召开前一年和省级党代会召开当年,非经济性公共服务供给会显著减少;在省级党代会召开后一年,非经济性公共服务供给并未出现显著增加。与省级党代会召开前一年相比,经济性公共服务供给在省级党代会召开当年的增加幅度会有所减缓,非经济性公共服务供给在省级党代会召开当年的减少幅度会有所放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供给 政治周期 固定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P模式在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视角 被引量:2
8
作者 梅正午 肖慧 徐康然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第11期139-142,共4页
PPP模式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融资,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从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以"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为视角,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PPP模式在地方... PPP模式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融资,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从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以"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为视角,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PPP模式在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中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利用PPP化解地方政府债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P 地方政府债务 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基本公共服务协同:综述与评估
9
作者 梅正午 孙玉栋 《现代管理科学》 2019年第12期21-23,共3页
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至关重要。现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基础性研究、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协同的现状研究两大方面,但还存在以下不足:缺乏完善的衡量基本公共服务协同水平的指标;理论研究丰富,... 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至关重要。现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基础性研究、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协同的现状研究两大方面,但还存在以下不足:缺乏完善的衡量基本公共服务协同水平的指标;理论研究丰富,缺乏实证分析;基于公民需求角度的研究相对较少;基本公共服务协同主体各方的责任与义务模糊。因而,未来的研究应当注重完善衡量基本公共服务协同水平的指标,丰富协同过程中影响政府需求偏好的实证研究,重视公众的需求满意度,明确协同各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尝试把基本公共服务协同与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协同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疗保险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基于京津冀地区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孙玉栋 梅正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27,共9页
主观幸福感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对政府的认同。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调查数据了解京津冀地区的居民主观幸福感,并通过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和改进后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医疗保险对京津冀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 主观幸福感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对政府的认同。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调查数据了解京津冀地区的居民主观幸福感,并通过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和改进后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医疗保险对京津冀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整体而言,京津冀地区的居民主观幸福感保持在较高水平;基本医疗保险显著提升了京津冀地区的居民主观幸福感,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可以使得京津冀地区居民觉得非常幸福的概率增加10.2%;基本医疗保险通过提升京津冀地区居民的公共服务普惠性感知、充足性感知、均等化感知和便利性感知提升了京津冀地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分地区而言,基本医疗保险显著提升了北京市、天津市的居民主观幸福感,但对河北省而言,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满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商业性医疗保险既未能显著提升整个京津冀地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也没有提升北京市、河北省和天津市各个区域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保险 主观幸福感 序次logistic 中介效应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居民获得感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梅正午 孙玉栋 丁鹏程 《价格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144,共4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居民获得感得到了较大提升。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调查数据和国家统计局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公共服务供给...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居民获得感得到了较大提升。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调查数据和国家统计局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获得感之间关系。研究发现:医疗资源与住房保障资源供给对居民获得感有正向的影响;教育资源的供给与居民获得感满足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提出:为提高居民获得感,针对不同类型基本公共服务,应对症施策。在教育方面,要突出教育服务的公共性,加大对居民教育需求的识别力度;在医疗卫生服务上,最需要的是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便利性;住房保障作为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政府应提高其稳定性和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获得感 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财政支出
原文传递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环境污染——基于30个省份SO2排放量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丁鹏程 孙玉栋 梅正午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7-48,共12页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分权体制下的“以环境换增长”问题加剧了空气污染,财政分权主要是通过影响地方政府行为来对空气污染产生影响的。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分权体制下的“以环境换增长”问题加剧了空气污染,财政分权主要是通过影响地方政府行为来对空气污染产生影响的。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竞争、环境保护支出、环境保护费等地方政府行为对空气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1)财政分权与空气污染显著正相关,财政分权加剧了空气污染问题,地方政府竞争、环境保护支出、征收排污费等政府行为可以促进空气质量改善,但是财政分权会抵消政府行为对空气质量的正向影响;(2)财政分权下政府行为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在轻污染和重污染地区存在较大区域性差异,地方政府竞争、排污费等在重污染地区能够改善空气质量,在轻污染地区效果不显著。空气污染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规范地方政府竞争,增加环境保护支出,强化环境保护费的征收和管理,还要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分权制度,着眼于财政分权下经济发展导向、官员晋升标准等长效化机制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分权 政府行为 空气污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