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梅咏予 张晓红 赵志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4期122-123,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对45例以肝病为主要表现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损害,5岁以下患儿无症状,预后好,5岁以上年长儿临床表现多样化,33%(13/39)... [目的]探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对45例以肝病为主要表现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损害,5岁以下患儿无症状,预后好,5岁以上年长儿临床表现多样化,33%(13/39)发生肝功能衰竭,病死率高达54%(7/13),同时可出现其他系统症状;60%(27/45)的患者K—F环阳性;98%(44/45)患儿铜蓝蛋白或铜氧化酶降低,本病可误诊多种疾病,本组43例先后误诊9种疾病。[结论]低龄儿症状轻,预后好,发生肝功能衰竭的患儿预后差。对肝豆状核变性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对原因不明的儿童慢性肝病,特别是儿童的肝衰竭要考虑此病,同时检查角膜K—F环及进行铜代谢生化检查如铜蓝蛋白、血清铜、尿铜等,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 儿童 肝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剂与全血比例对肝炎患者PTA测定值的影响
2
作者 梅咏予 姚春斓 +3 位作者 赵志新 张晓红 李刚 杨林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50-51,共2页
目的观察肝炎患者中抗凝剂与全血比例对PTA测定值的影响。方法3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与抗凝剂分别按9:1和6:1混合,测定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在不同临床类型的肝炎患者中,抗凝剂与全血比例为1:9时测出的PTA与抗凝剂与全血比例为1:... 目的观察肝炎患者中抗凝剂与全血比例对PTA测定值的影响。方法3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与抗凝剂分别按9:1和6:1混合,测定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在不同临床类型的肝炎患者中,抗凝剂与全血比例为1:9时测出的PTA与抗凝剂与全血比例为1:6时测出的PTA值有显著性差异。在轻度慢性肝炎组分别为95±15.2和54±5.6;在中、重度慢性肝炎组分别为54±6.1和37±3.5;在重型肝炎组分别为28±6.4和18±7.2。结论抗凝剂与全血比例为1:9时测出的PTA值比1:6时测出的PTA值为高,与临床符合率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剂 全血比例 肝炎 PTA 测定值 影响 凝血酶原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疗现况 被引量:1
3
作者 梅咏予 杨林 肖杰生 《中国处方药》 2004年第7期15-19,共5页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基因治疗 反义技术 核酶 基因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重型肝炎近期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赵志新 崇雨田 +2 位作者 罗瑞虹 梅咏予 姚集鲁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33-1035,共3页
目的研究影响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近期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与生存状况的综合性量化关系,建立一个有实用价值的危险指数(PI)方程。方法应用多因素Cox模型生存分析统计方法,收集190例慢重肝病例106项指标,对其入院后1,2及6个月的近期... 目的研究影响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近期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与生存状况的综合性量化关系,建立一个有实用价值的危险指数(PI)方程。方法应用多因素Cox模型生存分析统计方法,收集190例慢重肝病例106项指标,对其入院后1,2及6个月的近期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6项指标与慢重肝近期预后有关;其中主要危险因素为肝性脑病程度(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尿素氮(BUN)、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钾(K+)、白细胞总数(WBC);根据主要危险因素对近期预后影响的大小,得出的最佳危险指数方程为1个月期的方程,表达如下:PI=(71.84HE+0.29TB+10.38BUN+124.5K++5.99WBC-9.01PTA) 1/100[方程中血清钾以正常血钾或高血钾为1,低血钾为0,其他全部为原测值];由上方程计算出的危险指数与生存时间及生存状况密切相关(偏相关系数和为0.88),明显高于单因素方程。结论慢重肝近期预后影响因素众多,有6项主要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危险指数方程对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明显优于单因素分析,并易于计算。可望用于本病的病情分析、预后判断及疗效考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型肝炎 危险指数 PI 代谢性疾病 凝血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程地塞米松不能提高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生存率 被引量:9
5
作者 张绍全 雷姿颖 +3 位作者 陈俊峰 曹会娟 梅咏予 林炳亮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3,共7页
【目的】评估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早期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138例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内科标准治疗(SMT),其中35例患者在标准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通过外周静脉每... 【目的】评估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早期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138例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内科标准治疗(SMT),其中35例患者在标准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通过外周静脉每天推注10 mg地塞米松,共3 d(DMT组),按照基线匹配原则选取35例为对照组(SMT组),随访12周。观察患者生存情况以及治疗不同时间点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SMT组及DMT组12周累计生存率分别为45.7%(16/35)、54.3%(19/35),P=0.654。2组患者入组后1、2、4、8、12周各时间点两组患者之间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电解质紊乱以及腹水6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40岁以上,MELD积分28以上以及肝性脑病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早期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不能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年龄、MELD评分、肝性脑病是评估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不同时相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9
6
作者 翁伟镇 陈俊峰 +5 位作者 梅咏予 李建国 曹会娟 谢冬英 高志良 林炳亮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2-428,共7页
【目的】探讨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合适时机。【方法】91例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分为两大组,干细胞治疗组45例,其中进展期12例,平台期33例;对照组46例,进展期13例,平台期33例。首要研究终点是比较12周不同... 【目的】探讨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合适时机。【方法】91例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分为两大组,干细胞治疗组45例,其中进展期12例,平台期33例;对照组46例,进展期13例,平台期33例。首要研究终点是比较12周不同组不同期患者生存状况;次要研究终点是观察干细胞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不同时点的胆红素、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疾病进展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6/12,50%)与对照组进展期患者生存率(6/13,46.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02),疾病平台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28/33,84.8%)较对照组平台期患者生存率(18/33,52.2%)高(P=0.0037)。在干细胞治疗组中,疾病进展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较疾病平台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9)。干细胞组平台期患者总胆红素(μmol/L)在2周、4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97±124、-189±166,而进展期患者在2周、4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10±206、-10±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w=0.040;P4w=0.013)。平台期患者MELD评分在4、12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3.8±4.5、-12.5±5.1,而进展期患者在4、12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3.8±8.1、-4.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4w=0.000;P12w=0.005)。【结论】在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疾病平台期进行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功能衰竭患者亚临床肝性脑病发生情况的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张丽华 崇雨田 +3 位作者 庄鹏 张伟东 梅咏予 舒欣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141-142,共2页
目的 :通过观察出现肝功能衰竭表现但无肝硬化基础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亚临床肝性脑病 (SHE)发病情况 ,了解肝功能与SHE的关系。方法 :对 32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数字连接试验 (NCT)、数字符号试验(Nsy)、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检测 ,... 目的 :通过观察出现肝功能衰竭表现但无肝硬化基础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亚临床肝性脑病 (SHE)发病情况 ,了解肝功能与SHE的关系。方法 :对 32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数字连接试验 (NCT)、数字符号试验(Nsy)、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检测 ,观察异常率。结果 :NCT异常率 37.5 0 % (12 / 32 ) ,Nsy异常率34.38% (11/ 32 ) ,BAEP异常率 5 6 .2 5 % (18/ 32 ) ,NCT和 (或 )BAEP异常率 75 .0 0 % (2 4 / 32 ) ,NCT与BAEP结果不重叠。NCT异常组的Nsy值低于正常组 ,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SHE不仅是肝硬化患者 ,同样是肝功衰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NCT与Nsy的检测意义是相似的。NCT与BAEP评价不同的大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床肝性脑病 病毒性肝炎 数字连接试验 数字符号试验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临终前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余丽娜 柯伟民 +2 位作者 李晓鹤 梅咏予 李建国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65-66,75,共3页
目的 弄清致死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临终前不同时段甲胎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与存活组的差别。方法 检测并比较3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存活组和105例致死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在临终前四个不同时段119次的甲胎蛋白水平。结果 慢性乙... 目的 弄清致死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临终前不同时段甲胎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与存活组的差别。方法 检测并比较3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存活组和105例致死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在临终前四个不同时段119次的甲胎蛋白水平。结果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存活组及死亡组在临终前21-40天、11~20天、6~10天和1~5天四个时段的甲胎蛋白水平(μg/L)分别为273.4±317.4、119.3±128.8、119.8±197.6、72.9±121.9和49.1±86.0;存活组与死亡组临终前四个时段比较,以及临终前1~5天时段分别与临终前11~20天时段或21~40天时段相比较,统计学上:薛在差异(P〈0.000-0.034)。结论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存活患者的甲胎蛋白水平高于死亡组临终前的四个时段,随着致死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病程向终末期发展,AFP水平逐渐下降,到临终前下降至最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致死性肝衰竭 甲胎蛋白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PCR检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含量 被引量:3
9
作者 雷瑞祥 梅咏予 +3 位作者 徐启桓 张英 邓练贤 杨绍基 《广东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8期598-599,共2页
目的 了解不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能量转移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QPCR)检测 2 4 5例不同临床类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含量。结果 HBeAg阳性患者HBV -DNA含量 ( 10 6 .2 2... 目的 了解不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能量转移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QPCR)检测 2 4 5例不同临床类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含量。结果 HBeAg阳性患者HBV -DNA含量 ( 10 6 .2 2± 2 .0 5拷贝 /mL)显著高于HBeAg阴性 /抗 -HBe阳性患者的含量( 10 4.54± 1.84拷贝 /mL) (P <0 0 0 1) ;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HBV -DNA含量 :慢性携带者 ,慢性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 ,乙型肝炎肝硬化 ,四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BV -DNA含量与HBeAg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DNA 聚合酶链反应 血清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米呋啶联合山豆根注射液对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晓红 杨绍基 +3 位作者 梅咏予 凌小强 卢建溪 赖箐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701-702,共2页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拉米呋啶 山豆根注射液 慢性重度乙型肝炎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雷瑞祥 徐启桓 +3 位作者 梅咏予 谢俊强 朱建芸 杨绍基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能量转移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3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结果 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10^(6.18±2.04)拷贝/毫升)显著高于HB...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能量转移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3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结果 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10^(6.18±2.04)拷贝/毫升)显著高于HBeAg阴性/抗-HBe阳性患者的含量(10^(4.16±1.78)拷贝/毫升)(P<0.001);不同ALT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黄疸组、轻度黄疸组、中度黄疸组、重度黄疸组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分别为:(10^(5.56±2.02)拷贝/毫升)、(10^(5.38±1.84)拷贝/毫升)、(10^(5.46±1.92)拷贝/毫升)、(10^(5.34±1.98)拷贝/毫升),四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BV DNA含量与HBeAg密切相关;病毒复制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邓洪 梅咏予 +2 位作者 朱建芸 周元平 姚集鲁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285-286,共2页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乙型肝炎病毒 (HBV)前C区 1896突变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 对 17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活检 ,观察肝组织病理分级 (G)和分期 (S)情况 ,同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e系统状态和HBV前c区 1896变异。结果 前C...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乙型肝炎病毒 (HBV)前C区 1896突变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 对 17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活检 ,观察肝组织病理分级 (G)和分期 (S)情况 ,同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e系统状态和HBV前c区 1896变异。结果 前C区 1896变异株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广泛存在 ,HBeAg阴性患者变异株检出率 ( 74% )显著高于HBeAg阳性患者 ( 2 0 % ) ;随着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进展 ,变异株检出率似乎有增加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98和P =0 0 5 2 )。结论 HBV前C区变异在HBeAg阴性组高于HBeAg阳性组 ;未发现HBV前C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变异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流行性出血热58例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启桓 雷瑞祥 +2 位作者 梅咏予 曹红 肖杰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9年第9期711-712,共2页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近年广州地区流行性出血热 (EHF)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 5 8例EHF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 1)肝、肾损害发生率分别为 87 5 %和 92 9% ,分别有87 9%和 81%的患者出现蛋白尿和血小板...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近年广州地区流行性出血热 (EHF)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 5 8例EHF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 1)肝、肾损害发生率分别为 87 5 %和 92 9% ,分别有87 9%和 81%的患者出现蛋白尿和血小板减少 ;心电图改变发生率为 81 3 % ;( 2 )EHF病毒重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高达 4 7 1% ( 2 4 5 1) ,但单纯感染组与重叠感染组比较 ,两组的肝损害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 3 )临床分型属重型和危重型共占 4 8 3 % ,但具有典型临床五期经过者仅为 3 9 7% ;( 4 )本病在春季( 1~ 3月 )多发 ,多见于男性青壮年民工和农民 ;18 9%病例病前有明确鼠类接触史。结论 :本地区EHF重型和危重型病例较多 ,病死率较高 ,近年收治病人逐年增多 ,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病学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行性出血热56例的肝功能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启桓 梅咏予 +2 位作者 张英 曹红 肖杰生 《新医学》 1999年第11期641-642,共2页
目的 :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 EHFV)对肝脏的损害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5 6例流行性出血热( EHF)患者的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 ( HBV )标记物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4 9例 ( 88% )出现 AL T和 AST升高 ,其中有 2 3例 ( 4 1% )... 目的 :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 EHFV)对肝脏的损害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5 6例流行性出血热( EHF)患者的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 ( HBV )标记物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4 9例 ( 88% )出现 AL T和 AST升高 ,其中有 2 3例 ( 4 1% )伴有血清总胆红素 ( STB)升高 ;2 2 6例重型和危重型病人中 ,发生重度肝损害 10例 ,占全部重度肝损害的 83 %。 3 5 1例进行 HBV标记物检测 ,发现 HBV感染 2 4例 ,EHFV重叠 HBV感染率为 4 7% ;单纯感染组与重叠感染组的肝损害情况比较 ,重叠感染组的 AL T比单纯感染组显著升高 ( P<0 .0 5 ) ,而两组的肝损害发生率和 STB均值均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1EHF并发肝损害较普遍 ,病情重者发生肝损害的程度也严重 ;2 EHF重叠 HBV感染也较多见 ,但重叠 HBV感染者中的肝损害的发生率及黄疸的程度并无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并发症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病学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晓红 谢冬英 +3 位作者 赵志新 梅咏予 林炳亮 高志良 《医学教育探索》 2010年第9期1266-1268,共3页
通过充分认识传染病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制定明确的人文教育教学目标。结合专业知识,与时俱进,联系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设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人文教育贯穿传染病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在传染病教学中培... 通过充分认识传染病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制定明确的人文教育教学目标。结合专业知识,与时俱进,联系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设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人文教育贯穿传染病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在传染病教学中培养具有较强人文关怀意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医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学 人文教育 公共卫生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合并病毒性肝炎40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启桓 舒欣 +2 位作者 梅咏予 曹红 肖杰生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156-157,共2页
目的 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40例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 85%病人血清总胆红素(SB)升高,SB平均值为454.9±293.2μmol/L重型肝炎发生率为32.5%;... 目的 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40例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 85%病人血清总胆红素(SB)升高,SB平均值为454.9±293.2μmol/L重型肝炎发生率为32.5%;病人肝病病情与甲亢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病前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者SB显著高于未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者(P<0.01);在综合护肝治疗同时加用小至中等剂量抗甲状腺药治疗后,82.5%病例肝功能恢复、甲亢症状控制。结论 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黄疸程度深,重型肝炎发生率高,但肝病病情轻重与甲亢病程和病情无显著差异,在加强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使用小至中等剂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可使大部分病例病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病毒性肝炎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病临床见习教学的一套新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晓红 梅咏予 +1 位作者 赵志新 高志良 《医学教育探索》 2007年第1期43-44,47,共3页
目的:分析传染病临床见习教学的不佳现状,探讨对策,建立一套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方法:在充分研究传染病临床见习教学不佳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包括:①见习前小测验;②见习时先简要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再指导... 目的:分析传染病临床见习教学的不佳现状,探讨对策,建立一套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方法:在充分研究传染病临床见习教学不佳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包括:①见习前小测验;②见习时先简要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再指导学生临床实践;③以症状为主线,讲解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④对临床见习期间无法见到的症状和体征以多媒体课件来替补;⑤安排课后答疑。将学生分为2组,一组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另一组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结果:采用新方法教学的学生见习考试理解和应用类题目的成绩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P<0.001)。结论:新的教学方法更加贴近临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说明这套新方法切实可行,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见习 教学方法 传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时期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教学方法探索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晓红 赵志新 +1 位作者 梅咏予 高志良 《西北医学教育》 2007年第3期538-540,共3页
目的探索一套保证临床见习教学工作顺利、高效地进行,使学生不因特殊情况(受非典——SARS流行影响而进入医院见习)而降低学习质量的教学方法。方法将学生分为2组,一组为受SARS影响不能到医院见习的学生,采取的教学方法:①病例讨... 目的探索一套保证临床见习教学工作顺利、高效地进行,使学生不因特殊情况(受非典——SARS流行影响而进入医院见习)而降低学习质量的教学方法。方法将学生分为2组,一组为受SARS影响不能到医院见习的学生,采取的教学方法:①病例讨论;②利用多媒体教学;③对于某些重要传染病,放映教学录像;④结合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当时对SARS的认识开设专题讲座。另一组为同年级未受SARS影响,到医院正常见习的学生,采用常规临床见习教学方法,包括跟带教教师查房、病例示教、教授查房等。结果受SARS影响不能到医院见习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率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没有明显差异(P〉0.05),见习考试成绩优于同年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P〈0.0001)。结论这套特殊时期教学方法切实可行,效果显著。其中部分教学方法有助于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也同样适用于正常时期的见习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见习 教学方法 传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球菌脑膜炎治疗相关并发症分析
19
作者 白红莲 谢冬英 +1 位作者 梅咏予 杨绍基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05-206,共2页
关键词 隐球菌性脑膜炎 脑脊液 墨汁染色 并发症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和人Ⅲ型前胶原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20
作者 卢建溪 梅咏予 柯伟民 《广东医学》 CAS CSCD 1995年第10期702-703,共2页
戊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和人Ⅲ型前胶原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510630)卢建溪,梅咏予,柯伟民1990年,戊型肝炎病毒(HEV)分子克隆技术的成功[1],合成重组HEV抗原用于检测... 戊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和人Ⅲ型前胶原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510630)卢建溪,梅咏予,柯伟民1990年,戊型肝炎病毒(HEV)分子克隆技术的成功[1],合成重组HEV抗原用于检测戊型肝炎(HE)的抗体,使HE在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 诊断 透明质酸 人Ⅲ型前胶原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