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纯药物与联合康复性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梁颂游 冯冬梅 刘金英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13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单纯药物与联合康复性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到2008年12月精神科门诊收治的1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单纯药物治疗和药物联合康复性心理治疗,应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PRS)、工作能力评定、社... 目的探讨单纯药物与联合康复性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到2008年12月精神科门诊收治的1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单纯药物治疗和药物联合康复性心理治疗,应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PRS)、工作能力评定、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进行疗效评定,并随访(电话或家庭随访,1次/月)1-2年,所有评定工作均由接受过专科训练的医生或护士进行。结果能胜任一般工作状态者,观察组多于药物组,而观察组能监督但不能胜任工作状态和不能参加任何工作状态者较药物组为低,总体效果观察组优于药物组。观察组对患者的社会性退缩、婚姻职能、父母职能、生理自理较药物组的影响更大,治疗效果较好,观察组治疗后1年的复发率少于药物组。结论药物联合康复性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药物 联合 康复性心理治疗 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心理治疗对门诊抑郁症患者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梁颂游 代娟 +1 位作者 冯冬梅 刘金英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年第7期778-780,共3页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门诊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心理咨询门诊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种抗抑郁药系统治疗,治疗期间每周进行个体心理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基础上...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门诊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心理咨询门诊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种抗抑郁药系统治疗,治疗期间每周进行个体心理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基础上每2~4周开展一次封闭性集体心理治疗,每组30人,每次12~16h。治疗前后采用HAMD、SDS、SES对患者进行评定,比较两种方法治疗两组患者疗效。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SDS、SE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4周末,实验组60例中显效52例,有效率达86.7.%;对照组60例中显效50例,有效率83.3%。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治疗后实验组及对照组HAMD、SDS评分均下降,SES评分有所提高,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④实验组HAMD、SDS评分均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SES评分提高程度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集体心理治疗能更有效的缓解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在门诊抑郁症的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集体心理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改善强迫症患者症状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梁颂游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489-490,共2页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改善强迫症患者症状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我院收治的强迫症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60例)及帕罗西汀组(60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周末分别用SCL-90,Y-BOCS以及TESS进...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改善强迫症患者症状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我院收治的强迫症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60例)及帕罗西汀组(60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周末分别用SCL-90,Y-BOCS以及TESS进行评分,对比两组评分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SCL-90、Y-BOCS评分明显下降(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SCL-90、Y-BOCS评分在治疗4周及治疗8周时均低于帕罗西汀组(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7/60),帕罗西汀组为23.33%(14/60),差别有显著性(χ2=0.45,P<0.05),两组间TESS评分在治疗4周及治疗8周时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均可有效改善强迫症患者症状,两者相比,前者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势,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性人格障碍/药物疗法 @艾司西酞普兰 帕罗西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干预对康复期脑卒中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情绪及幸福感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梁颂游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康复期脑卒中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情绪及幸福感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康复期脑卒中伴抑郁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均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训练,研究组联合心理干预,观察12个月。于干预前后采用...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康复期脑卒中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情绪及幸福感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康复期脑卒中伴抑郁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均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训练,研究组联合心理干预,观察12个月。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情绪,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评定幸福感, 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干预12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前两组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干预12个月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各时间点两组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和研究组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研究组依从率为96.7%,对照组为81.7%,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或消除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幸福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疾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期 心理干预 焦虑 抑郁 心理健康 幸福感 治疗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幸福感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梁颂游 《精神医学杂志》 2014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幸福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6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脑血管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和日常功能训练,研究组(60例)在对照组的基...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幸福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6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脑血管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和日常功能训练,研究组(6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采用心理干预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各时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第2、4个月,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第2、4个月,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GWB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第2、4个月GWB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第2、4个月,研究组GW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提升老年脑卒中患者幸福感,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神经功能缺损 日常生活能力 心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观认知疗法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临床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梁颂游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0年第3期160-160,共1页
关键词 内观认知疗法 网络成瘾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效果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梁颂游 《河北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714-716,共3页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强迫症的效果。方法:符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117例,实验组58例进行联合治疗(药物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对照组59例进行药物治疗。结果采用Yale-Brown强迫评定量表、HAMD(24项)、HAMA、服药依从性...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强迫症的效果。方法:符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117例,实验组58例进行联合治疗(药物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对照组59例进行药物治疗。结果采用Yale-Brown强迫评定量表、HAMD(24项)、HAMA、服药依从性调查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各量表评分实验组及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实验组及对照组Yale-Brown强迫量表、HAMD、HAMA评分均下降,差异无显著性,但服药依从性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联合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均能改善强迫症状,集体治疗能增强服药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集体心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氯氮平和喹硫平的疗效及认知功能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梁颂游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6期3-5,共3页
目的观察氯氮平和喹硫平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0-02—2012-11在我院就诊的9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将经典抗精神病药物随机分配替换为氯氮平和喹硫平,分别对入组时和8个月末的精神症状及... 目的观察氯氮平和喹硫平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0-02—2012-11在我院就诊的9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将经典抗精神病药物随机分配替换为氯氮平和喹硫平,分别对入组时和8个月末的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定治疗16周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88例临床稳定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经氯氮平或喹硫平治疗8个月后精神症状均明显好转,8个月后的认知功能也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药16周后喹硫平组患者出现活动减少、嗜睡、便秘、流涎、头晕及体质量增加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少于氯氮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氮平和喹硫平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均有显著治疗作用,且二者在认知功能的改善及疗效方面无显著差异,但与氯氮平相比,喹硫平的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精神分裂症 氯氮平 喹硫平 认知功能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盘游戏治疗在儿童心理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冯冬梅 甘露春 +2 位作者 梁颂游 刘金英 代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3524-3526,共3页
目的:探讨沙盘游戏治疗在儿童心理问题中的作用。方法:统计50例有心理问题的儿童,通过沙盘游戏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沙盘游戏治疗前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比较有差异,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治疗前)组与实验(治疗后)... 目的:探讨沙盘游戏治疗在儿童心理问题中的作用。方法:统计50例有心理问题的儿童,通过沙盘游戏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沙盘游戏治疗前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比较有差异,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治疗前)组与实验(治疗后)组和对照组有差异,实验(治疗前)组评分较低,实验(治疗后)组和对照组没有差异。结论:沙盘游戏治疗对于儿童的各种情绪,行为或适应问题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疗法 沙盘游戏 情绪问题 行为问题 适应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金英 甘露春 +1 位作者 冯冬梅 梁颂游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6年第10期912-912,共1页
关键词 集体心理治疗 疗效观察 抑郁症 单纯药物治疗 联合药物治疗 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电生理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类型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姚锦容 马家蔚 +2 位作者 韩伟华 梁颂游 谭丽然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197-1198,共2页
目的 评价食管电生理检查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类型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比较 4 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经心内和食管电生理检查的效果。结果  4 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中 4 5例分型诊断一致 :房室结双径路 2 4例 ,左侧旁道 17例 ,右侧旁道 5例 ,... 目的 评价食管电生理检查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类型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比较 4 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经心内和食管电生理检查的效果。结果  4 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中 4 5例分型诊断一致 :房室结双径路 2 4例 ,左侧旁道 17例 ,右侧旁道 5例 ,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10 0 % ,94 1%和 10 0 %。结论 食管心房调搏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型诊断和初步定位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这对选择射频消融术病例和简化消融术程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上性心动过速 食管电生理检查 分型诊断 旁道 诊断意义 诊断符合率 左侧 类型 准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认知心理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神经功能及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何用群 何秀娴 梁颂游 《齐鲁护理杂志》 2020年第19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认知心理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神经功能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1日~2019年3月1日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系... 目的:探讨系统认知心理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神经功能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1日~2019年3月1日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系统认知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评价两组依从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SDS、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系统认知心理护理干预,能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起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系统认知心理护理 负性情绪 神经功能恢复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心理治疗对青壮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金英 甘露春 +1 位作者 冯冬梅 梁颂游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7期2025-2026,共2页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青壮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中山市人民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的122例青壮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药物治疗加集体心理治疗)61例,药物组(药物治疗)61例,观察12周并应用Hamitton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观...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青壮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中山市人民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的122例青壮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药物治疗加集体心理治疗)61例,药物组(药物治疗)61例,观察12周并应用Hamitton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观察两者治疗抑郁症疗效的有关因素。结果:8周后HAMD量表评分在实验组显著低于药物组(P<0.05),12周更加明显(P<0.01),治疗第12周末实验组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药物组(P<0.005)。结论:集体心理治疗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的精神症状,提高其服药依从性及生存质量,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心理疗法 病人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冯冬梅 甘露春 +5 位作者 梁颂游 刘金英 代娟 石乔 韩自力 陶炯 《中国现代医生》 2010年第2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技术测定强迫症患者和健康人的SLC6A4基因型。结果强迫症组SLC6A4第2内含子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技术测定强迫症患者和健康人的SLC6A4基因型。结果强迫症组SLC6A4第2内含子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10,12/10基因型和启动子的L/L基因型与强迫症存在显著正关联(P<0.05);强迫症组及对照组内不同性别间基因型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C6A4基因可能与强迫症存在遗传关联,第2内含子的10和12/10基因型、启动子的L/L基因型可能是强迫症的风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性障碍 基因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5-羟色胺转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社交焦虑集体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金英 甘露春 +1 位作者 冯冬梅 梁颂游 《广西医学》 CAS 2006年第11期1736-1737,共2页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社交焦虑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青少年社交焦虑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药物治疗加集体心理治疗)30例,药物组(药物治疗)30例,观察12周,应用症状自评(SCL-90)、自评抑郁量表(SDS)、自动思维问卷(ATO)、交往焦...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社交焦虑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青少年社交焦虑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药物治疗加集体心理治疗)30例,药物组(药物治疗)30例,观察12周,应用症状自评(SCL-90)、自评抑郁量表(SDS)、自动思维问卷(ATO)、交往焦虑量表(IAS)以及抑郁问卷(BDI)进行评定,观察两者治疗青少年社交焦虑患者疗效的有关因素。结果试验组8周后各量表评分试验组显著低于药物组(P<0·05),12周更加明显(P<0·01)。结论集体心理治疗能有效改善其人际关系敏感度、交往焦虑程度、消极思维习惯等症状,不但提高其生存质量,而且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焦虑 集体心理治疗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舍曲林联合团体认知催眠疗法在青少年抑郁性神经症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郑会民 冯冬梅 +1 位作者 代娟 梁颂游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15期117-121,共5页
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团体认知催眠疗法在青少年抑郁性神经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青少年抑郁性神经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措施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 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团体认知催眠疗法在青少年抑郁性神经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青少年抑郁性神经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措施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给予舍曲林联合常规心理辅导治疗,观察组给予舍曲林联合团体认知催眠疗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自评(SCL-90)评分、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SCL-90评分、PSQI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舍曲林联合团体认知催眠疗法在处理青少年抑郁性神经症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曲林 团体认知催眠疗法 青少年 抑郁性神经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门诊催眠治疗100例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甘露春 代娟 +2 位作者 刘金英 冯冬梅 梁颂游 《现代医院》 2009年第9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催眠疗法对难治性心理障的疗效。方法对100例难治性心理障碍患者采用催眠疗法,每次120 min。结果①催眠疗法对难治性心理障碍具有明显的疗效,主要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疗效:进步19例,显著进步43例,痊... 目的探讨催眠疗法对难治性心理障的疗效。方法对100例难治性心理障碍患者采用催眠疗法,每次120 min。结果①催眠疗法对难治性心理障碍具有明显的疗效,主要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疗效:进步19例,显著进步43例,痊愈10例,总有效率72%。②经过重复巩固2次以上催眠治疗疗效更好,有效率更高。结论催眠疗法对难治性心理障碍疗效较好,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眠治疗 心理疾病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医院心理科集体心理治疗模式实践与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冯冬梅 梁颂游 +1 位作者 代娟 郑会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3975-3977,共3页
目的:对患有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强迫症的患者进行集体心理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为更安全、更有效地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心理科门诊就诊并依据有关标准分别诊断为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的患者各60例,分别按病种将... 目的:对患有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强迫症的患者进行集体心理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为更安全、更有效地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心理科门诊就诊并依据有关标准分别诊断为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的患者各60例,分别按病种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药物治疗配合一般性的心理治疗,观察组使用同种药物治疗配合集体心理治疗,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第2、4、8周进行评定,抑郁症患者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估,焦虑症患者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强迫症使用耶鲁布朗量表评估。结果:观察组的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后第2、4、8周HAMD评分均比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的焦虑症患者仅在治疗8周之后,HAMA评分才比对照组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02)。观察组的强迫症患者在治疗后第2、4、8周耶鲁布朗量表评分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各观察组服用药物的依从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集体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抑郁症以及焦虑症患者的精神状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强迫症疗效并不优于常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焦虑症 强迫症 集体心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9
作者 冯冬梅 梁颂游 +1 位作者 章单 陈迪雄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5期8-10,共3页
目的观察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只给予单纯物理治疗,研究组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氟西汀)+心理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汉密尔顿抑... 目的观察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只给予单纯物理治疗,研究组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氟西汀)+心理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并采用Barthel指数比较2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评估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HAMD评分及Zung评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个月后研究组HAMD评分(11.32±1.21)及Zung评分(12.42±2.6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58.61±6.25)也明显低于对照组(67.42±4.52)。经治疗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17.28±3.22)明显比对照组(11.32±2.12)严重。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患者,早期抗抑郁治疗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脑卒中 氟西汀 HAMD评分 Zung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行为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效果 被引量:4
20
作者 郑会民 冯冬梅 +1 位作者 代娟 梁颂游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9期61-63,67,共4页
目的探究认知行为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8例抑郁症患者,将2018年1~9月入院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44,应用单一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而2018年10月~2019年5月入院的患者设为联合组... 目的探究认知行为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8例抑郁症患者,将2018年1~9月入院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44,应用单一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而2018年10月~2019年5月入院的患者设为联合组(n=44,应用认知行为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体量表之病情严重程度(CGI-SI)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情况。结果在治疗的第2、4及8周,联合组患者的CGI-SI、HAMD以及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第2、4及8周的CGI-SI、HAMD以及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抑郁症患者采用认知行为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的方式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病情严重程度,改善抑郁及焦虑情绪,对临床治疗抑郁症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认知行为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