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静脉滴注加替沙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2010年9月发生的566例静脉滴注加替沙星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6例ADR报告中,年龄16~89...目的分析静脉滴注加替沙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2010年9月发生的566例静脉滴注加替沙星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6例ADR报告中,年龄16~89岁,平均年龄37.51岁。男247例,女319例,男女比例1∶1.29,男性ADR发生率略低于女性。ADR主要表现为皮肤症状(34.04%)、胃肠道症状(21.13%)以及静脉给药局部症状(17.14%)。结论我院注射用加替沙星存在超适应证、滴注速度偏快等现象,绝大多数ADR可通过合理用药予以避免,应加大对注射用加替沙星合理用药的干预力度。展开更多
目的再评价已发表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系统评价的质量。方法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搜集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限均为建库...目的再评价已发表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系统评价的质量。方法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搜集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2月。采用PRISMA声明、AMSTAR 2和GRADE工具分别评价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方法学质量和证据质量。结果最终纳入10个系统评价。PRISMA得分为20~26分。AMSTAR2工具评价结果显示8个条目报告完整,2个条目未报告。GRADE分级结果显示系统评价结局指标的等级主要以低质量为主。结论当前证据显示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但其相关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不高,循证医学证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广谱抗菌药物联合硝基咪唑类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5月在单一中心接受广谱抗菌药物单用(BSA)或广谱抗菌药物联合硝基咪唑(NCBSA)类药物治疗的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1∶1倾向评...目的:探讨广谱抗菌药物联合硝基咪唑类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5月在单一中心接受广谱抗菌药物单用(BSA)或广谱抗菌药物联合硝基咪唑(NCBSA)类药物治疗的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1∶1倾向评分匹配(PSM),以调整2组在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方面的潜在差异。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住院时长和总住院费用。同时,根据疾病严重程度(APACHEⅡ评分)和是否进行腹腔手术来分析亚组疗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9对倾向评分匹配的病例。两组临床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236)。BSA组住院时间较短(18 d vs.27 d,P=0.001),住院费用较低(85185.7元vs.187898.3元,P<0.001)。但NCBSA组患者的体温和PCT高于BSA组(分别为P=0.007和P=0.045),NCBSA组的CRP和WBC值也较高,但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P=0.105和P=0.170)。NCBSA组接受腹腔手术的患者更多(92例vs.38例),这表明NCBSA的感染和临床情况可能更严重。亚组分析显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术后是否合并感染不影响两组的治疗效果(P>0.05)。结论:广谱抗菌药物联合硝基咪唑类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单独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相似,但是否在腹腔术后患者中联合使用硝基咪唑类仍需更多的临床证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静脉滴注加替沙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2010年9月发生的566例静脉滴注加替沙星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6例ADR报告中,年龄16~89岁,平均年龄37.51岁。男247例,女319例,男女比例1∶1.29,男性ADR发生率略低于女性。ADR主要表现为皮肤症状(34.04%)、胃肠道症状(21.13%)以及静脉给药局部症状(17.14%)。结论我院注射用加替沙星存在超适应证、滴注速度偏快等现象,绝大多数ADR可通过合理用药予以避免,应加大对注射用加替沙星合理用药的干预力度。
文摘目的再评价已发表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系统评价的质量。方法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搜集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2月。采用PRISMA声明、AMSTAR 2和GRADE工具分别评价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方法学质量和证据质量。结果最终纳入10个系统评价。PRISMA得分为20~26分。AMSTAR2工具评价结果显示8个条目报告完整,2个条目未报告。GRADE分级结果显示系统评价结局指标的等级主要以低质量为主。结论当前证据显示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但其相关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不高,循证医学证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文摘目的:探讨广谱抗菌药物联合硝基咪唑类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5月在单一中心接受广谱抗菌药物单用(BSA)或广谱抗菌药物联合硝基咪唑(NCBSA)类药物治疗的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1∶1倾向评分匹配(PSM),以调整2组在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方面的潜在差异。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住院时长和总住院费用。同时,根据疾病严重程度(APACHEⅡ评分)和是否进行腹腔手术来分析亚组疗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9对倾向评分匹配的病例。两组临床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236)。BSA组住院时间较短(18 d vs.27 d,P=0.001),住院费用较低(85185.7元vs.187898.3元,P<0.001)。但NCBSA组患者的体温和PCT高于BSA组(分别为P=0.007和P=0.045),NCBSA组的CRP和WBC值也较高,但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P=0.105和P=0.170)。NCBSA组接受腹腔手术的患者更多(92例vs.38例),这表明NCBSA的感染和临床情况可能更严重。亚组分析显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术后是否合并感染不影响两组的治疗效果(P>0.05)。结论:广谱抗菌药物联合硝基咪唑类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单独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相似,但是否在腹腔术后患者中联合使用硝基咪唑类仍需更多的临床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