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物园禽源奇异变形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分子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梁玉蕾 李垠树 +3 位作者 陈秋如 董焱斌 丁爱萍 苑丽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1-818,共8页
为研究观赏禽类中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于2019年从河南省某动物园禽类养殖区绿孔雀(Pavo muticus)、红绿金刚鹦鹉(Ara chloroptera)、火鸡(Meleagris gallopavo)、帽子鸡(polish chicken)... 为研究观赏禽类中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于2019年从河南省某动物园禽类养殖区绿孔雀(Pavo muticus)、红绿金刚鹦鹉(Ara chloroptera)、火鸡(Meleagris gallopavo)、帽子鸡(polish chicken)和非洲鸵鸟(Struthio camelus)5种观赏禽类中分离17株奇异变形杆菌,经药物敏感性试验、blaCTX-M基因检测、全基因组测序、PFGE和RT-qPCR等探明受试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结果发现:共有6株受试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除1株(6D)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blaCTX-M-14和1株(106A)携带AmpC酶blaACT-16外,其余4株经PFGE检测证实为同一克隆型,且细菌体内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CpxAR、BaeSR和EnvZ/OmpR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菌,主要通过抑制耐药菌细胞膜上OmpC和OmpF的表达减少药物吸收,同时促进OmpW表达加速药物外排,从而减少菌体内药物浓度,进而导致其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耐药。研究表明,动物园禽类养殖区的奇异变形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复杂多样,散播机制主要为染色体介导的克隆传播,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源奇异变形杆菌 头孢菌素类 耐药基因 膜孔蛋白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bla_(CTX-M)禽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特征和体外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崔俊岭 梁玉蕾 +6 位作者 刘新新 楚浩然 陈秋如 董焱斌 贺丹丹 吴华 苑丽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443,共9页
【目的】探究携带bla_(CTX-M)禽大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特点。【方法】检测76株携带bla_(CTX-M)禽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谱、系统进化分群及毒力基因,并分析毒力基因与耐药特点、系统进化分群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药敏结果显示,携带bla_(CTX... 【目的】探究携带bla_(CTX-M)禽大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特点。【方法】检测76株携带bla_(CTX-M)禽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谱、系统进化分群及毒力基因,并分析毒力基因与耐药特点、系统进化分群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药敏结果显示,携带bla_(CTX-M)禽大肠杆菌对氟苯尼考的耐药率最高,达85.53%(65/76);其次是恩诺沙星,为48.68%(37/76);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谱为氟苯尼考+恩诺沙星+乙酰甲喹,达10.53%(8/76)。系统进化分群结果显示,主要的亚群为C群和B1群;其中,C群检出率最高,达53.95%(41/76);其次是B1群,为30.26%(23/76);E群、A群、D群和F群的检出率分别为9.21%(7/76)、2.63%(2/76)、2.63%(2/76)和1.32%(1/76);未检测出B2群和分支I群。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76株携带bla_(CTX-M)禽大肠杆菌均检出了至少4种毒力因子,且有11株菌同时携带至少11种毒力基因;其中,有13株菌同时检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的5个标志性毒力基因(iroN、iutA、hly、OmpT和iss),检出率为17.11%;有11株菌检出ColV质粒的标志基因(cva/cvi、iroN、iucD/iutA、etsAC、OmpT/hlyF和sitA),检出率为14.47%;有28株菌检出耶尔森菌强毒力岛(high pathogenitility island,HPI)的标志基因irp-2和fyuA,检出率为36.82%。【结论】携带bla_(CTX-M)禽大肠杆菌多为多重耐药菌,且多重耐药菌株携带ColV毒力质粒可能性更高;携带bla_(CTX-M)禽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与致病性有关联,即携带bla_(CTX-M)禽大肠杆菌具有多重耐药的同时,具有致病的可能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大肠杆菌 多重耐药 系统进化分群 毒力基因 ColV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西部与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岩芯敏感粒级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沈星 褚忠信 +3 位作者 王玥铭 李应坤 苗安洋 梁玉蕾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用激光粒度仪对南黄海中部(YSZD01孔)与北黄海西部(B45孔)泥质区沉积物短柱样进行高分辨选样(0.5 cm)的粒度测试与分析,并对柱样进行210Pb测年分析。B45孔柱样沉积时间为1913~2010年,沉积物以粉砂为主,粒度参数垂向波动较大。YSZD01孔... 用激光粒度仪对南黄海中部(YSZD01孔)与北黄海西部(B45孔)泥质区沉积物短柱样进行高分辨选样(0.5 cm)的粒度测试与分析,并对柱样进行210Pb测年分析。B45孔柱样沉积时间为1913~2010年,沉积物以粉砂为主,粒度参数垂向波动较大。YSZD01孔柱样沉积时间为1909~2012年,沉积物为泥与砂质泥,粒度参数垂向变化较小。两孔在1958年、1971年、1980年左右砂含量突增,很可能归因于强度大的寒潮,其增强了黄海两泥质区的水动力环境,导致两孔在这些年份左右的粗颗粒沉积物含量突增。用粒级—标准偏差法得到B45孔沉积物敏感粒级组分为15.6~71.8μm,YSZD01孔沉积物敏感粒级组分为23.7~500.0μm,用其作为东亚季风变化的指标,显示自1910年代以来东亚冬季风强度增强,两孔在1925~1935年、1955~1964年、1974~1977年、1982~1986年这四个时期敏感粒级含量出现增加趋势,对应冬季风强度增强较为明显。从岩芯粒度来看,季风强度的变化体现为敏感粒级组分含量变化,季风频率的变化体现为敏感粒级含量波动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泥质区 粒度 敏感粒级 东亚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源分离菌异质性耐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冰 梁玉蕾 苑丽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2023年第3期173-177,共5页
细菌耐药性的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公共卫生难题,结果导致临床医学和畜牧业防控耐药菌感染日益困难,不仅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而且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异质性耐药是细菌耐药发展的中间环节,在一定条件下能发展为稳定耐药菌,从而进... 细菌耐药性的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公共卫生难题,结果导致临床医学和畜牧业防控耐药菌感染日益困难,不仅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而且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异质性耐药是细菌耐药发展的中间环节,在一定条件下能发展为稳定耐药菌,从而进一步加重细菌耐药;同时还会导致临床用药治疗失败,延长病程或影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从异质性耐药菌的分类、危害、检测方法与判定标准、流行病学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畜牧业临床诊断与研究异质性耐药菌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发展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耐药 形成机制 判定标准 流行病学特征 动物源细菌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同时携带tet(X6)和tet(X3)的禽源印地不动杆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垠树 赵冰 +5 位作者 孙华润 何坤 许慧 梁玉蕾 胡功政 苑丽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620-1625,共6页
为了研究动物园禽类散养场分离菌对替加环素敏感性及其耐药机制,2019年从某市动物园禽类散养场采集的1只健康珍珠鸡粪便样品中分离获得分离菌,通过常规细菌分离纯化、革兰染色镜检和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以及序列比对确定该菌株为印地... 为了研究动物园禽类散养场分离菌对替加环素敏感性及其耐药机制,2019年从某市动物园禽类散养场采集的1只健康珍珠鸡粪便样品中分离获得分离菌,通过常规细菌分离纯化、革兰染色镜检和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以及序列比对确定该菌株为印地不动杆菌(LYS68A)。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该菌株的耐药特征。药敏试验及PCR检测发现,尽管该菌株对多西环素和替加环素高度敏感,但却携带对替加环素耐药的tet(X3)基因。进一步全基因组测序发现菌株LYS68A未携带耐药质粒,其染色体上共携带tet(X3)、tet(X6)、floR、sul1、aadA2、dfrA12、aph(3’)-I、mphE和sul2等9个耐药基因,构成了一个29252 bp的多重耐药区并以一个整体插入到基因组tRNA-Gly的上游。耐药基因tet(X6)的基因环境(hp-tet(X6)-α/βhydrolase-GMP synthase)与2020年在1株奇异变形杆菌中发现的tet(X6)的基因环境同源性高达99%,推测其是通过ISVsa3和假定蛋白(hp)之间的热点区域(TCTTCC)经同源重组获得。耐药基因tet(X3)的基因环境与质粒p34AB(MK134375)中tet(X3)的上、下游序列高度相似,主要区别是前者仅一侧含有ISVsa3,而另一侧的插入序列在同源重组后缺失,结果导致tet(X3)失去独立在菌属间水平传播能力。本试验首次在1株替加环素敏感的禽源印地不动杆菌菌株LYS68A的染色体上同时检出tet(X6)和tet(X3)基因,且两种tet(X)的变异体主要通过菌属间的同源重组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地不动杆菌 比较基因组学 tet(X6) tet(X3)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