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宣白承气汤对湿热蕴结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1
作者 于淼 路夷平 +3 位作者 陈谦 张洪海 梁燕凯 冀祯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523-528,共6页
目的探讨宣白承气汤对湿热蕴结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100例湿热蕴结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围手术期接受标准治疗,... 目的探讨宣白承气汤对湿热蕴结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100例湿热蕴结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围手术期接受标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口服宣白承气汤,疗程为7 d。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免疫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Toll样受体4(TLR4)水平]、肺功能[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FEV_(1)/FVC]及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量表(EORCT QLQ-C30)评分、中医证候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用时均短于对照组(P<0.01)。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及总分、血清NLRP3水平、TLR4水平均降低(P<0.05),EORCT QLQ-C30各维度评分、GM-CSF水平、FEV_(1)、FVC、FEV_(1)/FVC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NLRP3水平、TLR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EORCT QLQ-C30各维度评分、GM-CSF水平、FEV_(1)、FVC、FEV_(1)/FV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4.0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6.00%(P<0.05)。结论术前应用宣白承气汤能有效改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免疫功能和肺功能方面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宣白承气汤 胃肠功能 肺功能 免疫功能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大黄汤”早期经空肠营养管滴注促进胰十二指肠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路夷平 于淼 +6 位作者 叶晋生 张洪海 贺志坚 梁燕凯 高建新 王啸飞 刘清泉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904-907,共4页
目的:观察“人参大黄汤”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1例。实验组于术后6 h后经空肠营养管泵入中药,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均装入不透明容器。余术后常规... 目的:观察“人参大黄汤”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1例。实验组于术后6 h后经空肠营养管泵入中药,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均装入不透明容器。余术后常规治疗方案两组相同,不使用其他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法。结果:实验组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胀持续时间、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呕吐及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1)。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经空肠营养官滴注“人参大黄汤”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同时并不增加并发症风险,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大黄汤 胰十二指肠术后 胃肠功能恢复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MDT联合CBL-PBL模式教学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22
3
作者 于淼 张洪海 +5 位作者 贺志坚 叶晋生 梁燕凯 高建新 王啸飞 路夷平 《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7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MDT联合CBL-PBL模式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2017年进行肿瘤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模式(LBL)教学法,试验组引入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结合案例以及以问题导向... 目的探讨大肠癌MDT联合CBL-PBL模式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2017年进行肿瘤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模式(LBL)教学法,试验组引入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结合案例以及以问题导向教学法(MDT联合CBL-PBL),随后进行临床考核及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成绩。结果采用MDT联合CBL-PBL模式教学组较传统LBL模式教学组学生理论考试及临床操作技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1±3.9)分vs.(35.8±3.3)分,P>0.05;(14.2±1.8)分vs.(13.9±1.9)分,P>0.05],但病例分析考核及最终综合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4±3.0)分vs.(29.5±2.3)分,P<0.05;(86.7±3.9)分vs.(79.2±3.3)分,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MDT联合CBL-PBL模式较传统LBL模式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 案例教学法 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 临床思维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中医古籍肿瘤防治认知源流述要 被引量:11
4
作者 梁燕凯 路夷平 +3 位作者 吕培文 花宝金 朴炳奎 庞博 《北京中医药》 2018年第12期1207-1211,共5页
明清以来,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日渐成熟,对肿瘤的认识逐渐加深,对肿瘤的病因、病机、症候、鉴别、治则、方药、外治、调护均有更深入的论述。明·李仲梓《医宗必读》在分期论治基础上,提出"初、中、末三法",并明确提出... 明清以来,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日渐成熟,对肿瘤的认识逐渐加深,对肿瘤的病因、病机、症候、鉴别、治则、方药、外治、调护均有更深入的论述。明·李仲梓《医宗必读》在分期论治基础上,提出"初、中、末三法",并明确提出攻补兼施治法用于各类肿瘤。其后随着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医肿瘤防治理论体系已经相当完备,不断发展创新,时至今日,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治疗肿瘤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明代 清代 古籍 认知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对腹壁巨大疝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路夷平 叶晋生 +8 位作者 梁燕凯 邵欣欣 于淼 冀祯 贺志坚 张洪海 王洁 王啸飞 高建新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734-737,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于腹壁巨大疝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巨大腹壁疝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足三... 目的:观察针刺对于腹壁巨大疝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巨大腹壁疝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足三里、内关、上巨虚、公孙穴位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第1天,两组腹胀、胃肠反应分级、腹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研究组的腹胀、胃肠反应分级、腹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6%,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7.78%,显著优于对照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于腹壁巨大疝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显著作用,且能减少并发症,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腹壁巨大疝术后 胃肠功能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大黄汤促进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梁燕凯 路夷平 《北京中医药》 2021年第6期664-665,674,共3页
目的观察人参大黄汤经鼻胃空肠营养管滴注对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胃肠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进行胃癌手术治疗的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 目的观察人参大黄汤经鼻胃空肠营养管滴注对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胃肠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进行胃癌手术治疗的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经鼻胃空肠营养管滴入中药人参大黄汤治疗。比较2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胃肠功能障碍评分(GIF),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IF、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参大黄汤能够促进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明显改善腹胀、腹痛、纳差等症状,可使患者更早地接受肠内营养,利于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大黄汤 胃癌术后 胃肠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培文应用调和法辅助恶性肿瘤术后康复经验 被引量:2
7
作者 梁燕凯 吕培文 《北京中医药》 2017年第11期1003-1005,共3页
恶性肿瘤术后及放化疗后的机体恢复是肿瘤治疗极其重要的环节,吕培文教授认为疾病均为不和,包括阴阳不和、气血不和、表里不和、营卫不和、脏腑不和等多种状态,调顺即病愈,从气血津液辨证,提出应用中医调和法对恶性肿瘤术后及放疗后患... 恶性肿瘤术后及放化疗后的机体恢复是肿瘤治疗极其重要的环节,吕培文教授认为疾病均为不和,包括阴阳不和、气血不和、表里不和、营卫不和、脏腑不和等多种状态,调顺即病愈,从气血津液辨证,提出应用中医调和法对恶性肿瘤术后及放疗后患者进行干预,临证采用补益脾肾、益气活血化瘀之法,扶正祛邪,加快机体功能恢复,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手术后 调和法 吕培文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直肠阴道隔畸胎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梁燕凯 刘君 +2 位作者 于淼 冀祯 路夷平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87-290,共4页
畸胎瘤是由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生殖细胞发育而成,是较常见的生殖细胞肿瘤之一,可见于多个组织器官,以性腺最为常见,发生于性腺外尤其是直肠阴道隔者少见,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关于术后复发鲜有报道。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复发性直肠阴道... 畸胎瘤是由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生殖细胞发育而成,是较常见的生殖细胞肿瘤之一,可见于多个组织器官,以性腺最为常见,发生于性腺外尤其是直肠阴道隔者少见,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关于术后复发鲜有报道。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复发性直肠阴道隔成熟性畸胎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等临床资料,并对国内外关于直肠阴道隔畸胎瘤相关文献从疾病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性腺外畸胎瘤临床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胎瘤 肿瘤复发 局部 腹腔镜 病例报告 直肠阴道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造口旁疝造口重建下Keyhole修补与非重建下Keyhole修补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路夷平 叶晋生 +5 位作者 于淼 贺志坚 梁燕凯 张洪海 王啸飞 高建新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92-996,共5页
目的通过腹腔镜造口旁疝造口重建下Keyhole修补术与非重建下Keyhole修补术的比较,分析重建造口术式在治疗造口旁疝中的优势.并总结重建造口手术术式的关键技术要点。方法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120例造口旁疝患者中68例行腹腔镜造口... 目的通过腹腔镜造口旁疝造口重建下Keyhole修补术与非重建下Keyhole修补术的比较,分析重建造口术式在治疗造口旁疝中的优势.并总结重建造口手术术式的关键技术要点。方法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120例造口旁疝患者中68例行腹腔镜造口重建下Keyhole修补术,52例行腹腔镜非重建Keyhole修补术式,比较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结果造口重建组和非重建组比较,造1:3重建组造口肠管肠瘘发生率(χ^2=5.411,P=0.033)、补片感染(χ^2=6.823,P=0.014)、术后浆液肿和血清肿发生率(χ^2=14.266,P〈0.001)、术后复发(χ^2=8.688,P=0.005)、术后外观不满意情况(χ^2=9.479,P=0.004)均显著低于非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造口重建造121旁疝补片修补术可以显著降低肠管肠瘘、补片感染和浆液肿和血清肿的发生,减少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口术 腹部 Keyhole术式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植入修补法治疗获得性腰疝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0
作者 叶晋生 路夷平 +8 位作者 邵欣欣 贺志坚 张洪海 梁燕凯 于淼 冀祯 王洁 王啸飞 高建新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4期294-297,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植入修补法治疗获得性腰疝的临床疗效,为获得性腰疝的治疗提供相对合理的方案。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共对47例获得性腰疝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植入修补法进行治疗...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植入修补法治疗获得性腰疝的临床疗效,为获得性腰疝的治疗提供相对合理的方案。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共对47例获得性腰疝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植入修补法进行治疗,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参数,观察并分析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47例患者均经腹腔镜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0~180 min,平均134 min;术中出血量80~140 ml,平均110 ml;术后住院时间5~14 d,平均7 d。术后出现浆液肿2例,经穿刺抽液后给予腹带包扎处理后治愈;腹胀4例,均于5 d内自行缓解;肠梗阻1例,于术后第13天治愈;术区疼痛不适10例,给予止痛药治疗后缓解;戳孔感染2例,给予积极换药处理后治愈;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肠瘘、腹腔感染、戳孔血肿、戳孔疝、慢性疼痛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6~48个月,均未出现疝复发。结论获得性腰疝修补采用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植入修补法进行治疗,目前是一种有效且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疝的复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腰疝 腹腔镜 腹腔内补片植入修补法 临床疗效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大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手术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于淼 张洪海 +5 位作者 贺志坚 叶晋生 高建新 王啸飞 梁燕凯 路夷平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7年第3期249-252,共4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北京中医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30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并选同期30例大肠癌非肝转移患者为对照,分析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Kap... 目的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北京中医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30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并选同期30例大肠癌非肝转移患者为对照,分析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对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 rank检验对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生存曲线进行比较。结果大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肿瘤大于5 cm(Χ~2=4.344,P<0.05)及发生脉管癌栓(Χ~2=4.593,P<0.05)的患者数量明显多于非肝转移患者;肝转移患者中,手术组和保守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37.200±4.857)月和(20.333±4.722)月,另外log rank检验得出:手术组五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保守组(P=0.045)。结论肿瘤大小、脉管癌栓是大肠癌发生肝转移的危险因素,对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短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回顾性分析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下应用生物补片修补直肠术后盆底缺损的疗效 被引量:1
12
作者 叶晋生 路夷平 +5 位作者 梁燕凯 于淼 冀祯 贺志坚 张洪海 王洁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6期688-691,共4页
目的对腹腔镜下应用生物补片修补直肠术后盆底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总结和分析,为盆底缺损的治疗提供相对合理的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61例直肠术后盆底缺损采用腹腔镜下腹腔内生物补... 目的对腹腔镜下应用生物补片修补直肠术后盆底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总结和分析,为盆底缺损的治疗提供相对合理的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61例直肠术后盆底缺损采用腹腔镜下腹腔内生物补片植入修补法治疗的患者,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参数,观察并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61例患者均经腹腔镜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100 min,平均76 min;术中出血量10~70 ml,平均40 ml;术后住院时间3~11 d,平均6 d。术后出现盆腔积液1例,经穿刺抽液后治愈;腹胀3例,均于5 d内自行缓解;肠梗阻1例,于术后第10 d治愈;肺部感染2例,经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戳孔感染1例,给予积极换药处理后治愈;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肠瘘、腹腔感染、戳孔血肿、戳孔疝、慢性疼痛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16个月,均未出现会阴疝、肠梗阻。结论直肠术后盆底缺损采用腹腔镜下生物补片植入修补法进行治疗,是一种相对有效且操作便捷、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降低盆底缺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疝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补片 腹腔镜 盆底缺损 肠梗阻 会阴疝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复杂复发性膈疝外科治疗一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路夷平 于淼 +3 位作者 叶晋生 梁燕凯 高建新 冀祯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1年第4期193-195,共3页
患者,女性,65岁,体质量指数18.5 kg/m^(2),主因“反复胸骨后烧灼感5年入院。”患者5年前因胸骨后灼烧不适就诊于福州当地医院,诊断“食管裂孔疝”,于2017年3月17日行胸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
关键词 食管裂孔疝 术后症状 体质量指数 胸骨后 复发性 外科治疗 胸腔镜下
原文传递
巨大膈疝的外科治疗一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邵欣欣 叶晋生 +4 位作者 梁燕凯 冀祯 王洁 高建新 路夷平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19年第2期110-112,共3页
患者女,30岁,BMI25.9kg/m^2。儿时腹部牲畜撞伤史,既往运动后间断胸闷气短,进食后饱胀不适感。1年前上述症状加重,伴嗳气,平卧时明显,站起时可缓解。曾就诊于外院,行胸部CT提示“左肺不张,左侧膈疝”,嘱患者定期复查。患者症状持续加重... 患者女,30岁,BMI25.9kg/m^2。儿时腹部牲畜撞伤史,既往运动后间断胸闷气短,进食后饱胀不适感。1年前上述症状加重,伴嗳气,平卧时明显,站起时可缓解。曾就诊于外院,行胸部CT提示“左肺不张,左侧膈疝”,嘱患者定期复查。患者症状持续加重就诊。查体:胸廓对称,右侧心界变大,左侧界不清。左肺呼吸动度减弱,可叩及实音及鼓音,肺界变小,左下肺呼吸音消失,左上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啰音,于左锁骨下可闻及肠鸣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膈疝 外科治疗 肺呼吸音 胸部CT 定期复查 呼吸动度 肺不张 患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