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纤维布加固损伤再生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
1
作者 延永东 武珂珂 +2 位作者 陆春华 梁晓封 季光前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122,共10页
为研究因承受荷载而产生损伤的再生混凝土梁经碳纤维布加固后的受弯性能,选取不同的再生骨料取代率,设计了9根再生混凝土梁;通过预加弯曲荷载使试验梁产生初始损伤,卸载后在损伤梁底部粘贴不同宽度的碳纤维布进行加固,再对试验梁进行受... 为研究因承受荷载而产生损伤的再生混凝土梁经碳纤维布加固后的受弯性能,选取不同的再生骨料取代率,设计了9根再生混凝土梁;通过预加弯曲荷载使试验梁产生初始损伤,卸载后在损伤梁底部粘贴不同宽度的碳纤维布进行加固,再对试验梁进行受弯承载力试验;考虑再生骨料掺量及预损伤程度的影响,提出了碳纤维布加固损伤再生混凝土梁发生剥离破坏时的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因预损伤产生的裂缝降低了碳纤维布与再生混凝土梁间的黏结强度,加固梁均发生了剥离破坏;随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试验梁在相同荷载下产生的裂缝宽度和数量逐渐增加,极限承载力有所减小;随碳纤维布加固宽度的增大,试验梁破坏时的挠度减小,极限承载力提高,裂缝分布细而密;随预损伤程度的增大,试验梁破坏时的裂缝宽度逐渐增大,数量明显增多,但极限承载力和挠度变化并不明显;受弯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研究成果可为碳纤维布加固损伤再生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梁 碳纤维布 再生骨料取代率 受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钢筋锈蚀的纳米SiO_(2)强化再生骨料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延永东 梁晓封 +2 位作者 刘荣桂 徐鹏飞 司有栋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0-98,共9页
采用纳米强化再生骨料表面的措施来改善再生骨料性能,分别考虑强化液中纳米SiO_(2)掺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影响,设计制作了1根普通混凝土基准梁和8根再生骨料混凝土矩形截面梁,采用内置近距离小阴极的方法对梁内受力钢筋进行通电非均... 采用纳米强化再生骨料表面的措施来改善再生骨料性能,分别考虑强化液中纳米SiO_(2)掺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影响,设计制作了1根普通混凝土基准梁和8根再生骨料混凝土矩形截面梁,采用内置近距离小阴极的方法对梁内受力钢筋进行通电非均匀加速锈蚀,待受拉主筋锈蚀到一定程度后进行四点受弯加载,对加载过程中的裂缝开展情况、荷载-挠度曲线以及极限承载力进行了记录及分析。考虑钢筋锈蚀率及再生骨料取代率等因素的影响,对锈胀开裂之后的再生骨料混凝土梁的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得出了可用于设计的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相同锈蚀程度下,强化再生骨料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比天然骨料混凝土有所降低,其中25%再生骨料取代率时承载性能退化较多,抗弯承载力下降19.3%;混凝土裂缝开展趋势较为一致,最大裂缝宽度随钢筋锈蚀程度增加而增大,随纳米SiO_(2)掺量增加先减小后增大;近距离小阴极通电可实现混凝土内钢筋的加速非均匀锈蚀;所提出的方法及获得的结论有助于推动再生骨料混凝土在沿海等不利环境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 再生粗骨料 非均匀锈蚀 受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6
3
作者 陶松涛 延永东 +3 位作者 郑玉龙 刘甲琪 梁晓封 王鑫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2年第8期96-100,104,共6页
为了探究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变化规律,进行了不同机制砂替代率(0、30%、50%、70%)、粉煤灰掺量(0、20%、30%、40%)和机制砂石粉含量(0、5.8%、11.6%)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试验,并结合试验数据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抗压强度。结... 为了探究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变化规律,进行了不同机制砂替代率(0、30%、50%、70%)、粉煤灰掺量(0、20%、30%、40%)和机制砂石粉含量(0、5.8%、11.6%)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试验,并结合试验数据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抗压强度。结果表明:随着机制砂替代率的增加,试件的7 d、28 d抗压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机制砂替代率为50%时达到最大,机制砂替代率对试件的60 d抗压强度影响较小;掺入粉煤灰使试件的早期抗压强度降低,但30%掺量的粉煤灰有利于提高试件的60 d抗压强度;随着机制砂石粉含量的增加,试件的7 d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28 d、60 d抗压强度则逐渐增大;建立的机制砂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预测模型的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砂混凝土 抗压强度 石粉 粉煤灰 BP神经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