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译《法华经》陀罗尼译音所反映的韵母系统 被引量:2
1
作者 梁慧婧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7期58-62,共5页
利用汉译《法华经》三种不同时期的陀罗尼译音材料进行梵汉对勘,得出了三个时期大致的韵母系统,并得出了中古汉语语音的特点:1.重纽三四等韵有别,重纽三等韵对译顶音,可能有特殊的读音;2.二等韵和三等韵在对译上有相似之处,可能也有特... 利用汉译《法华经》三种不同时期的陀罗尼译音材料进行梵汉对勘,得出了三个时期大致的韵母系统,并得出了中古汉语语音的特点:1.重纽三四等韵有别,重纽三等韵对译顶音,可能有特殊的读音;2.二等韵和三等韵在对译上有相似之处,可能也有特殊的读音;3.《广韵》的一些韵,有合流的倾向;4.三等韵虽对译没有介音的梵音,但不表示其丢失i介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华经 陀罗尼 译音 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字学篇韵便览》在辞书编纂方面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3
2
作者 梁慧婧 《辞书研究》 2015年第2期63-68,共6页
《合并字学篇韵便览》是张元善、徐孝编订的一部容量较大的小学类古籍,它集字书、韵书、韵图为一体,前代辞书有篇韵"相副而行"以及辞书附韵图的做法,但集三者为一体,则以其为先例。其中字书《合并字学集篇》在《四声篇海》基... 《合并字学篇韵便览》是张元善、徐孝编订的一部容量较大的小学类古籍,它集字书、韵书、韵图为一体,前代辞书有篇韵"相副而行"以及辞书附韵图的做法,但集三者为一体,则以其为先例。其中字书《合并字学集篇》在《四声篇海》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部首合并,为一大创新,在注音释义体例上继承了海篇类字书的特点,但又有所改进。其中韵书《合并字学集韵》在《五音集韵》基础上进行了音韵系统的归并,继承了《五音集韵》以等韵编纂韵书的方法,在与等韵结合的程度上,又比《五音集韵》更进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并字学篇韵便览》 辞书编纂 《四声篇海》 《五音集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汉语中的“却” 被引量:1
3
作者 梁慧婧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01-104,共4页
"却"字在近代汉语文献中的用法较之现代汉语丰富得多,但是每个时期的用法又不尽相同,通过梳理这些用法,我们归纳出"却"在各个时期的用法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能够对不确定的文献进行年代确定的尝试。
关键词 近代汉语 年代确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儒对等韵与古音关系的认识——兼论清儒对古今音变条件的理解 被引量:1
4
作者 梁慧婧 《晋中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82-84,99,共4页
讨论清代古音学家对等韵与古音关系的认识以及他们对于古今音变条件的看法。清代前期的古韵学家尚未利用等韵来说明古音,清代后期的古韵学家开始利用等韵来说明古音,但又受到明清等韵学的限制。清代古音学家解释音变时,始终没有讲清楚... 讨论清代古音学家对等韵与古音关系的认识以及他们对于古今音变条件的看法。清代前期的古韵学家尚未利用等韵来说明古音,清代后期的古韵学家开始利用等韵来说明古音,但又受到明清等韵学的限制。清代古音学家解释音变时,始终没有讲清楚音变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古音学家 等韵 古今音变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家反切考
5
作者 梁慧婧 《语言与翻译》 2013年第2期12-15,28,共5页
文章论述了释家反切区别于儒家反切的特性,并论及释家反切的分布及其在音韵学上的价值。释家使用反切要稍迟于儒家,且规模也比较小,其根本属性是为了注梵音,而非注汉字。
关键词 释家反切 注梵音 梵汉对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訂司馬温公等韻圖經》中的方俗音 被引量:1
6
作者 梁慧婧 《文献语言学》 2018年第1期176-190,共15页
本文從《等韻圖經》出發,結合《合併字學集韻》,分析了《等韻圖經》中的白字陰文。經研究,我們發現白字陰文所代表的是比較邊緣的、口語化的讀音,並不遵循讀書音的演變規律。具體有以下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方俗詞,它的音義均不在雅言... 本文從《等韻圖經》出發,結合《合併字學集韻》,分析了《等韻圖經》中的白字陰文。經研究,我們發現白字陰文所代表的是比較邊緣的、口語化的讀音,並不遵循讀書音的演變規律。具體有以下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方俗詞,它的音義均不在雅言系統中,都是口語詞,這種詞在《合併字學集韻》中往往標明"俗"或"俗用"。第二種情況是方俗音,就是這個詞雖在雅言系統中,但它的讀音有讀書音和方俗音的區别,方俗音不符合讀書音的演變規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韻圖經》 《合併字學集韻》 方俗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国工匠:梁中秀 被引量:1
7
作者 梁慧婧 《中国生漆》 2019年第3期48-49,共2页
在三晋大地的中部,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平遥古城,人杰地灵,不仅孕育了千文万华的平遥漆器,更是哺育了心灵手巧的平遥一代又一代漆器艺人,渊源流长,生生不息。梁中秀就是从这座古城中走出来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三晋大地的中部,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平遥古城,人杰地灵,不仅孕育了千文万华的平遥漆器,更是哺育了心灵手巧的平遥一代又一代漆器艺人,渊源流长,生生不息。梁中秀就是从这座古城中走出来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用四十载春秋岁月,静好中不停地创作着属于自己的漆文化艺术,并进一步拓宽了平遥漆艺的表现领域,为培养下一代漆艺人才,引领平遥漆艺创新发展,奉献着自己的知慧与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遥古城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三晋大地 大国工匠 渊源流长 漆文化 漆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大簡(一)·韻讀對讀表》韻腳標注問題 被引量:1
8
作者 梁慧婧 《文献语言学》 2020年第1期50-56,193,共8页
文章考察了《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後附《韻讀對讀表》的韻部標注。發現其中存在一些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四方面的問題:1.韻部問題;2.韻例問題;3釋讀問題;4體例問題。
关键词 《安大簡(一)》 《詩經》 《韻讀對讀表》 韻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論《合併字學集韻》的整理 被引量:1
9
作者 梁慧婧 《文献语言学》 2016年第1期219-229,共11页
《合併字學集韻》是一部具有革新精神的韻書,是研究近代語音的重要材料,同時在辭書編纂、文字沿革史、詞彙研究上都有重要的價值,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科學的古籍整理。《合併字學集韻》目前可見的藏本,均屬同一版本系統,都是明代張元善刊... 《合併字學集韻》是一部具有革新精神的韻書,是研究近代語音的重要材料,同時在辭書編纂、文字沿革史、詞彙研究上都有重要的價值,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科學的古籍整理。《合併字學集韻》目前可見的藏本,均屬同一版本系統,都是明代張元善刊本,因此我們無法使用不同版本對校,衹能利用與其關係密切的前代韻書以及其他相關典籍來校勘。目前校勘工作已經完成,校勘出訛誤、不當之處近萬條,這些訛誤、不當之處可按照來源、類型、對象進行分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併字學集韻》 古籍整理 校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文解字》明母与其他鼻音的特殊谐声考辨
10
作者 梁慧婧 《现代语文》 2020年第9期10-15,共6页
《说文解字》中明母与日母互谐例很少,属于特殊谐声关系,这一特殊谐声现象不必用复辅音解释。如果用单辅音系统来加以解释,则需要考虑语音演变的时间、地域和条件。明母与疑母、泥母、娘母的谐声例,都是由于形讹、音讹造成的。因此,明... 《说文解字》中明母与日母互谐例很少,属于特殊谐声关系,这一特殊谐声现象不必用复辅音解释。如果用单辅音系统来加以解释,则需要考虑语音演变的时间、地域和条件。明母与疑母、泥母、娘母的谐声例,都是由于形讹、音讹造成的。因此,明母与日母有较少的谐声关系,与疑母、泥母、娘母基本不谐声。这说明在谐声原则中,明母与其他鼻音较少谐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明母 鼻音 特殊谐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從材料看白一平—沙加爾和斯塔羅思京兩家的上古音構擬
11
作者 梁慧婧 《文献语言学》 2022年第1期35-54,233,234,共22页
近幾十年來,境外上古音成體系的構擬主要有斯塔羅思京(1989年)、白一平—沙加爾(2014年)兩種。本文從材料上比較了兩種構擬,得出結論如下:斯塔羅思京音系和白—沙音系構擬在材料上的共同之處是使用了方言和親屬語文、借詞等外部材料,對... 近幾十年來,境外上古音成體系的構擬主要有斯塔羅思京(1989年)、白一平—沙加爾(2014年)兩種。本文從材料上比較了兩種構擬,得出結論如下:斯塔羅思京音系和白—沙音系構擬在材料上的共同之處是使用了方言和親屬語文、借詞等外部材料,對内證材料的材料掌握不夠全面,對所搜集的内證材料雖有詳細分析,但存在時空分析流於觀念演繹的問題,不是真正的假設—驗證法。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斯氏利用原始閩語構擬上古音態度稍微謹慎,白、沙則全面倚重於原始閩語材料;斯氏用親屬語材料,白、沙用借詞;斯氏用傳世文獻材料,白、沙除傳世文獻外,還使用了出土文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音 斯塔羅思京 白一平—沙加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遥方言精组字白读音腭化的原因分析
12
作者 梁慧婧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2-64,F0003,共4页
文章系统分析了平遥方言精组字白读音腭化的原因,认为平遥方言果摄精组一等字腭化是元音前化的结果,宕摄精组一等字腭化是合口介音u在某种条件下前化为y的结果。
关键词 平遥方言 精组字 白读 腭化
原文传递
说“甗”
13
作者 梁慧婧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5-101,共7页
"甗"是古代的蒸炊具,它由甑和鬲复合而来。甗在商代为象形字,两周金文中多用"獻"或"鬳"字表示。"獻"的本义为进献,当蒸炊器讲,是假借用法。"獻"与"甗"之语音关系,应是舌... "甗"是古代的蒸炊具,它由甑和鬲复合而来。甗在商代为象形字,两周金文中多用"獻"或"鬳"字表示。"獻"的本义为进献,当蒸炊器讲,是假借用法。"獻"与"甗"之语音关系,应是舌根部位清浊鼻音的关系。"甗"得名于高义,甗为疑母字,疑母字中有一系列字包含高义。春秋以后分体甗盛行,"甗"的名称渐渐式微,"甑"的名称渐渐兴起。"甗"在汉代在某些出土文献中仍有使用,在方言中也有保存,之后就渐渐淡出了语言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借 清鼻音 词源
原文传递
雷电义拟声词流变考察——兼论拟声词在汉语史上的价值
14
作者 梁慧婧 《汉语史学报》 2022年第2期179-187,共9页
文章以雷电义拟声词为例,由个案研究探讨拟声词的历史演变规律,从而彰显它在汉语史上的价值.先秦雷电义拟声词有单音和叠音的形式,均为乙类舌音韵尾,可分为殷类和填类.前者声母为牙喉音,韵部为文(微物)部,后者声母为舌音,韵部为真部,分... 文章以雷电义拟声词为例,由个案研究探讨拟声词的历史演变规律,从而彰显它在汉语史上的价值.先秦雷电义拟声词有单音和叠音的形式,均为乙类舌音韵尾,可分为殷类和填类.前者声母为牙喉音,韵部为文(微物)部,后者声母为舌音,韵部为真部,分别摹拟闷雷声与疾雷声.两类形成了两个词族:前者多有翻滚缭转义,后者多有拖曳伸展义.汉代描绘雷声,增加了二音、四音联绵形式.声母以牙喉音为主,增加了D韵尾.魏晋至隋唐时期,拟声词能产性降低,多沿用前代."砰""訇(轰)"等前代描绘大声的词,经过词义泛化及并列复合,皆可拟雷声.宋元明清时期,新产生的拟雷声词,多为入声.元代出现的"括辣辣"这样口语化程度强的ABB式拟声词是重要的创新.经过对雷电义拟声词的历时描写与分析,我们认为拟声词历时演变的研究对于汉语历史构词学、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源学、汉语词汇史等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义 拟声词 流变 汉语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