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抗体相关性脑炎1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桂梦翠 林婧 +1 位作者 葛慧珍 卜碧涛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58-363,共6页
目的探讨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mGluR1)抗体相关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报道一例抗mGluR1抗体相关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报道的34例抗mGluR1抗体相关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mGluR1)抗体相关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报道一例抗mGluR1抗体相关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报道的34例抗mGluR1抗体相关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为38岁男性,主要表现为头晕、共济失调2个月余,脑脊液蛋白、IgG指数轻度增高,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结果正常,血清及脑脊液mGluR1-IgG滴度均为1∶100,诊断为抗mGluR1抗体相关脑炎,患者经过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利妥昔单抗等治疗后明显好转。35例抗mGluR1抗体相关脑炎患者年龄(48.3±20.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小脑共济失调(33例)、认知功能下降(11例)。8例(22.9%)患者合并有肿瘤性疾病,所有患者血清或/和脑脊液mGluR1抗体阳性。头颅MRI主要表现为小脑半球或蚓部、小脑幕异常。85.7%(30/35)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其中11例患者使用2种免疫治疗,11例使用3种及以上的免疫治疗。随访结果显示,21例(60.0%)患者好转,4例(11.4%)患者好转后复发,7例(20.0%)患者病情稳定,2例(5.7%)患者无明显变化,1例(2.9%)患者死亡。结论抗mGluR1抗体相关脑炎主要表现为小脑共济失调,血清或脑脊液抗mGluR1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大多数患者经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或血浆置换或免疫抑制剂或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好转,少部分患者有复发且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亲代谢性谷氨酸盐 抗mGluR1抗体 自身免疫性脑炎 共济失调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5例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林婧 桂梦翠 +5 位作者 张旻 胡晓晴 陈博 唐娜 李志军 卜碧涛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了解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发病特点、病情进展模式及相关检查,对其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早期诊断识别率。结果 95例患者中ALS 73例(76.8%),PLS 1例(1.1%),PMA 13例(13.7%),PBP 8例(8.4%);平... 目的了解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发病特点、病情进展模式及相关检查,对其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早期诊断识别率。结果 95例患者中ALS 73例(76.8%),PLS 1例(1.1%),PMA 13例(13.7%),PBP 8例(8.4%);平均发病年龄为48.85±11.02岁。上肢无力或肌萎缩首发者44例(46.3%),下肢无力或肌萎缩首发者24例(25.3%),以四肢无力或肌萎缩首发者10例(10.5%),以球麻痹症状首发者17例(17.9%)。男女比例为1.26∶1。女性患者较男性更易出现球麻痹或以其作为首发症状(P<0.05)。结论 MND发病男性多于女性,起病以颈段最多,ALS最常见,电生理检测对本病诊断意义重大,需按照诊断标准进行规范的鉴别诊断以排除其他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分型 临床特点 神经电生理检查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例炎症性肌病患者的预后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悦 陈博 +3 位作者 林婧 罗璇 桂梦翠 卜碧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2年第3期204-209,共6页
目的:总结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IIM预后的因素。方法:分析60例II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症状、肌酶水平、生活质量等进行跟踪随访。结果:60例患者男女性别比约为1∶2;100%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四肢无力,38.3%(23/60)... 目的:总结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IIM预后的因素。方法:分析60例II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症状、肌酶水平、生活质量等进行跟踪随访。结果:60例患者男女性别比约为1∶2;100%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四肢无力,38.3%(23/60)存在吞咽困难等球麻痹症状,31.7%(19/60)出现胸闷;随访期内临床缓解率为68.0%,缓解后复发率18.0%,死亡率为1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胸闷(OR=13.20)、吞咽困难(OR=3.36)、四肢肌力(OR=2.12~3.78)、ADL评分高(OR值=1.06)是IIM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随访期间,IIM患者在临床症状及血清学指标上逐步好转;心脏疾病、肺部疾病、肿瘤等合并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伴随胸闷、吞咽困难、起病症状较重的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肌病 临床转归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4
作者 卜碧涛 桂梦翠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25-428,共4页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是一种细胞免疫依赖的、主要以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其病因不明,可能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M...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是一种细胞免疫依赖的、主要以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其病因不明,可能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MG相关的重要遗传因子,但只能部分解释MG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HLA CHRNA1 细胞因子 T细胞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合并多发性肌炎两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8
5
作者 操亚云 桂梦翠 +1 位作者 季苏琼 卜碧涛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观察重症肌无力(MG)合并多发性肌炎(PM)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并探讨其共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识别度。方法报道作者医院收治的两例MG合并P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疗效及预后等。结果两例患者临床... 目的观察重症肌无力(MG)合并多发性肌炎(PM)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并探讨其共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识别度。方法报道作者医院收治的两例MG合并P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疗效及预后等。结果两例患者临床症状以四肢无力、球肌麻痹、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疲劳现象不明显,实验室检查可见肌酶升高,偶有心肌受累,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单用溴吡斯的明治疗效果不佳,联合激素和免疫制剂治疗反应良好。结论 MG合并PM的病例少见;MG患者在规范化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肌肉疼痛、肌酶谱升高,或疲劳现象消失、眼肌症状不明显等表现时,需行肌电图、肌活检等明确有无合并肌肉疾病的可能;治疗上以免疫治疗为主,急重症者建议使用丙种球蛋白或血浆置换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多发性肌炎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合并自身免疫性脑炎两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6
作者 毕抓劲 操亚云 +3 位作者 刘晨辰 桂梦翠 林婧 卜碧涛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观察重症肌无力(MG)合并自身免疫性脑炎(AE)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并探讨其共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报道作者医院收治的两例MG合并A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疗效及预后等。结果两例MG患者分别合并抗α-氨... 目的观察重症肌无力(MG)合并自身免疫性脑炎(AE)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并探讨其共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报道作者医院收治的两例MG合并A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疗效及预后等。结果两例MG患者分别合并抗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受体(AMPAR)脑炎和抗富亮氨酸重复序列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脑炎,临床表现均具有MG和AE两种疾病各自典型症状,前者主要表现为眼部、肢体、球部、呼吸肌无力,晨轻暮重,呈波动性、易疲劳,后者以癫痫发作、认知功能减退和精神行为异常等表现为主。两例患者均行胸腺切除治疗,术后病理分别为胸腺瘤B1型和B3型。随访过程中,患者病情易复发,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结论MG合并AE病例少见,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对疾病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二者并发的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性抗体、胸腺瘤等相关。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对预防此类疾病复发起到重要作用,急重症者使用丙种球蛋白或血浆置换等治疗可有效缓解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抗AMPAR脑炎 抗LGI1脑炎 胸腺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CoV-2感染后新发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分析
7
作者 占家炀 葛慧珍 +2 位作者 桂梦翠 林婧 卜碧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12期711-714,745,共5页
目的:探索SARS-CoV-2感染后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我科收治的新发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患者57例。其中37例在发病前1个月内感染过SARS-CoV-2,纳入感染组;20例在发病前未感染过SARS-CoV-2,纳... 目的:探索SARS-CoV-2感染后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我科收治的新发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患者57例。其中37例在发病前1个月内感染过SARS-CoV-2,纳入感染组;20例在发病前未感染过SARS-CoV-2,纳入对照组。收集2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结果:感染组SARS-CoV-2感染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发生的中位间隔时间为13(7,20)d。2组患者的部分脊髓症状和年化复发率存在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患者肢体瘫痪(22.1%vs16.7%,P<0.05)和大小便障碍(17.6%vs 5.6%,P<0.05)发生率较高(P<0.05),年化复发率较低[(0.00±0.35)vs(0.00±0.69),P<0.05];2组的其他临床症状、神经功能评分、免疫学指标、影像学病灶特征、电生理与眼科相关检查、短期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RS-CoV-2感染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的发生发展之间存在关联,但两者的因果关系尚未可知。感染与未感染SARS-CoV-2病毒的脱髓鞘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不大,仅部分脊髓症状和年化复发率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脱髓鞘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Suppressed Autophagy on Mitochondrial Dynamics and Cell Cycle of N2a Cells 被引量:1
8
作者 桂梦翠 陈博 +1 位作者 余姗姗 卜碧涛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4年第2期157-160,共4页
Autophagy dysregulation, mitochondrial dynamic abnormality and cell cycle re-entry are implicated in the vulnerable neurons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testify the association amo... Autophagy dysregulation, mitochondrial dynamic abnormality and cell cycle re-entry are implicated in the vulnerable neurons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testify the association among autophagy, mitochondrial dynamics and cell cycle in dividing neuroblas- toma (N2a) cells. The N2a cells were cultured in vitro and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3-methyladenine (3-MA). The cell viability was detected by 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MTT) assay.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cells cultured in normal culture medium) and 3-MA group (cells treated with 10 mmol/L 3-MA). The cell cycle was analyzed in the two groups 3, 6, 12, and 24 h after treatment by flow cytometry. Western blotting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mitofission 1 (Fisl), mitofusin 2 (Mfn2),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LC3), cell cy- cle-dependent kinase 4 (CDK4) and cdc2. The flow cytometry reveal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cells in G2/IVI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at in G0/G1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3-MA 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estern blotting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Fisl, LC3, and CDK4 were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the 3-MA group at the four indicated time points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Mfn2 was initially decreased in the 3-MA group, and then significantly in- creased at 6 h or 12 h. Cdc2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3-MA group at 3 h and 6 h, and then dropped significantly at 12 h and 24 h. Our data indicated that 3-MA-induced suppressed autophagy may interfere with the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mitochondrial dynamics, and cause cell death. There are interactions among cell cycle, mitochondrial dynamics and autophagy in neur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C2 CDK4 Fis 1 LC3 MFN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发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操亚云 刘潺潺 +2 位作者 桂梦翠 林婧 卜碧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年第6期514-517,共4页
目的:研究晚发型重症肌无力(LOMG)患者的临床特点,初步探索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发病年龄≥50岁的MG患者191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起始症状、Osserman分型、胸腺类型、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治疗情况等临床资料,综... 目的:研究晚发型重症肌无力(LOMG)患者的临床特点,初步探索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发病年龄≥50岁的MG患者191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起始症状、Osserman分型、胸腺类型、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治疗情况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LOMG的临床特点,并随访其治疗反应性。结果:LOMG发病年龄分布在50~82岁,女性(58.16%)略多于男性,眼肌症状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80.63%),临床分型以全身型为主(58.11%),胸腺瘤(31.41%)、危象(13.61%)、AChR-Ab阳性(78.01%)比例高,且伴发疾病多,治疗有效性低(81.15%),亚组分析显示≥60岁组治疗后状态更差(P<0.05)。结论:LOMG具有发病率逐年上升、胸腺瘤发生率高、药物疗效不佳、合并症多、医疗负担重等特点,年龄为影响其治疗反应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发型 重症肌无力 年龄 临床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吉兰-巴雷综合征三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0
作者 操亚云 季苏琼 +3 位作者 桂梦翠 林婧 李悦 卜碧涛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47-251,共5页
目的报告3例创伤后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并结合既往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临床对GBS认识程度。方法描述作者医院收治的3例创伤后GB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于中国知网、万方中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2013-0... 目的报告3例创伤后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并结合既往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临床对GBS认识程度。方法描述作者医院收治的3例创伤后GB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于中国知网、万方中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2013-01-01—2018-01-01有关创伤后GBS的病例报道文献,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系统总结创伤后GBS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共检索出13篇报道共31例,纳入本研究3例共34例创伤后GBS患者。创伤至发病时间数小时至5个月,中位发病时间8d,上、下四分位数分别3d、12.5d,所有患者均有运动障碍,表现为四肢无力或双下肢无力,仅2例(5.9%)伴有感觉障碍,分别为麻木和疼痛症状,19例(55.9%)甚至出现呼吸受累,表现为呼吸费力,脑神经受累者13例(38.2%)。25例行脑脊液检查者中24例(96%)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32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肌电图均有异常表现,表现为波幅或传导速度的改变。患者中12例进行血清神经节苷脂抗体检测,其中10例(83.3%)阳性。18例患者单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s)治疗,IVIGs和血浆置换(PE)联合治疗10例,单独PE治疗者2例。成功随访的27例患者中3例(11.1%)死亡,均死于GBS急性期所致的呼吸循环衰竭,9/27例(33.3%)患者恢复至可独立行走。结论创伤后GBS多为外伤或手术后的1~2周内出现,病情多较危重,发病早期不易识别,预后较一般的GBS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无力 吉兰-巴雷综合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相关抗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来小音 桂梦翠 卜碧涛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29-633,共5页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主要是以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的、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是最早发现的导致MG的自身抗体,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在MG患者体内...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主要是以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的、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是最早发现的导致MG的自身抗体,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在MG患者体内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自身抗体,它们所导致的临床表型可能各有不同,现就与MG密切相关的自身抗体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相关抗体 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 神经-肌肉接头 自身抗体 抗体介导 细胞免疫
原文传递
AChR抗体阳性重症肌无力合并舌肌萎缩2例报道并文献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操亚云 季苏琼 +2 位作者 桂梦翠 林婧 卜碧涛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8年第1期32-34,51,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合并舌肌萎缩的发病特点及机制。方法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2例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阳性MG患者合并舌肌萎缩的临床资料,检索MG合并舌肌萎缩的文献报道,总结此类疾病的特点、萎缩机制、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合并舌肌萎缩的发病特点及机制。方法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2例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阳性MG患者合并舌肌萎缩的临床资料,检索MG合并舌肌萎缩的文献报道,总结此类疾病的特点、萎缩机制、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在临床上MG合并舌肌萎缩并不多见,大多数患者伴有血清肌肉特异性酪氨酸肌酶(MuSK)抗体阳性,伴AChR抗体阳性者较为罕见,肌肉萎缩的发病机制具体不详;该类患者除发病时间较长外,通常提示更严重的病情、更差的治疗反应、更不良的预后。结论 MG舌肌萎缩临床少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言语、咀嚼和吞咽等功能,除病程较长外,其肌肉萎缩机制暂不清楚,有待临床进一步探索,以改善此类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AChR抗体 MuSK抗体 舌肌萎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