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再高产育种方案的设计与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袁建国 郑跃进 +3 位作者 袁爱梅 申林江 柴同森 苗亚琪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1998年第2期11-15,共5页
小麦再高产育种涉及到的目标性状是众多的数量性状,要对这些数量性状同时进行改良并重新加以组装,进而育成产量水平有较大突破的新品种,必须首先突破原有的传统育种方法,在杂交手段和杂种后代处理这两个关键性技术环节上进行较大的... 小麦再高产育种涉及到的目标性状是众多的数量性状,要对这些数量性状同时进行改良并重新加以组装,进而育成产量水平有较大突破的新品种,必须首先突破原有的传统育种方法,在杂交手段和杂种后代处理这两个关键性技术环节上进行较大的改进。把轮回选择的理论和穿梭育种的方法综合运用到小麦再高产的育种实践中去,提出了小麦再高产育种的新方案,进一步强化了轮选穿梭思路在小麦育种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以期通过实践的检验,探索再高产育种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再高产育种 轮回选择 穿梭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冬小麦再高产育种途径的探讨 被引量:7
2
作者 袁建国 袁爱梅 +4 位作者 郑跃进 张泽民 柴同森 戴林森 党新建 《麦类作物》 CSCD 1999年第1期6-8,共3页
冬小麦再高产 育种涉及到的目标 性状是众多的 数量性状, 要对这些 数量性状 同时进行 改良并重 新加以组装,进而育 成产量水平有较 大突破的新品 种,必须首先 突破原有 的传统育 种方法,在 杂交手段和杂种后代处理这两个关键 性技... 冬小麦再高产 育种涉及到的目标 性状是众多的 数量性状, 要对这些 数量性状 同时进行 改良并重 新加以组装,进而育 成产量水平有较 大突破的新品 种,必须首先 突破原有 的传统育 种方法,在 杂交手段和杂种后代处理这两个关键 性技术环节上进行较大的改进。本文把轮回选择 的理论和穿梭育 种的方法 综合运用到冬小麦 再高产育种实践 中去,进一步强化了 轮选穿梭 思路在冬 小麦育种 实践中的 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麦区 冬小麦 再高产育种 轮回选择 穿梭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条良种繁育技术路线相关理论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3
3
作者 袁建国 戴林森 +3 位作者 柴同森 李光普 党新建 李建伟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3期15-18,共4页
三圃制和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简称四级程序)是两条不同的良种繁育技术路线。从作物与环境的关系、良种繁育过程中不同的选择方法及良繁种群的群体遗传学理论等方面,就三圃制和四级程序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通过这种讨论,能... 三圃制和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简称四级程序)是两条不同的良种繁育技术路线。从作物与环境的关系、良种繁育过程中不同的选择方法及良繁种群的群体遗传学理论等方面,就三圃制和四级程序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通过这种讨论,能够对两条技术路线在良种繁育实践中的作用意义和地位有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以进一步推动良种繁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种繁育 技术路线 三圃制 四级种子生产程序 种质-环境同步进化 选择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1997年河南省超高产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联合分析
4
作者 袁爱梅 袁建国 +3 位作者 郑跃进 柴同森 万永凯 张宝山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4期21-24,共4页
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原理.用MLNQUE(1)法和Jackknife数值重复抽样法,对1995~1997年河南省超高产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的非平衡资科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供代的品种中,参试两年表现较好的品种有温麦6号、百农64、豫农015,... 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原理.用MLNQUE(1)法和Jackknife数值重复抽样法,对1995~1997年河南省超高产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的非平衡资科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供代的品种中,参试两年表现较好的品种有温麦6号、百农64、豫农015,平均产量分别为554.07kg/667m2、530.3Okg/667m3、527.80kg/667m2;回归系数分别为1.085、0.6655、1.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区域试验 品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麦18号晚播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
5
作者 徐才智 李富森 +1 位作者 侯俊亭 柴同森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3-14,共2页
豫麦18号(原矮早781)1990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目前,已成为我省小麦第六次更新换代的当家品种之一,在高水肥地大面积种植。由于该品种秆矮抗倒,耐病高产,适应性强,籽粒灌浆快,还具有晚播早熟的优点,所以在稻茬、棉... 豫麦18号(原矮早781)1990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目前,已成为我省小麦第六次更新换代的当家品种之一,在高水肥地大面积种植。由于该品种秆矮抗倒,耐病高产,适应性强,籽粒灌浆快,还具有晚播早熟的优点,所以在稻茬、棉茬等晚播麦区也迅速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豫麦18号 高产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和小麦再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Ⅰ) 被引量:2
6
作者 袁建国 郑跃进 +7 位作者 袁爱梅 申林江 李亮琴 贾建修 柴同森 刘宪法 王素霞 王承志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1997年第3期15-18,共4页
本文在回顾农作物杂优利用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对三大谷物杂种的产量优势行了比较,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固有差异,并从遗传学角度分析和讨论了三大谷物间杂种产量优势差异产生的原因,指出目前自我国小麦再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仍... 本文在回顾农作物杂优利用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对三大谷物杂种的产量优势行了比较,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固有差异,并从遗传学角度分析和讨论了三大谷物间杂种产量优势差异产生的原因,指出目前自我国小麦再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仍然应该是在常规有性杂交育种的基础上,对育种方法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优势 杂优利用 育种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和小麦再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Ⅱ) 被引量:1
7
作者 袁建国 郑跃进 +7 位作者 袁爱梅 申林江 李亮琴 贾建修 柴同森 刘宪法 王素霞 王承志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1997年第4期15-19,共5页
在回顾主要农作物杂优利用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对三大谷物杂交种的产量优势进行了比较,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固有差异,并从遗传学角度分析和讨论了三大谷物间杂种产量的优势差异产生的原因,指出目前我国小麦再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 在回顾主要农作物杂优利用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对三大谷物杂交种的产量优势进行了比较,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固有差异,并从遗传学角度分析和讨论了三大谷物间杂种产量的优势差异产生的原因,指出目前我国小麦再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仍然应该是在常现有性杂交育种的基础上,对育种方法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优势 杂优利用 育种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麦18号高产栽培技术指标
8
作者 韩如岩 柴同森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9-10,14,共3页
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证明,豫麦18号小麦具有矮秆抗倒,早熟避灾,稳产高产的特点。在栽培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情况下,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
关键词 小麦 豫麦18号 高产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麦18高产的适宜苗、穗、粒数研究
9
作者 韩如岩 柴同森 李喜梅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1992年第1期5-8,共4页
本研究认为,豫麦18在高产栽培中,10月12日前后播种,适宜的基本苗数为12~14万;稳产500kg左右的亩穗数为42~45万,穗粒数为28~30粒;基本苗、越冬头数、起身期头数、成穗数的比例为1:5.7:6.5:3.4比较适宜。
关键词 豫麦18 基本苗 亩穗数 穗粒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