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洛因依赖者肝功能损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柴俊德 林加锋 +1 位作者 林伟 张德亭 《浙江预防医学》 2009年第8期4-6,共3页
目的调查温州市海洛因依赖者肝功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温州市戒毒所684例海洛因依赖者的ALT、AST等指标进行测定,并与同期在温州市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717名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海洛因依赖者戒毒期ALT和AST水平、肝功能异常率... 目的调查温州市海洛因依赖者肝功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温州市戒毒所684例海洛因依赖者的ALT、AST等指标进行测定,并与同期在温州市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717名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海洛因依赖者戒毒期ALT和AST水平、肝功能异常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01),静脉吸毒组的ALT和AST水平、肝功能异常率均显著高于烫吸组(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吸毒时间、每天吸毒剂量与ALT呈正相关(P<0.05),血糖与ALT呈负相关(P<0.001),TG、TC、LDL-C与ALT、AST呈负相关(P<0.05,P<0.001),HDL-C与ALT、AST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T异常与吸毒时间、吸毒方式、血糖有关,AST异常与吸毒方式、血脂有关。结论温州市海洛因依赖者转氨酶水平、肝功能异常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可能与长时间吸毒、静脉吸毒方式、低血糖、低甘油三酯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依赖者 肝功能异常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细胞生长因子组合对内皮祖细胞培养过程的影响
2
作者 柴俊德 季亢挺 +2 位作者 林加锋 唐疾飞 杨鹏麟 《浙江医学》 CAS 2009年第3期315-317,共3页
目的 观察不同细胞生长因子组合对体外培养过程中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至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皿,按照处理方式不同分为4组:对照组(不添加细胞因子)、VEGF组... 目的 观察不同细胞生长因子组合对体外培养过程中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至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皿,按照处理方式不同分为4组:对照组(不添加细胞因子)、VEGF组[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ECGS组[加入VEGF及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ECGS)]、多因子组(加入多种细胞生长因子),6d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集落形成情况,测定黏附能力及收获的EPC数量。结果VEGF组及ECGS+VEGF组细胞集落形成能力(11.53±1.72、1310±2.09)均显著强于对照组(587±0.55)(均P〈0.01】;ECGS+VEGF组细胞黏附能力(55.53±18.32)显著强于VEGF组(24.92±4.31)(均P〈0.01);多因子组细胞集落形成及粘附能力(33.83±5.10、65.22±10、98)均明显强于其余各组(P〈0.05或0.01)。VEGF组及VEGF+ECGS组收获的EPC数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85、284倍,均显著增加(均P〈0.01);多因子组EPC数量虽多于VEGF+ECGS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C体外培养时,添加VEGF及ECGS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可显著改善EPC的集落形成及黏附能力,增加EPC的收获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内皮祖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甲苷对内皮祖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季亢挺 唐疾飞 +3 位作者 柴俊德 陈邢玉 林加锋 杨鹏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07-810,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介导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EPCs。培养7天后,...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介导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EPCs。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x-LDL组(模型组,100μg/mL)及黄芪甲苷低、中、高剂量组(Ox-LDL 100μg/mL加黄芪甲苷2、10、50μg/mL),24 h后分别采用MTT比色法、黏附能力检测测定EPCs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并取各组细胞上清液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Ox-LDL损伤后,外周血EPCs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显著受损(分别为53±8vs42±6,0.49±0.12vs0.37±0.02,均P<0.05),细胞上清液SOD水平显著下降(21.95±1.43vs14.76±3.99,P<0.01),MDA水平显著升高(3.72±0.30vs5.57±0.64,P<0.01);黄芪甲苷干预24 h后,显著改善了EPCs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且黄芪甲苷各组SOD水平显著提高,MDA水平显著降低。结论黄芪甲苷对Ox-LDL损伤后EPCs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内皮祖细胞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及丹参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季亢挺 柴俊德 +2 位作者 唐疾飞 林加锋 杨鹏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7期1422-1424,共3页
目的: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的影响,并研究丹参素的保护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 目的: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的影响,并研究丹参素的保护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100μg.mL-1)及丹参素加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丹参素浓度分为2、10和50μg.mL-1)。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然后分别采用MTT比色法、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结果:和对照组相比,Ox-LDL显著损伤了外周血EPCs的黏附能力、增殖能力(P<0.01),经过丹参素干预24h后,显著改善了外周血EPCs的黏附能力(40±6vs50±10,P<0.05)、增殖能力(0.12±0.02vs0.24±0.08,P<0.05)。结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显著损伤了外周血EPCs的功能,丹参素能保护Ox-LDL损伤后内皮祖细胞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丹参素 内皮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林佳选 柴俊德 +5 位作者 林加锋 季亢挺 兰华仙 李继武 陈鹏 杨鹏麟 《心电学杂志》 2008年第4期255-259,265,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方法比较61例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QRS形态和电压。结果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均呈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心电轴右偏,并因起源不...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方法比较61例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QRS形态和电压。结果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均呈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心电轴右偏,并因起源不同各有特征:①前间隔性:Ⅱ、Ⅲ、aVF及V4~V6R波电压最高,Ⅰ呈QS、rs、qr或m型,r波电压低≤0.2mV;QSaVR/QSaVL比值接近1。②后间隔性:Ⅱ、Ⅲ、aVF及V4~V6R波电压较低,下壁导联R波差值增大(>0.2mV),Ⅰ呈R或M型,电压0.2~0.5mV;QSaVR/QSaVL比值明显增大(平均达2.25)。③游离壁性:Ⅱ、Ⅲ、aVF及V4~V6R波电压最低,下壁导联R波差值进一步增大(>0.3mV);Ⅱ、Ⅲ、aVF有特征性的R波顶峰或降肢切迹且其位置逐渐延迟。结论熟悉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有利于在射频导管消融前初步判断其起源灶,以缩短手术时间并提高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右心室流出道 室性心律失常 射频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苓桂术甘汤调节PKA/CREB通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的作用研究
6
作者 刘艳菊 王永飞 +2 位作者 决利利 柴俊德 金芳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1697-1701,共5页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小鼠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侧海马注射Aβ1-42法建立AD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AD组,苓桂术甘汤低、中、高剂量组(4.29、21.45...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小鼠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侧海马注射Aβ1-42法建立AD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AD组,苓桂术甘汤低、中、高剂量组(4.29、21.45、42.90 g/kg)及石杉碱甲组(0.04 mg/kg),每组各10只。灌胃给药4周后,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区突触超微结构变化并测量突触后致密带厚度;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磷酸化-CREB(phosphorylation-CREB,p-CREB)蛋白表达。结果与AD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原隐藏平台次数明显增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海马神经元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明显增大,海马组织PKA蛋白表达量、p-CREB/CREB明显升高(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可能通过激活PKA/CREB信号通路减轻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进而改善AD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苓桂术甘汤 海马 神经元 突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病人血清中白介素-8、C-反应蛋白及TNF—α水平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罗立宏 柴俊德 《浙江临床医学》 2009年第8期790-792,共3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8、c-反应蛋白、TNF—α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5例稳定型心绞痛、3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70例正常健康者血清中白介素-8、c-反应蛋白、TNF-仅的水平。结果急性心... 目的探讨白介素-8、c-反应蛋白、TNF—α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5例稳定型心绞痛、3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70例正常健康者血清中白介素-8、c-反应蛋白、TNF-仅的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中白介素-8、c-反应蛋白及TNF-仅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炎症指标水平最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介素-8、c-反应蛋白及TNF—α参与了冠心病人冠状动脉炎症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与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8 肿瘤坏死因子A C-反应蛋白 不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麦舒注射液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柴俊德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6年第7期1199-1200,共2页
目的分析艾麦舒注射液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新郑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16例心绞痛患者,按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艾麦舒注射液治疗,研究组采用... 目的分析艾麦舒注射液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新郑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16例心绞痛患者,按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艾麦舒注射液治疗,研究组采用艾麦舒注射液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9%,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6.21%;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疏血通与艾麦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够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冠心病 疏血通 艾麦舒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柴俊德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7年第13期2413-2414,共2页
研究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2015年1月~2016年10月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病人84例随机分两组。常规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胺碘酮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用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控制率;心律失常持... 研究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2015年1月~2016年10月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病人84例随机分两组。常规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胺碘酮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用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控制率;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心电图复常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水平、心率水平的差异;副作用。胺碘酮组患者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控制率高于常规组(P<0.05);胺碘酮组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心电图复常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水平、心率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胺碘酮组心功能水平、心率水平改善幅度更大(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均无明显副作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心率,改善心电图,缩短症状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窍活血汤加减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7
10
作者 刘艳菊 金芳芳 柴俊德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59-1962,共4页
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加减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依达拉奉)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胞磷胆碱钠,观察组给予通窍活血汤加... 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加减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依达拉奉)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胞磷胆碱钠,观察组给予通窍活血汤加减,疗程14 d。检测MoCA和NIHSS评分、认知能力改善程度、血清GFAP和IGF-1、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认知能力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MoCA评分、血清IGF-1升高(P<0.05),NIHSS评分、血清GFAP降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加减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GFAP水平,升高血清IGF-1水平,改善认知能力,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窍活血汤 常规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苏晓广 柴俊德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26期115-115,117,共2页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对冠心病的疗效,为临床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红花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两组疗程为2周,观察其主要症状和心电图的改变。结...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对冠心病的疗效,为临床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红花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两组疗程为2周,观察其主要症状和心电图的改变。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50例,显效27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50例,显效23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的心电图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心绞痛发作,改善心电图,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红花注射液 心电图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素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内皮祖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6
12
作者 柴俊德 季亢挺 +3 位作者 林加锋 叶瑞印 唐疾飞 杨鹏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04-907,共4页
目的:观察丹参素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损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 目的:观察丹参素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损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内皮祖细胞。培养7 d后,收集贴壁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100 mg.L-1)及丹参素干预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100 mg.L-1加丹参素,浓度分为2,10,50 mg.L-1),干预24 h后分别采用MTT比色法、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并取各组细胞上清液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检测。结果: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后,外周血EPCs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显著受损,细胞上清液SOD含量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升高;丹参素干预24 h后,显著改善了外周血EPCs的功能,各组SOD含量显著增加,MDA含量显著减少。结论:丹参素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后内皮祖细胞的功能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素 内皮祖细胞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原文传递
丹参素保护内皮祖细胞炎症损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季亢挺 唐疾飞 +4 位作者 陈鹏 邢程 柴俊德 林加锋 杨鹏麟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809-812,共4页
目的观察丹参素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损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内皮祖细胞。培养7 d后,收集贴壁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氧化... 目的观察丹参素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损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内皮祖细胞。培养7 d后,收集贴壁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100 mg/L)及丹参素干预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100 mg/L加丹参素,浓度分为2、10和50 mg/L),干预24 h后分别采用MTT比色法、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并取各组细胞上清液行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检测。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后,EPCs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显著受损,细胞培养液IL-6及TNF-α含量显著增高;丹参素干预24 h后,显著改善了外周血EPCs的功能,且丹参各组IL-6及TNF-α含量显著减少。结论丹参素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后内皮祖细胞的功能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素 内皮祖细胞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脂联素对内皮祖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14
作者 陈邢玉 季亢挺 +4 位作者 林加锋 马骏 柴俊德 唐疾飞 杨鹏麟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70-673,共4页
目的观察脂联素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 目的观察脂联素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内皮祖细胞。培养7d后,收集贴壁细胞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x-LDL组(10μg·mL-1)及脂联素干预组(Ox-LDL10μg·mL-1加脂联素,浓度分别为1.25,2.5,5μg·mL-1),干预24h后采用细胞活力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并取各组细胞上清液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检测。结果脂联素可以改善Ox-LDL诱导氧化损伤的EPCs的活力,增加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结论脂联素对氧化损伤的EPCs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内皮祖细胞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氧化损伤
原文传递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15
作者 柴俊德 《中国实用医刊》 2016年第23期106-108,共3页
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使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尿... 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使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T段变化时间为(1.49±2.3)h,心肌酶谱变化时间为(9.58±1.2)h;对照组分别为(9.0±2.1)h、(16.2±1.2)h,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射血分数为(68.6±5.0)%,对照组为(34.14-5.0)%,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另外,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2.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对照组为1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心功能,疗效更为显著,且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 治疗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