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某医院周边地区6种呼吸道病原体流行病学分析
1
作者 翟静 何美琳 +2 位作者 高倩 梁国威 柏明见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9期1613-1617,共5页
目的了解航天中心医院周边地区疑诊呼吸道感染患者6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鼻病毒(HRV)、肺炎支原体(MP)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医院周边地区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防控提... 目的了解航天中心医院周边地区疑诊呼吸道感染患者6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鼻病毒(HRV)、肺炎支原体(MP)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医院周边地区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23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航天中心就诊的4412例疑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时荧光PCR核酸检测技术对鼻咽部标本进行6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测,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4412例疑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共检出阳性结果1298例,阳性检出率为29.42%,其中HRV(9.09%)检出率最高,其次是MP(7.16%)。男性与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成年人(<18岁)疑诊呼吸道感染患者以HRV(20.81%)与MP(16.75%)为主;成年人(≥18岁)的疑诊呼吸道感染患者以IFA(5.71%)、HRV(4.02%)为主。4412例患者中春季以IFA(9.86%)为主,夏季以HRV(8.78%)为主,秋季以MP(20.49%)为主。结论该地区疑诊呼吸道感染患者以HRV和MP感染为主,未成年人以HRV、MP感染为主,成人以IFA和HRV为主。不同季节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病原体 感染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血清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价值的探讨
2
作者 王素宁 马福存 +1 位作者 朱玲 柏明见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432-437,共6页
目的探讨常用血清自身抗体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anti-mutated citrullinated vimentin,MCV-Ab)、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Ab)、IgM型类风湿因子(IgM-rheumatoid factors,RF-IgM)、IgG型类风湿因... 目的探讨常用血清自身抗体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anti-mutated citrullinated vimentin,MCV-Ab)、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Ab)、IgM型类风湿因子(IgM-rheumatoid factors,RF-IgM)、IgG型类风湿因子(IgG-rheumatoid factors,RF-IgG)、抗RA33抗体(anti-rheumatoid arthritis 33 antibody,RA33)和抗角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y,AKA)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分为两组:RA组(133例)和疾病对照组(234例,包括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等)。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化学发光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测定两组研究对象的MCV-Ab、CCP-Ab、RF-IgM、RF-IgG、RA33、AKA水平,分析比较各抗体在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表达情况,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抗体对RA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联合检测对RA的诊断价值。结果RA患者血清中6种自身抗体的水平均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P<0.05),MCV-Ab、CCP-Ab、RF-IgM、RF-IgG、RA33、AKA诊断RA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0.887、0.883、0.884、0.601、0.774,对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5.20%、79.70%、88.72%、87.97%、48.87%、57.14%,特异性分别是94.00%、96.58%、81.20%、83.33%、67.95%、97.84%。将6种抗体联合检测灵敏度为95.50%,特异性为90.20%,阳性预测值为84.70%,阴性预测值为97.20%。结论6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灵敏度高于单个自身抗体检测,并且联合检测对疾病的阴性预测值可达97.2%,可辅助临床对非RA患者做出排除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清蛋白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柏明见 冯璟 +1 位作者 冯珍如 梁国威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116-118,共3页
目的评价血清清蛋白是否可用于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性。方法2012年6月-2013年12月共有113例患者纳入研究,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要求,男性18例,女性95例,血清清蛋白、补体(C3,C4)、抗dsDNA抗体等检测项目于就诊当天... 目的评价血清清蛋白是否可用于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性。方法2012年6月-2013年12月共有113例患者纳入研究,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要求,男性18例,女性95例,血清清蛋白、补体(C3,C4)、抗dsDNA抗体等检测项目于就诊当天完成,所有患者进行SLEDAI评分,按SLEDAI评分将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72,SLEDAI≥4)和缓解期组(n=41,SLEDAI=0-4),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水平进行比较,同时计算各指标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与缓解期相比,血清清蛋白(g/L),C3(g/L),C4(g/L),抗dsDNA抗体(U/L)水平分别为(35.76±7.19VS40.96±7.43,t=3.654,P=0.001)。(0.68±0.23VS0.90±0.18,t=5.304,P=0.001),(0.13±0.06VS0.18±0.05,t=4.007,P〈0.001),(229.00±203.95 vs 136.59±82.98,t=3.38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清蛋白,C3,C4,抗dsDNA抗体水平与SLEDAI评分相关性分别为R=0.448,P=0.001;R=0.448,P〈0.001;R=0.389,P=0.001和R=0.363,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清蛋白,C3,C4,抗dsDNA抗体在判断狼疮活动与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783,0.720和0.658,其中血清清蛋白判断狼疮活动与否能力高于抗dsDNA抗体(Z=2.077,P=0.001)。结论血清清蛋白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标志物用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疾病活动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清清蛋白 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及粪便髓过氧化物酶测定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辅助诊断与疾病活动性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柏明见 冯璟 +3 位作者 冯珍如 李俊霞 闫存玲 梁国威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年第3期413-41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及粪便髓过氧化物酶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辅助诊断及其监测疾病活动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5例(男30例,女15例),根据Mayo评分系统将UC患者分为缓解期... 目的探讨血清及粪便髓过氧化物酶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辅助诊断及其监测疾病活动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5例(男30例,女15例),根据Mayo评分系统将UC患者分为缓解期组(18例)和活动期组(27例)。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搜集两组外周血及粪便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及粪便中髓过氧化物酶含量。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UC组与对照组中血清MPO(U/L)分别为[113.78(71.31-174.53)vs.62.66(43.39-113.39)],Z=-2.488,P=0.013;活动期与非活动期UC患者血清MPO分别为[102.67(70.52-176.7 0)vs.116.91(68.16-174.04)],Z=-0.255,P=0.799。UC组与对照组粪便MPO分别为[926.47(495.34-1264.07)vs.557.86(377.84-930.43)],Z=-2.507,P=0.012;活动期与非活动期UC患者粪便MPO分别为[1231.24(725.42-1550.77)vs.692.58(285.98-886.17)],Z=-3.197,P=0.001。结论血清及粪便MPO检测对UC的辅助诊断有一定应用价值,粪便MPO同时可用于UC患者的疾病活动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过氧化物酶 溃疡性结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患者核酸定量检测与抗体水平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柏明见 宋远帅 +2 位作者 何美琳 冯璟 梁国威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8年第12期1760-1762,共3页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患者核酸定量检测(HCV-RNA)与抗体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共纳入104例丙肝患者,对HCV抗体水平与HCV病毒载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HCV病毒载量水平升高与否分组,比较两组间HCV抗体水平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双侧P值<0.0...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患者核酸定量检测(HCV-RNA)与抗体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共纳入104例丙肝患者,对HCV抗体水平与HCV病毒载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HCV病毒载量水平升高与否分组,比较两组间HCV抗体水平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双侧P值<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HCV抗体水平与HCV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466),HCV病毒载量正常组与升高组HCV抗体水平(S/CO值)分别为5.70±1.96 vs. 12. 84±2.76(t=-8. 350,P=0.001),当cut-off值为9. 88时,ROC曲线下面积达到最大值(AUC=0. 868),其灵敏度与特异性分别为94. 12%及73.56%。结论HCV抗体水平与HCV病毒载量呈正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当HCV抗体水平处于较高水平时,HCV病毒载量往往也会升高,HCV抗体水平可赋予更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核酸 抗体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诊断结核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柏明见 何美琳 +1 位作者 冯璟 梁国威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18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与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γ-干扰素(IFN-γ)结果的相关性,探讨CLIA法诊断结核病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7日—9月4日北京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28例疑诊结核病患者的血液标本,分别采用CLI... 目的通过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与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γ-干扰素(IFN-γ)结果的相关性,探讨CLIA法诊断结核病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7日—9月4日北京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28例疑诊结核病患者的血液标本,分别采用CLIA法和ELISPOT法对IFN-γ进行测定,同时以结核分枝杆菌(MTB)培养结果作为参照标准。采用Kappa相关性分析方法对CLIA法与ELISPOT法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两种方法诊断结核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检测IFN-γ的Kappa值为0.602;CLIA法诊断结核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5[95%可信区间(95%CI)=0.743~1.007],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5%;ELISPOT法诊断结核病的AUC为0.750(95%CI=0.481~1.019),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75%。结论 CLIA法与ELISPOT法检测IFN-γ的相关性尚可,CLIA法具有结果易于读取、容易进行高通量检测的特点,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Γ-干扰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斑点实验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72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尿蛋白干化学试带法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柏明见 冯京全 +1 位作者 冯璟 梁国威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12期2088-2090,共3页
目的探讨尿蛋白干化学试带法诊断孕妇子痫前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4至2016年共772例孕妇纳入研究,对尿蛋白干化学试带法与24h尿蛋白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尿蛋白干化学试带法诊断孕妇子痫前期能力进行ROC分析,双侧P<0.05认为差... 目的探讨尿蛋白干化学试带法诊断孕妇子痫前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4至2016年共772例孕妇纳入研究,对尿蛋白干化学试带法与24h尿蛋白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尿蛋白干化学试带法诊断孕妇子痫前期能力进行ROC分析,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尿蛋白干化学试带法与24h尿蛋白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Spearman)显示,R=0.181,P=0.001。ROC分析显示,尿蛋白干化学试带法诊断孕妇子痫前期的AUC为0.683,Z=5.917,P=0.001。以cut-off值±为界时,尿蛋白干化学试带法诊断孕妇子痫前期的能力最强,敏感性为54.29%,特异性为78.26%,准确度为75.00%,Youden指数为0.33。结论尿干化学试带法诊断子痫前期的敏感性、特异性等均不理想,建议对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的孕妇,若怀疑子痫前期的可能,直接测定24h尿蛋白定量进行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蛋白 干化学试带法 子痫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族链球菌在妊娠末期孕妇中的感染状态与阴道微生态评分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8
8
作者 曹清芸 柏明见 +2 位作者 何美琳 侯芳 梁国威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对妊娠末期B族链球菌(GBS)感染状况与阴道微生态Nugent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2017年10月~2018年8月共收集621例妊娠35~37周孕妇的生殖道分泌物标本,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GBS,应用涂片革兰氏染色进行Nugent评分,以GBS结果阳性... 目的对妊娠末期B族链球菌(GBS)感染状况与阴道微生态Nugent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2017年10月~2018年8月共收集621例妊娠35~37周孕妇的生殖道分泌物标本,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GBS,应用涂片革兰氏染色进行Nugent评分,以GBS结果阳性与否分组,比较两组间Nugent评分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以Nugent评分分组比较组间GBS阳性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GBS阴性组与阳性组间Nugent评分分别为4.07±1.11,4.66±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0,P<0.001)。根据Nugent评分分为正常组(≤3分)、疑似组(4~6分)与细菌性阴道炎(BV)患者组(≥7分),三组GBS阳性率分别为9.14%,11.81%和33.33%。两两比较显示,正常组与疑似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6,P=0.339),正常组与BV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65,P<0.001),疑似组与BV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89,P<0.001)。结论 GBS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紊乱有一定的相关性,Nugent评分越高,GBS感染率越高,有一定的临床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末期 B族链球菌 Nugent评分 细菌性阴道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抗C1q抗体在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及狼疮性肾炎病理分型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崔婵娟 柏明见 +3 位作者 冯珍如 闫存玲 李志艳 牛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989-199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抗C1q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及狼疮性肾炎(LN)病理分型的关系,揭示抗C1q抗体在辅助诊断SLE、LN及评判其活动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SLE患者120例〔SLE... 目的探讨血清抗C1q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及狼疮性肾炎(LN)病理分型的关系,揭示抗C1q抗体在辅助诊断SLE、LN及评判其活动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SLE患者120例〔SLE组,包括59例LN患者(LN组)和61例非LN患者(非LN组);61例活动期患者(活动组)和59例缓解期患者(缓解组)〕、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100例(疾病对照组)及体检健康者12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C1q抗体。比较各组抗C1q抗体情况,并与抗dsDNA抗体、补体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组血清抗C1q抗体阳性率〔35.8%(43/120)〕高于疾病对照组〔12.0%(12/100)〕和健康对照组〔5.0%(6/120)〕(P<0.017)。SLE活动组患者血清抗C1q抗体阳性率及水平高于缓解组〔49.2%(30/61)与22.0%(13/59),P<0.05;11.68(3.19,19.37)U/ml与3.76(1.93,8.28)U/ml,P<0.05〕;SLE轻、中、重度活动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及水平间均无差异(P>0.05)。LN组SLE患者血清抗C1q抗体阳性率高于非LN组〔50.8%(30/59)与21.3%(13/61),P<0.05〕。Ⅳ型LN患者血清抗C1q抗体阳性率高于Ⅱ+Ⅲ型〔68.8%(22/32)与23.5%(4/17),P<0.017〕。血清抗C1q抗体诊断LN的敏感度〔50.85%(37.64%,63.95%)〕低于抗dsDNA抗体〔69.49%(55.98%,80.46%)〕,但其特异度高于抗dsDNA抗体〔78.69%(65.98%,87.74%)与57.38%(44.10%,69.73%)〕。抗C1q抗体及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诊断LN的特异度提高至88.52%(77.17%,94.88%)。血清抗C1q抗体与SLEDAI、抗dsDNA抗体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3和0.305,均P<0.01),与补体C3、C4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0和-0.283,均P<0.01)。结论血清抗C1q抗体可作为一种简便、特异、无创的生物标记物,能客观反映SLE疾病活动性,有效指导LN病理分型,尤其是Ⅳ型LN。血清抗C1q抗体与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LN诊断的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狼疮肾炎 抗C1Q抗体 补体C3 补体C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沉降率在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0
作者 冯璟 柏明见 +2 位作者 冯珍如 邵冬华 梁国威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23期3314-3316,共3页
目的:评价红细胞沉降率是否可用于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疾病活动性。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共7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纳入本研究,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要求,男14例,女63例,红细胞沉降率、补体3(C3)、补体4(C4)、抗dsDNA... 目的:评价红细胞沉降率是否可用于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疾病活动性。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共7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纳入本研究,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要求,男14例,女63例,红细胞沉降率、补体3(C3)、补体4(C4)、抗dsDNA抗体等检测项目于就诊当天完成检测,按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表(SLEDAI)评分标准将上述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44,SLEDAI>4分)和缓解期组(n=33,SLEDAI=0~4分),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计算各指标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双侧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活动期红细胞沉降率[21(10,37)]mm/h ,明显高于缓解期的[11(5,21)]mm/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7,P=0.005),在区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与否能力方面,红细胞沉降率与C3、C4及抗dsDNA抗体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红细胞沉降率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 r=0.293,P=0.010)。结论红细胞沉降率可用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疾病活动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红细胞沉降率 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NGAL、KIM-1联合检测早期诊断对比剂肾病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冯京全 柏明见 +1 位作者 高智勇 赵明英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尿中性粒细胞明胶相关性载脂蛋白(NGAL)与肾损伤分子1(KIM-1)联合检测在对比剂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于航天中心医院行冠脉介入治疗的11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对... 目的探究与分析尿中性粒细胞明胶相关性载脂蛋白(NGAL)与肾损伤分子1(KIM-1)联合检测在对比剂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于航天中心医院行冠脉介入治疗的11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对比剂肾病,将其分为非对比剂肾病组(对照组,n=90)及对比剂肾病组(观察组,n=26)。对比两组各节点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尿NGAL及KIM-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从术后2d开始,机体血清肌酐水平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术后2d [(102.43±20.31)μmol/L]、术后3d[(107.22±25.13)μmol/L]血清肌酐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2d[(92.89±16.74)μmol/L]、术后3d[(91.97±15.38)μmol/L]血清肌酐值;观察组从术后12h开始,机体血清尿素氮水平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术后12h、1、2、3d血清尿素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12h、术后1、2d的尿NGAL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d[(5.14±0.96)μg/L]、术后2d[(5.58±1.33)μg/L]的KIM-1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1d[(3.58±1.23)μg/L]、术后2d[(3.64±1.15)μg/L]的KIM-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对比剂肾病术后4h的尿NGAL值与术后2d血清肌酐值呈正相关(r=0.784、P=0.000);与术后1d血清尿素氮值呈正相关(r=0.811、P=0.000)。对比剂肾病术后1d的尿KIM-1水平与术后2d血清肌酐值呈正相关(r=0.596,P=0.000);与术后2d血清尿素氮值呈正相关(r=0.644、P=0.000)。经ROC曲线分析可知,尿NGAL曲线下面积为0.917(95%的可信区间为:0.884~0.951),灵敏度为86.74%、特异度为93.92%;KIM-1曲线下面积为0.842(95%的可信区间为:0.755~0.901),灵敏度为81.16%,特异度为83.47%。结论尿NGAL及KIM-1是能较早反应肾功能损伤情况的生化标志物,在对比剂肾病早期诊断中具有肯定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NGAL 早期诊断 KIM-1 对比剂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K7、CK20、Villin、CDX-2、MUC-2、PAX8在卵巢原发性黏液性肿瘤和继发性腹膜假黏液瘤中的表达及鉴别诊断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方 刘赛娜 +6 位作者 齐长海 柏明见 侯芳 卢一艳 郝志红 李珂敏 马瑞卿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7期643-647,共5页
目的探讨CK7、CK20、Villin、CDX-2、MUC-2、PAX8在卵巢原发性黏液性肿瘤(OPMN)和卵巢继发性腹膜假黏液瘤(OS-PMP)中的表达及鉴别意义。方法收集经组织学和临床资料证实的OPMN 22例,OS-PMP 31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7、CK2... 目的探讨CK7、CK20、Villin、CDX-2、MUC-2、PAX8在卵巢原发性黏液性肿瘤(OPMN)和卵巢继发性腹膜假黏液瘤(OS-PMP)中的表达及鉴别意义。方法收集经组织学和临床资料证实的OPMN 22例,OS-PMP 31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7、CK20、Villin、CDX-2、MUC-2、PAX8的表达。结果CK7、PAX8在OPMN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OS-PMP(分别为100%vs.9.7%,63.6%vs.0)(P<0.01)。CK20、CDX2、MUC2在OSPMP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OPMN(分别为100%vs.9.1%,100%vs.18.2%,100%vs.9.1%)(P<0.01)。Villin在OS-PMP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OPMN(100%vs.68.2%)(P<0.05)。CK7、CK20、CDX-2、MUC-2在OS-PMP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分别为90.3%、100%、100%、100%)及特异性(分别为100%、90.9%、81.8%、90.9%)。而Villin、PAX8敏感度性(100%),但特异性较低(分别为31.8%、54.5%)。结论CK7、CK20、Villin、CDX-2、MUC-2、PAX8推荐用于任何临床或病理特征提示继发性起源的卵巢黏液性肿瘤。CK7、CK20、CDX-2、MUC-2是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的免疫组化鉴别诊断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假黏液瘤 卵巢黏液性肿瘤 阑尾肿瘤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便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的评价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龙彦 李俊霞 +6 位作者 冯珍如 邢凌生 李志艳 柏明见 王美玲 闫存林 郑新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6期3021-3024,共4页
目的探讨粪便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对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性的评价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UC患者45例为病例组,根据Mayo疾病活动指数(UCAI)、腹泻次数、便血情况、黏膜表现及医师对病... 目的探讨粪便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对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性的评价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UC患者45例为病例组,根据Mayo疾病活动指数(UCAI)、腹泻次数、便血情况、黏膜表现及医师对病情的评定,将患者分为缓解期组(19例)和活动期组(26例),活动期组根据UCAI将患者分为轻度活动5例,中度9例,重度12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荧光酶免法定量检测各组粪便ECP水平,同时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Youden's指数,评价各指标判断UC疾病活动性的诊断效能。结果各组粪便EC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活动期组粪便ECP水平高于缓解期组(P<0.05);缓解期组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中活动期组CRP水平高于缓解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组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ES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其中活动期组ESR高于缓解期组(P<0.05),缓解期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活动度活动期UC患者粪便EC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其中轻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轻度活动组与中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9和0.095)。不同活动度活动期UC患者血清CRP水平及ES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粪便ECP水平与UCAI呈正相关(r=0.809,P=0.000)。粪便ECP判断UC疾病活动性的AUC为0.939,血清CRP为0.578,ESR为0.721。当粪便ECP水平为52.41μg/g时,Youden's指数最高(1.779),即判断UC疾病活动性的诊断效能最好。结论粪便ECP与UCAI有很好的相关性,诊断效能优于血清CRP和ESR,有助于临床判断UC活动性,但对活动期患者活动度的判断价值有限;可作为一种简便、经济、准确、灵敏、无创的生物标记物用于监测UC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标记 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结肠炎 溃疡性 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胃内容物潜血试验的方法学评估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茹 柏明见 +2 位作者 冯雪 安雨 梁国威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19年第3期158-161,共4页
目的对3种胃内容物潜血试验(OBT)进行方法学评估,建立最佳检测体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19日—2017年8月28日在航天中心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的15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2例呕吐物非胃内容物者以及50例禁食<3 d者,最终纳入... 目的对3种胃内容物潜血试验(OBT)进行方法学评估,建立最佳检测体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19日—2017年8月28日在航天中心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的15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2例呕吐物非胃内容物者以及50例禁食<3 d者,最终纳入103例患者。在正常胃内pH值条件下确定3种胃内容物OBT试验〔包括化学法、血红蛋白(Hb)单抗法和转铁蛋白(TRF)单抗法〕的最低检测下限,在模拟胃内低pH值(pH=1.2)条件下确定最低检测下限和最佳检测时间,对纳入研究的103例患者进行胃内容物潜血测定,比较各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并建立最佳检测方案。结果在正常胃内pH值条件下,化学法、Hb单抗法和TRF单抗法的最低检测下限分别为10 mg/L、0.8 mg/L、40μg/L;在模拟胃内低pH值条件下:化学法的最佳检测时限为1 h,检测下限仍为10.0 mg/L;Hb单抗法的检测下限受影响最大,在15 min时已上移至1.0×10^2 mg/L;TRF单抗法的最佳检测时限为1 h,检测下限仍为40μg/L。胃内容物潜血试验显示,Hb单抗法和TRF单抗法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化学法〔56.31%(58/103)、66.99%(69/103)比37.86%(39/103),均P<0.05〕,而TRF单抗法的阳性率又明显高于Hb单抗法〔66.99%(69/103)比56.31%(58/103),均P<0.01〕。3种方法联合诊断的阳性率为68.93%(71/103),化学法与Hb单抗法联合诊断的阳性率为60.19%(62/103)、化学法与TRF单抗法联合诊断的阳性率为67.96%(70/103)、Hb单抗法与TRF单抗法联合诊断的阳性率为68.93%(71/103),其中化学法与Hb单抗法的联合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联合阳性率(P<0.05)。结论在检测胃内容物潜血时,以TRF单抗法的阳性率最高;在联合检测胃内容物潜血时,Hb单抗法与TRF单抗法联合检测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内容物 潜血试验 化学法 血红蛋白单抗法 转铁蛋白单抗法 检测方法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步探讨三种腹水/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腹膜假粘液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5
作者 马福存 柏明见 +3 位作者 何美琳 卢一艳 梁国威 宋燕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9年第5期772-776,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腹水CEA/血清CEA、腹水CA19-9/血清CA19-9、腹水CA125/血清CA125、血清CEA、血清CA19-9和血清CA125对腹膜假黏液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包括102例经病理确诊的腹膜假黏液瘤患者,46例由腹部其他疾病产生腹水的患者,作为... 目的初步探讨腹水CEA/血清CEA、腹水CA19-9/血清CA19-9、腹水CA125/血清CA125、血清CEA、血清CA19-9和血清CA125对腹膜假黏液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包括102例经病理确诊的腹膜假黏液瘤患者,46例由腹部其他疾病产生腹水的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上述两组腹水和血清的CEA、CA19-9和CA125,分析两组上述肿瘤标志物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把腹膜假黏液瘤组分为高级别组(n=35)和低级别组(n=67),比较组间肿瘤标志物水平,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膜假黏液瘤病例组和疾病对照组中腹水CEA/血清CEA、腹水CA19-9/血清CA19-9、腹水CA125/血清CA125、血清CEA、血清CA19-9、血清CA125水平分别为[115.05(41.99,292.25)vs.0.60(0.25,2.25),Z=-8.502,P=0.001]、[14.23(4.33,37.67)vs.1(0.50,1.72),Z=-7.030,P=0.001]、[7.38(3.64,11.92)vs.2.26(1.36,4.37),Z=-5.309,P=0.001]、[39.75(11.70,114.89)vs.3.54(1.44,6.53),Z=-6.869,P=0.001]、[84.72(22.39,420.93)vs.12.71(2.45,65.24),Z=-3.749,P=0.001]、[64.40(29.85,142.85)vs.379.75(151.88,620.02),Z=-6.463,P=0.001],病例组中腹水CEA/血清CEA、腹水CA19-9/血清CA19-9、腹水CA125/血清CA125、血清CEA、血清CA19-9的水平比对照组高,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7,0.861,0.773,0.853,0.693,其灵敏度分别是87.0%、89.1%、69.6%、80.4%和63.0%,特异性分别为97.1%、77.5%、79.4%、84.3%和75.5%。而病例组中血清CA125水平比对照组低,ROC曲线下面积是0.832,灵敏度是76.1%,特异性是77.4%。腹膜假黏液瘤组中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腹水CEA/血清CE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肿瘤标志物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上述6种检测中对腹膜假黏液瘤的诊断价值最大的是腹水CEA/血清CEA。腹水CEA/血清CEA对区别高、低级别的腹膜假黏液瘤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假黏液瘤 肿瘤标志物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灵敏度乙肝核酸定量与乙肝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朱玲 何美琳 +1 位作者 柏明见 梁国威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8年第7期1057-1059,1069,共4页
目的探讨高灵敏度的荧光定量PCR检测的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与乙肝血清免疫标志物(HBV M)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34例患者标本,同时检测HBV DNA载量和HBV M。根据HBV M模式将结果分为五组,并对HBV DNA载量和HBV M之间... 目的探讨高灵敏度的荧光定量PCR检测的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与乙肝血清免疫标志物(HBV M)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34例患者标本,同时检测HBV DNA载量和HBV M。根据HBV M模式将结果分为五组,并对HBV DNA载量和HBV M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选取177例乙肝患者,分析HBV DNA载量水平与HBe Ag之间的关系。结果Ⅰ组HBV DNA阳性率为77.4%;Ⅱ组HBV DNA阳性率为70.4%,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7,P>0.05)。HBe Ag表达水平与HBV DNA载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812,P<0.01)。结论高灵敏度HBV DNA与经典化学发光法的检测结果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提高HBV DNA的检测灵敏度对于乙型肝炎患者,尤其对小三阳患者的病情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PCR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 乙肝血清免疫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48例男性不育患者精液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阳 冯京全 柏明见 《中国医学装备》 2014年第B12期106-106,共1页
目的:通过对男性精液的常规检测分析,以了解男性不育症的病因及精液质量状况。方法:应用WLJY-9000伟力彩色精子质量分析系统,对2011月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求诊的548例男性的精液从外观、液化时间、精液量、精子总数、精子密度、精子活... 目的:通过对男性精液的常规检测分析,以了解男性不育症的病因及精液质量状况。方法:应用WLJY-9000伟力彩色精子质量分析系统,对2011月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求诊的548例男性的精液从外观、液化时间、精液量、精子总数、精子密度、精子活力、精子活率等参数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在548例精液标本中,各项检查均在正常范围的有27例(占4.93%),其余95.07%的标本有一项或多项指标异常。其中,无精子的有10例(占1.82%),精子活率降低的有469例(占85.58%),精子活力异常的有389例(占70.99%),60 min以上精液不液化或未完全液化的有12.3例(占22.45%),精子密度降低的有108例(占19.71%),精液量异常的有52例(9.49占%),精子畸形率增高的有51例(占9.31%),pH值异常的有124例(占22.63%)。结论:精液常规检查中任何指标异常都可能导致男性的不育,其中,精子存活率降低、精子活动力下降是男性不育的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不育 精子质量 精液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2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姜展朋 刘雪凯 +1 位作者 辛勤 柏明见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1853-1855,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2015年我院收治的27例CNL患者的实验室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 27例CNL患者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持续增多,平均40.7×109/L,骨髓粒细胞系增生并以成熟中... 目的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2015年我院收治的27例CNL患者的实验室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 27例CNL患者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持续增多,平均40.7×109/L,骨髓粒细胞系增生并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杆状核粒细胞占(21.1±8.0)%,分叶核粒细胞占(44.4±17.1)%,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增高平均235.0分,绝大多数患者骨髓红细胞系统明显受抑;25例患者使用马利兰或羟基脲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脾脏缩小及血液中白细胞数下降;2例疗效不佳,仍然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及脾肿大。结论 CNL是一种罕见类型的慢性白血病,以骨髓成熟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化疗和酶抑制剂等疗法对其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诊断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粒脂蛋白胆固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福存 李秀锋 +2 位作者 柏明见 梁国威 袁慧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2年第11期1801-1805,共5页
目的探讨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emnant lipoprotein-cholesterol,RLP-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7年航天中心医院体检人群1350例,根据颈动脉B超结果分3组为:①颈动脉正常组985例,其中男性508例,女性477例;②颈动脉... 目的探讨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emnant lipoprotein-cholesterol,RLP-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7年航天中心医院体检人群1350例,根据颈动脉B超结果分3组为:①颈动脉正常组985例,其中男性508例,女性477例;②颈动脉异常增厚组(1mm≤IMT<1.5mm)105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26例;③颈动脉斑块组(IMT≥1.5mm)260例,其中男性194例,女性66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验证RLP-C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筛选影响RLP-C独立的危险因素,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计算法得出RLP-C水平。结果对颈动脉正常组(n=985)、颈动脉异常增厚组(n=105)、颈动脉斑块组(n=79)3组基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显示年龄、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空腹血糖(FPG)、谷丙转氨酶(ALT)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R)都呈上升趋势(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下降趋势(P<0.05)。在颈动脉斑块组与颈动脉正常组的比较中,颈动脉斑块组的RLP-C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01);在颈动脉斑块组与颈动脉异常增厚组的比较中,RLP-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相关因素变量后RLP-C与颈动脉斑块具有独立的相关性(P=0.04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RLP-C与年龄、BMI、TG、HDL-C、LDL-C具有独立相关性(P<0.001),与FPG,ALT、PLR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RLP-C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降脂治疗中降低RLP-C水平是新的治疗靶点,RLP-C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筛查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粒脂蛋白胆固醇 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福存 柏明见 +2 位作者 王兵 梁国威 李秀锋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3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 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sd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的比值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 目的 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sd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的比值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航天中心医院体检人群1 350例数据,根据颈动脉B超结果分为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正常组(CIMT<1mm)985例(男性508例,女性477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异常组(CIMT≥1mm)365例(男性273例,女性92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评估sdLDL-C/HDL-C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结果 随着sdLDL-C/HDL-C的增加,CIMT厚度也逐渐的增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sdLDL-C/HDL-C以Q1为参照,Q4经多变量调整后异常CIMT的OR=3.72(95%CI1.86~7.41)。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显示,sdLDL-C/HDL-C与异常CIMT(P<0.001)呈线性相关。此外,在正常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水平的亚样本人群中(n=991),sdLDL-C/HDL-C与CIMT相关性仍然显著。结论 在体检人群中,sdLDL-C/HDL-C升高与CIMT呈正相关,并且在正常LDL-C水平的人群中,两者依然呈正相关。sdLDL-C/HDL-C是预测颈动脉厚度较好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动脉粥样硬化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