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不同产地红茶风味品质差异分析
1
作者 肖春燕 李晶 +5 位作者 王治会 何碧云 黄维 林馥茗 陈林海 孙威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5-266,共12页
为进一步探究福建不同地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本研究以福建省5个不同产地共30份红茶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感官评估、生化成分和香气物质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比较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成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红茶以薯香... 为进一步探究福建不同地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本研究以福建省5个不同产地共30份红茶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感官评估、生化成分和香气物质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比较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成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红茶以薯香、花香和甜香为主,滋味上以醇、甜为主,不同产地红茶风味品质成分有较大差异,武夷红茶茶多酚(17.65%)和茶褐素(7.57%)含量最高,福安红茶可溶性糖(16.45 mg/g)、总黄酮(12.81 mg/g)及茶黄素(0.43%)含量高于其他产地,政和红茶的总儿茶素(21.56 mg/g)及游离氨基酸含量(6.66%)高于其他地区,尤溪红茶茶黄素含量(0.19%)最低。样品中共鉴定出81种香气物质,醇类和酯类是主要的香气化合物,其中芳樟醇、苯乙醇、橙花醇、香叶醇、β-紫罗兰酮、棕榈酸甲酯、香叶基丙酮、水杨酸甲酯和(3E)-3,7-二甲基辛-1,3,6-三烯等9种成分是武夷红茶花果香的关键物质,茉莉酮酸甲酯和α-紫罗兰酮是福安红茶浓郁花香和甜香的赋香成分,正癸醛是福鼎红茶的特征性香气物质,苯甲醛是政和红茶特征性赋香物质。本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差异成分,进一步丰富了福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的研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红茶 风味品质 香气特征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 气味活性值(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烘焙对陈年红茶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蒙天娇 龙霞 +2 位作者 吴杏仙 林嘉青 林馥茗 《中国茶叶》 2025年第3期34-39,共6页
为探究不同烘焙工艺对陈年红茶品质的影响,设置不同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对不同处理样品进行感官品质评价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烘焙能够除去陈年红茶因多年贮藏而导致的陈味和苦涩感,明显改善香气与滋味品质,其中变温处理(75℃/... 为探究不同烘焙工艺对陈年红茶品质的影响,设置不同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对不同处理样品进行感官品质评价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烘焙能够除去陈年红茶因多年贮藏而导致的陈味和苦涩感,明显改善香气与滋味品质,其中变温处理(75℃/60min→105℃/60min)的感官审评得分最高,其茶多酚、氨基酸含量适中,茶黄素、茶红素含量较高,咖啡碱、茶褐素含量较低;经烘焙处理后,样品中的咖啡碱、茶黄素含量整体低于对照,其余成分呈波动式变化。掌握适当的烘焙工艺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陈年红茶生化成分含量,提高茶叶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焙 陈年红茶 感官品质 生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芽型工夫红茶的品质特征
3
作者 李晶 林馥茗 +5 位作者 戴浩民 黄艳 刘佳 陈林海 陈志丹 孙威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46,55,共13页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制作的芽型工夫红茶品质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定量描述性分析和化学计量学对10个茶树品种芽型工夫红茶的特征滋味物质和特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定量描述性分...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制作的芽型工夫红茶品质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定量描述性分析和化学计量学对10个茶树品种芽型工夫红茶的特征滋味物质和特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定量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10个茶树品种芽型工夫红茶的整体香气以甜香、花香为主,滋味以甜醇、浓厚为主。不同样品中检测的16种内含成分(非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平均变异系数为21.63%,其中茶黄素的差异最大;在10个茶树品种红茶中共检测出49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质量分数最高的挥发性物质类型为醇类化合物,其次为酯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最低,其中香叶醇质量分数最高;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能将‘金牡丹‘’福云7号’与其他茶树品种红茶区分开,且筛选出12种与芽型工夫红茶茶树品种密切相关的标志差异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咖啡碱和茶多酚与回甘呈显著正相关,咖啡碱、可可碱与醇度呈显著正相关,香叶醇、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水杨酸甲酯、芳樟醇与花果香呈正相关。该研究为芽型工夫红茶的生产加工和品质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芽型工夫红茶 品质特征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管理方式的武夷水仙岩茶品质差异及其形成的物质基础
4
作者 吴全金 周喆 +4 位作者 林馥茗 漆思雨 周明帅 彭良清 孙威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91,共16页
福建水仙属于小乔木型茶树,是加工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之一。目前,武夷山茶园管理过程中存在水仙茶树自然生长的现象(不修剪),其制茶品质与修剪水仙有明显区别。为明确自然生长和修剪条件下,武夷水仙岩茶的香气和呈味物质基础及其差异,... 福建水仙属于小乔木型茶树,是加工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之一。目前,武夷山茶园管理过程中存在水仙茶树自然生长的现象(不修剪),其制茶品质与修剪水仙有明显区别。为明确自然生长和修剪条件下,武夷水仙岩茶的香气和呈味物质基础及其差异,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寻自然生长和修剪下武夷水仙岩茶在焙火前(毛茶)和焙火后(成品茶)香气物质、滋味成分与品质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利用GC-MS技术共鉴定出261种挥发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可知,自然生长水仙茶树和修剪水仙茶树制成的毛茶和成品茶的香气物质差异明显。与修剪水仙毛茶相比,自然生长水仙毛茶有41种挥发性物质存在显著差异(筛选差异标准:VIP>1,且FC≥1.5或FC≤0.67),己酸己酯、植物醇、异植醇、反式-橙花叔醇等花果香物质的相对含量更高;而β-雪松烯、γ-杜松烯、2-甲氧基呋喃等相对含量更低。与修剪水仙成品茶相比,自然生长水仙成品茶有71种挥发性物质存在显著差异,呈果香型的己酸己酯、己酸甲酯、反式-橙花叔醇、(Z)-β-法呢烯、1-庚醇、2-庚酮等挥发物,呈烘烤香型的3-乙基-1H-吡咯、2-甲酰基-4,5-二甲基吡咯、乙基甲基吡嗪等挥发物的相对含量更高。修剪水仙和自然生长水仙茶焙火前后的香气物质也存在很大差异,分别有91和70种差异物质。通过香气活性值(aroma activity value,OAV)分析表明,(E)-3-己烯醇、吲哚、反式-橙花叔醇、环氧-β-紫罗兰酮、(E)-芳樟醇氧化物、2-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可能是自然生长水仙香气形成的重要物质。主要呈味物质分析表明,自然生长和修剪水仙茶的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存在明显差异。感官审评结果与理化检测结果一致,表现为自然生长水仙茶花果香浓郁,滋味醇厚,品质更佳。本研究对科学管理茶园和茶叶品质调控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水仙 自然生长 修剪 毛茶 成品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敌敌畏和天王星对茶叶生化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林馥茗 孙威江 陈志丹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7-473,共7页
选用敌敌畏和天王星2种农药,研究农药残留对茶鲜叶的生化成分和毛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农药后会降低鲜叶和毛茶中的茶多酚、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含量,而游离氨基酸、黄酮类物质含量则相反;喷施敌敌畏1000倍液的夏季毛茶的茶多酚含... 选用敌敌畏和天王星2种农药,研究农药残留对茶鲜叶的生化成分和毛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农药后会降低鲜叶和毛茶中的茶多酚、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含量,而游离氨基酸、黄酮类物质含量则相反;喷施敌敌畏1000倍液的夏季毛茶的茶多酚含量比对照降低11.07%,游离氨基酸含量比对照提高24.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农药残留 生化成分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林馥茗 孙威江 《中国茶叶》 2012年第3期6-7,共2页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在加工中利用酶促氧化作用,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等内含物氧化、聚合、缩合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有色物质,形成红茶"红汤红叶"、香气甜香、滋味甜醇的品质特征。近年国内红茶发展迅速,关于红茶品质的研究引起关注。...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在加工中利用酶促氧化作用,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等内含物氧化、聚合、缩合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有色物质,形成红茶"红汤红叶"、香气甜香、滋味甜醇的品质特征。近年国内红茶发展迅速,关于红茶品质的研究引起关注。本文就产地环境、茶树的品种、加工工艺和外源酶等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品质 品质影响 促氧化作用 加工工艺 多酚类物质 有色物质 品质特征 产地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做青工序对肉桂茶代谢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林馥茗 孙威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21-928,共8页
【目的】通过GC-TOF-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茶叶做青工序对武夷肉桂茶树叶片代谢物的影响,探究做青对乌龙茶品质形成的作用机制,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摘武夷肉桂中开面3、4叶,经短时间晒青后,按照闽北乌龙茶的做青工艺制成做青组样... 【目的】通过GC-TOF-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茶叶做青工序对武夷肉桂茶树叶片代谢物的影响,探究做青对乌龙茶品质形成的作用机制,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摘武夷肉桂中开面3、4叶,经短时间晒青后,按照闽北乌龙茶的做青工艺制成做青组样品,将叶片自然摊放作为对照组(CK),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样品,运用多元统计分析OPLS-DA和单变量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KEGG富集分析。【结果】与晒青叶相比,对照组及做青组样品中能够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分别为21个和14个,其含量主要呈现上调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做青组样品中显著上调和下调的差异代谢物分别为9个和3个;检测到的差异代谢物包括莽草酸、柠檬酸、L-苹果酸、棉子糖、麦芽糖等有机酸和糖类物质。【结论】做青工序显著刺激了三羧酸循环中部分中间产物以及莽草酸途径中莽草酸含量发生变化,这主要与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物质代谢有关;其中莽草酸含量在做青结束时显著降低,而苯丙氨酸含量有所提高,这可能与茶叶芳香族化合物的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肉桂 做青 非靶向代谢组学 初级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茶文化旅游 促进茶产业发展 被引量:33
8
作者 林馥茗 《茶叶科学技术》 2007年第3期31-32,共2页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随着饮茶之风的兴起,茶文化旅游开始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在我国产好茶的地方往往是风景名胜区,这便为开发茶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茶文化旅游可以促进茶叶消费,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使收...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随着饮茶之风的兴起,茶文化旅游开始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在我国产好茶的地方往往是风景名胜区,这便为开发茶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茶文化旅游可以促进茶叶消费,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使收入多样化,促进茶相关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 茶文化 茶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中国茶文化 被引量:6
9
作者 林馥茗 《茶叶科学技术》 2007年第2期49-50,共2页
我国是茶树发源地,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中国茶文化有4000多年的历史,内容广泛,它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既有物质的、又... 我国是茶树发源地,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中国茶文化有4000多年的历史,内容广泛,它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茶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清茶一杯"、"客来敬茗",既有物质上的享受,又"精行俭德",陶冶情操。代表了高雅朴实的民族风尚。茶文化是华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丰富。一个茶字可以写一部文化史,可写一部外交史,又可写一部诗史,还可写一部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 组成部分 发源地 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摇青及烘焙工艺对单丛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林馥茗 何诗瑜 《福建茶叶》 2021年第3期21-24,共4页
本文研究在不同摇青及烘焙工艺的条件下,单丛乌龙茶主要品质指标的含量变化,从而筛选出形成单丛乌龙茶优异品质的最佳摇青及烘焙工艺参数,有助于指导生产,提高单丛茶品质。通过设置不同的摇青次数、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用三因素三水平... 本文研究在不同摇青及烘焙工艺的条件下,单丛乌龙茶主要品质指标的含量变化,从而筛选出形成单丛乌龙茶优异品质的最佳摇青及烘焙工艺参数,有助于指导生产,提高单丛茶品质。通过设置不同的摇青次数、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法进行工艺参数的组合,分析其对单丛乌龙茶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摇青次数对水浸出物、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的影响最大,烘焙温度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最大;其中摇青次数对咖啡碱含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烘焙温度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通过感官审评得出,不同处理工艺中摇青4次、烘焙温度110℃、烘焙时长2h的茶样品质较优异。通过本试验可知在适度摇青的基础上进行烘焙,既可以提高香气品质,也可以增加滋味醇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头单丛 摇青次数 烘焙温度 烘焙时间 生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我国茶叶卫生质量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馥茗 《福建茶叶》 2007年第2期41-42,共2页
茶叶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之一,1610年中国茶叶就进入了欧洲市场。如今,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都在饮茶。我国茶叶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茶叶是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具有种质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茶叶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之一,1610年中国茶叶就进入了欧洲市场。如今,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都在饮茶。我国茶叶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茶叶是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具有种质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发展迅速等特点,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为我国的茶叶出口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茶叶的卫生质量是限制出口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卫生质量 影响因素 出口商品 欧洲市场 茶叶出口 发展中国家 中国茶叶 发达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抗病虫性种质筛选及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馥茗 《蚕桑茶叶通讯》 2013年第5期22-24,共3页
主要综述了茶树抗病虫性种质资源的筛选以及抗性茶树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分子技术在抗性育种方面的应用。同时也提出了目前茶树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抗病虫性 茶树 育种 分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安溪铁观音品质快速评价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冰玉 孙威江 +4 位作者 黄艳 余文权 吴全金 林馥茗 夏金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00-1104,共5页
为探究一种快速无损的安溪铁观音品质评价方法,利用遗传算法(GA)对茶样的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进行筛选,结合偏最小二乘(PLS),建立全谱段的PLS定量模型与GA-PLS模型。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近红外(FT-NIR)全谱段光谱在经过平滑+二阶导数+归... 为探究一种快速无损的安溪铁观音品质评价方法,利用遗传算法(GA)对茶样的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进行筛选,结合偏最小二乘(PLS),建立全谱段的PLS定量模型与GA-PLS模型。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近红外(FT-NIR)全谱段光谱在经过平滑+二阶导数+归一化处理后,PLS模型预测性能最高,建模结果为:校正集相关系数R_C=0.921,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0.543,验证集相关系数R_P=0.913,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P=0.665。选用近红外光谱6 670~4 000cm-1谱区,采用遗传算法进行特征波长筛选,参与建模数据点数从1 557缩减到408个。优选波段后,GA-PLS建模结果为:校正集相关系数R_C=0.959,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0.413,验证集相关系数R_P=0.940,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P=0.587。可见,GA-PLS模型的校正集和验证集的预测结果均优于全谱段PLS模型。结果说明,在传统的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建模基础上,加入遗传算法进行波长筛选,能有效提高模型预测能力,实现方法学的创新研究,且GA-PLS品质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参考和推广价值,为提高我国茶叶品质的检测技术水平提供新的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遗传算法 偏最小二乘 安溪铁观音 品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仙红茶加工新工艺探讨 被引量:17
14
作者 孙威江 林馥茗 +1 位作者 陈志丹 陈应华 《茶叶科学技术》 2011年第3期5-9,共5页
本文在八仙红茶的加工过程中借鉴乌龙茶制作工艺的晒青、摇青工序,设计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处理毛茶的品质得到明显改善;综合感官审评结果,轻晒青、摇青2次、总转数16转的组合处理毛茶的品质最佳。
关键词 八仙红茶 晒青 摇青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地办学资源整合模式下《制茶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志丹 林馥茗 +4 位作者 王晓霞 陈倩洁 鲁静 高水练 林东艺 《中国茶叶加工》 2019年第1期68-71,共4页
《制茶学》课程是茶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文章结合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茶学专业实际办学情况,分析了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措施,探讨并展望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为茶学专业制茶人才... 《制茶学》课程是茶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文章结合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茶学专业实际办学情况,分析了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措施,探讨并展望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为茶学专业制茶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茶学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D黄光对工夫红茶萎凋过程香气相关酶基因表达及活性影响 被引量:33
16
作者 项丽慧 林馥茗 +5 位作者 孙威江 吴扬 陈明招 张沁芳 周乐乐 翁睿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9-566,共8页
将政和大白茶鲜叶置于LED黄光下照射萎凋16 h,以室内萎凋为对照,按工夫红茶工艺制成毛茶。对萎凋过程中萎凋叶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CsBG1、CsBG2)、β-樱草糖苷酶基因(CsBP)的相对表达量、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及毛茶挥发性香气组分进... 将政和大白茶鲜叶置于LED黄光下照射萎凋16 h,以室内萎凋为对照,按工夫红茶工艺制成毛茶。对萎凋过程中萎凋叶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CsBG1、CsBG2)、β-樱草糖苷酶基因(CsBP)的相对表达量、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及毛茶挥发性香气组分进行分析,结合感官审评,研究黄光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LED黄光萎凋下,CsBG1、CsBG2表达量明显提高,萎凋第6 h CsBG2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CsBP在黄光萎凋全过程呈上调表达。LED黄光前期促进萎凋叶香气相关酶基因上调表达,在萎凋后期调控β-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最终使得工夫红茶甜花香显现,品质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光萎凋 挥发性香气组分 Β-葡萄糖苷酶 β-樱草糖苷酶 基因差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CsANS基因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金琦芳 陈志丹 +4 位作者 孙威江 林馥茗 薛志慧 黄艳 唐秀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9-228,共10页
采用RACE技术,获得茶树武夷奇种C18叶片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花青素合成酶(ANS)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采用染色体步移技术获得该基因的启动子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不同遮光处理下的表达动态。结果表明,Cs ANS全长c ... 采用RACE技术,获得茶树武夷奇种C18叶片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花青素合成酶(ANS)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采用染色体步移技术获得该基因的启动子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不同遮光处理下的表达动态。结果表明,Cs ANS全长c DNA为1 000 bp,其中ORF(Open Reading Frame)为957 bp,编码320个氨基酸,含有DIOX-N和20G-Fell-Oxy保守功能结构域;分离得到Cs ANS基因上游调控序列1 010bp,其含启动子核心元件TATA-box及ACE、GT1-motif、Sp1(光响应元件)、circadian(生物钟相关元件)等与花青素合成途径相关的重要顺式作用元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全光照处理(CK)时表达量较高,75%遮光时表达量较低。说明该基因的表达受光照强弱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CsANS基因 启动子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的福建白茶产地判别 被引量:17
18
作者 罗玉琴 韦燕菊 +3 位作者 林琳 林馥茗 苏峰 孙威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64-273,共10页
为了实现福建省白茶产地的快速鉴别,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福建不同产地白茶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白茶产地判别模型。结果表明,福鼎、福安、政和... 为了实现福建省白茶产地的快速鉴别,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福建不同产地白茶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白茶产地判别模型。结果表明,福鼎、福安、政和、建阳和松溪各产地间白茶挥发性物质含量存在差异,政和、建阳和松溪3地制成的白茶样品相似度相对较高。GC-IMS谱图数据和241种标记物质数据均可用于白茶产地区分。GC-IMS谱图数据建立的K近邻线性判别分析(K-near Neighbor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KNN)、多层感知机线性判别分析(Multi-layer Perceptron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MLP)和支持向量机线性判别分析(Support Vector Machine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SVM)模型判别率分别为91.84%、93.88%和93.88%;标记物质建立的Adaboost线性判别分析(LDA-Adaboost)、决策树线性判别分析(LDA-DecisonTree)、LDA-KNN、LDA-MLP、随机森林线性判别分析(LDA-Random Forest)和LDA-SVM模型判别率均为100%。结果表明基于标记物质数据建立的6种模型能更有效对白茶产地进行区分。研究结果为福建白茶原产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别分析方法 风味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白茶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白茶可溶性糖总量快速测定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沈诗钰 孙威江 +5 位作者 唐琴 陈佳佳 林馥茗 黄艳 周喆 陈翠翠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3,共8页
本文以积分球漫反射模块采集113份不同等级不同年份的白茶近红外光谱图并进行预处理分析,采用蒽酮比色法对来自不同厂家的白茶进行含量测定,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白茶可溶性糖总量快速测定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 本文以积分球漫反射模块采集113份不同等级不同年份的白茶近红外光谱图并进行预处理分析,采用蒽酮比色法对来自不同厂家的白茶进行含量测定,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白茶可溶性糖总量快速测定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的相关系数(R)为0. 963,校正均方根差(RMSEC)为0. 363 9,验证均方根差(RMSEP)为0. 349,验证集平均相对误差为3. 11%。通过NIRS快速测定白茶总糖含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该方法预测结果较好,能够准确、快速、无损的对白茶可溶性糖总量进行快速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可溶性糖总量 快速测定 近红外光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白茶总黄酮含量快速测定 被引量:9
20
作者 沈诗钰 孙威江 +4 位作者 唐琴 陈佳佳 林馥茗 黄艳 周喆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499-2505,共7页
本文依靠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白茶进行总黄酮含量的快速判别。对91份来自不同厂家、不同年份和不同等级的白茶进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并采集白茶近红外光谱图,运用TQ analyst 8.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了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最终采用偏最小二乘... 本文依靠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白茶进行总黄酮含量的快速判别。对91份来自不同厂家、不同年份和不同等级的白茶进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并采集白茶近红外光谱图,运用TQ analyst 8.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了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最终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白茶总黄酮含量的定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总黄酮定量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9977,校正均方根差为0.0435,验证均方根差为0.180,验证集平均相对误差为2.89%。该模型预测结果较好,能够准确、快速、无损地对白茶总黄酮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总黄酮含量 快速测定 近红外光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