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约主编寄语
1
作者 林莘 钟建英 张文兵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I0001-I0004,共4页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日益迫切的背景下,关于SF气体替代的研究已进行了6多年这项工作既包括在现有气体中筛选合适的替代品,也涉及对新气体分子设计的创新性研究。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特别是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这一领域的...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日益迫切的背景下,关于SF气体替代的研究已进行了6多年这项工作既包括在现有气体中筛选合适的替代品,也涉及对新气体分子设计的创新性研究。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特别是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这一领域的研究步伐明显加快,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成果 创新性研究 碳中和 气体分子 替代品 环保要求 法律法规 主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异丁腈(C_(4)F_(7)N)混合气体研究进展综述
2
作者 林莘 陈圣 +2 位作者 高克利 张佳 李爽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1-556,共16页
全氟异丁腈(C_(4)F_(7)N)作为一种潜在SF 6替代气体,近年来备受电力行业关注。介绍了SF 6环保替代技术路线和发展现状,归纳了C_(4)F_(7)N混合气体的放电参数测量和流注放电仿真研究进展,分析了气隙、沿面绝缘以及局部放电性能,剖析了C_(... 全氟异丁腈(C_(4)F_(7)N)作为一种潜在SF 6替代气体,近年来备受电力行业关注。介绍了SF 6环保替代技术路线和发展现状,归纳了C_(4)F_(7)N混合气体的放电参数测量和流注放电仿真研究进展,分析了气隙、沿面绝缘以及局部放电性能,剖析了C_(4)F_(7)N混合气体的灭弧性能、放电后的分解产物特性以及与固体材料的相容性,并概述了其应用情况,总结了C_(4)F_(7)N混合气体替代SF_(6)气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需要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混合气体 绝缘性能 气体放电 灭弧性能 放电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驱动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奕飞 林莘 +1 位作者 徐建源 厉伟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4,共10页
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用电机驱动提高了断路器运行的可靠性与可控性,因此设计了一套适用于126 kV真空断路器的电机操动机构。基于操动机构动力学分析结果确定驱动电机转矩、转速要求,提出一种有限转角永磁无刷电机设计方案,研制样机进行... 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用电机驱动提高了断路器运行的可靠性与可控性,因此设计了一套适用于126 kV真空断路器的电机操动机构。基于操动机构动力学分析结果确定驱动电机转矩、转速要求,提出一种有限转角永磁无刷电机设计方案,研制样机进行联机试验完成动作要求检验。在此基础上,设计分段转矩控制策略,结合驱动电机输出转矩需求将操动机构的运动过程分为4个阶段,从降低触头碰撞、避免预击穿现象发生、提高断路器工作可靠性角度对各阶段电机输出转矩进行动态调节。结果表明:所研制的驱动电机配合分段转矩控制策略,在保证灭弧室对操动机构动作时间、动作速度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了操动机构的运动过程优化和工作可靠性提高,促进了断路器智能化操作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断路器 操动机构 驱动电机 分段转矩控制 智能化操作 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SC和TCSC混合复用的交直流混联线路潜供电弧特性
4
作者 刘洋 何柏娜 +6 位作者 吴硕 孟凡涛 林莘 代维汉 尉元龙 王硕 张东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437-9444,共8页
为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高补偿度串补装置广泛投入使用,但线路故障后潜供电流存在高幅值的低频分量,潜供电弧难以自熄。针对此问题,基于交直流混联输电线路,研究了不同布置方式下串补度对潜供电流与恢复电压幅值影响,提出了一种固定串补(... 为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高补偿度串补装置广泛投入使用,但线路故障后潜供电流存在高幅值的低频分量,潜供电弧难以自熄。针对此问题,基于交直流混联输电线路,研究了不同布置方式下串补度对潜供电流与恢复电压幅值影响,提出了一种固定串补(fixed series compensation,FSC)和可控串补(thyristor controlled series compensation,TCSC)混合复用抑制潜供电弧的方法。此外,为满足线路对高补偿度的需求,设计FSC和TCSC混合复用串补度最佳配置方案。结果表明,交直流混联线路采用串补度40%的双平台分散布置方式,潜供电流与恢复电压幅值达到最小,燃弧时间最短。高补偿度串补线路TCSC采用串补度10%、20%的配置方案更利于熄弧,提高重合闸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混联输电线路 FSC和TCSC混合复用 潜供电弧 串补度配置方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SF_(6)断路器电流零区测量研究综述
5
作者 钟建英 王之军 +2 位作者 林莘 朱继斌 张豪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7-567,共11页
电流零区测量对标定评价断路器开断性能、改进断路器结构设计至关重要,设计一套高精度、便携、可靠、安全的零区测量系统一直是行业的追求,国内外研究者在测量方法和测量装置研制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从高压断路器灭弧原理出发,梳... 电流零区测量对标定评价断路器开断性能、改进断路器结构设计至关重要,设计一套高精度、便携、可靠、安全的零区测量系统一直是行业的追求,国内外研究者在测量方法和测量装置研制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从高压断路器灭弧原理出发,梳理提出了零区测量的难点和关键点,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者提出的测量方案及效果。综合考虑多维度产业需求,研制了一套便携性和动态特性好的零区测量系统,并在实际断路器产品试验中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抗干扰性和重复性好,能够满足产品研发需求。结合零区测量系统研究及使用经验,提出了零区测量系统的未来展望,为后续交直流开关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断路器 电流零区测量 电弧电压 弧后电流 分压器 罗氏线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F_(6)替代型环保绝缘气体:研究、应用和展望 被引量:3
6
作者 高克利 杨圆 +8 位作者 周文俊 王宝山 丁卫东 张晓星 林莘 颜湘莲 张博雅 王邸博 肖淞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395-7411,I0023,共18页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强温室效应SF_(6)气体的使用管控日趋严格,而环保气体绝缘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是电力系统“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技术方向。近年来,以全氟异丁腈(C_(4)F_(7)N)气体绝缘420 kV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as insulated switch...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强温室效应SF_(6)气体的使用管控日趋严格,而环保气体绝缘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是电力系统“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技术方向。近年来,以全氟异丁腈(C_(4)F_(7)N)气体绝缘420 kV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as insulated switchgear,GIS)、全氟五碳酮(C_(5)F_(10)O)气体绝缘24 k V环网柜为代表的环保电力装备,已在多个国家实现工程应用,推进电力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该文主要围绕C_(4)F_(7)N、C_(5)F_(10)O这两种有推广应用前景的环保替代气体,综述分子设计技术、微观参数、绝缘性能和分解稳定性、灭弧性能、设备材料相容性、工程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工程应用技术路线选择和技术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绿色电力装备的研发及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绝缘气体 全氟异丁腈(C_4F_7N) 全氟五碳酮(C_5F_(10)O) 应用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态C_(5)F_(10)O/CO_(2)混合气体电击穿特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崔兆轩 林莘 +1 位作者 徐建源 李磊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6,23,共8页
热态气体的临界击穿场强是评估高压断路器弧后电击穿特性的基础数据,文中研究了C_(5)F_(10)O/CO_(2)混合气体在C_(5)F_(10)O混合比例k=0~10%、压强0.1~2.0 MPa、温度300~4 000 K范围内的临界击穿场强。基于质量作用定律数学模型,得到不... 热态气体的临界击穿场强是评估高压断路器弧后电击穿特性的基础数据,文中研究了C_(5)F_(10)O/CO_(2)混合气体在C_(5)F_(10)O混合比例k=0~10%、压强0.1~2.0 MPa、温度300~4 000 K范围内的临界击穿场强。基于质量作用定律数学模型,得到不同温度下混合气体的平衡组分,采用两项近似方法求解玻尔兹曼方程,分析混合气体的电子能量分布函数、折合电离和吸附系数,获得混合气体的临界折合击穿场强和临界击穿场强。结果表明:0.6 MPa下,温度低于3 000 K时,随着温度降低,k=0~10%混合气体的临界击穿场逐渐低于SF_(6);在温度高于3 000 K时,混合气体的临界击穿场强为SF_(6)的1.2倍以上,具有较强的绝缘能力。研究结果可为C_(5)F_(10)O/CO_(2)混合气体高压断路器弧后电击穿特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5)F_(10)O/CO_(2)混合气体 SF_(6)替代气体 电击穿特性 临界击穿场强 粒子组分 玻尔兹曼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F_(6)/N_(2)混合气体弧后分解产物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封鼎 林莘 +3 位作者 马凤翔 张佳 庚振新 刘祥峰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6,共10页
目前电力行业中SF_(6)/N_(2)混合气体代替纯SF_(6)逐步得到推广,开展SF_(6)/N_(2)混合气体放电分解产物检测对电气设备运行状态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SF_(6)/N_(2)混合气体电弧放电分解产物规律,开展了电弧放电实验,提出铜管引气技... 目前电力行业中SF_(6)/N_(2)混合气体代替纯SF_(6)逐步得到推广,开展SF_(6)/N_(2)混合气体放电分解产物检测对电气设备运行状态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SF_(6)/N_(2)混合气体电弧放电分解产物规律,开展了电弧放电实验,提出铜管引气技术并结合气相色谱仪解决了痕量组分难以快速有效检测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对SF_(6)/N_(2)混合气体电弧放电后分解产物的定性和定量检测,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主要分解路径的反应热进行计算,分析分解产物的形成原因和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F_(6)/N_(2)混合气体在电弧放电下分解组分主要有CF_(4)、CH_(4)、CO_(2)、C_(2)F_(6)、SO_(2)F_(2)、SOF_(2)、SO_(2)、NF_(3)和N_(2)O,其中组分SOF_(2)、SO_(2)的生成量最高,NF_(3)和N_(2)O次之,CF_(4)和C_(2)F_(6)生成量最低。并且混合气体中N_(2)比重越大,电弧放电后NF_(3)和N_(2)O两种组分生成量越高,其余组分的生成量越低。NF_(3)和N_(2)O两种组分性质稳定且无毒,可以作为SF_(6)/N_(2)混合气体分解产物的特征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_(6)/N_(2) 电弧放电 分解产物 密度泛函理论 反应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气压下氮氧混合气体的工频击穿特性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凯 林莘 +2 位作者 徐建源 熊玮 宋会发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9-103,共5页
文中通过工频击穿实验研究了不同电场均匀度、配比、气压下氮氧混合气体的工频绝缘特性。实验发现:板—板电极下,配比对氮氧混合气体的击穿电压影响较小,氮氧混合气体的击穿电压随充气压力的提高均呈增长趋势;棒—板电极下氮氧混合气体... 文中通过工频击穿实验研究了不同电场均匀度、配比、气压下氮氧混合气体的工频绝缘特性。实验发现:板—板电极下,配比对氮氧混合气体的击穿电压影响较小,氮氧混合气体的击穿电压随充气压力的提高均呈增长趋势;棒—板电极下氮氧混合气体的击穿电压明显降低;针—板电极下氮氧混合气体的击穿电压在0.6~0.9 MPa出现“驼峰”效应,随着针—板电极间距增大“,驼峰”效应越发显著,较高气压下绝缘强度出现饱和。综合分析表明,在不同电场均匀度下,0.8 MPa时80%N_(2)/20%O_(2)与SF_(6)在0.4 MPa时80%的绝缘强度相当。研究结果可为氮氧混合气体作为绝缘介质的设备设计提供参考,对推动电气设备的低碳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频绝缘特性 氮氧混合气体 电场不均匀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几何形状及表面介电分布的GIL三支柱绝缘子优化设计
10
作者 陈圣 徐博文 +6 位作者 庚振新 林莘 张佳 王永奇 李爽 毕海涛 田阳 《南方电网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34,共8页
针对三支柱绝缘子及嵌件表面电场集中分布的问题进行调控,提出了基于有限元模型(finite element model,FEM)结合进化算法(evolutionary algorithm,EA)的几何-介电联合优化方法。首先建立了气体绝缘输电管道(gas insulated line,GIL)三... 针对三支柱绝缘子及嵌件表面电场集中分布的问题进行调控,提出了基于有限元模型(finite element model,FEM)结合进化算法(evolutionary algorithm,EA)的几何-介电联合优化方法。首先建立了气体绝缘输电管道(gas insulated line,GIL)三支柱绝缘子的几何及表面介电参数化模型,以绝缘子表面切向场强最大值Et-max、切向场强不均匀系数Ft、嵌件表面法向场强最大值Ei-max为优化目标量,应用进化算法循环调用FEM进行几何-介电优化计算。优化结果与优化前相比:Et-max从11.3 kV/mm降至9.47 kV/mm,Ft从1.56降至1.34,Ei-max从31.9 kV/mm降至13.4 kV/mm;三支柱绝缘子优化后的几何形状具有哑铃型的特点,增大了沿面距离,整体轮廓呈曲率更大的圆弧形,优化后的表面介电梯度呈“勺型曲线”分布。优化设计的结果可为后续制造三支柱绝缘子提供参考,对于其他高压设备及部件的优化问题同样可采用该优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绝缘封闭输电管道 三支柱绝缘子 非均匀介电涂层 几何优化 电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4)F_(7)N/CO_(2)混合气体自由燃弧特性仿真研究
11
作者 李爽 理乐 +3 位作者 陈圣 毕海涛 林莘 庚振新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19,共9页
目前电力行业中采用C_(4)F_(7)N/CO_(2)混合气体作为绝缘介质替代SF_(6)的可推广性较高,但对其灭弧性能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文中基于磁流体动力学(MHD)理论模拟了棒—棒电极间隙的自由燃弧动态过程,计算了0.6 MPa的C_(4)F_(7)N/CO_(2)混... 目前电力行业中采用C_(4)F_(7)N/CO_(2)混合气体作为绝缘介质替代SF_(6)的可推广性较高,但对其灭弧性能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文中基于磁流体动力学(MHD)理论模拟了棒—棒电极间隙的自由燃弧动态过程,计算了0.6 MPa的C_(4)F_(7)N/CO_(2)混合气体(C_(4)F_(7)N占比分别为7%、10%、20%)和SF_(6)的电弧伏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_(4)F_(7)N/CO_(2)混合气体在轴向的扩散能力强于SF_(6)气体;与C_(4)F_(7)N/CO_(2)混合气体相比,SF_(6)气体的燃弧温度更低,增大C_(4)F_(7)N的比例可降低燃弧温度;在燃弧过程中SF_(6)气体的电弧电压最低,增加C_(4)F_(7)N的比例对降低混合气体的电弧电压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CO_(2)混合气体 SF_(6)替代气体 MHD 自由燃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 kV喷射式熔断器开断过程数值计算与分析
12
作者 王飞鸣 赵义松 +3 位作者 张博 林莘 李冰 徐建源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1-200,共10页
高压喷射式熔断器是电力系统配电网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保护电器,研究其燃弧特性对于熔断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10 kV喷射式熔断器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熔断器内电场强度进行了三维有限元仿真计算,得到最大电场E_(max)随开距变化曲线... 高压喷射式熔断器是电力系统配电网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保护电器,研究其燃弧特性对于熔断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10 kV喷射式熔断器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熔断器内电场强度进行了三维有限元仿真计算,得到最大电场E_(max)随开距变化曲线;建立考虑烧蚀的二维动态电弧数学模型,计算了熔断器在开断12.5、2.5 kA电流时的电弧特性,对比分析两种电流和不同长度的电弧缩短杆对熔断器内的灭弧管内壁烧蚀质量、气压分布、速度分布的影响;依据流注理论,结合电场和气流场计算结果,得到了熔断器开断短路电流弧后气体的介质恢复曲线。计算结果表明:在电场计算中,最大电场E_(max)在软铜绞线顶端,随着开距的增大而减小,且电弧缩短杆对电场影响较小;12.5 kA开断条件熔断器内的烧蚀质量、整体气压、轴向速度和温度均高于2.5 kA开断条件;电弧缩短杆长度相同时,开断电流越大其介质恢复能力越强;电弧缩短杆在105~155 mm内,加长电弧缩短杆可增强大电流的开断能力,但会减小小电流开断能力。研究结果可以为熔断器电弧熄弧特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断器 多物理场耦合 烧蚀 介质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50kV快速断路器液-机-气整机联合仿真
13
作者 邹焕成 林莘 +3 位作者 钟建英 魏建巍 徐华 陈孝信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3-1013,共11页
快速断路器可实现短路故障的快速切除,对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一种快速响应、高速运动的新型液压操动机构,建立液压操动机构、传动系统和灭弧室之间的耦合关系,开展液-机-气联合仿真研究,分析不同操作功对动触头... 快速断路器可实现短路故障的快速切除,对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一种快速响应、高速运动的新型液压操动机构,建立液压操动机构、传动系统和灭弧室之间的耦合关系,开展液-机-气联合仿真研究,分析不同操作功对动触头运动特性、液压缸缓冲特性和灭弧室反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传动系统应力分布进行计算,对存在破坏风险的零部件提出改进策略,确定试验样机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操作功对分闸速度影响明显,确定机构活塞杆侧作用面积为3160mm^(2),分闸速度提升至13.63m/s,触头机械分离时间缩短至4.45 ms,满足快速开断需求。随着机构操作功的提升,机构缓冲力峰值和灭弧室压气反力峰值提升明显,造成部分传动件应力值超标,通过优化液压操动机构缓冲性能以及传动件结构,设计出满足机械强度要求的传动系统。研究成果指导研发了操动机构试验样机,试验结果满足快速开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断路器 液压操动机构 传动系统 灭弧室 操作功 分闸速度 机械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头烧损对SF_6断路器介质恢复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0
14
作者 林莘 李鑫涛 +2 位作者 王飞鸣 王亮 徐建源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125-3134,共10页
为研究126 kV SF6断路器在多次切合补偿设备过程中的介质恢复特性,根据电流较小时电离不充分的特点,建立了SF6双温度电弧等离子体模型并将它应用到气流场计算中。根据多次开断过程中静弧触头的实际烧损情况,建立了灭弧室内电场及气流场... 为研究126 kV SF6断路器在多次切合补偿设备过程中的介质恢复特性,根据电流较小时电离不充分的特点,建立了SF6双温度电弧等离子体模型并将它应用到气流场计算中。根据多次开断过程中静弧触头的实际烧损情况,建立了灭弧室内电场及气流场的数学模型。采用流注理论临界击穿判据计算开关的介质恢复特性曲线并分析触头烧损对其影响。在此基础上,考虑动弧触头对静弧触头的挤压磨损,通过对灭弧室进行3维电场分析,分析了不同烧损情况对电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触头烧损对临界击穿电压的影响十分明显,当开距为67 mm时,烧损角θ=60°的临界击穿电压与无烧损情况相比降低了180%;随着θ增大,静弧触头表面的电场畸变愈加严重,当烧损角θ=80°时,静弧触头表面某点的电场强度是无烧损情况下的8.91倍。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改善SF6断路器中触头烧损对介质恢复特性影响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6 电弧模型 触头烧损 电场 气流场 介质恢复特性 SF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SF_6断路器关合预击穿特性计算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林莘 王飞鸣 +3 位作者 刘卫东 夏亚龙 徐建源 李志兵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45-1452,共8页
同步关合技术是控制断路器关合涌流和过电压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关键点在于选取断路器触头合闸相角的合理范围。通过试验和仿真计算的手段研究高压断路器关合预击穿特性。首先,计算不同开距下灭弧室内电场强度和气流场介质密度的动态变... 同步关合技术是控制断路器关合涌流和过电压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关键点在于选取断路器触头合闸相角的合理范围。通过试验和仿真计算的手段研究高压断路器关合预击穿特性。首先,计算不同开距下灭弧室内电场强度和气流场介质密度的动态变化过程,应用SF6气体流注理论击穿判据计算合闸击穿电压曲线。搭建126 k V SF6断路器动态击穿特性试验回路,给出正、负极性电压下断路器合闸过程动态击穿电压曲线,分析SF6气体极性效应对击穿电压的影响。对比分析仿真计算与试验结果,给出同步关合技术最佳的合闸相角。结果表明:SF6气体正极性击穿电压值大于负极性;击穿电压值仿真计算值可以表征合闸过程临界击穿电压的变化;以试验数据为参考,在开关合闸偏差为±1 ms、电角度±18°时,确定最佳合闸目标相角为9°,预击穿时间在(0 ms,0.5 ms),预击穿电压在(0 k V,47.68 k V)范围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SF6断路器 合闸预击穿 动态击穿电压 极性效应 同步关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GIS暂态壳体电压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34
16
作者 林莘 李爽 +1 位作者 徐建源 蔡强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17,25,共7页
笔者结合中国某500kVGIS变电站,根据多导体传输线理论和相模变换方法,建立了GIS外壳暂态模型,并与GIS内部暂态模型相结合,对隔离开关分合短母线情况下,在壳体上引起的暂态壳体电压(TEV)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壳体各接地点的TEV波形和频谱特... 笔者结合中国某500kVGIS变电站,根据多导体传输线理论和相模变换方法,建立了GIS外壳暂态模型,并与GIS内部暂态模型相结合,对隔离开关分合短母线情况下,在壳体上引起的暂态壳体电压(TEV)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壳体各接地点的TEV波形和频谱特性。最后,研究了接地线的数量对TEV的影响。研究表明,TEV具有陡度大、幅值高、频率成分多等特点,其最大值总是发生在操作相出线套管接地点的壳体上;在同一点增加接地线的数量可显著降低TEV的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暂态壳体电压 隔离开关 VFTO 接地线 短接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GIS外壳传输特性的VFTO计算模型 被引量:43
17
作者 林莘 李爽 +1 位作者 徐建源 李胜辉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3-207,共5页
在计算快速暂态过电压(very fast transient overvoltage,VFTO)时,全封闭式组合电器(gas insulatedswitchgear,GIS)暂态电路的准确搭建直接影响VFTO的计算准确度。结合中国某1100kVGIS变电站,根据多导体传输线理论和相模变换方法,建立了... 在计算快速暂态过电压(very fast transient overvoltage,VFTO)时,全封闭式组合电器(gas insulatedswitchgear,GIS)暂态电路的准确搭建直接影响VFTO的计算准确度。结合中国某1100kVGIS变电站,根据多导体传输线理论和相模变换方法,建立了GIS外壳传输特性模型,并与GIS内部暂态模型相结合,详细计算了隔离开关操作时所产生的VFTO,分析了GIS内部关键设备处VFTO的极值、频谱特性及上升率。最后研究了未操作相母线上残余电压对操作相VFTO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供GIS设计及连接在GIS上的电气设备绝缘结构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封闭式组合电器 外壳传输特性 快速暂态过电压 隔离开关 残余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分解法的1100kV隔离开关大规模电场计算问题 被引量:22
18
作者 林莘 蔡强 +1 位作者 徐建源 李爽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共6页
大规模电磁场求解计算时,通常采用有限元法会面临计算与存储量庞大、求解效率较低的问题,为此考虑采用区域分解法来解决。笔者在阐述区域分解法求解原理后,建立了特高压隔离开关气室三维电场问题模型,并将计算结果与整体法所求结果进行... 大规模电磁场求解计算时,通常采用有限元法会面临计算与存储量庞大、求解效率较低的问题,为此考虑采用区域分解法来解决。笔者在阐述区域分解法求解原理后,建立了特高压隔离开关气室三维电场问题模型,并将计算结果与整体法所求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区域分解法有效缓解了存储空间限制、提高了求解效率。同时采用基于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的电场能量法对隔离开关气室电容参数进行计算,将计算值与测试值进行比较,两者相对误差小于4%,获得较为准确的分布电容参数,进而为特高压GIS中快速暂态过电压(VFTO)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特高压 隔离开关 有限元法 三维电场 区域分解法 分布电容 绝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压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电流仿真分析 被引量:49
19
作者 林莘 李学斌 徐建源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93-2198,共6页
特高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因其相间和回间距离小而存在较大的感应电压、电流,会直接影响线路检修、运行和接地开关设备的选型。为此,以浙北—上海特高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为例,建立了特高压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模型,计算了同向全换位和逆向... 特高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因其相间和回间距离小而存在较大的感应电压、电流,会直接影响线路检修、运行和接地开关设备的选型。为此,以浙北—上海特高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为例,建立了特高压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模型,计算了同向全换位和逆向全换位在不同负荷电流下的感应电压、电流。当负荷电流为3500A时,逆向全换位的最大静电感应电压为25.36kV,静电感应电流为5.73A,电磁感应电压为1.33kV,电磁感应电流为41.79A。计算结果表明:增加回间距离及采用逆向全换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感应电压、电流幅值。当停运线路两端接地时,线路中部仍有0.77kV的感应电压,运行线路断路器分闸操作也会在停运线路上产生感应65.96kV的暂态过电压,在进行线路检修、运行及设备选型时需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 同塔双回输电线 静电感应电压 静电感应电流 电磁感应电压 电磁感应电流 接地开关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SF_6断路器冷态介质恢复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林莘 王飞鸣 +3 位作者 刘卫东 夏亚龙 徐建源 钟建英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3973-3980,共8页
研究了SF_6断路器操作过程冷态介质恢复特性,搭建126 k V SF_6断路器介质恢复特性试验回路,测量断路器不同开距下的击穿电压值。分析灭弧室充气压力、合闸速度、触头间电压极性对介质恢复特性和预击穿特性的影响,给出不同试验条件下的... 研究了SF_6断路器操作过程冷态介质恢复特性,搭建126 k V SF_6断路器介质恢复特性试验回路,测量断路器不同开距下的击穿电压值。分析灭弧室充气压力、合闸速度、触头间电压极性对介质恢复特性和预击穿特性的影响,给出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分闸介质强度恢复速度和预击穿时间。结果表明:断路器操作过程中相同开距下,合闸击穿电压值要大于分闸过程,断路器灭弧室结构下7mm开距内正、负极性下击穿电压值相差不大,极性效应不明显;开距大于7 mm,正极性击穿电压值大于负极性;合闸速度对合闸预击穿特性影响明显,合闸速度6.6 m/s的最大预击穿时间为1.18 ms,合闸速度4.7m/s的最大预击穿时间为2.21 ms,由此可知,提高合闸速度是控制预击穿时间的有效方法;针对126k V SF_6断路器冷态开断过程,充气压力为0.7和0.5 MPa时,分别在刚分时刻后0.5和1 ms内存在重击穿的可能,因此,针对容性小电流开断过程,应避免在此时间范围内熄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6 高压断路器 介质恢复特性 击穿电压 极性效应 预击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