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肺动脉干射频导管消融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1例
1
作者 林维谦 李进 林加锋 《心电与循环》 2019年第6期535-537,I0002,共4页
本文报道1例起源于肺动脉干的室性期前收缩(PVCs)经右心室流出道(RVOT)多通道传导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过程。患者男性,11岁。因“反复心悸半年,加重1个月”入院。半年前因频发PVCs住本院儿童心血管科治疗,经倍他乐克、稳心颗粒... 本文报道1例起源于肺动脉干的室性期前收缩(PVCs)经右心室流出道(RVOT)多通道传导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过程。患者男性,11岁。因“反复心悸半年,加重1个月”入院。半年前因频发PVCs住本院儿童心血管科治疗,经倍他乐克、稳心颗粒、心律平等治疗症状改善,但停药后症状再现。动态心电图示PVCs总数51914次/24h,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0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8%。入院后心电图可见频发PVCs。结果在肺动脉窦试消融失败,最终于肺动脉干(MSPA)处标测到“最早”心室电位领先体表心电图QRS波群-35ms,此处消融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期前收缩 射频消融 肺动脉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衰老过程中POLD1基因表达下调的甲基化调控机制
2
作者 夏武杰 郑如莲 +1 位作者 林维谦 宋静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第10期131-135,15,共6页
目的探讨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2BS)衰老过程中POLD1基因表达下降的甲基化调控机制。方法按传代情况将2BS分为年轻细胞组(25PD)、衰老细胞组(55PD)。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2BS衰老过程... 目的探讨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2BS)衰老过程中POLD1基因表达下降的甲基化调控机制。方法按传代情况将2BS分为年轻细胞组(25PD)、衰老细胞组(55PD)。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2BS衰老过程中POL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利用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法(BSP)分析2BS衰老过程中POLD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变化,应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处理2BS(48PD),RT-PCR检测处理前后POLD1 mRNA表达变化,分析2BS衰老过程中POLD1基因甲基化及去甲基化对POLD1 mRNA表达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年轻细胞组比较,衰老细胞组POL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POLD1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显著增高(P<0.01),且POLD1 mRNA表达水平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n=6,r 2=0.853,P=0.009);经5-Aza-dc处理后,POLD1 mRNA表达水平增高(P<0.01)。结论POLD1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改变与其增龄性表达下调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化 细胞衰老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电生理特征及消融治疗结果
3
作者 林维谦 郑程 +2 位作者 李嘉 林元楠 林加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目的探讨起源于左冠窦(LCC)室性心律失常(VA)的心电图、腔内双极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结果。方法本文为描述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行消融术的270例LCC-VA患者,采用系统抽样法按... 目的探讨起源于左冠窦(LCC)室性心律失常(VA)的心电图、腔内双极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结果。方法本文为描述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行消融术的270例LCC-VA患者,采用系统抽样法按1:1选取同期住院并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270例右心室流出道VA(RVOT-VA)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电图、靶点双极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结果等。结果共纳入270例LCC-VA患者,年龄(55.94±15.74)岁,其中男105例。①消融成功260例(96.3%,260/270),失败10例(3.7%,10/270),78.46%(204/260)有效靶点在LCC前壁中上部,21.54%(56/260)在LCC前壁窦底部。②心电图特点:最常见类型为Ⅰ导联以负向波为主呈rs、qs或qr型,V_(1)~V_(2)导联呈rS、RS或Rs型且R波振幅指数>0.3及R波时限指数>0.5,胸导联移行指数<0,占79.63%;其他如RVOT后间隔、左右冠窦之间(L-RCC)、右冠窦(RCC)及主动脉瓣二尖瓣连接处(AMC)起源较少见,分别占11.85%、1.48%、2.59%及4.44%。③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心电图存在多种差异,最大差异为胸导联移行指数<0,分别为92.22%(249/270)与11.85%(32/270),χ^(2)=349.387,P<0.001;若以胸导联移行指数<0作为区分LCC-VA与RVOT-VA的指标,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22%、88.15%、88.61%、91.89%。④78.46%(204/260)LCC-VA患者有效靶点腔内双极电图可见特殊心室电位,其中86.27%(176/204)呈低幅碎裂电位,13.73%(28/204)呈高幅碎裂电位,27.94%(57/204)伴特殊电位反转。结论LCC-VA患者的心电图及有效靶点腔内双极电图具有明显特点,胸导联移行指数可有效定位LCC与RVOT,绝大部分LCC-VA能被成功消融,中上部起源的LCC-VA消融时应注意冠状动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室性心律失常 左冠窦 导管消融术 腔内双极电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