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等级研究——兼论咸阳布里村M63的墓葬性质
1
作者 林泽洋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8,共10页
长期以来,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等级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本文在系统梳理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呈现的差异进行分析,将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分为四个等级。同时讨论了布里村M63的墓葬性质,认为其应是一处前秦时期... 长期以来,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等级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本文在系统梳理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呈现的差异进行分析,将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分为四个等级。同时讨论了布里村M63的墓葬性质,认为其应是一处前秦时期的皇室成员墓葬,其墓中出土的“辫发”乐俑是这一时期胡汉文化相互交融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十六国时期 墓葬等级 布里村M6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咸阳布里村十六国墓M63发掘简报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明 张蕊侠 +4 位作者 赵占锐 林泽洋 王若 张蕊侠(绘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F0002,F0003,共19页
2022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咸阳市底张街道布里村发掘了一座大型墓葬,这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墓葬,其形制和随葬器物呈现出很多新因素。如地表的凸字形土台建筑、天井的开挖方式、设置多重砖封门,以及成组的女骑马... 2022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咸阳市底张街道布里村发掘了一座大型墓葬,这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墓葬,其形制和随葬器物呈现出很多新因素。如地表的凸字形土台建筑、天井的开挖方式、设置多重砖封门,以及成组的女骑马仪仗俑、跽坐乐俑等。该墓的发现不仅为关中地区十六国时期大型墓葬的形制结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同时也为丧葬礼乐中的乐器、参与者、场景等内容研究提供了实物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咸阳市 十六国时期 大型墓葬 土台建筑 乐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温度对油井管用铝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刘婉颖 李小鹏 +4 位作者 林元华 张智 刘文超 侯鑫鑫 林泽洋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62-71,共10页
目的 研究不同烧结温度对油井管用铝合金材料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和电化学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 考虑到不同的油井管用铝合金成分配比,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不同烧结温度(500、550、600℃)下的油井管用铝合金。利用多功能电子密度... 目的 研究不同烧结温度对油井管用铝合金材料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和电化学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 考虑到不同的油井管用铝合金成分配比,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不同烧结温度(500、550、600℃)下的油井管用铝合金。利用多功能电子密度测试仪测定铝合金密度,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液压伺服驱动控制万能试验机、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对铝合金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电化学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 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铝合金致密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烧结温度为550℃时达最大(91.11%),增强相以Al_(2)Cu相为主,分散均匀,晶粒细小;铝合金硬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抗压强度为先增大后减小,电化学腐蚀性能为先上升后下降。结论当烧结温度为550℃时,铝合金材料综合性能最佳,其硬度、抗压强度、自腐蚀电位、自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48.63HV0.3、663.09 MPa、-0.686 V和5.445×10^(-6) A/cm^(2),腐蚀速率为0.185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温度 铝合金 组织 力学性能 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珠纹与宝相花、团花纹样文化内涵流变考 被引量:11
4
作者 顾萍 王芳超 林泽洋 《中国艺术时空》 2016年第1期16-23,共8页
联珠纹产生于中亚的萨珊王朝,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经粟特人传入中国并风行一时,为中国装饰纹样带来了新的图案组织模式。联珠纹传入我国后就开始向着本土化方向发展,唐代完成了向一般团窠纹的转变。隋唐以后虽然其纹样骨架——联珠... 联珠纹产生于中亚的萨珊王朝,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经粟特人传入中国并风行一时,为中国装饰纹样带来了新的图案组织模式。联珠纹传入我国后就开始向着本土化方向发展,唐代完成了向一般团窠纹的转变。隋唐以后虽然其纹样骨架——联珠圈不存在了,但其团窠的图案形式却内化为各种形式内容的团花图案,对中国传统纹样的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珠纹 宝相花 团花 团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操纵金融工具的盈余管理之术——以雅戈尔公司为例
5
作者 林泽洋 《时代金融》 2021年第1期79-81,共3页
本文对雅戈尔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了雅戈尔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成因以及所用手段,发现雅戈尔公司主要通过操纵金融工具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此外,本文还提出应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对策,从受益者目的、会计准则修改、加强... 本文对雅戈尔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了雅戈尔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成因以及所用手段,发现雅戈尔公司主要通过操纵金融工具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此外,本文还提出应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对策,从受益者目的、会计准则修改、加强监督等三个角度出发,提出治理盈余管理行为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工具 盈余管理 雅戈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咸阳布里村西晋家族墓发掘简报
6
作者 李明 高音(摄影) +4 位作者 张晓旭(摄影) 曹中俊(文\摄影\绘图) 张蕊侠(绘图) 赵占锐 林泽洋 《考古与文物》 2025年第1期28-47,共20页
2021年10~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底张街道布里村发掘了3座西晋十六国时期墓葬。其朝向一致,间距较近,早晚关系明确,应属于家族墓葬。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特征判断,3座墓葬按早晚关系从北向南排列,出土器物以陶器和铜器为主,其中... 2021年10~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底张街道布里村发掘了3座西晋十六国时期墓葬。其朝向一致,间距较近,早晚关系明确,应属于家族墓葬。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特征判断,3座墓葬按早晚关系从北向南排列,出土器物以陶器和铜器为主,其中包括西汉刻铭铜染炉、多子槅和彩绘空柱盘等。该组家族墓葬的发掘,为西晋十六国时期家族墓葬的排列特征、器物变化等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咸阳市 西晋十六国 家族墓葬 铜染炉 空柱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十六国陶俑研究——以陶俑群的形成为中心 被引量:4
7
作者 林泽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55,共14页
20世纪50年代,在配合西安市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关中十六国墓葬开始被发现与研究。时至今日,关中地区已经积累了一批十六国墓葬的资料,其中陶俑是最主要的随葬器物。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关中十六国墓葬陶俑群为对象,对其进行类... 20世纪50年代,在配合西安市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关中十六国墓葬开始被发现与研究。时至今日,关中地区已经积累了一批十六国墓葬的资料,其中陶俑是最主要的随葬器物。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关中十六国墓葬陶俑群为对象,对其进行类型学研究,将关中十六国陶俑分为三个时期,前、后赵时期,前秦时期,后秦至北魏初期。从关中十六国墓葬特征看,这三个时期的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都反映出地域因素的影响,其中随葬俑群的形成最具典型性。魏晋以来,北方人口的迁徙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关中墓葬文化的发展,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关中十六国陶俑群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 十六国 陶俑群
原文传递
南京后头山唐墓出土釉陶俑群初探——兼论毛氏家族墓的性质 被引量:1
8
作者 林泽洋 陈大海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3-63,M0001,共12页
2016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后头山清理了三座唐代毛氏家族墓,墓内均随葬成套的釉陶俑及各类模型明器,为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俑群种类主要包括四类,即镇墓类俑、仪仗类俑、侍役类俑和动物及模型明器,均以白色... 2016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后头山清理了三座唐代毛氏家族墓,墓内均随葬成套的釉陶俑及各类模型明器,为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俑群种类主要包括四类,即镇墓类俑、仪仗类俑、侍役类俑和动物及模型明器,均以白色瓷土为胎,胎质疏松,外施铅釉,釉色偏青黄。对比发现,这批俑群的形制、组合、制作工艺均与洛阳地区出土的同类器高度相似。后头山唐墓的形制与随葬釉陶俑群带有典型的两京地区的特征,与江南初唐墓葬明显不同,其出现或反映出初唐南京毛氏家族意图借助丧葬活动向政治中心靠拢的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明器 南京市雨花台区 铁心桥 唐墓 釉陶俑 两京地区 丧葬活动 毛氏家族
原文传递
辽阳墓室壁画门吏、门犬形象初探 被引量:4
9
作者 林泽洋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92-95,共4页
门吏、门犬是辽阳壁画墓中常见的装饰题材,通常绘制在墓门两旁的门柱之上,通过对其初步分类、分期,发现辽阳地区壁画墓中门犬、门吏题材发展演变的规律,从门吏、门犬并用到单一使用门犬或门吏,直至消失。自燕国设置辽东郡以来,辽东地区... 门吏、门犬是辽阳壁画墓中常见的装饰题材,通常绘制在墓门两旁的门柱之上,通过对其初步分类、分期,发现辽阳地区壁画墓中门犬、门吏题材发展演变的规律,从门吏、门犬并用到单一使用门犬或门吏,直至消失。自燕国设置辽东郡以来,辽东地区始终与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辽东地区的局势相对稳定,大量的中原人口迁居于此,门吏、门犬这种源自东汉中原地区壁画墓、画像石墓中的装饰题材也随着而来,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阳 壁画墓 门犬 门吏
原文传递
唐代“耳衣”考述
10
作者 林泽洋 《形象史学》 CSSCI 2018年第2期18-25,共8页
'耳衣'又称'暖耳',是耳部取暖的用具,直至今日还能看到其身影。学术界以往对'耳衣'论述不多,多见于服饰史的著作中,如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中对明代百官佩戴的'暖耳'所做的考证。1但大... '耳衣'又称'暖耳',是耳部取暖的用具,直至今日还能看到其身影。学术界以往对'耳衣'论述不多,多见于服饰史的著作中,如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中对明代百官佩戴的'暖耳'所做的考证。1但大多数的著作只是将其作为词条列出,讨论未及深入。一实物资料的梳理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有两件女立俑,发掘报告中称其皆戴有耳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武将军 女立俑
原文传递
南京雨花台区后头山唐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大海 林泽洋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52,1,共28页
后头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尹西社区冯韦自然村。2016年,为配合基本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后头山区域进行了全面勘探,发掘不同时期的墓葬和遗迹共28处,其中三座唐墓(编号M10~M12)排列整齐,形制与规模接近,应为一处家... 后头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尹西社区冯韦自然村。2016年,为配合基本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后头山区域进行了全面勘探,发掘不同时期的墓葬和遗迹共28处,其中三座唐墓(编号M10~M12)排列整齐,形制与规模接近,应为一处家族墓地。墓葬皆为带斜坡墓道的近方形单室砖墓,坐北朝南,出土器物主要包括成套的釉陶俑及模型明器,另有少量青瓷器、陶器等。根据纪年铭文砖,初步判断这三座墓葬的年代为贞观十九年(645年)前后,墓主为毛氏。后头山唐墓的形制和随葬的釉陶俑群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在南京地区尚属首次发现,为初唐时期南京政治地位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器物 家族墓地 唐墓 南京市雨花台区 铁心桥 模型明器 考古研究所 釉陶俑
原文传递
西安美术学院博物馆藏的两件陶俑
12
作者 林泽洋 《苏州文博论丛》 2018年第1期86-92,共7页
西安美术学院博物馆二楼有历朝陶俑的常设展,展厅内陈设有历朝陶俑数百件。其中有一件男装女俑和一件女立俑十分特殊,这两件陶俑下颌处皆系有一条带状物,经过对文献与出土资料的考证,这条带状物应当就是文献中记载的'耳衣'。
关键词 唐代 陶俑 耳衣 暖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