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农牧交错带南段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
作者 林思亮 周训军 +6 位作者 兴安 姜洪雪 姚丹丹 秦姣 冯志勇 郭聪 王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4,共9页
啮齿动物是我国东北农牧交错带主要有害动物类群,威胁当地农牧业生产与居民身体健康。为探讨农牧交错带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和2021年的6月-9月,调查了东北农牧交错带南段不同类型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利... 啮齿动物是我国东北农牧交错带主要有害动物类群,威胁当地农牧业生产与居民身体健康。为探讨农牧交错带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和2021年的6月-9月,调查了东北农牧交错带南段不同类型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利用增强回归树模型分析气候、生产力、生境异质性、土壤等因子与啮齿动物密度、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捕获601只啮齿动物,分属于18个种,优势种为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占总捕获个体数的27.94%。草地生境中啮齿动物的捕获率(2.99%)最高,农草交错区生境中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不同生境类型的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差异,且优势鼠种在不同生境类型的捕获率及空间分布格局亦存在差异。气候和生境异质性因子对啮齿动物密度、物种丰富度的综合作用最大,其中净初级生产力通过上行效应调控啮齿动物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基于此,我们建议根据不同生境类型中啮齿动物密度及群落特征制定针对性的鼠害防控对策,并加强优势鼠种在不同生境类型间的迁移及为害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展景观管理,实现害鼠生态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啮齿动物 群落结构 生境类型 生态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RP数量化选股及马尔科夫链择时策略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洋 夏思雨 +1 位作者 胡思瑞 林思亮 《金融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71,共6页
随着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与国内金融工程技术的提高,量化交易策略逐渐在中国资本市场崭露头角。文章以上证综指成分股作为股票池,运用2012~2015年基本面数据和行情数据对GARP数量化选股模型以及择时策略展开实证研究。在检验各选股因... 随着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与国内金融工程技术的提高,量化交易策略逐渐在中国资本市场崭露头角。文章以上证综指成分股作为股票池,运用2012~2015年基本面数据和行情数据对GARP数量化选股模型以及择时策略展开实证研究。在检验各选股因子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评分的方法构建GARP选股模型;运用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对股票价格的状态进行动态预测,从而构建择时信号;探究状态预测准确率受窗口长度及状态阈值的影响,并给出最优参数取值。文章首次基于动态马尔科夫预测模型设计择时策略,并与GARP选股模型有效地结合,为数量化投资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策略 GARP选股模型 动态马尔科夫预测模型 量化投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黄毛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姜洪雪 姚丹丹 +2 位作者 林思亮 秦姣 冯志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3,45,共8页
黄毛鼠Rattus losea是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农田害鼠。该鼠栖息地广,食性杂,盗食各种农作物,还是某些疾病的宿主和传播者。本文从形态特征、种群遗传学、生物学特性、种群生态学、抗药性、防治技术等方面详细介... 黄毛鼠Rattus losea是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农田害鼠。该鼠栖息地广,食性杂,盗食各种农作物,还是某些疾病的宿主和传播者。本文从形态特征、种群遗传学、生物学特性、种群生态学、抗药性、防治技术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黄毛鼠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建立基于精准预测预报,研发生态优先、环境友好的防控新技术、新产品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以期为黄毛鼠的可持续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毛鼠 生物学特性 种群动态 抗药性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坡鹿栖息地的外来植物调查 被引量:3
4
作者 符明利 吴琳琳 +1 位作者 侯荣 林思亮 《野生动物》 2012年第6期309-312,共4页
海南坡鹿是中国特有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栖息地的稳定和发展对该物种种群有重要意义。潜在的外来入侵植物会对栖息地产生长期不可恢复的影响。因此,我们于2009~2011年采用样方调查和线路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坡鹿的栖息地... 海南坡鹿是中国特有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栖息地的稳定和发展对该物种种群有重要意义。潜在的外来入侵植物会对栖息地产生长期不可恢复的影响。因此,我们于2009~2011年采用样方调查和线路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坡鹿的栖息地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外来植物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外来植物40科95属115种。其中,草本植物80种,占总物种数的69.6%;不论从科区系还是属区系上看,外来植物的区系分布都具有热带性;50.4%的外来植物产自美洲,在草地中分布最多。保护区内分布广泛的外来植物已对乡土物种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将可能对坡鹿的食物资源产生不利影响。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保护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大田保护区 海南坡鹿 外来植物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蟒蛇种群动态、空间分布对海南坡鹿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符明利 任轶 +1 位作者 侯荣 林思亮 《野生动物》 2013年第1期40-42,62,共4页
蟒蛇是中国产的最大的蛇之一,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海南坡鹿是中国特有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和其他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组成了海南大田保护区区域生态系统,蟒蛇是处于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要更好地保护海南坡鹿... 蟒蛇是中国产的最大的蛇之一,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海南坡鹿是中国特有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和其他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组成了海南大田保护区区域生态系统,蟒蛇是处于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要更好地保护海南坡鹿,不能仅针对坡鹿物种本身进行保护,还要对这一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野生动物和栖息地进行保护。本研究结合有关调查数据分析保护区蟒蛇的种群动态以及空间分布规律,同时探讨蟒蛇的捕食行为对海南坡鹿种群的影响,可为制定有效的、科学的系统保护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蟒蛇 种群动态 海南坡鹿 海南大田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调查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仕宁 苏文拔 +2 位作者 林贵生 林思亮 钟山 《热带林业》 2011年第4期47-51,共5页
为全面了解三亚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动物资源状况。2009年2月对青梅红树林保护区鸟类资源进行调查,从保护区鸟类的种群数、分布状况、分布密度,区系组成、生态分布及保护或受关注物种等统计分析,揭示保护区的鸟类组成结构,为保护... 为全面了解三亚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动物资源状况。2009年2月对青梅红树林保护区鸟类资源进行调查,从保护区鸟类的种群数、分布状况、分布密度,区系组成、生态分布及保护或受关注物种等统计分析,揭示保护区的鸟类组成结构,为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区 鸟类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寿险资金的投资分析及其风险管理
7
作者 陈佳豪 王静 +2 位作者 丁璐 林思亮 杨德慧 《金融经济(下半月)》 2017年第4期139-141,共3页
保险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板块,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寿险业作为保险业的一大分支,其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保险业发展。随着保险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施行,如何进行寿险资金投资组合... 保险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板块,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寿险业作为保险业的一大分支,其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保险业发展。随着保险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施行,如何进行寿险资金投资组合的选择和有效的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寿险公司甚至是整个保险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寿险资金最优投资结构,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寿险资金 投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南雄和新会农田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林思亮 黄立胜 +4 位作者 蓝子胜 赖荣丰 姚丹丹 姜洪雪 冯志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4期74-80,共7页
【目的】掌握广东典型农田区域鼠情发生情况及不同栖息环境的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差异,为广东农田鼠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在粤北地区的韶关南雄和珠三角地区的江门新会2个监测点开展连续3年的农田鼠情监测,量化分析鼠种组成... 【目的】掌握广东典型农田区域鼠情发生情况及不同栖息环境的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差异,为广东农田鼠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在粤北地区的韶关南雄和珠三角地区的江门新会2个监测点开展连续3年的农田鼠情监测,量化分析鼠种组成、种群数量及群落生物量结构等现状,并比较不同栖息环境的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差异。【结果】3年总捕获率为6.37%,836只捕获个体分属5种鼠类。其中黄毛鼠捕获数(589只)和生物量(322.34 g/百夹夜)皆占据优势。监测点农田鼠类基本群落结构可概括为“黄毛鼠+板齿鼠+卡氏小鼠+褐家鼠+黄胸鼠”。鼠类种群数量逐月动态呈双峰型,每年有2个高峰期(1月和11月)和2个低谷期(4月和7月)。冬季鼠类种群密度最高,平均捕获率为7.17(±2.49)%;春季最低,平均捕获率为4.86(±2.21)%。南雄监测点鼠类种群密度和生物量(8.38%±5.05%,727.92 g/百夹夜)显著高于新会监测点(4.88%±4.28%,472.52 g/百夹夜),2个监测点在鼠种组成、种群数量及群落生物量结构上亦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农田鼠类种群数量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皆存在明显差异。需提高农田鼠类监测及早期预警的准确度,并根据种植结构、栖息地条件的变化调整防控策略,以实现新形势下鼠害的可持续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害鼠 鼠种组成 种群数量 群落结构 生物量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MaxEnt模型的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在中国适生区预测与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林思亮 姚丹丹 +1 位作者 姜洪雪 冯志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2-100,共9页
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对农作物危害极大,传播多种人兽共患疾病且扩散能力强。及时掌握板齿鼠种群动态及其分布区动态,对其监测、预警及防控具有参考意义。本文对板齿鼠分布数据的筛选方法和MaxEnt模型参数的设置进行优化,使用R软件的E... 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对农作物危害极大,传播多种人兽共患疾病且扩散能力强。及时掌握板齿鼠种群动态及其分布区动态,对其监测、预警及防控具有参考意义。本文对板齿鼠分布数据的筛选方法和MaxEnt模型参数的设置进行优化,使用R软件的ENMeval程序包对48个参数组合进行测试,筛选出构建MaxEnt模型的最优参数。基于板齿鼠分布数据和参数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板齿鼠在中国适生区的分布,结果表明,板齿鼠在中国的适生区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地区、福建、云南、四川、贵州、江西、海南、西藏、浙江等地,总面积为68.6万km^(2),占研究区面积的7.23%左右。最暖季降水量、等温性和年均温是影响板齿鼠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本研究不仅模拟了板齿鼠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更为该鼠的分布与环境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齿鼠 MaxEnt模型 适生区 模型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
10
作者 蒋帅 林思亮 +2 位作者 李之龙 王合升 王伟锋 《热带林业》 2014年第1期42-45,共4页
2012年,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对区内鹦哥嘴-主峰、元门和道银3个调查小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对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有了初步研究。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18972-2003),该区的旅游资源有8个主类、19个亚类51个基本... 2012年,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对区内鹦哥嘴-主峰、元门和道银3个调查小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对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有了初步研究。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18972-2003),该区的旅游资源有8个主类、19个亚类51个基本类,占GB/18972-2003记录的主类、亚类和基本类的100%、61.3%和32.9%。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包括4个主类、11个亚类和27个基本类;人文旅游资源包括个4主类、8个亚类和24个基本类,表明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 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区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姚丹丹 黄立胜 +2 位作者 姜洪雪 林思亮 冯志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3-276,共4页
目的初步探索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在广东省农区鼠害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为精准防控鼠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物联网智能监测终端布放在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监测点内进行实时监测,同时每月定期采用夹夜法调查鼠类种群密度并进行对比分... 目的初步探索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在广东省农区鼠害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为精准防控鼠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物联网智能监测终端布放在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监测点内进行实时监测,同时每月定期采用夹夜法调查鼠类种群密度并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回归和相关分析。结果2019年9月-2020年10月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共监测到清晰的鼠形动物1457只,智能识别的准确率达到95.26%;对比夹夜法与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两者所获鼠密度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吻合,但鼠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主要是黄毛鼠和板齿鼠的数量比例差异较大,在夹夜法捕获的鼠类中,黄毛鼠所占比例高达71.69%,板齿鼠仅占4.22%;而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到的黄毛鼠占监测鼠数的50.41%,板齿鼠占21.97%;物联网智能监测结果显示,不同鼠种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数量高峰出现交错分布。结论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方法可替代繁重的人工捕鼠作业,克服传统的夹夜法监测结果不稳定、准确率不高的弊端,可用于广东省农区鼠害监测,但其应用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监测 农区鼠类 夹夜法
原文传递
珠江三角洲地区黄毛鼠抗药性的发生趋势及其Vkorc1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丹丹 姜洪雪 +2 位作者 林思亮 秦姣 冯志勇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2-1209,共8页
为阐明珠江三角洲地区黄毛鼠Rattus losea对第1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性发生趋势及其遗传机制,以杀鼠灵为标准药物,采用致死期食毒法对2017—2021年在广东省江门市捕获的165只黄毛鼠进行生理抗性检测,并测定每只试鼠的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 为阐明珠江三角洲地区黄毛鼠Rattus losea对第1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性发生趋势及其遗传机制,以杀鼠灵为标准药物,采用致死期食毒法对2017—2021年在广东省江门市捕获的165只黄毛鼠进行生理抗性检测,并测定每只试鼠的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complex subunit 1,Vkorc1)的编码基因序列,分析其突变情况。结果显示,江门市黄毛鼠对第1代抗凝血灭鼠剂杀鼠灵的抗性率为27.03%~50.00%,在黄毛鼠Vkorc1基因中检测到6个不同的突变位点,包括2个错义突变位点Arg58Gly及Tyr139Cys和4个沉默突变位点Ala41Ala、Cys96Cys、Arg98Arg及Ala143Ala,突变率分别为87.27%、0.61%、1.21%、0.61%、1.21%和0.61%,其中Ala143Ala是在黄毛鼠中新发现的沉默突变位点。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黄毛鼠已对第1代抗凝血灭鼠剂产生了群体抗性并呈上升趋势,第58位的精氨酸突变成甘氨酸(Arg58Gly)是黄毛鼠抗性基因Vkorc1的主要突变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黄毛鼠 抗性 抗凝血灭鼠剂 Vkorc1基因 杀鼠灵
原文传递
基于4种线粒体基因序列的广东省南雄市农区小型兽类DNA条形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姜洪雪 姚丹丹 +1 位作者 林思亮 冯志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8-53,共6页
目的利用4种线粒体基因对广东省南雄市农田害鼠进行鉴定,探讨不同条形码基因应用于小型兽类鉴定的可靠性。方法2019年在南雄市珠玑镇农田捕获110只鼠形动物样本,对部分样本通过提取基因组DNA、通用引物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目的利用4种线粒体基因对广东省南雄市农田害鼠进行鉴定,探讨不同条形码基因应用于小型兽类鉴定的可靠性。方法2019年在南雄市珠玑镇农田捕获110只鼠形动物样本,对部分样本通过提取基因组DNA、通用引物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16S rRNA和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基因片段及测序,经同源性比对、遗传距离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鼠种,并与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4种基因序列条形码分析,样本隶属于2目2科4属6种。其中臭鼩鼱D-loop不能扩增出条带,臭鼩鼱Cytb、黄毛鼠16S rRNA序列不能正确比对。不同鼠种及不同基因种内遗传距离均小于种间遗传距离。系统发育树显示,同一鼠种均聚为一支,支持率在99%以上,6个样本遗传学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不同。结论DNA条形码技术是传统形态学鉴定的有力补充,实际应用时,可依据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合理选择不同的条形码基因,并利用多基因相互验证,以保证鉴定结果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小型兽类 种类鉴定 线粒体基因
原文传递
指针,手表灵魂的窗户
14
作者 林思亮 《时尚时间》 2008年第5期84-87,共4页
很多人赏析手表,第一眼看到的是外壳的形状,然后是面盘的设计,最后才是指针.但我觉得有必要指出,指针是手表的灵魂,就如人的眼睛一样是其灵魂的窗户,你注视她的眼睛,才能从中了解她或静或动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指针 手表 设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