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扰内皮素-1可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被引量:3
1
作者 林少雄 张永 +2 位作者 鲁娟 刘雄 李湘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15-920,共6页
目的探讨干扰内皮素-1(ET-1)基因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ET-1sh RNA慢病毒干扰载体,成功包装慢病毒后感染鼻咽癌5-8F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ET-1干扰效率。利用MTT、细胞周期检测、平板克... 目的探讨干扰内皮素-1(ET-1)基因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ET-1sh RNA慢病毒干扰载体,成功包装慢病毒后感染鼻咽癌5-8F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ET-1干扰效率。利用MTT、细胞周期检测、平板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Boyden小室以及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改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应基因表达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细胞相比,鼻咽癌细胞5-8F感染慢病毒sh RNAET-1后ET-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MTT实验结果显示,在抑制ET-1表达后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下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显示干扰ET-1表达,G1细胞数明显增多。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干扰ET-1表达,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显著下降。皮下裸鼠成瘤实验结果同样显示,ET-1表达抑制后癌细胞成瘤能力显著下降。Transwell和Boyden小室结果表明,ET-1表达沉默后可显著降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检测ET-1沉默后EMT相关分子的表达改变,结果显示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和CK18表达增高,而间质标志物Vimentin和N-cadherin表达降低。结论 ET-1在鼻咽癌中可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基因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鼻咽癌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层意蕴 被引量:37
2
作者 林少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2-68,110,共8页
人类的服饰,是人类文化最早的物化形式之一,它既以特定的物质形态为前提条件,又体现着精神文化的深厚意蕴。中国服饰文化,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物质文化创造,同时也凝结和渗透了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深刻精髓,即“天人合一”的哲... 人类的服饰,是人类文化最早的物化形式之一,它既以特定的物质形态为前提条件,又体现着精神文化的深厚意蕴。中国服饰文化,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物质文化创造,同时也凝结和渗透了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深刻精髓,即“天人合一”的哲学美学观念。这种观念在中国服饰文化的起源中初露端倪,质料与色彩上刻意追求,形制观念上严格限定,从而使中国服饰成为了政治伦理观念的承载符号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具象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服饰文化 服饰色彩 “天人合一”观念 中国文化 服饰制度 阴阳五行学说 政治制度 社会角色 “天” 大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的影像与影像的城市——美籍华裔学者张英进教授访谈 被引量:5
3
作者 林少雄 张英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6-81,共6页
关键词 城市电影 美籍华裔学者 张英 中国 城市题材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外伤伴大血管损伤的救治 被引量:1
4
作者 林少雄 林心强 +6 位作者 沈雄 秦杰升 林庆海 王杰峰 吴静 张文锐 王挥戈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31-1032,共2页
颈部外伤(锐器伤)为耳鼻咽喉科急症,其中,伴有大血管损伤者常十分危急,并可危及生命,病死率高。临床证据表明,伴有大血管损伤的患者,越早手术处理,抢救成功率越高。
关键词 大血管损伤 颈部外伤 外伤病 锐器伤 临床证据 老年吸入性肺炎 颅脑外伤后遗症 社区获得性肺炎 失血性休克 血液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合一:中国祭祀礼仪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9
5
作者 林少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4-58,共5页
天人合一:中国祭祀礼仪的文化意蕴林少雄原始社会的先民,因对自然现象的不可理解,力图以自己的能力所及去讨好和取悦各种神灵,以便求得其祈福或护佑。这种行为被不断地重视化、固定化和规范化,便形成了一定的仪式。后来随着人们思... 天人合一:中国祭祀礼仪的文化意蕴林少雄原始社会的先民,因对自然现象的不可理解,力图以自己的能力所及去讨好和取悦各种神灵,以便求得其祈福或护佑。这种行为被不断地重视化、固定化和规范化,便形成了一定的仪式。后来随着人们思维的发展和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拓展,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思想 祭祀礼仪 中国文化 自然宇宙 崇父意识 祭祖礼仪 “天” 泰山 社会人生 群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物馆的功能与艺术的观念 被引量:7
6
作者 林少雄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0-184,79,共6页
随着博物馆的诞生及其功能的变化,艺术的含义及理念不断发生着变化。艺术展示空间功能出现"位移",艺术作品被剥离"上下文"而"集装箱式"呈现,对艺术品重新组合与排列,并不断建构与改变着城市景观,这种现... 随着博物馆的诞生及其功能的变化,艺术的含义及理念不断发生着变化。艺术展示空间功能出现"位移",艺术作品被剥离"上下文"而"集装箱式"呈现,对艺术品重新组合与排列,并不断建构与改变着城市景观,这种现象必然带来人们对艺术作品接受与观赏方式的变化,观众与日常生活空间疏离,常常以对转换媒介形式的观看代替对实物的接受,可重复性反复观看与比较,观众被博物馆叙事逻辑所支配。所有这一切,都在不断重构着时代的文化版图与博物馆自身的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作品 博物馆 公共艺术 艺术功能 会展 设计 视觉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实影片相关概念辨析及影响“纪实”的几个要素 被引量:7
7
作者 林少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21-226,共6页
在影视艺术研究领域,学界对纪实影片的研究向来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一些基本概念的混乱。本文试图通过对纪实影片与纪录片、电影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等概念的辨析以及影响"纪实"的几大要素的分析,对纪实影片的特性进行较为深入... 在影视艺术研究领域,学界对纪实影片的研究向来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一些基本概念的混乱。本文试图通过对纪实影片与纪录片、电影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等概念的辨析以及影响"纪实"的几大要素的分析,对纪实影片的特性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影片 纪录片 真实性 电影 电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像时代:命名及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林少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18,共5页
如果从人类文化传播载体形式的特征来看,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主要可分为图画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及视像时代四个阶段。在视像时代,个人文化规范的传承、社会组织形态的构建、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以至于文化创造的具象表现、文明发... 如果从人类文化传播载体形式的特征来看,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主要可分为图画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及视像时代四个阶段。在视像时代,个人文化规范的传承、社会组织形态的构建、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以至于文化创造的具象表现、文明发展的外在表征,都莫不以视像为其重要的传播手段与存在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像时代 电影 电视 文化 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 被引量:9
9
作者 林少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2期36-41,共6页
运用梳理关键词的方法,对20世纪后20年中国电影两大导演群体的艺术创作进行文化学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第五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 文化策略 视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侯孝贤的“反骨”:从《刺客聂隐娘》看其电影的东方美学意蕴 被引量:6
10
作者 林少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46,共12页
侯孝贤的电影,始终在以"反电影"的方式进行自己独特的生活观察、生命思考与影像呈现。具体表现为反动为静、反言如默、反虚入实、反西归中、反武以文,从而形成了其影片"无导演的导演"、演员"无表演的表演"... 侯孝贤的电影,始终在以"反电影"的方式进行自己独特的生活观察、生命思考与影像呈现。具体表现为反动为静、反言如默、反虚入实、反西归中、反武以文,从而形成了其影片"无导演的导演"、演员"无表演的表演"、关注"前因后果无情节"的特征。这一独特风格及影像叙事语法的形成,既与导演的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审美趣味密切相关,又与导演对电影艺术本质的体认有关,更与导演所处的华夏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及东方文化对人生的洞察理解有关。正因如此,侯孝贤电影以其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人文关怀与浓郁东方美学意蕴的影像表述,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作者电影 侯孝贤 《刺客聂隐娘》 东方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生态建构 被引量:5
11
作者 林少雄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28,共5页
随着新一轮改革的启动,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组织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此情形下,城市的发展与文化生态的建构就成为城市发展内涵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与这个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软的指标,应与一座城市的... 随着新一轮改革的启动,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组织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此情形下,城市的发展与文化生态的建构就成为城市发展内涵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与这个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软的指标,应与一座城市的经济、军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的最高表征是精神,任何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禀赋与文化气质,也有自己的文化生态。城市文化生态建设,将会使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充实,更加系统完善。一座城市的发展,最终以其文化生态的建设及其繁盛为重要标志。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构建,所以从生命系统论的角度理解,城市是有其自身生长的功能、规律与发展阶段的生命体,对内而言,它应该是一个自足、自生而又充满活力,具有造血功能的生命系统;对外而言,它又是开放、包容、有机的完整系统。因此城市文化生态的建构可以从纵向、横向、活态和模态等四个坐标中寻求自身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城市 文化 城市发展 城市文化生态 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中国文化艺术的底色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少雄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153-161,共9页
在华夏文明与文化中,自古存在着以"青"为核心的字义集群。这与华夏上古时期先民们的生存环境及其对自然界植物矿物的观察命名与加工应用密切相关。"青"最初指一种植物色彩、形貌及从其中提取的颜料。运用于艺术,从... 在华夏文明与文化中,自古存在着以"青"为核心的字义集群。这与华夏上古时期先民们的生存环境及其对自然界植物矿物的观察命名与加工应用密切相关。"青"最初指一种植物色彩、形貌及从其中提取的颜料。运用于艺术,从史前的陶器时代直至明清的各门类艺术,在思想观念上与儒、道、释诸家学说相融合与衍化,并渗透于华夏民族的个体心理与民族性格,在传播方面辐射东西方文明体系。"青"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对自然与社会的一种指称与命名、认知与表达、创造与传播的独特现象,它不仅成为独具特色的华夏文化表征,同时真正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底色。其不仅对中国艺术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更对世界文明的交通融合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 中国文化 水墨画 青花瓷 艺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电影的发明看其艺术与产业属性——以卢米埃尔兄弟和爱迪生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少雄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65,共5页
关于电影的艺术与产业特质,以及它到底是一门审美化的新兴艺术,还是商业化的产业运作,学界向来争议颇大。通过对卢米埃尔与爱迪生发明电影之初所采取的运作策略、技术创新、市场操作与文化观念的比较,可进一步探讨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产... 关于电影的艺术与产业特质,以及它到底是一门审美化的新兴艺术,还是商业化的产业运作,学界向来争议颇大。通过对卢米埃尔与爱迪生发明电影之初所采取的运作策略、技术创新、市场操作与文化观念的比较,可进一步探讨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产业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纪录片 纪实影片 卢米埃尔 爱迪生 艺术性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仰观俯察的自然意识与俯仰自得的宇宙视角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少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4期62-64,共3页
魏晋时代审美意识的发生与审美文化的形成,其重要的标志之一,便是人们传统的观念,由此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的社会伦理,转向了道家所倡导的自然宇宙,这种转型的认知标识,便是仰观俯察、俯仰自得的心态以及“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号召,... 魏晋时代审美意识的发生与审美文化的形成,其重要的标志之一,便是人们传统的观念,由此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的社会伦理,转向了道家所倡导的自然宇宙,这种转型的认知标识,便是仰观俯察、俯仰自得的心态以及“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号召,其深层意蕴则是人与自然的协和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艺术 社会化理 自然 宇宙 审美文化 魏晋风度 自然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审美创新——以日本丰岛美术馆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林少雄 《美育学刊》 2017年第1期74-79,共6页
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观念形态、空间营构与观众感受三方面。这种变化以日本濑户内海丰岛美术馆为例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其一,在美术馆营构过程中,艺术、建筑、自然被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来考量;其二,通过"空... 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观念形态、空间营构与观众感受三方面。这种变化以日本濑户内海丰岛美术馆为例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其一,在美术馆营构过程中,艺术、建筑、自然被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来考量;其二,通过"空"空间的营构,将传统建筑空间的内空间、外空间、灰空间融为有机一体;其三,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早在展示空间营构之前,展示内容就已决定了展示空间的外在形貌及其内在功能,观众对空间及其作品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上的感受,都被纳入到了设计前的考虑之中。丰岛美术馆的设计表明了当代艺术博物馆设计与展示的全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美术馆 艺术馆 空间 艺术 丰岛美术馆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形象的视觉呈现与传播策略:以中国国家形象片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少雄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0-82,22,共4页
国家形象的塑造,固然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如政治、经济、军事等)与"软实力"(如文化艺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有着密切关系,更与其作为重要的视觉呈现与传播的国家形象片的拍摄与传播密切相关。国家形象片作为... 国家形象的塑造,固然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如政治、经济、军事等)与"软实力"(如文化艺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有着密切关系,更与其作为重要的视觉呈现与传播的国家形象片的拍摄与传播密切相关。国家形象片作为一个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几乎成为当下各国塑造国家形象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与策略。本文试图以中国国家形象片为例,着重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实践上的视觉呈现规律与传播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为当下国家形象塑造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片 电影艺术 视觉呈现 传播策略 电视广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少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47,共5页
创客运动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其乐趣所在,以创意孵化、技术实践、产品研发为其介入或促进社会、参与或抗拒政治的行为。创客运动及创意文化与传统文化有密切关联。创客运动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转换性传承,个性化呈现,生活化落... 创客运动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其乐趣所在,以创意孵化、技术实践、产品研发为其介入或促进社会、参与或抗拒政治的行为。创客运动及创意文化与传统文化有密切关联。创客运动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转换性传承,个性化呈现,生活化落实及雅致化提升。由此,工匠意识与精神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获得了重新定位。事实上,创客运动不仅为中国艺术与文化形态的全新转化提供思考及实践,还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恰适载体及呈现形式提供了一种时代的可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 创意产业 创客运动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上海世博会中的运用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启示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少雄 《科学发展》 CAS 2011年第4期66-74,共9页
2010上海世博会以其独特的理念、新颖的形式成为全世界的视觉盛宴,其中各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合理运用成为主要特点。本文针对上海世博会展馆对中国文化艺术元素的运用进行梳理,并寻找出规律,进而对其传播效果进行分析,以期对上海城市... 2010上海世博会以其独特的理念、新颖的形式成为全世界的视觉盛宴,其中各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合理运用成为主要特点。本文针对上海世博会展馆对中国文化艺术元素的运用进行梳理,并寻找出规律,进而对其传播效果进行分析,以期对上海城市文化研究、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以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并对弘扬世博精神、传播城市文化、发展先进理念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 传统文化元素 文化创意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形象的视觉呈现与传播策略:以国家形象片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少雄 《科学发展》 CAS 2012年第7期105-108,104,共5页
国家形象的塑造,固然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如政治、经济、军事等)与"软实力"(如文化艺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有着密切关系,更与其作为重要的视觉呈现与传播的国家形象片的拍摄与传播密切相关。国家形象片作为... 国家形象的塑造,固然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如政治、经济、军事等)与"软实力"(如文化艺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有着密切关系,更与其作为重要的视觉呈现与传播的国家形象片的拍摄与传播密切相关。国家形象片作为一个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几乎成为当下各国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与策略。以中国国家形象片为例,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实践上的视觉呈现规律与传播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为当下国家形象塑造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片 视觉呈现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内涵建设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少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6-81,共6页
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应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具有国际化大都市的规模、地位及功能,空间上具有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时间上具有与国际都市同步律动的功能;在国际视野与全球坐标上享有国际化的声誉;其二,必须以文化的繁盛为其主... 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应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具有国际化大都市的规模、地位及功能,空间上具有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时间上具有与国际都市同步律动的功能;在国际视野与全球坐标上享有国际化的声誉;其二,必须以文化的繁盛为其主要标志。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有赖于都市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有赖于市民文化意识的觉醒与文化观念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文化大都市 都市文化 内涵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