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角膜保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林宝涛 姚晓明 黎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1387-1389,共3页
尽管角膜保存技术已取得很大的进步,但目前角膜保存过程中,仍可见到许多并发症的报告:如植片永久性上皮缺失、微生物感染和植片原发性衰竭等。因此,角膜保存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本文在复习目前常用的各种角膜保存方法的同时,对保... 尽管角膜保存技术已取得很大的进步,但目前角膜保存过程中,仍可见到许多并发症的报告:如植片永久性上皮缺失、微生物感染和植片原发性衰竭等。因此,角膜保存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本文在复习目前常用的各种角膜保存方法的同时,对保护角膜内皮、上皮、角膜缘干细胞和预防感染等影响未来保存方法的研究作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保存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可疑房角关闭和房角关闭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8
2
作者 曾琨 冯其高 +3 位作者 林宝涛 彭云 郭慧 潘裕锦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1606-1608,共3页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AC)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特点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2-01/12诊断为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PACS和PAC及PACG患者共86...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AC)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特点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2-01/12诊断为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PACS和PAC及PACG患者共86例86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术前术后记录视力、眼压、房角、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视野及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术中发现19眼(22%)晶状体悬韧带不同程度松弛。84眼(98%)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0.1者7眼(8%),0.1~0.5者32眼(37%),0.6~1.0者47眼(55%)。83眼(97%)随访期结束时不用药情况下眼压均在10~15mmHg之间。术后前房均加深,房角不同程度开放。结论: 悬韧带松弛在PACS,PAC,PACG中较为常见。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可有助于控制PAC及PACG患者的眼压,不同程度开放PAC及PACG房角、加深前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术 房角关闭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孢素A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蚕食性角膜溃疡的疗效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桐 祝天辉 林宝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6-289,共4页
目的:研究环孢素A联合糖皮质激素对蚕食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05/2018-05在我院就诊的蚕食性角膜溃疡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联合组和糖皮质激素组,各100例。糖皮质激素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联合组在糖皮质... 目的:研究环孢素A联合糖皮质激素对蚕食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05/2018-05在我院就诊的蚕食性角膜溃疡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联合组和糖皮质激素组,各100例。糖皮质激素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联合组在糖皮质激素组的基础上给予环孢素A治疗。检测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评估生存质量,检查临床症状,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CRP、IL-6水平低于治疗前,生存质量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治疗后CRP、IL-6水平低于糖皮质激素组治疗后,生存质量高于糖皮质激素组治疗后(P<0.05)。联合组结膜充血消退时间、眼痛消失时间、溃疡愈合时间低于糖皮质激素组(P<0.05)。联合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糖皮质激素组,复发率低于糖皮质激素组(P<0.05)。结论:环孢素A联合激素治疗蚕食性角膜溃疡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素A 糖皮质激素 蚕食性角膜溃疡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睑缘深部清洁联合强脉冲光治疗蠕形螨睑缘炎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苏梅 苏静静 +2 位作者 程丹 林宝涛 郭萍 《精准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72-175,共4页
目的探讨睑缘深部清洁联合强脉冲光(IPL)对蠕形螨睑缘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确诊为蠕形螨睑缘炎的患者60例(120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睑缘深部清洁组(A组,60眼)及联合IPL组(B组,6... 目的探讨睑缘深部清洁联合强脉冲光(IPL)对蠕形螨睑缘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确诊为蠕形螨睑缘炎的患者60例(120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睑缘深部清洁组(A组,60眼)及联合IPL组(B组,60眼)。比较每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睑缘炎症评分、睑板腺开口评分、睑板腺分泌物评分、睑板腺缺失评分及睑缘蠕形螨计数等指标及其治疗前后差值。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OSDI评分、睑缘炎症评分、睑板腺开口评分、睑板腺分泌物评分和蠕形螨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6.880~15.959,P<0.05),而睑板腺缺失程度评分较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OSDI评分、睑缘炎症评分、睑板腺开口评分、睑板腺分泌物评分和蠕形螨计数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2.047~5.685,P<0.05),睑板腺缺失程度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睑缘深部清洁联合IPL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眼部不适感,改善睑板腺分泌状况,减少睑缘蠕形螨数量,从而有效治疗蠕形螨睑缘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炎 螨感染 强脉冲光疗法 睑板腺功能障碍 灌洗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障眼明片联合人工泪液治疗视疲劳临床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林宝涛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23年第1期53-54,72,共3页
目的 评价障眼明片联合人工泪液治疗视疲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0例视疲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泪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障眼明片。比较2... 目的 评价障眼明片联合人工泪液治疗视疲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0例视疲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泪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障眼明片。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视疲劳症状评分、泪河高度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BUT)变化。结果 治疗8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治疗4周及8周后,2组视疲劳症状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8周后的视疲劳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BUT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而观察组BUT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2组泪河高度均显著增加(P<0.05),且观察组治疗4周和8周后的泪河高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障眼明片联合人工泪液治疗视疲劳能够显著增加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和泪河高度,改善视疲劳症状,且效果明显优于单用人工泪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障眼明片 视疲劳 人工泪液 联合治疗 视疲劳症状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ⅢA型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患者角膜前弹力层神经侵噬现象的自身对照研究
6
作者 张醇 程灿 +6 位作者 应方微 吕洁璇 林宝涛 于莉 郭萍 聂丹瑶 黎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95-1298,共4页
目的: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研究分析ⅢA型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LCD)患者的角膜神经侵噬现象,对10a连续观察图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后进行自身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7-09/2018-12确诊的ⅢA型LCD患者10例13眼,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对患... 目的: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研究分析ⅢA型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LCD)患者的角膜神经侵噬现象,对10a连续观察图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后进行自身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7-09/2018-12确诊的ⅢA型LCD患者10例13眼,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对患者的角膜进行连续的扫描检测,观察分析其前弹力层神经的检查情况。结果: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ⅢA型LCD患者的正常角膜基质神经(0级神经)逐渐减少,Ⅰ级~Ⅴ级受累神经(淀粉样物包裹的神经纤维)逐渐增多,提示ⅢA型LCD患者角膜前弹力层神经侵噬情况(淀粉样沉积物)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的。结论:ⅢA型LCD患者角膜前弹力层神经存在着嗜神经现象,随着病变的加重而逐渐加重,该病变能从侧面解释该型LCD复发性上皮损害的情况。利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对ⅢA型LCD患者进行连续的观察,能够很好地了解该病变的发展情况,解释其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A型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 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 角膜神经侵噬现象 嗜神经现象 前弹力层 自身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体中的真菌孢子和培养真菌孢子的共焦显微镜对照研究
7
作者 张醇 程灿 +6 位作者 应方微 吕洁璇 林宝涛 于莉 严宗辉 聂丹瑶 黎明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6期543-547,共5页
目的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对真菌孢子致病的真菌性角膜溃疡及培养菌落进行观察,比较并总结其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11例(11只眼)角膜溃疡经取溃疡灶取材培养、菌种鉴定确诊为孢子致病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采用激光角膜共焦... 目的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对真菌孢子致病的真菌性角膜溃疡及培养菌落进行观察,比较并总结其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11例(11只眼)角膜溃疡经取溃疡灶取材培养、菌种鉴定确诊为孢子致病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采用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分别观察角膜溃疡灶中的真菌孢子形态和培养菌落涂片的真菌孢子形态,研究二者孢子图像的相似性,为早期诊断单纯孢子致病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打下研究基础。结果溃疡灶中的活体孢子与实验室培养出的真菌菌落涂片的孢子,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图像上,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孢子致病的真菌性角膜溃疡,其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到的活体孢子图像与培养孢子的图像特点基本吻合。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在孢子致病的真菌性角膜溃疡诊断方面上,是对角膜刮片培养、实验室检查的有力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角膜溃疡 孢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顽固性睑缘炎患者眼睑蠕形螨感染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林宝涛 郭萍 +1 位作者 邹仲良 潘裕锦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年第8期918-920,共3页
目的了解顽固性睑缘炎患者眼睑人体蠕形螨感染情况,为睑缘炎患者的诊治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门诊确诊为顽固性睑缘炎患者44例作为试验组,无睑缘炎但以眼痒、异物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了解顽固性睑缘炎患者眼睑人体蠕形螨感染情况,为睑缘炎患者的诊治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门诊确诊为顽固性睑缘炎患者44例作为试验组,无睑缘炎但以眼痒、异物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通过裂隙灯下睫毛根部形态观察及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了解眼睑蠕形螨感染情况。结果蠕形螨性睑缘炎患者睫毛根部多有圆柱状鳞屑或袖套状鳞屑,非睑缘炎患者鳞屑常呈片状。共聚焦显微镜下,睑缘炎患者蠕形螨感染率为93.1%(41/44),显著高于对照组29.7%(11/37)。结论顽固性睑缘炎患者眼睑蠕形螨感染率较高,眼科医生在作顽同性睑缘炎诊治时,可以通过睫毛形态观察结合眼睑蠕形螨检查确诊蠕形螨感染,必要时予以抑菌联合抗螨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睑缘炎 蠕形螨 感染率
原文传递
不剥除后弹力膜内皮移植术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大泡性角膜病变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林宝涛 郭萍 +1 位作者 姚晓明 黎明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评价不剥除后弹力膜的内皮移植术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7例(7只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施行不剥除后弹力膜的内皮移植术,随访... 目的评价不剥除后弹力膜的内皮移植术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7例(7只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施行不剥除后弹力膜的内皮移植术,随访6~12个月,平均8.1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变化、内皮密度数及植片与植床愈合情况。结果术后眼红痛、异物感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范围0.05-0.5,术后6个月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168±525)cells/mm^2,发生植片移位2例,经手术复位后恢复良好,其中1例因植片移位接触房角引起继发性青光眼。随访12个月,7例植片保持透明,未发生排斥反应、未见人工晶状体脱位。结论不剥除后弹力膜的内皮移植术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效果良好,但远期疗效尚需继续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移植术 人工晶状体眼 大泡性角膜病变
原文传递
结膜切除术联合结膜下羊膜移植治疗结膜松弛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宝涛 郭萍 黎明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8期825-828,共4页
目的观察结膜切除术联合结膜下羊膜移植治疗结膜松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12例(15只眼)结膜松弛症患者,行结膜切除术联合结膜下羊膜移植术,观察术后结膜松驰、溢泪等症状改变,同时行... 目的观察结膜切除术联合结膜下羊膜移植治疗结膜松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12例(15只眼)结膜松弛症患者,行结膜切除术联合结膜下羊膜移植术,观察术后结膜松驰、溢泪等症状改变,同时行眼前节OCT检查,观察结膜厚度变化。结果9例(12只眼)患者,术后半年,术眼结膜松驰完全消失,裂隙灯检查看不到结膜褶皱,无泪液的流向障碍,结膜穹隆部加深,溢泪症状明显好转。眼前节OCT显示球结膜厚度增厚,结膜下未见空隙。3例(3只眼)患者异物感加重,裂隙灯下可见到颞侧结膜松驰、皱褶。论结结膜切除术联合结膜下羊膜移植术能有效改善结膜松驰患者症状,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切除术 羊膜移植术 结膜松驰症
原文传递
ICL-晶状体间距和虹膜张力对ICL术后并发白内障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于莉 黎明 +4 位作者 彭云 林宝涛 贺温玲 曾爱能 姚晓明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4-687,共4页
目的研究ICL(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晶状体的距离以及虹膜张力在ICL并发白内障中的意义。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6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患者,采用眼前段全景OCT观察并发白内障患者ICL在后房的位置变... 目的研究ICL(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晶状体的距离以及虹膜张力在ICL并发白内障中的意义。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6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患者,采用眼前段全景OCT观察并发白内障患者ICL在后房的位置变化,并采用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与无并发白内障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瞳孔散大后,ICL并发白内障患者的ICL周边部距晶状体前表面最小间距(D3值)为(77.75±8.70)μm,变化范围69.05~86.45μm;ICL合并正常晶状体患者的D3值为(145.68±28.88)μm,变化范围116.8-174.56μm,二者进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L并发白内障患者D2-D1值(虹膜张力差)为(321±21.31)μm,变化范围299.69-342.31μm;ICL术后透明晶状体患者的D2-D1值为(286.32±60.46)μm,变化范围225.86-346.78μm,P=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L周边部距晶状体前表面的最小间距(D3值)和虹膜张力差(D2-D1值)在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D3值大于116.8μm是相对安全的间距,发生并发性白内障的几率较小;当D3小于86.45μm和D2-D1值大于299.69μm时,并发性白内障的几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L 并发性白内障 虹膜张力 眼前节OCT
原文传递
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10年致病菌变迁 被引量:8
12
作者 黎明 姚晓明 +5 位作者 周青 聂丹瑶 于莉 林宝涛 诸凤娇 曹端荣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7-291,共5页
对1998~2007年临床确诊的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致病菌10年的变迁,为临床治疗、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325例(466只眼)经临床诊断为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儿的结膜囊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 对1998~2007年临床确诊的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致病菌10年的变迁,为临床治疗、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325例(466只眼)经临床诊断为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儿的结膜囊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同时对培养阳性的菌株进行鉴定分析。结果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细菌平均检出率为80%。不同年分的细菌检出率变化无明显差异(x2=0.83,P〉0.05)。10年来,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致病菌中革兰阳性细菌有逐渐减少、革兰阴性细菌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革兰阳性细菌中,条件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所占的百分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所占的百分比则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在革兰阴性菌中,淋球菌为主要致病菌。10年来,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和淋球菌在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致病菌中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对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儿的结膜囊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既助于提高临床治疗,又可防止临床滥用抗生素、造成耐药菌株的增加。对于严重的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早期可慎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滴眼液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细菌性 结膜炎 细菌培养
原文传递
曲霉菌在活体角膜溃疡和培养菌落中的共焦显微镜比较 被引量:9
13
作者 姚晓明 黎明 +5 位作者 聂丹瑶 于莉 刘珂 曹端荣 林宝涛 诸凤娇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54-957,共4页
目的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对活体曲霉菌性角膜溃疡及培养菌落进行观察,比较并总结其特点。方法34例(34只眼)角膜溃疡刮片、培养确诊曲霉菌属患者的角膜溃疡灶和培养菌落涂片进行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研究其图像特点,并进行对... 目的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对活体曲霉菌性角膜溃疡及培养菌落进行观察,比较并总结其特点。方法34例(34只眼)角膜溃疡刮片、培养确诊曲霉菌属患者的角膜溃疡灶和培养菌落涂片进行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研究其图像特点,并进行对比。结果活体曲霉菌性角膜溃疡灶中的菌丝、孢子和培养涂片的曲霉菌菌丝、孢子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上的图像基本一致。结论角膜激光显微镜检查活体曲霉菌性角膜溃疡的菌丝、孢子与涂片培养的效果基本一致,在曲霉菌性角膜溃疡的研究和临床诊断方面是十分有用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共焦显微镜 曲霉菌 角膜溃疡
原文传递
人纤维蛋白胶对翼状胬肉手术结膜瓣植片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姚晓明 彭云 +2 位作者 谭美华 林宝涛 黎明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30-1533,共4页
目的研究人纤维蛋白胶对翼状胬肉术后结膜瓣的影响。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40例翼状胬肉患者实施翼状胬肉切除术+结膜瓣移植术,A组患者(20例)术中应用人纤维蛋白胶粘合移植结膜瓣,... 目的研究人纤维蛋白胶对翼状胬肉术后结膜瓣的影响。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40例翼状胬肉患者实施翼状胬肉切除术+结膜瓣移植术,A组患者(20例)术中应用人纤维蛋白胶粘合移植结膜瓣,B组患者(20例)直接缝合结膜瓣,术后7d拆线后采用眼前段OCT(AS—OCT)直接观察结膜瓣植片并测量结膜瓣厚度,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A组(应用人纤维蛋白胶组)患者结膜瓣的平均厚度为(437.80±38.70)μm,结膜瓣下出血率为5%;B组(单纯缝合组)患者结膜瓣的平均厚度为(631.95±44.97)μm,结膜瓣下出血率为5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翼状胬肉术中采用纤维蛋白胶部分替代缝线,固定自体移植的球结膜瓣,能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结膜瓣出血、水肿的程度。AS—OCT能直接测量术后结膜瓣的厚度,从而间接了解结膜瓣水肿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人纤维蛋白胶 眼前段OCT 结膜瓣
原文传递
Chandler综合征的共焦显微镜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耘 成洪波 +4 位作者 黎明 曹玉丽 席文群 刘华英 林宝涛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61-1066,共6页
目的应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Chandler综合征患者活体角膜各层组织的形态特点。方法对21例(21只眼)的Chandler综合征患者,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其活体角膜的各层结构,总结其图像特点。结果共焦显微镜下Chandler综合征患者... 目的应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Chandler综合征患者活体角膜各层组织的形态特点。方法对21例(21只眼)的Chandler综合征患者,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其活体角膜的各层结构,总结其图像特点。结果共焦显微镜下Chandler综合征患者角膜有如下特点:(1)角膜上皮细胞及角膜基质细胞在共焦显微镜下可有不同程度的水肿。(2)角膜营养不良是Chandler综合征患者的特征性改变之一,在共焦显微镜下角膜内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疣锥状突起,病变的内皮细胞彻底丧失六边形结构,细胞变圆、变大,在中高反光的细胞体外有一圈由于细胞突起引起的暗反光圈结构,严重的患者可以形成山脊状隆起。(3)部分患者的虹膜在共焦显微镜下可出现粗细不同的支架状结构,这些虹膜支架结构在共焦显微镜下呈中一高度反光,部分呈树枝状排列,部分呈树干状排列,其周围可散在大小不同的色素颗粒附着。结论共焦显微镜在临床诊断Chandler综合征中有重要作用,角膜营养不良是Chandler综合征患者的特征性改变之一,在共焦显微镜下角膜内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疣锥状突起,这种内皮细胞是Chandler综合征与其他类型ICE综合征鉴别的特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焦显微镜 Chandler综合征 ICE综合征 角膜
原文传递
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眼内炎伴前房积脓诊断中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黎明 姚晓明 +3 位作者 聂丹瑶 林宝涛 侯飞 曹端荣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5-309,共5页
目的对真菌性眼内炎伴前房积脓的患者,采用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进行观察研究,并归纳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1例(11只眼)真菌性眼内炎伴前房积脓的患者,其无明显角膜溃疡,角膜结构基本完整,早期进行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 目的对真菌性眼内炎伴前房积脓的患者,采用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进行观察研究,并归纳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1例(11只眼)真菌性眼内炎伴前房积脓的患者,其无明显角膜溃疡,角膜结构基本完整,早期进行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研究其图象特点。结果文中真菌性眼内炎合并前房积脓的患者,采用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能早期在角膜内皮面发现不同程度的真菌菌丝浸润。结论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可以无创的检查角膜各层,特别是角膜内皮面的细胞级结构,对于真菌性眼内炎伴前房积脓的患者,能够早期无创的检查角膜内皮面,比传统的侵入性检查能更早发现角膜内皮面的真菌菌丝,有利早期对该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 真菌性 眼内炎 前房积脓
原文传递
软性角膜接触镜在共焦显微镜下的表现 被引量:3
17
作者 黎明 姚晓明 +2 位作者 林宝涛 于莉 聂丹瑶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7-330,共4页
目的研究软性角膜接触镜在共焦显微镜下的图像特点。方法采用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分别观察佩戴的软性角膜接触镜的中央部和周边部,分析研究其图像特点。结果通过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到了角膜前的角膜接触镜图像,检出率是100%。软... 目的研究软性角膜接触镜在共焦显微镜下的图像特点。方法采用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分别观察佩戴的软性角膜接触镜的中央部和周边部,分析研究其图像特点。结果通过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到了角膜前的角膜接触镜图像,检出率是100%。软性角膜接触镜中央部在共焦显微镜下为波纹状的反光结构,每道波弧由一道中到高反光结构和一道低反光结构构成,弧形排列,逐步扩大,无细胞结构;该波弧以软性角膜接触镜光学部的中心为圆心,一圈一圈逐步扩大,呈同心圆状排列。在白色波弧中央可见点状的暗反光结构,这是软性角膜接触镜的材质在共焦显微镜下的表现。周边部在共焦显微镜下的波弧未成同心圆状排列,波弧排列可以比较紊乱,在共焦显微镜下可以显示波弧从三个或多个不同方向汇集。在佩戴的软性角膜接触镜上发现有杂质附着,检出率是70.6%;软性角膜接触镜上划痕的检出率是47.1%。结论共焦显微镜能直接用高倍数检查佩戴的软性角膜接触镜,使对角膜接触镜的研究进入了活体时代和微米水平,同时为指导临床合理配戴角膜接触镜提供客观依据。在佩戴角膜接触镜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即使肉眼观察到角膜接触镜上没有杂质时,也不能掉以轻心。软性角膜接触镜上的细小划痕对角膜有潜在损伤的作用,提示我们佩戴的角膜接触镜要及时更换,以避免角膜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焦显微镜 角膜接触镜 软性
原文传递
共聚焦显微镜下真菌菌丝鉴别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黎明 姚晓明 +2 位作者 曹端荣 聂丹瑶 林宝涛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20-1424,共5页
目的采用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进行观察,对共聚焦显微镜下的真菌菌丝与其他组织结构进行鉴别。方法对122例(122只眼)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进行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其共聚焦显微镜图像进行研究总结,对类... 目的采用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进行观察,对共聚焦显微镜下的真菌菌丝与其他组织结构进行鉴别。方法对122例(122只眼)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进行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其共聚焦显微镜图像进行研究总结,对类似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及鉴别。结果共聚焦显微镜下真菌菌丝需与角膜内的六类结构(神经纤维、角膜前弹力层崩解后形成的网状结构、新生血管、角膜缝线、树突状细胞、药物结晶结构)进行鉴别,角膜类的六类结构各有其特征。结论在熟悉角膜各层正常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真菌菌丝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理解真菌菌丝与周围组织细胞的关系,将真菌茵丝与角膜内的六种结构进行鉴别,并不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菌丝 共聚焦显微镜 鉴别 真菌性角膜溃疡
原文传递
蚕蚀性角膜溃疡发生隐匿性穿孔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黎明 姚晓明 +2 位作者 彭云 林宝涛 曾爱能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57-859,共3页
目的采用眼前节全景OCT研究蚕蚀性角膜溃疡发生隐匿性穿孔的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眼前段全景OCT观察蚕蚀性角膜溃疡,发现溃疡灶内口角膜组织缺损则定为隐匿性穿孔,并测量穿孔内径。结果眼前节全景OCT发现蚕蚀性角膜溃... 目的采用眼前节全景OCT研究蚕蚀性角膜溃疡发生隐匿性穿孔的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眼前段全景OCT观察蚕蚀性角膜溃疡,发现溃疡灶内口角膜组织缺损则定为隐匿性穿孔,并测量穿孔内径。结果眼前节全景OCT发现蚕蚀性角膜溃疡隐匿性穿孔的发生率为8.3%,穿孔内口直径最小为1.8mm,最大为4.5mm,平均为(3.1±0.97)mm。结论对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进行眼前节全景OCT检查,有助于发现隐匿性穿孔的情况,对于评估患者的预后及手术方案的设计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蚀性角膜溃疡 眼前节全景OCT 隐匿性穿孔
原文传递
乳化硅油滴在活体角膜内皮的共焦显微镜表现 被引量:1
20
作者 黎明 姚晓明 +5 位作者 赵铁英 刘身文 秦波 何静 林宝涛 曹端荣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6-318,共3页
目的 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乳化硅油滴在活体角膜内皮面的形态,比较并总结其特点.方法 应用自身对照研究.对近年来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20例(20只眼)临床硅油乳化的患者采用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其角膜,分析研究其图像特点... 目的 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乳化硅油滴在活体角膜内皮面的形态,比较并总结其特点.方法 应用自身对照研究.对近年来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20例(20只眼)临床硅油乳化的患者采用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其角膜,分析研究其图像特点,总结乳化硅油滴在活体角膜内皮的共焦显微镜表现.结果 乳化硅油滴在角膜内皮面有着不同的大小和排列方式,镶嵌于角膜内皮面,并伴有角膜内皮细胞的明显水肿增大,内皮细胞的结构不清,仅有模糊轮廓.结论 采用新型的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乳化硅油滴对角膜内皮细胞的直接损害.该检查是一种对人体无害、可以反复进行,并且连续观察角膜内皮变化的工具,对评估乳化硅油滴对角膜的损害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共焦显微镜 乳化硅油 角膜内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