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dh基因家族序列的牡丹组(Sect.MoutanDC.)种间关系 被引量:38
1
作者 林启冰 周志钦 +2 位作者 赵宣 潘开玉 洪德元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27-632,共6页
测定了牡丹组 7个种 10个野生居群共 10份样品的全部Adh1A、Adh1B和Adh2基因序列。结合前人已报道的牡丹野生种的Adh基因序列 ,以芍药组 (Sect .Paeonia)和北美芍药组 (Sect.Oneapia)的种作外类群 ,用PAUP (4 0b 4a)计算机程序构建了... 测定了牡丹组 7个种 10个野生居群共 10份样品的全部Adh1A、Adh1B和Adh2基因序列。结合前人已报道的牡丹野生种的Adh基因序列 ,以芍药组 (Sect .Paeonia)和北美芍药组 (Sect.Oneapia)的种作外类群 ,用PAUP (4 0b 4a)计算机程序构建了牡丹组全部 8个种的Adh1A、Adh1B和Adh2基因树 (最大简约树和邻接树 ) ,同时进行了Adh1A、Adh1B和Adh2基因序列的合并分析。结果表明 ,牡丹组的 8个种分为两个具有 90 %以上自展值支持的单系分支 ,分别对应Stern (194 6 )根据形态划分的革质花盘亚组 (Subsect .Vaginatae)和肉质花盘亚组 (Subsect.Delavayanae)。在革质花盘亚组内 ,本研究结果支持银屏牡丹 (Paeoniasuffruticosassp .yinpingmudan)和凤丹 (P .ostii)、紫斑牡丹 (P .rockii)和四川牡丹 (P .decomposita)以及矮牡丹 (P .jishanensis)和卵叶牡丹 (P .qiui)各种之间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但有关牡丹复合体 (P .suffruticosacomplex)内各种间更进一步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Adh基因树并结合前人的结果对牡丹组的种间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h基因家族 基因序列 牡丹组 Sect.MoutanDC. 种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属牡丹组(Paeonia sect.Moutan)种间关系的分子证据:GPAT基因的PCR-RFLP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34
2
作者 赵宣 周志钦 +2 位作者 林启冰 潘开玉 洪德元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6-244,共9页
为了探讨芍药属牡丹组Paeoniasect.Moutan的种间关系 ,对采自 1 5个野生居群 ,代表牡丹组全部 8个野生种的 1 5份材料的GPAT基因片段 (外显子 5和 6之间 2kb的内含子 )进行了PCR_RFLP分析 ,并对代表牡丹组全部 8个野生种的 9份材料进行... 为了探讨芍药属牡丹组Paeoniasect.Moutan的种间关系 ,对采自 1 5个野生居群 ,代表牡丹组全部 8个野生种的 1 5份材料的GPAT基因片段 (外显子 5和 6之间 2kb的内含子 )进行了PCR_RFLP分析 ,并对代表牡丹组全部 8个野生种的 9份材料进行了测序。根据 1 2个限制性内切酶的PCR_RFLP数据 ,使用Network 3 .0计算机程序的RM (reduced_median)法建立了牡丹组种间亲缘关系网络树。同时根据 8个种 9份材料的GPAT基因片段序列 ,利用PAUP 4.0计算机程序建立了牡丹组GPAT基因的最大简约(MP)树和邻接 (NJ)树。结果获得了具有很高自展值支持、分辨良好的牡丹组种间关系 (GPAT基因 )树。最重要的是 ,该基因树所显示的牡丹组种间关系与根据形态学证据提出的牡丹组的种间关系基本吻合 ,并得到其他研究证据的支持。根据这一结果 ,对牡丹组的种间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属 牡丹组 野生居群 种间关系 GPAT基因 PCR-RFLP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冷诱导基因SlCMYB1的克隆及其在水稻中异源表达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欣 程治军 +2 位作者 林启冰 王久林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7-594,共8页
从番茄中克隆了一个编码MYB转录因子家族R2R3-MYB亚类基因SlCMYB1。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受低温、高盐、干旱和ABA胁迫诱导表达。洋葱表皮亚细胞定位研究表明,SlCMYB1为核定位蛋白。为深入了解SlCMYB1基因与非... 从番茄中克隆了一个编码MYB转录因子家族R2R3-MYB亚类基因SlCMYB1。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受低温、高盐、干旱和ABA胁迫诱导表达。洋葱表皮亚细胞定位研究表明,SlCMYB1为核定位蛋白。为深入了解SlCMYB1基因与非生物逆境应答的关系,我们构建了SlCMYB1基因过表达载体来转化水稻,获得了16个转基因水稻株系。SlCMYB1在水稻中异源表达能显著提高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苗期抗冷性,增加脯氨酸合成的关键酶基因OsP5CS1,膜转运蛋白基因OsWCOR413等低温胁迫应答基因的表达水平,这暗示着SlCMYB1与OsP5CS1、OsWCOR413基因处于同一低温调控信号转导路径。本研究结果为通过遗传工程操控低温信号通路的方法改良冷敏感植物抗冷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2R3-类型MYB转录因子 SlCMYB1 水稻 抗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基因序列和形态性状的牡丹组种间关系 被引量:20
4
作者 赵宣 周志钦 +2 位作者 林启冰 潘开玉 李名扬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3-572,共10页
牡丹被认为是中国的国花,具有很高的医学、观赏和经济价值。野生牡丹被认为是栽培牡丹的野生祖先,因此弄清牡丹组的种间亲缘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于受到信息量的限制,根据单基因数据或形态数据往往无法对牡丹组的种间关系... 牡丹被认为是中国的国花,具有很高的医学、观赏和经济价值。野生牡丹被认为是栽培牡丹的野生祖先,因此弄清牡丹组的种间亲缘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于受到信息量的限制,根据单基因数据或形态数据往往无法对牡丹组的种间关系得到明确的结果。本研究用12份样品代表野生牡丹组(Paeonia section Moutan DC.,Paeoniaceae)8个种,利用包括核基因(Adh1A、Adh2和GPAT)和叶绿体基因(trnS-trnG和rps16-trnQ)的DNA序列以及形态性状的多套数据来探讨野生牡丹的种间关系。合并分析得到具高支持率的牡丹组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芍药属牡丹组8个野生种分为两个亚组,即肉质花盘亚组subsect.Delavayanae和革质花盘亚组subsect.Vaginatae。肉质花盘亚组包括滇牡丹P.delavayi和大花黄牡丹P.ludlowii;革质花盘亚组包括其余6个种。革质花盘亚组中,四川牡丹P.decomposita ssp.decomposita和紫斑牡丹P.rockiissp.rockii关系密切;卵叶牡丹P.qiui和矮牡丹P.jishanensis关系密切;银屏牡丹P.suffruticosa ssp.yinpingmudan与凤丹P.ostii关系密切,并且后两个分支为姊妹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体基因 形态性状 核基因 芍药属牡丹组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RAPD和SSR分子标记鉴定小金海棠F_1代杂种实生苗的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唐建民 周世良 +2 位作者 成明昊 林启冰 周志钦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2期36-40,共5页
小金海棠(Malusxiaojinensis)具有多种抗逆特性,是苹果属植物中一种珍贵的野生种质资源。由于小金海棠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早期准确、快速、有效地鉴定其F1代杂种实生苗对于研究利用其众多抗逆基因具有重要意义。RAPD技术是现有鉴定果... 小金海棠(Malusxiaojinensis)具有多种抗逆特性,是苹果属植物中一种珍贵的野生种质资源。由于小金海棠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早期准确、快速、有效地鉴定其F1代杂种实生苗对于研究利用其众多抗逆基因具有重要意义。RAPD技术是现有鉴定果树杂种实生苗最为简单、快速和有效的分子标记技术,但RAPD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笔者对小金海棠和山荆子(M.baccata)F1代杂交实生苗79个单株进行了RAPD分析,并用SSR标记对RAPD标记的初步鉴定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结果显示,RAPD标记鉴定出的杂种实生苗有72.2%得到SSR标记的证实。研究的结果还表明,“叠加”和“新带”两种RAPD带型,结合RAPD标记特异位点数可以为小金海棠F1代杂种实生苗提供可靠的鉴定依据。研究为利用RAPD技术早期快速鉴定果树杂种实生苗提供了新的信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佥海棠 F1杂种 鉴定 RAPD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紫罗兰两侧与辐射对称花中两个CYC类完整基因的分离和序列分析(英文)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磊 高秋 +1 位作者 王印政 林启冰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3-361,共9页
在已知GCYC基因部分序列基础上,通过改进的mTAIL-PCR方法克隆非洲紫罗兰Saintpauliaionantha两侧对称栽培种中CYC类基因的5′未知序列,并进而从两侧与辐射对称栽培种中分离得到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中第一组完整基因:SiCYC1A与SiCYC1B... 在已知GCYC基因部分序列基础上,通过改进的mTAIL-PCR方法克隆非洲紫罗兰Saintpauliaionantha两侧对称栽培种中CYC类基因的5′未知序列,并进而从两侧与辐射对称栽培种中分离得到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中第一组完整基因:SiCYC1A与SiCYC1B。对以上基因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SiCYC1A与SiCYC1B序列同源性很高,均含有完整的功能调控区域(即TCPdomain和Rdomain)并与模式植物金鱼草Antirrhinummajus中CYC基因同源。因此,这两个基因应具有正常功能,是功能上互补的冗余基因。令人意外的是在辐射对称花栽培品种中的这两个基因和两侧对称花栽培品种中对应基因的序列完全相同。经过对金鱼草以及相关类群辐射对称花突变体中CYC类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推论在非洲紫罗兰中,SiCYC1A与SiCYC1B基因可能受上游未知的共同调控因子调控,该调控因子的改变是导致栽培品种中花对称性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对改进后的TAIL-PCR(mTAIL-PCR)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详细叙述,并对其技术特征和优势开展了简单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类基因 完整基因 非洲紫罗兰 mTAIL—PCR 调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黄叶突变体ys94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2
7
作者 明鸣 汪颖 +2 位作者 林启冰 王益华 程治军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46,F0002,共7页
水稻突变体ys94,是一个来源于化学诱变的叶色突变体。突变体在三叶期前出现明显的黄叶表型,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下降;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突变体叶片叶绿体数量减少、类囊体片层退化。三叶期后叶色开始转绿。成熟期突变体ys94的分蘖数减... 水稻突变体ys94,是一个来源于化学诱变的叶色突变体。突变体在三叶期前出现明显的黄叶表型,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下降;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突变体叶片叶绿体数量减少、类囊体片层退化。三叶期后叶色开始转绿。成熟期突变体ys94的分蘖数减少,但在结实率和株高等性状上与野生型相比并无明显差异。遗传分析表明,ys94的突变性状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ys94×DJY组合的F_2定位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在第8染色体短臂标记M8-3和M8-24之间,两标记间的物理距离为140kb,此区间包含11个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候选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色突变体 精细定位 黄叶 ys94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