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92例药物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不良反应分析
1
作者 孙坤 林京玉 +3 位作者 谢吉科 唐婧 毛乾泰 艾超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7期881-885,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上报的药物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不良反应报告,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2022年北京市各机构上报的92例QT间期延长的ADR报告,对ADR类型、患者性别和年龄、原... 目的:了解北京市上报的药物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不良反应报告,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2022年北京市各机构上报的92例QT间期延长的ADR报告,对ADR类型、患者性别和年龄、原患疾病和既往不良反应史、涉及药品的药理分类、药品性质、药物剂型、临床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92例QT间期延长的ADR报告中,女性患者51例(占55.43%),男性患者41例(占44.57%);≥65岁患者最多,共41例(占44.57%)。涉及药品100例次,其中以抗感染药物(44例次)、抗精神病药(28例次)、心血管系统用药(10例次)为主;ADR例次数排序居前3位的药品为莫西沙星(32例次)、氨磺必利(15例次)、胺碘酮(7例次);有口服及注射剂型的药品共13种,其中静脉剂型导致的ADR 45例次,口服剂型导致的ADR 13例次。ADR转归方面,痊愈和好转的有79例(占85.87%)。结论:在注射抗感染药物、口服抗精神病药、口服心血管系统用药、有QT间期延长不良反应的药物联合应用时,尤其是老年人、女性、本身存在QT间期延长者,要重点关注患者心电图情况和临床症状体征,必要时采用信息化预警手段,通过优化治疗方案,防止QT间期延长的发生及进展,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QT间期延长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90例碘海醇注射液不良反应数据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林京玉 钟蕾 +1 位作者 邢丽秋 刘东红 《中国药物警戒》 2018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分析碘海醇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数据,了解该药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并整理2003年至2016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到的碘海醇注射液ADR报告,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890例ADR报告... 目的分析碘海醇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数据,了解该药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并整理2003年至2016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到的碘海醇注射液ADR报告,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890例ADR报告纳入分析,ADR报告数量有逐年增高的趋势,ADR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人群,累及系统-器官损害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为主。共有60例严重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肾功能异常、失语症等,其中死亡7例。结论加强碘海醇注射液的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提高严重不良反应的识别和救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海醇注射液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1的基础与临床 被引量:1
3
作者 林京玉 丁日高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白细胞介素(IL)-21主要来源于CD4+T细胞,与IL-2,IL-15有较高的同源性;其对应的受体由IL-21R和γc两个亚单位构成,前者在氨基酸序列上与IL-2Rβ或IL-4Rα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后者则为IL-2,IL-4,IL-15等细胞因子受体的共用γ(commonγ,γc)... 白细胞介素(IL)-21主要来源于CD4+T细胞,与IL-2,IL-15有较高的同源性;其对应的受体由IL-21R和γc两个亚单位构成,前者在氨基酸序列上与IL-2Rβ或IL-4Rα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后者则为IL-2,IL-4,IL-15等细胞因子受体的共用γ(commonγ,γc)链,是IL-21启动信号转导中不可缺少的亚单位。通常,γc介导的IL-21信号转导通过JAK1,JAK3,以及STAT1和STAT3途径而得到执行,影响B细胞、NK细胞和T细胞等免疫功能的发挥,表现出复杂的生物学效应。鉴于IL-21所具有的多种免疫活性,推测其在肿瘤的防御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IL-21及其受体结构、生物学作用、抗肿瘤作用及临床应用作一简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 杀伤细胞 天然 CD8^+T细胞 抗肿瘤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相关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唐静 刘清扬 +1 位作者 林京玉 闫素英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5期466-470,共5页
目的讨论丙戊酸相关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总体情况及影响其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使用丙戊酸类药物以及出现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时的处置提供指导。方法调取2004-2017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收的丙戊酸相关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目的讨论丙戊酸相关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总体情况及影响其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使用丙戊酸类药物以及出现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时的处置提供指导。方法调取2004-2017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收的丙戊酸相关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报告数据。首先,对人口学信息、药品和疾病信息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等进行总体分析,采用均值或中位数以及构成比进行描述。随后,进一步对这些不良反应进行严重程度分级,通过卡方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单因素对严重程度的影响,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134例、162例次丙戊酸相关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其中包括血小板减少60例次(37.0%)、白细胞减少60例次(37.0%)、中性粒细胞减少24例次(14.8%)和纤维蛋白原减少18例次(11.1%)。不良反应经过停药、减量及对症处理等,多数患者痊愈(36.3%)或好转(49.6%)。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与性别(P=0.069)、年龄(P=0.008)和患者原发疾病(P=0.022)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儿童和老年特殊人群(OR=3.198)和男性患者(OR=2.232)是发生严重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丙戊酸导致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通常仅表现为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儿童和老年特殊人群、男性患者易出现严重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对于这些人群出现血液系统检查结果异常时要谨慎处置,避免严重临床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不良反应 血液系统 严重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金属氧化物对化学战剂消毒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红岩 孙晓红 +4 位作者 林京玉 应莺 刘艳芹 黄春倩 钟玉绪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6-609,共4页
目的评价市售纳米金属氧化物对代表性化学战剂的消毒能力,为寻找满足多种化学战剂洗消要求的安全材料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包括纳米Mg O、纳米Ti O2、纳米Zn O、纳米复合铁酸锌镍在内的市售常见纳米金属氧化物,将其分别同3种代表性化学战... 目的评价市售纳米金属氧化物对代表性化学战剂的消毒能力,为寻找满足多种化学战剂洗消要求的安全材料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包括纳米Mg O、纳米Ti O2、纳米Zn O、纳米复合铁酸锌镍在内的市售常见纳米金属氧化物,将其分别同3种代表性化学战剂硫芥(HD)、梭曼(GD)或VX混合,通过T-135法、许乃曼反应、转化五合一分析法检测各化学战剂的剩余量,同阴性对照组比较得到降解率,评价各物质对化学战剂的消毒效果。结果所选择的纳米金属氧化物除纳米Mg O外对HD消毒效果都比较理想,纳米Ti O2、纳米Zn O在室温、自然光条件下与HD作用20 h后,HD降解率均>95%。与活性白土相比,所评价的所有纳米金属氧化物均可快速降解GD(P<0.01),其中纳米Ti O2效果最佳,在室温、自然光条件下与GD作用4 h即可将其完全降解。所选择的纳米金属氧化物对VX的消毒效果均较差,与活性白土相比,虽然纳米Mg O对VX的消毒效果相对稍好(P<0.05),但相互作用7 h的降解率也低于20%,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结论所选择的纳米金属氧化物中,纳米Ti O2对HD、GD的消毒效果最优,但对VX消毒效果不理想,应进一步寻找可用于VX消毒的其他试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战剂 纳米金属氧化物 消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洗消剂PF2009对化学毒剂的消毒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红岩 刘艳芹 +5 位作者 应莺 林京玉 王伊文 左国民 朱海燕 钟玉绪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448-451,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皮肤洗消剂PF2009对化学毒剂的体外消毒效率,对皮肤洗消剂PF2009的消毒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将皮肤洗消剂PF2009按比例分别同梭曼(GD)、维埃克斯(VX)、芥子气(HD)混合,采用色谱分析法或T-135法于不同作用时间检测化学毒剂的... 目的通过检测皮肤洗消剂PF2009对化学毒剂的体外消毒效率,对皮肤洗消剂PF2009的消毒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将皮肤洗消剂PF2009按比例分别同梭曼(GD)、维埃克斯(VX)、芥子气(HD)混合,采用色谱分析法或T-135法于不同作用时间检测化学毒剂的剩余量。将皮肤洗消剂PF2009及其基质分别按相同比例与GD、VX或HD相互作用,1 h后利用反应混合物进行在体动物实验,染毒后6 d内观察动物存活情况,进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检测,或通过观察皮肤损伤面积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指标评价皮肤洗消剂PF2009的消毒效果。结果洗消剂对VX和GD具有快速、高效的消毒效果,在洗消剂与两毒剂分别按照体积比50∶1进行消毒时,相互作用10 min后,其消毒效率均大于99%;洗消剂对HD也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混匀后静置10 min,消毒率达到80%以上,静置60 min,其消毒率达到94%。毒剂与洗消液有效成分的摩尔比为1∶10时,混匀60 min后GD消毒产物按照GD剂量4.54、9.0 mg/kg(以初始加入GD量计)腹腔注射(ip)家兔,VX消毒产物3.34 mg/kg(以初始加入VX量计)ip家兔,6 d之内家兔全部存活,血液AChE活性均为正常对照的90%以上,而对应的基质对照组动物全部死亡。HD与PF2009消毒产物1 mg/cm2皮肤染毒组同HD基质消毒对照组相比皮肤损伤明显减轻。结论皮肤洗消剂PF2009在体外对毒剂具有很好的消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洗消剂 化学毒剂 消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5例屈螺酮炔雌醇(Ⅱ)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周博雅 袁偲偲 +2 位作者 林京玉 周应群 冯欣 《中国药物警戒》 2020年第7期418-424,共7页
目的通过屈螺酮炔雌醇(Ⅱ)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分析,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特点,提示临床用药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为临床合理应用屈螺酮炔雌醇(Ⅱ)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到的屈... 目的通过屈螺酮炔雌醇(Ⅱ)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分析,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特点,提示临床用药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为临床合理应用屈螺酮炔雌醇(Ⅱ)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到的屈螺酮炔雌醇(Ⅱ)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屈螺酮炔雌醇(Ⅱ)临床表现以生殖系统疾病、胃肠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多见。结论屈螺酮炔雌醇引起的一般不良反应通常可以耐受,虽然低剂量屈螺酮炔雌醇不良反应更少,但仍存在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在用药前仔细评估用药风险,并为用药患者建立长期、系统的随访关系;鼓励不良反应的报告并及时更新循证证据,将新的不良反应修订到药品说明书中,以降低患者的用药风险、更好地促进屈螺酮炔雌醇(Ⅱ)的长期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螺酮炔雌醇(Ⅱ)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503例喹诺酮类药物致ADR/ADE的帕累托图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计紫超 林京玉 杨悦 《中国药物评价》 2019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分析喹诺酮类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帕累托分析法对北京市ADR监测中心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喹诺酮类药物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整理,按照患者性别、... 目的:分析喹诺酮类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帕累托分析法对北京市ADR监测中心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喹诺酮类药物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整理,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类型及转归情况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8 503例喹诺酮类药物所致ADR/ADE中,男女比例为1∶1.43,21~30岁(17.48%),51~60岁(16.62%),31~40岁(15.82%),71~80岁(13.30%),61~70岁(13.08%) 5个年龄段报告占比大; ADR/ADE涉及喹诺酮类药物中10个品种,其中左氧氟沙星最多(68.01%),其次为莫西沙星(28.38%);引起ADR/ADE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 ADR/ADE共累及多个系统/器官,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3.55%)、胃肠疾病(13.18%)、神经系统疾病(11.53%)和用药部位疾病(9.69%)相关的ADR/ADE例数较多;严重ADR/ADE报告206例,其中死亡13例;未合并用药7 205例(84.73%),合并用药1 298例(15.27%)。结论:喹诺酮类药物ADR/ADE发生率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有一定关系。此外,在关注老年人用药安全的同时,也要加强青年人用药的安全及风险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类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帕累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和药物性肝损伤 被引量:12
9
作者 林京玉(编译) 丁日高(校)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6年第3期195-197,230,共4页
日本国内因药物使用不当所致的肝损伤中,最为多见的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虽然可能引起肝损伤的抗菌药很多,但达到需要住院治疗程度的药物性肝损伤多由头孢菌烷类或喹诺酮类抗菌药引起。不过,这两类药物很少能够引起重症肝损伤,而二甲胺... 日本国内因药物使用不当所致的肝损伤中,最为多见的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虽然可能引起肝损伤的抗菌药很多,但达到需要住院治疗程度的药物性肝损伤多由头孢菌烷类或喹诺酮类抗菌药引起。不过,这两类药物很少能够引起重症肝损伤,而二甲胺四环素引起重症肝损伤的可能性却相对较高,长期给药时往往表现出类似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症状。抗结核病药所致的肝损伤多由异烟肼引起,异烟肼与利福平或对氨基水杨酸联合用药时,可增加肝损伤的发生率或加重病情。近年来,随着口服抗真菌药治疗甲白癣的普及,抗真菌药引起的肝损伤也逐渐增加。本文叙述了各种抗菌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的特征及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抗菌药 抗结核病药 抗真菌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2011-2021年三种新型口服抗凝药不良反应数据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林京玉 张本静 +1 位作者 付娜 钟蕾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分析3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数据,了解该类药ADR的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并整理2011年至2021年期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艾多沙班的ADR报告,对ADR报告的... 目的分析3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数据,了解该类药ADR的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并整理2011年至2021年期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艾多沙班的ADR报告,对ADR报告的年度分布、性别、年龄、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转归及严重ADR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临床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结果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艾多沙班ADR报告例数分别为142例、73例、3例;男女比例分别为1.06∶1、0.66∶1、2∶1;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严重ADR报告例数分别为12例、6例、1例。利伐沙班ADR主要累及胃肠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肾脏及泌尿系统等,其中出血相关ADR例次占总例次的56.71%;达比加群酯ADR主要累及胃肠系统、各类检查、皮肤及皮下组织等,其中出血相关ADR例次占总例次的42.86%;艾多沙班3例ADR均与出血相关。结论3种药物的ADR报告中,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胃肠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等,临床表现以出血相关ADR所占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口服抗凝药 利伐沙班 达比加群酯 艾多沙班 药品不良反应 出血
原文传递
表皮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京玉 丁日高 应翔宇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8-311,共4页
本文对表皮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分子调控重要进展进行了综述 ,提示通过干预整合素家族的作用、Wnt信号转导通路、Notch信号转导通路以及c_Myc和p6 3基因的表达等途径 ,可以控制表皮干细胞命运。这些生物技术的实现将给表皮干细胞在基因... 本文对表皮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分子调控重要进展进行了综述 ,提示通过干预整合素家族的作用、Wnt信号转导通路、Notch信号转导通路以及c_Myc和p6 3基因的表达等途径 ,可以控制表皮干细胞命运。这些生物技术的实现将给表皮干细胞在基因治疗、组织工程皮肤构建等方面的应用带来十分诱人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调控 皮肤
原文传递
芥子气致小鼠耳廓皮肤损伤模型的建立
12
作者 林京玉 应翔宇 +4 位作者 钟玉绪 丁日高 荣曙 袁本利 余寿忠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构建芥子气所致小鼠耳廓皮肤损伤模型,为研究芥子气皮肤损伤机制及筛选抗毒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小鼠耳廓称重法观察了16,32,64 mg/m l芥子气5μl分别染毒后小鼠耳廓皮肤的水肿程度;通过光镜、电镜观察了32 mg/m l芥子气5μl染... 目的:构建芥子气所致小鼠耳廓皮肤损伤模型,为研究芥子气皮肤损伤机制及筛选抗毒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小鼠耳廓称重法观察了16,32,64 mg/m l芥子气5μl分别染毒后小鼠耳廓皮肤的水肿程度;通过光镜、电镜观察了32 mg/m l芥子气5μl染毒后小鼠耳廓皮肤病理变化。结果:芥子气所致皮肤水肿具有剂量、时间效应;光镜下可见微疱、炎症、坏死等病理变化,电镜下可见基底膜结构紊乱、断裂等。结论:小鼠耳廓内侧皮肤以32mg/m l芥子气5μl染毒后,可构建出皮肤损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子气 皮肤 小鼠耳廓 微疱
原文传递
碘海醇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和风险管理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婷 李灿 +4 位作者 林京玉 邢丽秋 贾国强 张黎明 赵荣生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4年第3期44-49,共6页
目的:评价碘海醇注射液的临床总体安全性,分析碘海醇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提出碘海醇注射液临床使用的风险管理建议。方法:对比分析碘海醇注射液的国内外药品说明书,汇总评价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近5年碘海醇注射... 目的:评价碘海醇注射液的临床总体安全性,分析碘海醇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提出碘海醇注射液临床使用的风险管理建议。方法:对比分析碘海醇注射液的国内外药品说明书,汇总评价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近5年碘海醇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定碘海醇临床使用的风险管理策略。结果:经评价,国内外不同厂家碘海醇注射液的说明书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不良反应方面。在212例碘海醇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中,老年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其中皮肤及附件的损害最常见,占57.1%,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和瘙痒等。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肾功能异常等。结论:碘海醇注射液是临床应用广泛的非离子型造影剂,不良反应较明确。应通过加强医院层面的行政干预和宣传教育等措施,规范碘海醇注射液的操作流程,提倡多科室合作的用药监护,保障碘海醇注射液的临床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海醇 不良反应 安全性评价 风险管理
原文传递
不同剂型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冬雪 刘玉清 +3 位作者 高冠男 林京玉 张黎明 李一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年第6期356-359,共4页
目的分析胺碘酮片剂与注射剂的药物不良反应(ADRs)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北京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与胺碘酮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和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报告,比较2种剂型胺碘酮所致ADRs的... 目的分析胺碘酮片剂与注射剂的药物不良反应(ADRs)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北京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与胺碘酮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和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报告,比较2种剂型胺碘酮所致ADRs的临床表现、严重ADRs构成比及转归。结果共收集到胺碘酮相关ADRs报告180份,涉及180例患者、195例次ADRs。180例患者中男性119例,女性76例;年龄2个月~97岁,平均年龄64岁。21例患者既往有ADRs史。195例次ADRs中一般ADRs 151例次(77.4%),严重ADRs 44例次(22.6%)。胺碘酮片剂相关ADRs 46例次,其中严重ADRs 13例次(28.3%);胺碘酮注射剂相关ADRs 149例次,其中严重ADRs 31例次(20.8%)。胺碘酮片剂所致严重ADRs的比例稍高于注射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P=0.29)。胺碘酮片剂所致ADR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伤(34.7%)、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17.3%)、咳嗽、咳痰、呼吸困难(10.9%)、皮疹等(8.7%)、头痛头晕(4.3%)、横纹肌溶解(4.3%)、过敏(2.2%)等。胺碘酮注射剂所致ADR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伤(25.5%)、静脉炎(27.5%)、皮疹(14.1%)、过敏(8.1%)、心律失常(6.0%)、头痛头晕(5.4%)、血压下降(4.7)等。2种剂型所致ADRs的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18,P=0.09)。结论胺碘酮片剂与注射剂所致ADRs有所不同,因此其ADR的监测应有所侧重。对使用胺碘酮片剂的患者尤应加强用药指导和相关指标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剂型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阿帕替尼不良反应调研分析
15
作者 任晓蕾 林京玉 +3 位作者 詹轶秋 张春燕 黄琳 张晓红 《肿瘤药学》 2025年第1期106-109,共4页
目的基于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收的北京地区医疗机构报告的阿帕替尼相关药品不良反应(ADR)数据,分析阿帕替尼的不良反应特点及用药风险,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北... 目的基于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收的北京地区医疗机构报告的阿帕替尼相关药品不良反应(ADR)数据,分析阿帕替尼的不良反应特点及用药风险,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北京地区92例阿帕替尼相关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9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年龄11~84岁,平均年龄(56.60±16.33)岁。阿帕替尼主要用于治疗胃癌、肺癌、乳腺癌等疾病,存在超适应证用药情况。用药剂量以小剂量为主,其中500 mg qd(25.00%)和250 mg qd(63.04%)较为常见。8例患者的给药频次存在不合理情况。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血液毒性、手足皮肤反应及出血等。79例(85.87%)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在初始用药的3个月内。结论临床应重视阿帕替尼的安全性问题,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及时处理,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帕替尼 不良反应 用药安全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