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盐碱区黑麦种质生产性能的评价与筛选
1
作者 刘晶 鲍海娟 +4 位作者 郭宏玉 杨鑫光 杜明川 王久利 杜文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39,共9页
【目的】筛选青海不同盐碱地区适合种植的黑麦以及青海最适合种植黑麦的地区。【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青海3个不同地区分别种植3种黑麦种质(黑饲麦、甘农2号、品系C12),测定黑麦种质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利用差异分析、灰色关... 【目的】筛选青海不同盐碱地区适合种植的黑麦以及青海最适合种植黑麦的地区。【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青海3个不同地区分别种植3种黑麦种质(黑饲麦、甘农2号、品系C12),测定黑麦种质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利用差异分析、灰色关联度法、聚类分析法筛选出适合青海种植的黑麦种质和地区。【结果】对参试黑麦种质生产性能的比较,C12(8.18 t/hm^(2))干草产量、枝条数(668.52万枝/hm^(2))显著高于其他种质;对营养品质进行比较,表明C12的CP含量(8.66%)、SS含量(8.91%)显著高于其他种质,C12的NDF(49.56%)、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种质。3个试验点,同德点黑麦的生产性能指标显著都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点;格尔木点黑麦干草的CP含量(8.94%)显著高于其他2个试验点;同德黑麦干草的NDF(46.78%)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个试验点;同德黑麦干草的SS(10.80%)显著高于其他2个试验点。【结论】品系C12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值相对较好,在3个试验点表现优良,甘农2号次之。试验点中,同德最适合种植黑麦;黑麦种质中,品系C12最适合在青海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刺VQ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分析
2
作者 王丽蓉 黄丽霞 +3 位作者 杜萌 易丹 王劼 杨鑫光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8-507,共10页
VQ蛋白(VQ motif-containing proteins)在高等植物的质体中起着转录调控作用且与植物耐干旱、盐碱有很大关系。为了获得白刺VQ基因家族蛋白的基本特征以及白刺VQ基因在干旱和盐胁迫下的表达特征,本研究基于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 VQ蛋白(VQ motif-containing proteins)在高等植物的质体中起着转录调控作用且与植物耐干旱、盐碱有很大关系。为了获得白刺VQ基因家族蛋白的基本特征以及白刺VQ基因在干旱和盐胁迫下的表达特征,本研究基于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全长转录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并分析了白刺VQ家族蛋白的基本特征,基于白刺以及拟南芥VQ蛋白序列,利用MEGA软件建立了VQ蛋白的系统发育树,最后利用qRT-PCR方法对NtVQ7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以及干旱和盐胁迫下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白刺转录组中共鉴定出7个具有完整FxxxVQxLTG保守结构域的NtVQ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NtVQ1~NtVQ7;氨基酸数目为155~320,分子质量为17.13~34.86 ku,等电点分布为5.23~10.81,不稳定指数为37.4~93.77,且均为亲水性蛋白;除NtVQ2定位在细胞外或细胞核中,其余的成员均被定位在细胞核中;系统发育树显示NtVQ1与NtVQ2、NtVQ3与NtVQ7的亲缘关系最近;叶片中的NtVQ7对PEG和NaCl胁迫做出不同响应,相对于PEG胁迫NtVQ7对盐胁迫更加敏感,且在盐胁迫后恢复过程中其表达量恢复上调;另外,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中呈现不同的表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Q基因家族 白刺 生物信息学 表达特征 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干旱盐碱地区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
作者 张湑泽 王雪韧 +4 位作者 杜萌 哈金强 王启 沈迎芳 杨鑫光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9-318,共10页
为研究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采集青海海西格尔木周边耕作土壤、非耕作土壤、荒漠土壤及盐碱土壤,测定其理化性质,利用Illumina-MiSeq平台进行16S扩增子测序,分析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为研究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采集青海海西格尔木周边耕作土壤、非耕作土壤、荒漠土壤及盐碱土壤,测定其理化性质,利用Illumina-MiSeq平台进行16S扩增子测序,分析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研究土壤菌群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对应关系,为干旱盐碱条件下植物抗逆生长提供理论数据。结果表明:4种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为耕作土>盐碱土>非耕作土>荒漠土。细菌优势类群(门、属)的组成及丰度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其中,耕作土壤的优势微生物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芽孢单菌门;非耕作土壤的芽孢单菌门丰度相对于耕作土壤降低,而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丰度则较高。荒漠土壤和盐碱土壤内的优势微生物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厚壁菌门在盐碱土壤中的丰度高于荒漠土壤,放线菌门则相反。鞘脂单胞菌属是耕作土壤的最优势属,盐单胞菌属为非耕作土壤、荒漠土壤和盐碱土的最优势属。理化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相关性分析显示,电导率、水溶性盐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电导率和水溶性盐含量是影响柴达木干旱盐碱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群落 多样性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霸王苗期叶水势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47
4
作者 杨鑫光 傅华 +1 位作者 张洪荣 赵纪东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37-41,共5页
用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水分胁迫下强旱生植物霸王苗期的叶水势和生物量。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霸王的叶水势逐渐下降。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下,霸王的生物量没有受到抑制,而重度水分胁迫下生物量明显减少(P<0.05)。生物量在... 用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水分胁迫下强旱生植物霸王苗期的叶水势和生物量。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霸王的叶水势逐渐下降。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下,霸王的生物量没有受到抑制,而重度水分胁迫下生物量明显减少(P<0.05)。生物量在个体中的分配比例随着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表现为根冠比增大;地上部分为茎的比例增加而叶片的比例减少,黄叶的比例增加而绿叶的比例减少;地下部分为根系直径<2mm/直径>2 mm增加。苗期霸王可通过自身调节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生长,反映出很强的生态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 水分胁迫 叶水势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幼苗期霸王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55
5
作者 杨鑫光 傅华 牛得草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5期107-112,共6页
以PEG6000模拟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对霸王幼苗进行了处理,研究霸王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幼苗期霸王在干旱胁迫下叶片的保水能力降低,MDA和脯氨酸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严重干旱胁迫(PEG浓度为30%)促进Na+在叶片中的积... 以PEG6000模拟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对霸王幼苗进行了处理,研究霸王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幼苗期霸王在干旱胁迫下叶片的保水能力降低,MDA和脯氨酸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严重干旱胁迫(PEG浓度为30%)促进Na+在叶片中的积累,K+和Ca2+对干旱胁迫的反应不敏感。脯氨酸是幼苗期霸王适应干旱胁迫的主要渗透调节物质,严重干旱胁迫下Na+也起到了渗透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 PEG 有机溶质 无机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霸王水分生理特征及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杨鑫光 傅华 李晓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76-2083,共8页
以2年生霸王为试验材料,用盆栽人工控制土壤水分,研究不同梯度土壤水分条件对霸王水分生理特征、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充足供水对照(土壤重量含水量为23%)相比,在严重干旱胁迫(土壤含水量为3%)20d和45d时,霸... 以2年生霸王为试验材料,用盆栽人工控制土壤水分,研究不同梯度土壤水分条件对霸王水分生理特征、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充足供水对照(土壤重量含水量为23%)相比,在严重干旱胁迫(土壤含水量为3%)20d和45d时,霸王叶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显著降低70.87%和45.54%、26.81%和12.66%;相应的叶片MDA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分别显著增加33.81%和21.78%、17.51%和14.98%;严重干旱胁迫30d使得霸王叶片保水力显著下降;同时随着土壤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霸王日蒸腾耗水量持续下降,且严重干旱胁迫处理的蒸腾耗水量日变化为水平直线型,其余处理均为单峰型。研究发现,严重干旱胁迫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霸王叶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有增加趋势,而叶片MDA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则有减小趋势,它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逐渐改善叶片水分状况,降低细胞膜伤害程度,从而适应严重干旱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霸王 水分生理 丙二醛 细胞膜相对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根-土界面水分再分配研究方法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3
7
作者 杨鑫光 牛得草 傅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79-1784,共6页
水分再分配是根-土界面根系对水分在垂直或水平方向的输导过程,对水分再分配的研究最早是在实验室盆栽条件下进行的,而盆栽测定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分根法。实验室条件下,土壤水分的测定包括γ射线密度法、称量法、烘干法和时域反射仪(TDR... 水分再分配是根-土界面根系对水分在垂直或水平方向的输导过程,对水分再分配的研究最早是在实验室盆栽条件下进行的,而盆栽测定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分根法。实验室条件下,土壤水分的测定包括γ射线密度法、称量法、烘干法和时域反射仪(TDR)等。野外条件下,对根-土界面水分再分配的研究基本上有4种方法,利用热电隅干湿球温度计测定土壤水势的昼夜及季节波动、氢同位素示踪法、根木质部液流的测量和TDR测定土壤体积含水量。影响水分再分配的因素主要有土壤水分、土壤质地、植物种类及蒸腾作用等。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加强对植物根-土界面水分再分配发生条件的研究,明确各影响因素与水分再分配发生的频率和数量的关系,从而为更好地利用其水分调节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土界面 水分再分配 研究方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VOR优化模型的高寒受损煤矿区人工恢复效果评价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鑫光 李志炜 +4 位作者 王克宙 张湑泽 李希来 张静 王丽蓉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6,共9页
为探明高寒矿区施肥和覆土的生态恢复效果及土壤速效养分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数CVOR通过优化土壤基况设计为OCVOR指数,并采用VOR、CVOR和OCVOR指数对5种施肥梯度(分别为施磷酸二铵0.0125、0.0375、0.1125 kg/m^(2... 为探明高寒矿区施肥和覆土的生态恢复效果及土壤速效养分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数CVOR通过优化土壤基况设计为OCVOR指数,并采用VOR、CVOR和OCVOR指数对5种施肥梯度(分别为施磷酸二铵0.0125、0.0375、0.1125 kg/m^(2)以及1年不施磷酸二铵、5年不施磷酸二铵)和3种覆土厚度(0、20~25、40~45 cm)恢复措施下的高寒矿区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和恢复效果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指数对不同施肥和覆土措施的评价结果趋于一致,中施肥(磷酸二铵0.0375 kg/m^(2))和厚覆土(40~45 cm土壤厚度)是该地区适宜的恢复措施,整体上采用覆土措施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和恢复效果低于施肥措施。OCVOR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采用中施肥、重施肥(磷酸二铵0.1125 kg/m^(2))措施的生态系统为不健康和一般,轻施肥(磷酸二铵0.0125 kg/m^(2))、1年不施肥、重覆土措施的生态系统为警戒和差,中覆土(20~25 cm土壤厚度)、未覆土和5年不施肥措施生态系统为崩溃和很差。8种恢复措施下VOR、CVOR和OCVOR指数分别在0.18~0.95、0.02~0.30、0.05~0.41之间,OCVOR指数评价结果介于VOR和CVOR指数之间。与VOR和CVOR指数相比,OCVOR指数评价结果更加符合破坏程度大的高寒矿区煤矸石山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恢复实际,OCVOR模型更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矿区 人工草地 恢复措施 模型优化 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环境变迁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初探 被引量:3
9
作者 杨鑫光 周志刚 +1 位作者 宗山 吴团荣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5期29-32,共4页
探讨了中国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利用社会学、现代农业科技及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提出应当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历史 生态环境 政策 人口 恢复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28
10
作者 李晓东 傅华 +3 位作者 李凤霞 周秉荣 杨鑫光 王喆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6-295,共10页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反馈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研究总结了有关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趋势,分别通过气候变化对植被、生物多样性、湿地...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反馈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研究总结了有关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趋势,分别通过气候变化对植被、生物多样性、湿地以及水资源等方面影响研究的动态,阐述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当前研究状况提出西北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及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西北地区 生态环境 对策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荒漠区3种旱生植物体内主要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和分配特征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李景平 杨鑫光 +1 位作者 傅华 张宝林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9期35-38,共4页
对阿拉善荒漠区3种多浆旱生植物刺蓬Cornulacaalaschanica,红砂Reaumuriasoongorica和白刺Nitrariasibirica体内主要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物体内Na+含量最高,还原糖的含量最低,其余介于两者之间,... 对阿拉善荒漠区3种多浆旱生植物刺蓬Cornulacaalaschanica,红砂Reaumuriasoongorica和白刺Nitrariasibirica体内主要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物体内Na+含量最高,还原糖的含量最低,其余介于两者之间,并随植物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植物体内渗透调节物质总含量的排序为:白刺>红砂>刺蓬。渗透调节物质对渗透调节的贡献平均趋势分别为:地上部分Na+>K+>Mg2+>Ca2+>可溶性总糖>脯氨酸>还原糖,地下部分Na+>K+>Ca2+>可溶性总糖>Mg2+>脯氨酸>还原糖,其中以Na+对渗透调节的贡献最大。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配基本趋势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总含量平均地上部分为地下部分的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蓬 红砂 白刺 渗透调节物质 分配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地水热条件及地上生物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晓东 李凤霞 +3 位作者 周秉荣 肖宏斌 杨鑫光 周万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53-1058,共6页
利用海北州海晏县1979—200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997-2009年地上生物量资料,分析了1979年以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和水热条件变化,以及气温和降水量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79—2009年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均呈... 利用海北州海晏县1979—200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997-2009年地上生物量资料,分析了1979年以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和水热条件变化,以及气温和降水量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79—2009年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均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的增加速率达0.33℃.(10a)-1,年降雨量增幅为33.1mm.(10a)-1;>0℃的有效积温、生物温度和实际蒸散量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湿润度则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海晏县高寒草地牧草草地地上生物量呈波动增加,且与冬季降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春季降雨量相关性不显著,与夏季平均气温相关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典型高寒草地 水热条件 地上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雪被动微波遥感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宝康 冯蜀青 +4 位作者 杜玉娥 杨鑫光 袁雷 周刊社 胡爱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7-43,共7页
被动微波遥感可用于进行全天候的积雪监测。概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积雪被动微波遥感研究进展,比较了常用的被动微波传感器SMMR(Scanning Multichannel Microwave Radiometer)、SSM/I(Special SensorMicrowave/I mager)、AMSR-E(Advanced Mi... 被动微波遥感可用于进行全天候的积雪监测。概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积雪被动微波遥感研究进展,比较了常用的被动微波传感器SMMR(Scanning Multichannel Microwave Radiometer)、SSM/I(Special SensorMicrowave/I mager)、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arth Observing System)和MWRI(Microwave Radiation Imager)的参数特征,指出目前积雪被动微波遥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干雪和湿雪的判别阈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仍难以确定;2)各气象台站的实测雪深值缺乏代表性;3)分辨率不高,无法监测浅雪区信息等问题;4)容易造成积雪范围估计过大、雪深过深等问题。另外,雪的密度、粒径、降水、寒漠、植被、冻土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反演结果的精度。并对积雪被动微波遥感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展望:1)在积雪遥感业务监测中,对可见光和被动微波数据进行融合,可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2)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以提高积雪遥感监测的精度和应用范围;3)随着积雪模型算法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更高空间分辨率的AMSR-E和我国FY3卫星的被动微波数据MWRI的应用,被动微波遥感必将成为积雪监测的重要手段。4)被动微波遥感与可见光MODIS的积雪监测范围较为一致,当由于云的影响而无法得到满意的可见光影像时,则被动微波遥感就可发挥替代作用。5)被动微波遥感在积雪业务监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持续不断的地面监测和算法改进及验证是完善这项技术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被动微波遥感 研究进展 前景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沼泽湿地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对自然野火的响应
14
作者 孙华方 李希来 +3 位作者 金立群 苏晓雪 杨鑫光 乔有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57-2566,共10页
为探讨高寒沼泽湿地植被和土壤养分对野火的响应,本文选择高寒沼泽湿地野火影响区和非影响区(对照区)调查植被群落和土壤养分特征。结果发现:与对照区比,野火显著增加了禾本科和杂类草盖度(P<0.05),豆科和苔藓盖度分别从6.17%和32.67... 为探讨高寒沼泽湿地植被和土壤养分对野火的响应,本文选择高寒沼泽湿地野火影响区和非影响区(对照区)调查植被群落和土壤养分特征。结果发现:与对照区比,野火显著增加了禾本科和杂类草盖度(P<0.05),豆科和苔藓盖度分别从6.17%和32.67%下降到0.17%和4.50%(P<0.05)。野火显著降低了土壤全氮和速效磷含量,但显著增加了速效氮含量(P<0.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对照区苔藓盖度直接影响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影响系数分别为0.990和0.913。野火影响区苔藓盖度与Shannon-Wiener指数存在正向直接影响(影响系数=0.604)。死苔藓生物量与Pielou指数和全磷含量之间为直接负向影响关系,影响系数为-0.652(P<0.01)和-0.503(P<0.05)。野火影响区和对照区的苔藓均是影响土壤养分和植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故在分析野火的影响时,除重点关注禾本科、豆科以及氮磷等敏感指标变化特征外,也要重视苔藓的生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火 土壤养分 植被特征 苔藓 结构方程模型 高寒沼泽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水平下高寒矿区煤矸石山植被和土壤恢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杨鑫光 李希来 +2 位作者 马盼盼 张静 周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8-108,共11页
煤矿开采过程中堆积的煤矸石山土壤营养元素缺乏,施肥是改善土壤理化状况、促进植被重建的有效手段。以高寒矿区煤矸石山人工建植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轻施肥、中施肥、重施肥、1年不施肥、多年不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的草地... 煤矿开采过程中堆积的煤矸石山土壤营养元素缺乏,施肥是改善土壤理化状况、促进植被重建的有效手段。以高寒矿区煤矸石山人工建植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轻施肥、中施肥、重施肥、1年不施肥、多年不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的草地群落结构、植物生长和土壤性质变化特征,同时分析植物和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该地区生态系统恢复的适宜施肥水平。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的样地物种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与对照相比,重施肥引起群落多样性、均匀性指数显著下降(P<0.05),多年不施肥引起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显著下降(P<0.05),施肥过多或多年不施肥均不利于草地群落稳定。与对照相比,轻施肥、中施肥和重施肥措施均不同程度上增加了人工草地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和地上部分生物量,中施肥措施增加效果相对更好。与对照相比,重施肥措施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P<0.05),中施肥措施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积累。除土壤pH值之外,植被生长指标与土壤指标之间相互促进,特别是植被生长指标与土壤全钾和有机质含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适量施肥有利于江仓矿区煤矸石山植被生长和土壤性质的改善,而施肥量过大和不施肥均不利于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水平 高寒矿区 煤矸石山 植被恢复 土壤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工恢复措施下高寒矿区煤矸石山植被和土壤恢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41
16
作者 杨鑫光 李希来 +1 位作者 金立群 孙华方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1,共11页
高寒矿区露天煤矿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通过采取不同人工恢复措施,并对其植被和土壤的恢复效果进行评估和比较,对于指导煤矸石山生态恢复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置人工建植、人工建植+覆土、人工建植+施肥3种恢复措施... 高寒矿区露天煤矿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通过采取不同人工恢复措施,并对其植被和土壤的恢复效果进行评估和比较,对于指导煤矸石山生态恢复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置人工建植、人工建植+覆土、人工建植+施肥3种恢复措施,经过5年恢复,比较不同恢复措施对植被群落组成、植物生长、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恢复措施均能够形成人工草地群落,但草地群落组成差别较大,植被盖度、高度、密度及地上生物量等植物生长特征差异显著(P<0.05),3种恢复措施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但与原始群落相比,短期人工恢复对土壤肥力及pH值的改善作用依然有限。植物生长指标与土壤全氮、有机质特别是全磷之间相互促进。单纯的人工建植方式不利于生态修复,采取人工建植+覆土或人工建植+施肥的组合方式,是恢复高寒矿区煤矸石山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从减少经济投入的角度出发,可考虑通过施肥替代人工覆土,实现煤矸石山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措施 高寒矿区 煤矸石山 植被特征 土壤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煤矿区3种人工栽培种对自然降温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杨鑫光 李希来 +1 位作者 张静 周华坤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79,共8页
以青藏高原受损煤矿区植被恢复过程中3种人工栽培禾本科植物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星星草为对象,研究自然降温对其地上部分生理指标变化特征及越冬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逐步降低,3种植物游离脯氨酸、Na+、丙二醛含量逐步增... 以青藏高原受损煤矿区植被恢复过程中3种人工栽培禾本科植物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星星草为对象,研究自然降温对其地上部分生理指标变化特征及越冬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逐步降低,3种植物游离脯氨酸、Na+、丙二醛含量逐步增加,其中丙二醛含量到9月22日后增加趋势明显(P<0.05);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增加后下降(其中冷地早熟禾可溶性糖含量为下降—增加—下降);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不一致,K+含量逐步下降,Ca2+含量无明显变化。3种植物均能够安全越冬,越冬率达96%以上。3种植物具有不同的生理生化抗寒机理,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为:冷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星星草,更适合低温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为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降温 高寒煤矿区 生理指标 越冬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恢复下高寒矿区煤矸石山土壤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杨鑫光 李希来 +1 位作者 金立群 孙华方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0-38,共9页
植物-土壤的相互作用是生态恢复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明确植被恢复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程度,对于合理设计人工恢复措施等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在高寒矿区煤矸石山人工种植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星星草,研究不同恢复年限下土壤氮、磷、... 植物-土壤的相互作用是生态恢复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明确植被恢复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程度,对于合理设计人工恢复措施等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在高寒矿区煤矸石山人工种植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星星草,研究不同恢复年限下土壤氮、磷、钾、有机质、pH值、植被盖度变化特征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土壤全氮含量与恢复当年相比差异不显著,土壤全磷含量逐步增加,土壤全钾含量逐步下降。恢复4年与恢复当年相比,土壤全磷含量增加了17.39%(P<0.05)、土壤全钾下降了12.77%(P<0.05)。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下降,恢复4年与恢复当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9.68%(P<0.05)、66.07%(P<0.05)、18.67%(P<0.05)。与恢复当年相比,恢复2和4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7.92%(P<0.05)、43.02%(P<0.05),增加趋势明显。pH值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逐步增加,土壤由酸性逐步向中性过度。人工建植2、4年后盖度未发生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全氮含量以外,绝大部分土壤营养元素之间相关性显著,植被盖度与土壤pH值之间呈负相关。结合当前研究结果,在高寒矿区煤矸石山人工建植过程中,需及时补充速效肥料,以满足地上植物生长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矿区 种植年限 煤矸石山 土壤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山生态恢复的主要路径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杨鑫光 李希来 +2 位作者 王克宙 李志炜 马盼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7740-7751,共12页
煤矿开采过程伴随着大量煤矸石和废弃物的堆积,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恢复受损煤矿区煤矸石山生态系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许多研究者从煤矸石山土壤和植被恢复技术、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各有侧重地提出相应恢复... 煤矿开采过程伴随着大量煤矸石和废弃物的堆积,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恢复受损煤矿区煤矸石山生态系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许多研究者从煤矸石山土壤和植被恢复技术、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各有侧重地提出相应恢复措施,对于指导当地生态恢复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绝大部分研究综述均未深入分析煤矸石山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未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长期稳定性考虑设置恢复路径。基于此,通过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归纳出煤矸石山恢复过程中的地质安全、土壤环境、植被恢复、种群繁衍、生态系统稳定等方面关键问题,从恢复前后逻辑关系和生态系统整体性考虑,设计出边坡稳定性处理及整形、土地复垦、物种选择、人工建植、土壤种子库形成、种群繁衍与更新、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性评价、补充措施等一整套煤矸石山生态恢复的主要路径和方法,对煤矸石山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途径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为煤矸石山生态系统恢复实践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煤矸石山 土地复垦 植被重建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作用对退化高寒草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柴瑜 魏卫东 +4 位作者 李希来 李成一 杨鑫光 马盼盼 徐文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85-1694,共10页
在三江源区具有典型退化特征的高寒草原设置研究样地,采集土样进行冻融处理,探讨冻融循环对退化高寒草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0.25 mm、0.5~1 mm、1~2 mm、2~10 mm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冻融... 在三江源区具有典型退化特征的高寒草原设置研究样地,采集土样进行冻融处理,探讨冻融循环对退化高寒草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0.25 mm、0.5~1 mm、1~2 mm、2~10 mm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少,且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间正相关,相关系数0.991~0.344。0.25~0.5 mm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变化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226~-0.547;与未冻融处理相比,冻融循环14次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级的增大而增大;随高寒草原退化程度加剧,2~10 mm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别减少57.6%、64.9%、61.4%、75.2%。土壤冻融循环次数增加与草地退化等是导致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的因素,不利于高寒草原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原 草地退化 冻融作用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