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多传感器燃爆判别方法
1
作者 卢峭峰 叶魏涛 +3 位作者 杨遂军 王志宇 王晓娜 叶树亮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27,共6页
准确判别燃爆状态是测量燃爆延滞期并计算爆发点参数的关键。针对单一传感器判别效果不佳、多个传感器判别结果相互冲突的问题,利用D-S(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对冲突证据进行联合判别。首先根据含能材料燃爆特性和爆发点测试原理,设... 准确判别燃爆状态是测量燃爆延滞期并计算爆发点参数的关键。针对单一传感器判别效果不佳、多个传感器判别结果相互冲突的问题,利用D-S(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对冲突证据进行联合判别。首先根据含能材料燃爆特性和爆发点测试原理,设计了基于温度和声音的联合判别装置;从实验数据出发,采用模型拟合提取温度特征值,以及声音信号最大值为声音特征值。其次,根据Sigmoid模型求解出BPA(Basic Probability Assignment)函数,并通过信度熵对可能存在冲突的BPA函数值进行预处理;最终,利用D-S证据理论进行燃爆状态联合判别。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效提高了实验装置的鲁棒性和状态判别的置信概率,燃爆判别准确率达到了96.5%,优于温度、声音等单一传感器的判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融合 燃爆状态判别 D-S证据理论 冲突证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温度对锂离子电池爆炸参数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付珂欣 王志宇 +1 位作者 杨遂军 叶树亮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27-2235,共9页
为探究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锂离子电池触发热失控后的燃爆危险性,利用改进的20-L球装置测试了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初始环境温度和加热功率下触发热失控后的爆炸参数,对爆炸后的气体取样并分析气体成分。结果表明,当初始环境温度为25℃时,随着... 为探究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锂离子电池触发热失控后的燃爆危险性,利用改进的20-L球装置测试了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初始环境温度和加热功率下触发热失控后的爆炸参数,对爆炸后的气体取样并分析气体成分。结果表明,当初始环境温度为25℃时,随着加热功率增加,电池更早发生燃爆,最大压升速率增大,电池质量损失增大,损毁更为严重;当初始环境温度为60℃时,最大压升速率由14.41 MPa/s增加至29.12 MPa/s,表明初始环境温度对爆炸参数的测试结果有显著影响;当初始环境温度为95℃时,最大压升速率基本一致,最大压力略有下降;爆炸后的气体中均存在CO和H2,其体积分数随着初始环境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产物并未充分燃烧。研究结果有助于更为全面地评估锂离子电池的燃爆危险性,为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防护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燃爆危险性 最大压升速率 气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能材料5s延滞期爆发点自动测试装置的研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卢峭峰 叶魏涛 +3 位作者 杨遂军 王志宇 王晓娜 叶树亮 《中国计量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7-12,42,共7页
目的:针对含能材料爆发点实验过程危险、手动实验一致性较差的问题,本研究根据爆发点测试原理及方法,设计了一种爆发点自动测试装置。方法:以ARM微控制器为核心,采用前馈散热功率补偿的PID算法进行加热炉温度控制,通过自动进样模块、中... 目的:针对含能材料爆发点实验过程危险、手动实验一致性较差的问题,本研究根据爆发点测试原理及方法,设计了一种爆发点自动测试装置。方法:以ARM微控制器为核心,采用前馈散热功率补偿的PID算法进行加热炉温度控制,通过自动进样模块、中长距离数据传输模块实现了人机隔离,同时开发了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软件,实现了爆发点参数的自动计算。结果:为了验证测试装置的可行性,对3,6-二肼基-1,2,4,5-四嗪进行爆发点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爆发点测试装置多次重复实验标准差小于0.61 s,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爆发点参数为184℃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结论:本爆发点测试仪实现了含能材料爆发点参数准确度的全自动获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能材料 5s延滞期 爆发点 测试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不同SOC下的热失控燃爆过程分析
4
作者 范高敏 王晓娜 +2 位作者 王志宇 杨遂军 叶树亮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46-2051,共6页
为明晰锂离子电池不同荷电状态(SOC)的热失控燃爆过程及其危险性,以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在20 L标准容器中进行不同SOC电池的热失控实验,记录并分析燃爆过程的温度、压力和质量数据。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燃爆过程存在喷... 为明晰锂离子电池不同荷电状态(SOC)的热失控燃爆过程及其危险性,以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在20 L标准容器中进行不同SOC电池的热失控实验,记录并分析燃爆过程的温度、压力和质量数据。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燃爆过程存在喷射和燃爆两个阶段,且喷射持续时间随着SOC增加而缩短,SOC为25%时,喷射时间长达10.1 s,而SOC为100%时,喷射时间仅有0.03 s;SOC为25%时,燃爆质量损失为原电池质量的14%,而SOC为100%时,达到67.8%,随着SOC的增大,电池质量损失大幅增加;SOC为75%和100%时,电池燃爆的最大压力p_(max)与电池表面最高温度q_(max)变化负相关,而SOC为25%和50%时,p_(max)和q_(max)均较大。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明晰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燃爆过程,对锂离子电池的结构设计、安全性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燃爆 热失控 荷电状态 20 L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硅压阻式传感器温度补偿 被引量:23
5
作者 杨遂军 康国炼 叶树亮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0-505,共6页
针对硅压阻式传感器灵敏度和零点温度漂移大、硬件补偿电路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对其温度漂移进行补偿。首先分析了经硬件补偿后的硅压阻式传感器的温度漂移特性,在整个检测范围内选取均匀分布的温度、压力数据作... 针对硅压阻式传感器灵敏度和零点温度漂移大、硬件补偿电路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对其温度漂移进行补偿。首先分析了经硬件补偿后的硅压阻式传感器的温度漂移特性,在整个检测范围内选取均匀分布的温度、压力数据作为模型输入,经预处理后对输出数值进行训练,并运用网格搜索法和交叉确认法优化模型的惩罚因子和正则化参数,建立了传感器温度补偿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温度补偿算法在0-100℃温度范围内把传感器输出综合精度从3.2%FS提高到0.25%FS,进一步提高了传感器的精度和温度使用范围,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压阻式传感器 温度漂移 温度补偿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印刷工艺的薄膜热电偶研制 被引量:5
6
作者 杨遂军 邬云晨明 +1 位作者 于方舟 叶树亮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5-88,共4页
薄膜热电偶由于具有体积小、热容量小及响应速度快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薄膜制备常用的方法有射频溅射法、离子镀膜法以及直流脉冲磁控溅射法等,但这些方法操作设备复杂,制作时间长,效率低,成功率低且复现性差。用电子印... 薄膜热电偶由于具有体积小、热容量小及响应速度快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薄膜制备常用的方法有射频溅射法、离子镀膜法以及直流脉冲磁控溅射法等,但这些方法操作设备复杂,制作时间长,效率低,成功率低且复现性差。用电子印刷工艺制备薄膜热电偶,将Au,Pt的溶液化微纳米材料印制在基板上,印刷成为Au-Pt薄膜热电偶,该方法操作方便快捷,对电极材料污染小。通过试验证明:采用电子印刷工艺制备的Au-Pt薄膜热电偶符合Au-Pt热电偶检定规程的要求,热电偶精度高,重复性和一致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印刷工艺 薄膜热电偶 微纳米材料 Au—Pt热电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粗糙集的多传感器联合燃爆辨识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杨遂军 张炜 +1 位作者 傅琳 叶树亮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54-1260,共7页
燃爆辨识是获取物质理化参数及化学品物理危害的关键技术。针对燃爆状态复杂多变、单一传感器辨识效果不佳的问题,引入多传感器联合辨识,并采用粗糙集法对多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首先分析了燃爆参数间内在关联性,设计了多传感器联合燃... 燃爆辨识是获取物质理化参数及化学品物理危害的关键技术。针对燃爆状态复杂多变、单一传感器辨识效果不佳的问题,引入多传感器联合辨识,并采用粗糙集法对多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首先分析了燃爆参数间内在关联性,设计了多传感器联合燃爆检测装置;从燃爆检测数据形成的决策表出发,运用基于完全简化规则集的粗糙集理论进行属性约简与值约简;在保证燃爆辨识准确率的前提下挑选出最有效的特征子集,达到降维、简化辨识模型的目的,建立了基于温度与压力变化速率的燃爆辨识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燃爆测试装置的鲁棒性和辨识的置信概率,燃爆辨识准确率从传统方式的95.56%提高到99.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传感器 燃爆辨识 数据融合 粗糙集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形态火焰高度的小区间光强分布检测
8
作者 杨遂军 傅琳 叶树亮 《自动化仪表》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7,共4页
火焰高度是易燃化学品常规检测参数,其定量检测方法多采用人工比对或基于机器视觉的图像检测。前者受主观影响、危险性高,后者系统复杂、难以适应广谱多形态火焰,因此,提出了一种广谱火焰高度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光热双传感器阵列配合... 火焰高度是易燃化学品常规检测参数,其定量检测方法多采用人工比对或基于机器视觉的图像检测。前者受主观影响、危险性高,后者系统复杂、难以适应广谱多形态火焰,因此,提出了一种广谱火焰高度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光热双传感器阵列配合梳状遮光装置划分火焰高度,消除相邻传感器非水平方向入射光线的干扰,并通过小区间光强分布计算进一步提高检测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广谱多形态火焰高度的准确、非接触、低成本检测,易于工程化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高度 光热双传感器 传感器阵列 梳状遮光罩 光谱检测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环音频检测系统研制
9
作者 杨遂军 《科技资讯》 2010年第10期3-3,5,共2页
为了解决磁环内部裂纹人工检测效率低、精度低、成本高等问题,基于音频检测原理,研制了适用于批量磁环分选的工业现场检测系统。根据磁环声音激励方式,设计了自屏蔽式拾音装置,降低了外界噪声的干扰。采用双CPU设计,以DSP为数据处理核心... 为了解决磁环内部裂纹人工检测效率低、精度低、成本高等问题,基于音频检测原理,研制了适用于批量磁环分选的工业现场检测系统。根据磁环声音激励方式,设计了自屏蔽式拾音装置,降低了外界噪声的干扰。采用双CPU设计,以DSP为数据处理核心,单片机为电气控制核心。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系统的检测效率达到0.5s/个,识别准确率优于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频检测 共振频率 双CPU D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火机综合参数测试仪产品输送机构设计
10
作者 杨遂军 《科技资讯》 2009年第22期75-75,77,共2页
针对打火机检测仪器的工作方式、工作效率和精度无法满足流水线上产量大的特点,研制了基于伺服控制的双通道产品输送机构,保证了打火机平稳输送和精准定位,提高了打火机综合参数测试仪的检测效率和精度。本文介绍了打火机输送机构的机... 针对打火机检测仪器的工作方式、工作效率和精度无法满足流水线上产量大的特点,研制了基于伺服控制的双通道产品输送机构,保证了打火机平稳输送和精准定位,提高了打火机综合参数测试仪的检测效率和精度。本文介绍了打火机输送机构的机械及软件设计,并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表明:打火机输送机构的定位精度可达1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型打火机 综合参数测试仪 输送机构 伺服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热加速量热无模型方法动力学预测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遂军 丁炯 +3 位作者 许启跃 叶树亮 郭子超 陈网桦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987-4997,共11页
绝热加速量热主要采用基于单一实验数据的模型拟合方法进行动力学预测,难以应用于未知机理反应和复杂反应。为此,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在绝热条件下产生n级反应与Kamal自催化反应数据,采用Vyazovkin和Friedman等转化率方法进行动力学求解;... 绝热加速量热主要采用基于单一实验数据的模型拟合方法进行动力学预测,难以应用于未知机理反应和复杂反应。为此,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在绝热条件下产生n级反应与Kamal自催化反应数据,采用Vyazovkin和Friedman等转化率方法进行动力学求解;然后在不同起始温度和等温条件下,采用无模型动力学参数进行绝热和等温动力学预测,并与模拟数据对比。结果表明,绝热加速量热采用Vyazovkin方法预测最大相对误差为39.9%,Friedman方法预测最大误差超100%,前者更适合进行预测;建议在预测温度±40℃范围内进行实验测量。这为未知化学物质和复杂反应热失控风险评估及化工事故模拟等提供了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反应 稳定性 绝热加速量热 Friedman方法 Vyazovkin方法 动力学预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总热容法的薄膜热电偶动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晓娜 于方舟 +2 位作者 杨遂军 祁漫宇 叶树亮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27-1631,共5页
为了分析不同边界传热条件下薄膜热电偶的动态特性,对薄膜热电偶瞬态测温过程建立零维传热模型。运用集总热容法分析对流换热、辐射换热两种边界条件下薄膜热电偶传热过程,通过建立热结点表面能量平衡关系得到传感器动态特性理论参数。... 为了分析不同边界传热条件下薄膜热电偶的动态特性,对薄膜热电偶瞬态测温过程建立零维传热模型。运用集总热容法分析对流换热、辐射换热两种边界条件下薄膜热电偶传热过程,通过建立热结点表面能量平衡关系得到传感器动态特性理论参数。采用水浴阶跃法、激光脉冲法对CO1-K型薄膜热电偶进行动态标定实验,通过对动态响应曲线进行Z-t变换得到薄膜热电偶动态特性实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集总热容法能够正确分析薄膜热电偶的动态特性,且计算不同边界条件下薄膜热电偶时间常数过程简单,时间常数理论值接近实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热电偶 动态特性 零维非稳态传热模型 集总热容法 动态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ith模糊PID匀速升温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晓娜 左晓菲 +2 位作者 张辉 杨遂军 叶树亮 《自动化仪表》 CAS 2015年第1期87-90,共4页
针对电加热炉匀速升温过程模型建立困难、调节过程滞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炉体散热补偿的Smith模糊PID控制算法。通过炉体散热补偿建立针对被控量升温速率的一阶线性纯滞后模型;采用Smith预估器消除纯滞后特性带来的影响,提高系统的... 针对电加热炉匀速升温过程模型建立困难、调节过程滞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炉体散热补偿的Smith模糊PID控制算法。通过炉体散热补偿建立针对被控量升温速率的一阶线性纯滞后模型;采用Smith预估器消除纯滞后特性带来的影响,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加快调节过程;引入模糊PID控制,克服Smith预估补偿环节鲁棒性差的弱点,实现参数的自适应调整,并提高了稳态精度,实现了高精度的匀速升温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的控制偏差低于5%,明显优于常规PID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加热炉 匀速升温 Smith控制 模糊控制 炉体散热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动态标定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祁漫宇 丁炯 +1 位作者 杨遂军 叶树亮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25-330,共6页
薄膜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的动态标定,即测量激励信号的响应过程,得到动态特性指标。由于动态标定中激励源参数的选取多以实验测量为主,缺乏理论基础,存在着较大的测量误差。针对上述问题,首先以薄膜热电偶动态标定常用的脉冲激光法作为切入... 薄膜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的动态标定,即测量激励信号的响应过程,得到动态特性指标。由于动态标定中激励源参数的选取多以实验测量为主,缺乏理论基础,存在着较大的测量误差。针对上述问题,首先以薄膜热电偶动态标定常用的脉冲激光法作为切入点,分析激光与热电偶的作用过程和传热机理;然后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三维瞬态传热模型,得到不同激励条件下薄膜热电偶的动态特性指标;最终形成了一种科学、可行的激光参数选取方法,对薄膜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动态标定的研究为动态温度准确测量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热电偶 动态标定 激光参数 三维瞬态传热模型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半导体控温的高精密低漂移测温系统 被引量:8
15
作者 丁炯 钟银彪 +2 位作者 俞雄飞 杨遂军 叶树亮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6-70,共5页
针对绝热加速量热仪对样品微弱放热的检测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冷端及测量电路半导体恒温控制的高精密低漂移热电偶测温系统。系统采用低噪声仪用放大器ISL28634及32位高分辨率模数转换器AD7177-2实现热电偶信号数字化采集;通过高灵敏度... 针对绝热加速量热仪对样品微弱放热的检测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冷端及测量电路半导体恒温控制的高精密低漂移热电偶测温系统。系统采用低噪声仪用放大器ISL28634及32位高分辨率模数转换器AD7177-2实现热电偶信号数字化采集;通过高灵敏度NTC热敏电阻进行热电偶冷端测温补偿;利用半导体制冷片针对性控制模拟电路部分温度,使其工作于恒温稳定状态,抑制电路测温漂移。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0~450℃范围内测温精密度优于±0. 005℃,2 h内平均每min测温漂移优于±0. 000 5℃。同时,将该系统应用于绝热加速量热仪,可有效提升仪器热安全评价指标——起始反应温度检测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热加速量热仪 热电偶 高精密 低漂移 半导体制冷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特性补偿的绝热加速量热仪温度随动控制优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丁炯 王继晨 +3 位作者 郭璐 许启跃 杨遂军 叶树亮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05-1810,共6页
针对绝热加速量热仪测试反应剧烈的样品时温度传感器存在动态测量误差,导致在进行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中出现偏差的现象,提出一种绝热反应过程中实时在系统动态特性补偿的方法。首先采用基于集中参数的方法对绝热反应过程进行模拟仿... 针对绝热加速量热仪测试反应剧烈的样品时温度传感器存在动态测量误差,导致在进行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中出现偏差的现象,提出一种绝热反应过程中实时在系统动态特性补偿的方法。首先采用基于集中参数的方法对绝热反应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了影响进行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求取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其次利用粒子群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得到动态补偿器参数,并将其运用到绝热加速量热仪温度随动控制算法中。最后,通过标准样品对该补偿方法进行实验测试,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化学反应热危险性评估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传感器 动态特性补偿 动力学分析 时间常数 随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型高精密测温电桥非线性误差修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丁炯 王佳音 +4 位作者 王晓娜 许启跃 杨遂军 付淑芳 叶树亮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2,共6页
针对ADC型测温电桥因电路结构复杂、集成度高、非线性误差来源多样,导致现有误差修正方法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误差来源分析的修正方法。根据ADC型测温电桥原理定量分析了电路中运算放大器共模抑制比、正反向电流不匹配度对非... 针对ADC型测温电桥因电路结构复杂、集成度高、非线性误差来源多样,导致现有误差修正方法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误差来源分析的修正方法。根据ADC型测温电桥原理定量分析了电路中运算放大器共模抑制比、正反向电流不匹配度对非线性误差的贡献,运用RBC开展了这两个误差源的最大似然估计及修正,并对剩余残差进行了多项式拟合,实现了非线性误差修正;基于自制ADC型测温电桥及RBC对上述修正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修正后的最大非线性误差为-1.77×10^-5,相对于传统非线性修正方法的最大非线性误差-3.57×10^-5有了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测温电桥 线性度 非线性误差修正 模数转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C80数据的绝热加速量热法热惯量因子修正 被引量:5
18
作者 丁炯 陈琪 +2 位作者 许启跃 杨遂军 叶树亮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17-424,共8页
受限于仪器原理,绝热加速量热法数据分析需进行热惯量因子修正。然而,现有的修正方法均违背由反应物比热及炉体温度动态追踪效果变化等引起热惯量因子动态变化的事实,导致动力学参数求取存在偏差。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基于C80与绝热... 受限于仪器原理,绝热加速量热法数据分析需进行热惯量因子修正。然而,现有的修正方法均违背由反应物比热及炉体温度动态追踪效果变化等引起热惯量因子动态变化的事实,导致动力学参数求取存在偏差。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基于C80与绝热加速量热数据联用的绝热加速量热热惯量因子修正及动力学计算方法。具体步骤如下:基于Friedman法分析C80数据获取无模型动力学参数,将其代入绝热数据求解反应体系比热容与等效热惯量因子乘积,并在绝热平衡方程中由上述乘积替代恒定热惯量因子及比热实现动力学计算。以过氧化二叔丁基(DTBP)和过氧化氢异丙苯(CHP)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两种量热模式联用的热惯量因子修正方法避免了热惯量动态变化对动力学分析的影响,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动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动力学 安全 动力学模型 热惯量因子 绝热加速量热 差示扫描量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型爆燃发生装置的温度传感器动态特性标定 被引量:5
19
作者 丁炯 唐宵 +1 位作者 杨遂军 叶树亮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5-201,共7页
针对现有基于激波管及热风洞的温度传感器动态特性标定方法存在装置体积大、成本高、阶跃幅度小或边沿斜率低等缺点,提出了一种以自反应物质热分解瞬间释放大量气体为基础,通过压力膜片破裂产生高速爆燃气流的温度传感器动态特性标定方... 针对现有基于激波管及热风洞的温度传感器动态特性标定方法存在装置体积大、成本高、阶跃幅度小或边沿斜率低等缺点,提出了一种以自反应物质热分解瞬间释放大量气体为基础,通过压力膜片破裂产生高速爆燃气流的温度传感器动态特性标定方法,建立了标定过程非稳态传热模型,分析了影响标定结果的重要因素,设计了相应的小型化标定装置。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所获时间常数与气流流速呈负相关,与阶跃温度幅度呈正相关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几十毫秒级时间常数温度传感器动态特性标定,对应用于高压、强对流的温度传感器动态特性标定及选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传感器 动态特性标定 时间常数 自加速分解 冲击气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率振荡式反应釜传热因子和系统热容测量 被引量:2
20
作者 叶树亮 黄剑峰 +1 位作者 许启跃 杨遂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09-1416,共8页
针对夹套式反应釜传热因子UA和系统热容cpm测量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功率振荡式校正方法。测量过程中夹套油温固定,控制校正加热器输出振荡功率使样品温度产生反向对称的两周期升降,利用过程中多次等效测量平均值获取传热因子和系统热... 针对夹套式反应釜传热因子UA和系统热容cpm测量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功率振荡式校正方法。测量过程中夹套油温固定,控制校正加热器输出振荡功率使样品温度产生反向对称的两周期升降,利用过程中多次等效测量平均值获取传热因子和系统热容。以去离子水和二丙二醇为样品设计实验,验证该方法在不同温度、液位条件下的有效性,并与2种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功率振荡校正方法的测量精度与现有方法基本相当,但具有更高的测量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量热 传热 系统热容 反应工程 化学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