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止眩消晕经验汤剂联合培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杨春瑛 张宝荣 +1 位作者 高翔 陈正君 《新中医》 CAS 2017年第3期30-32,共3页
目的:观察止眩消晕经验汤剂联合培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效果,重点探讨该疗法对患者脑动脉血液流速及血液流变的影响。方法:将9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2组均... 目的:观察止眩消晕经验汤剂联合培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效果,重点探讨该疗法对患者脑动脉血液流速及血液流变的影响。方法:将9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2组均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加用止眩消晕经验汤剂内服,2组均以1周为1疗程,连续用药2疗程。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后脑动脉血液流速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的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加快,观察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各项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眩消晕经验汤剂联合培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其机制与药物的有效成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脑动脉血液流速、改善血液微循环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中西医结合疗法 止眩消晕经验汤剂 培他司汀 脑动脉血液流速 血液流变学
原文传递
两个CD71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春瑛 沈德诚 +3 位作者 杨希峰 夏齐全 张金香 程庆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9-42,共4页
本实验初步探讨CD71单克隆抗体(McAb)HI160和HI166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HI160和HI166对T、B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和CFU-GM祖细胞的生长具有下调作用。HI160可明显抑制T、B淋巴细胞的活化... 本实验初步探讨CD71单克隆抗体(McAb)HI160和HI166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HI160和HI166对T、B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和CFU-GM祖细胞的生长具有下调作用。HI160可明显抑制T、B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及CFU-GM集落形成,而HI166仅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这两个McAb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可能主要取决于其所识别CD71分子的表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转铁蛋白受体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窍复遂方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的应用
3
作者 杨春瑛 高翔 +1 位作者 徐瑾妍 陈正君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第11期2021-2023,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开窍复遂方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动静脉溶栓标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尿激酶溶栓的同时服用开窍复遂方,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溶栓的同时服用依达拉... 目的观察分析开窍复遂方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动静脉溶栓标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尿激酶溶栓的同时服用开窍复遂方,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溶栓的同时服用依达拉奉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14 d。结果实验组患者基本痊愈率为5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和改良m 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比较,实验组降低更加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hs-CRP、NO以及MMP-9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两组比较,实验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开窍复遂方治疗溶栓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有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缓解患者的不良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的致残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窍复遂方 急性脑梗死 NIHSS评分 血浆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狭窄和微栓子关系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杨春瑛 高峰 张宝荣 《现代实用医学》 2015年第4期432-433,共2页
目的探讨微栓子信号(MES)与大脑中动脉狭窄(MCA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症状性MCAS患者70例,无症状性MCAS患者20例;症状性MCAS组又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4例和脑梗死组56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证实有无梗死灶,并记录梗死部位;行C... 目的探讨微栓子信号(MES)与大脑中动脉狭窄(MCA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症状性MCAS患者70例,无症状性MCAS患者20例;症状性MCAS组又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4例和脑梗死组56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证实有无梗死灶,并记录梗死部位;行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大脑中动脉有无狭窄以及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行MES监测,记录栓子数量、部位。结果症状性MCAS组MES阳性率高于无症状组(<0.05);症状性MCAS组,轻、中、重度狭窄3组的ME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症状性MCAS组MES阳性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低于阴性患者(<0.05);症状性MCAS组交界区梗死和散发皮质小梗死MES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梗死类型(<0.05)。结论充分评估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结合MES监测,对于不同类型的脑梗死采用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狭窄 病理性 脑梗塞 经颅多普勒 微栓子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CD_3单克隆抗体HIT3aⅠ.制备和特异性鉴定 被引量:10
5
作者 沈德诚 杨希峰 +9 位作者 杨春瑛 汤美华 张金香 白金芬 孙同哲 段世利 刘汉芝 余鸣 陈辉树 陈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57-162,共6页
利用鼠—鼠杂交技术获得1个单克隆抗体(McAb)HIT3a。经免疫学、细胞化学和生物化学分析,证实HIT3a是抗入成熟T细胞表面CD_3抗原McAb,具有亲和力高、活性稳定、能激活T细胞、在补体存在下溶解T细胞等特性,是1个理想的可用于免疫学研究和... 利用鼠—鼠杂交技术获得1个单克隆抗体(McAb)HIT3a。经免疫学、细胞化学和生物化学分析,证实HIT3a是抗入成熟T细胞表面CD_3抗原McAb,具有亲和力高、活性稳定、能激活T细胞、在补体存在下溶解T细胞等特性,是1个理想的可用于免疫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的CD_3类Mc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 亲和力 制备 单克隆抗体 HIT3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识别CD1a不同表位单克隆抗体HI149的制备、鉴定和初步应用
6
作者 沈德诚 佘鸣 +6 位作者 张金香 白金芬 杨春瑛 汤美华 杨希峰 陈辉树 陈璋 《单克隆抗体通讯》 CSCD 1993年第2期45-48,共4页
单克隆抗体(单抗)HI149经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检测证明是CD1a抗体。竞争抑制试验证实,HI149单抗识别的表位与一个标准CD1a单抗OKT6和两个OKT6样单抗HIT6-1和HIT6-2完全相同,但不同于另一个CD1a单抗T6。在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中,HI149是有... 单克隆抗体(单抗)HI149经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检测证明是CD1a抗体。竞争抑制试验证实,HI149单抗识别的表位与一个标准CD1a单抗OKT6和两个OKT6样单抗HIT6-1和HIT6-2完全相同,但不同于另一个CD1a单抗T6。在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中,HI149是有用的试剂。并对CD1分子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CD1A 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性脑梗死后抑郁及相关因素分析
7
作者 王伟 高翔 +1 位作者 杨春瑛 李纲 《现代实用医学》 2007年第9期704-704,706,共2页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ACI)后抑郁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观察92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分。结果ACI后抑郁发生率为38%(35/92)。抑郁...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ACI)后抑郁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观察92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分。结果ACI后抑郁发生率为38%(35/92)。抑郁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皮质下梗死、前循环梗死及多灶性梗死者更易导致抑郁的发生。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易导致抑郁的发生,其发生率高低与梗死部位有关。抑郁可造成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抑郁障碍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组抗人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肖美华 张明珙 +3 位作者 杨春瑛 张锑 宋素芹 张茂宏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1992年第4期310-314,共5页
用鼠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获得3株分泌抗人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为SMU_1、SMU_2、SMU_3,为IgG_1类,不与补体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法表明,SMU_1、SMU_3分别与50.3±6.42%和51.5±6.37%的周血单个核细胞反... 用鼠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获得3株分泌抗人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为SMU_1、SMU_2、SMU_3,为IgG_1类,不与补体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法表明,SMU_1、SMU_3分别与50.3±6.42%和51.5±6.37%的周血单个核细胞反应,SMU_2与68.89±9.92%的周血半个核细胞及74.68±8.08%的成熟粒细胞反应,3株单抗的分子量为54~62kD(未还原)。调变试验及竞争抑制试验表明SMU_1、SMU_3与WuT_3识别相同的抗原分子,但为不同的表位。SMU_2为一非系限性单抗。本组单抗对研究T淋巴细胞分化及临床白血病免疫分型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 单克隆 T细胞 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A轴相关的帕金森病与骨质疏松症的共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春瑛 郭蕾 +3 位作者 虞铁儿 徐瑾妍 陈力 姚陆丰 《生物医学转化》 2023年第4期10-16,共7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骨质疏松症的独立风险因素。PD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在临床上数量较多,预后较差,给患者生活和公共卫生带来极大的负担。然而,目前依然缺乏对PD与骨质疏松共病机制的探索,为疾病的防治带来困难。下丘脑-...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骨质疏松症的独立风险因素。PD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在临床上数量较多,预后较差,给患者生活和公共卫生带来极大的负担。然而,目前依然缺乏对PD与骨质疏松共病机制的探索,为疾病的防治带来困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活性异常在PD患者中已有多年的研究,被认为参与了PD的发病机制。HPA轴的激活与慢性压力相关,并且可以导致血浆皮质醇、糖皮质激素等固醇类激素水平上升。而慢性压力应激已被报道可以导致骨质流失,且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被认为与骨质疏松有关。这提示HPA轴的活性异常可能是PD共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机制。本综述针对PD患者中的HPA轴活性功能异常的病理过程,提出HPA轴活性异常可能通过导致固醇类激素水平异常上升、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异常以及交感神经系统异常三个方面影响骨代谢水平,对PD和骨质疏松共患机制进行探索,以期为临床上PD患者的治疗提供线索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骨质疏松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甲状旁腺 交感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_8类McAb—SM_4的研制与鉴定
10
作者 杨春瑛 崔正言 张玲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9-23,共5页
本文报导一株抗人T细胞亚群单克隆抗体SM_4的研制与鉴定。SM_4仅与T细胞中的一个亚群反应,在淋巴组织冰冻切片上,SM_4只与胸腺依赖区的部分细胞反应,其组织分布特征与CD_8单抗相类似。叠加试验结果表明SM_4与CD_8类单抗识别同一细胞亚... 本文报导一株抗人T细胞亚群单克隆抗体SM_4的研制与鉴定。SM_4仅与T细胞中的一个亚群反应,在淋巴组织冰冻切片上,SM_4只与胸腺依赖区的部分细胞反应,其组织分布特征与CD_8单抗相类似。叠加试验结果表明SM_4与CD_8类单抗识别同一细胞亚群——Ts/Tc亚群。竞争抑制试验进一步证明SM_4识别CD_8分子上某一特定表位。本文还就CD_8亚群异质性问题及SM_4的应用潜力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8 单克隆抗体 SM4 B细胞 杂交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初步鉴定
11
作者 杨春瑛 崔正言 张玲 《单克隆抗体通讯》 CSCD 1989年第1期96-97,共2页
应用B细胞杂交瘤技术,将胎儿胸腺细胞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以扁桃体冰冻组织切片免疫酶染色技术作为筛选方法,从两次融合筛选建立了四株分泌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分别命名为SM,SM2,SM3和S... 应用B细胞杂交瘤技术,将胎儿胸腺细胞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以扁桃体冰冻组织切片免疫酶染色技术作为筛选方法,从两次融合筛选建立了四株分泌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分别命名为SM,SM2,SM3和SM4)四次克隆化后,阳性孔率均达100%。经七个月传代培养仍能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液氯冷冻复苏后不影响其产生抗体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 研制 鉴定 免疫酶染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及机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蕾 朱烨明 +1 位作者 汪英杰 杨春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437-2448,共12页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并发于脑血管病的一种情感障碍疾病,发病率高,预后差。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是通过磁场变化在大脑中产生感应电流来刺激皮层的非创伤性脑刺激...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并发于脑血管病的一种情感障碍疾病,发病率高,预后差。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是通过磁场变化在大脑中产生感应电流来刺激皮层的非创伤性脑刺激技术,是临床上治疗PSD的一种重要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但目前rTMS的作用机制不明确。本文总结了PSD治疗中有效的rTMS刺激方案,并结合PSD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相关致病假说及PSD的临床治疗手段,探索了rTMS通过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控参与PSD治疗的可能机制。rTMS刺激诱导的皮层单胺类递质释放增加、葡萄糖代谢上升、皮层兴奋性增加,提高了单胺类神经递质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进而引发前额叶抑制功能上升、与下游脑区连接改变、脑网络功能的调整,可能是rTMS治疗PSD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卒中后抑郁 单胺类神经递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造血干细胞的纯化和鉴定
13
作者 Spangrude GJ 杨春瑛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23-224,共2页
本文作者利用抗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单克隆抗体分离小鼠造血干细胞并研究其特征。用单抗B220、Gr-1、Mac-1、CD4和CD8可阴性选择出造血干细胞(Thy-^(Lo)T^-B^-M^-G^-,简称Thy-1^(Lo)Lin^-)。试验表明这些细胞不仅在CFU-S、CFU-T及前B培养... 本文作者利用抗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单克隆抗体分离小鼠造血干细胞并研究其特征。用单抗B220、Gr-1、Mac-1、CD4和CD8可阴性选择出造血干细胞(Thy-^(Lo)T^-B^-M^-G^-,简称Thy-1^(Lo)Lin^-)。试验表明这些细胞不仅在CFU-S、CFU-T及前B培养中有明显富集(富集50-200倍),而且还能重建致死照射小鼠。然而,静脉注射Thy-1^(Lo)Lin^-细胞观察CFU-S和CFU-T的种植效率表明这一细胞群仍是异质的,很有可能多能干细胞和定向祖细胞同时被富集。因此有必要寻找1种能进一步分析Thy-1^(Lo)Lin^-骨髓细胞的标志。单抗Sca-1可将Thy-1^(Lo)Lin^-细胞划分为1个Sca-1^+的小亚群和1个Sca-1^-大亚群。尽管两个亚群均含有CFU-S,但发现只有Thy-1^(L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纯化 鉴定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长期培养及其在自体骨髓移植中的应用
14
作者 James Chang 杨春瑛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309-309,共1页
由于目前还不清楚白血病细胞通常不能存活的原因,因此骨髓长期培养(LTBMC)能否作为白血病患者自体骨髓移植前骨髓净化的一种手段,是本文探讨的目的。一、白血病细胞在LTBMC中的生长特点 1985年Coulombel等首次报导AML患者骨髓细胞经LTBM... 由于目前还不清楚白血病细胞通常不能存活的原因,因此骨髓长期培养(LTBMC)能否作为白血病患者自体骨髓移植前骨髓净化的一种手段,是本文探讨的目的。一、白血病细胞在LTBMC中的生长特点 1985年Coulombel等首次报导AML患者骨髓细胞经LTBMC后,白血病细胞明显减少,而使正常造血细胞占优势;另外,Ph′阳性的CML细胞经3~4周的LTBMC后可产生明显数量的ph′阴性细胞。本文作者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发现,他们培养AML患者骨髓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骨髓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T^+4细胞的分布及增殖特性的研究
15
作者 杨春瑛 韩晓冬 +2 位作者 沈德诚 张金香 程庆年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4-107,共4页
观察了HIT4+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CD4和CD8亚群中的分布及CD4+HIT4+、CD4+HIT4-细胞的增殖特性。结果发现:1.HIT4+细胞在CD4和CD8亚群所占的百分率分别为36.9±6.6%和19.7... 观察了HIT4+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CD4和CD8亚群中的分布及CD4+HIT4+、CD4+HIT4-细胞的增殖特性。结果发现:1.HIT4+细胞在CD4和CD8亚群所占的百分率分别为36.9±6.6%和19.7±4.8%。2.CD4+HIT4+细胞对ConA、TT、PPD和Auto-B刺激的增殖反应明显低于CD4+HIT4-细胞,而后者与总CD4亚群的增殖反应水平接近。将HIT4+细胞和HIT4-细胞的分布与增殖特性与已报道的T亚-亚群细胞比较,提示HIT4可能为识别T亚-亚群的一个新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T细胞亚群 表面抗原
原文传递
HIT_4单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owanⅠ菌体诱导IgG分泌的抑制效应
16
作者 杨春瑛 沈德诚 +4 位作者 程庆年 张金香 杨希峰 苏月来 孙同哲 《上海免疫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6,共3页
本文报道了HIT4单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owanⅠ菌体(SAC)诱导的IgG分泌的抑制效应.研究发现HIT4单抗可明显抑制SAC诱导的正常人和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IgG,平均抑制率分别为81.4&... 本文报道了HIT4单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owanⅠ菌体(SAC)诱导的IgG分泌的抑制效应.研究发现HIT4单抗可明显抑制SAC诱导的正常人和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IgG,平均抑制率分别为81.4±12.0%和92.7±12.8%,而对Ig分泌水平低下的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无调节作用。HIT4单抗的抑制作用是通过HIT4+细胞表面HIT4抗原特异性介导,选择地作用于SAC(而不是PWM)诱导的IgG分泌过程,具有剂量依赖性。本研究为了解HIT4单抗的生物学特点及可能具有的临床应用前景提供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IgG分泌 金黄葡萄球菌
原文传递
新时代神经内科关于中医药防治管理切入点思考
17
作者 方天叶 杨春瑛 叶赛萍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年第15期124-126,共3页
目的:研究新时代神经内科关于中医药防治管理切入点及应用效果。方法:将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92例患者以随机表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神经内科患者实施常规疾病防治管理。观... 目的:研究新时代神经内科关于中医药防治管理切入点及应用效果。方法:将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92例患者以随机表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神经内科患者实施常规疾病防治管理。观察组神经内科患者实施中医药防治管理。观察疾病防治管理质量、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两两组产生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管理前,各项管理质量评价项目显示两组患者在基础专科管理方面、疾病风险预测方面、应急事件处理方面及特色康复指导方面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基础专科管理方面、疾病风险预测方面、应急事件处理方面及特色康复指导方面的管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前,各项生活质量评价项目显示两组患者心理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上述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前,各项自我管理能力评价项目显示两组患者症状观察、情志调节、正气保养、康复保健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各项自我管理能力评价项目显示观察组上述评价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多学科协作、中医情志调摄、中医药健康宣教及中医特色管理方案等作为中医药防治管理切入点对神经内科患者进行疾病防治管理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临床疾病防治管理质量,既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又可以增强其疾病自我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神经内科 中医药 防治管理切入点 疾病防治管理质量 生活质量 疾病自我管理能力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与循环系统共病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虞铁儿 杨春瑛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2年第2期75-80,共6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第2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定义为一种由黑质进行性神经元丧失引起的复杂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不平衡,还常伴有便秘、睡眠行为...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第2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定义为一种由黑质进行性神经元丧失引起的复杂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不平衡,还常伴有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以及糖尿病、冠心病和骨质疏松等多种共病。循环系统疾病为PD最常见的共病,包括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心肌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和PD猝死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本文对PD与循环系统共病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循环系统 共病
原文传递
识别不同表位的CD71单抗的研究
19
作者 杨春瑛 沈德诚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78-180,共3页
关键词 CD71 转铁蛋白受体 单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