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破冰船强制领航到许可证制度——俄罗斯北方海航道法律新变化分析 被引量:38
1
作者 张侠 屠景芳 +2 位作者 钱宗旗 王泽林 杨惠根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8-275,共8页
围绕北方海航道定义和破冰船强制领航两个重要的争议问题,详细对比了俄罗斯相关旧法律条文和2013年颁布的新法律条文,综合分析后认为:(1)在法律层面上,俄罗斯对于北方海航道属于国家历史性交通干线的立场没有改变,范围则做了明晰化的界... 围绕北方海航道定义和破冰船强制领航两个重要的争议问题,详细对比了俄罗斯相关旧法律条文和2013年颁布的新法律条文,综合分析后认为:(1)在法律层面上,俄罗斯对于北方海航道属于国家历史性交通干线的立场没有改变,范围则做了明晰化的界定,新的北方海航道水域范围与俄罗斯北冰洋内水、领海及毗连区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水域范围相一致。这意味着消除了有关北方海航道北部边界是否延伸到公海的争议;(2)在规则层面上,从破冰船强制领航制度改变为许可证制度,尤其是给出了具体的、可操作和可预期的独立航行许可和不许可条件,使得外国船只在北方海航道水域的独立航行成为可能。由此得出结论:俄罗斯北方海航道政策出现了较大变化,有进一步向国际开放的政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海航道 法律 专属经济区 破冰船强制领航 许可证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侧极光卵的可见光多波段观测特征——中国北极黄河站首次极光观测初步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胡泽骏 杨惠根 +9 位作者 艾勇 黄德宏 胡红桥 刘瑞源 田口真 陈卓天 綦欣 温艳波 刘嵘 王晶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7-114,共8页
中国在斯瓦尔巴特(Svalbard)群岛新奥尔松(Ny-Alesund)地区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科学考察站——北极黄河站。北极黄河站(78.92°N,11.93 °E)的修正磁纬为76.24°。2003年11月黄河站建立了一套多波段(427.8nm,557.7nm,630... 中国在斯瓦尔巴特(Svalbard)群岛新奥尔松(Ny-Alesund)地区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科学考察站——北极黄河站。北极黄河站(78.92°N,11.93 °E)的修正磁纬为76.24°。2003年11月黄河站建立了一套多波段(427.8nm,557.7nm,630.0nm)单色极光全天空CCD成像观测系统,并于2003年12月11日-2004年2月25日极夜期开展了首次极光越冬观测,获得了1200多小时的连续观测数据。利用这1200多小时观测数据制作了以时间为横轴的南北向极光活动图,对日侧极光卵的极光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发现,沿日侧极光卵不论磁静日还是磁扰日,在三个波段上都同时观测到了四个重复出现的极光活动区,即0900MLT(磁地方时)附近的 A区、1330MLT的B区和1630MLT的C区以及1200MLT附近的G区。A区内的极光活动由低纬向高纬运动,强度逐渐变弱,形态由较宽的弧状极光向冕状极光演变;B区内的极光活动由高纬向低纬方向运动,形态呈现为冕状极光向较窄的极光弧的演变,极光强度逐渐增强;C区极光活动向高纬方向展宽,强度逐渐变弱,极光由单弧向多重弧演化;而在A与B之间存在一个纬度范围相对较窄的极光活动区G区,该区的极光呈现暗弱的冕状极光。日侧极光活动随时间从午前、正午到午后呈现出一个系统的光谱变化:绿色-红色-绿色。A区的位置出现在卫星探测的午前极光峰之中;而正午附近极光强度暗弱的G区,可部分地解释卫星观测的所谓“正午极光空白区”;卫星观测到的1500MLT附近的“极光热点”区在地面观测中可以区分为以红色极光为主的B区和以绿色极光为主的C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光 全天空观测 极隙区 日侧极光卵 多波段观测 极光强度 初步分析 活动特征 黄河 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观测的夜侧极光对行星际激波的响应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建军 胡红桥 +4 位作者 韩德胜 邢赞扬 胡泽骏 黄德宏 杨惠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85-1796,共12页
行星际激波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通常会导致日侧极光活动增强,随后沿着极光卵的晨昏两侧向夜侧扩展的激波极光.行星际激波也可能直接导致夜侧扇区极光活动增强,甚至沉降粒子能通量的数量级可以与典型亚暴相比拟.本文首次利用我国南极中山... 行星际激波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通常会导致日侧极光活动增强,随后沿着极光卵的晨昏两侧向夜侧扩展的激波极光.行星际激波也可能直接导致夜侧扇区极光活动增强,甚至沉降粒子能通量的数量级可以与典型亚暴相比拟.本文首次利用我国南极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连续多年积累的极光观测数据,对行星际激波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期间地面台站在夜侧扇区(18—06MLT)观测的极光响应进行了分析.对18个极光观测事件的分析结果表明:行星际激波与磁层相互作用可以在夜侧触发极光爆发和极光微弱增强或静态无变化事件;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的效率以及磁层空间的稳定性决定着行星际激波能否触发极光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光 行星际激波 极光爆发 南极中山站 北极黄河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站高频雷达回波的日变化特征及地磁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刘二小 胡红桥 +4 位作者 刘瑞源 吴振森 吴铭君 杨惠根 张北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066-3076,共11页
利用新建中山站高频雷达2010年4月到2011年2月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中山站高频雷达回波的日变化特征以及地磁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山站高频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且受地磁活动影响较大.雷达回波发生率的峰值在地磁活动较小时... 利用新建中山站高频雷达2010年4月到2011年2月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中山站高频雷达回波的日变化特征以及地磁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山站高频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且受地磁活动影响较大.雷达回波发生率的峰值在地磁活动较小时处于日侧;随着地磁活动的增强,峰值减小并向夜侧移动.另外,平均多普勒视线速度具有明显的昼夜分布,夜侧主要为正向速度,即朝向雷达,日侧主要为负向速度,即远离雷达;随着地磁活动的增强,平均回波强度和平均多普勒视线速度的峰值都会增加,而多普勒谱宽则会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雷达回波 日变化 地磁活动 中山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与北极地磁活动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胡红桥 刘瑞源 +1 位作者 杨惠根 刘顺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21-1328,共8页
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和新奥尔松(NAL)等5个北极站2000年9月到2003年3月共719天的地磁观测数据,以20 min间隔内地磁北向水平分量的互相关系数大于0.9为判据,对南北极地磁活动相关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并与T89地磁模型得到的中山站共轭位置... 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和新奥尔松(NAL)等5个北极站2000年9月到2003年3月共719天的地磁观测数据,以20 min间隔内地磁北向水平分量的互相关系数大于0.9为判据,对南北极地磁活动相关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并与T89地磁模型得到的中山站共轭位置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南北极地磁活动相关的发生率与台站位置、季节、地方时和地磁活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北极的5个台站中朗伊尔站(LYR)与中山站地磁相关的时间最多(占17%);在两分季发生相关的情况比冬季和夏季多;在傍晚发生相关的情况最多,中午发生相关的情况最少;地磁活动较强时,相关的情况比地磁宁静时更多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中山站 共轭 地磁活动 互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10月底太阳风暴期间中山站电离层吸收效应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邓忠新 刘瑞源 +2 位作者 赵正予 杨惠根 胡红桥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3-31,共9页
本文介绍了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对南极中山站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在2003年10月底太阳风暴期间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相应的极区电离层的吸收效应,它们主要是强度为2. 7dB的宇宙噪声突然吸收和强度高达31d... 本文介绍了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对南极中山站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在2003年10月底太阳风暴期间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相应的极区电离层的吸收效应,它们主要是强度为2. 7dB的宇宙噪声突然吸收和强度高达31dB持续4d的极盖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 太阳风暴 电离层 吸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北极航道开拓的战略选择初探 被引量:25
7
作者 张侠 杨惠根 王洛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67-276,共10页
对于我国,正在发展和形成中的洲际贸易航线——北极航道是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气候变化大趋势下出现的重大机遇,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补充,具有较高战略价值。根据北极航道当前发展状况,从开拓北极航道的战略选择角... 对于我国,正在发展和形成中的洲际贸易航线——北极航道是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气候变化大趋势下出现的重大机遇,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补充,具有较高战略价值。根据北极航道当前发展状况,从开拓北极航道的战略选择角度,针对航运条件、法律和地缘政治等方面对北极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穿极航道三条不同海运路径做了概括性比较,以期为北极航道发展的战略选择做一些前期思考。结果表明:(1)近年来虽然世界贸易和航运业不景气,但北极航运逆势而上,呈现扩大化增长趋势,无强力破冰船引航的商船独立航行时代已初显端倪;(2)三条北极航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东北航道发展最快,散货船和油气轮方式的资源和过境运输已形成小规模的运营业务;西北航道次之,正在尝试散货船的资源运输;穿极航道过境通行潜力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三条航道的集装箱过境运输尚处于空白;(3)针对三条北极航道不同发展阶段和趋势,结合战略需求,我国北极航道开拓应采取"用一个、试一个、探一个"的发展思路,即:东北航道做实质性的投入;西北航道做尝试性的投入;穿极航道做探索性的投入。投入重点当为我国有较大需求的中-欧和中-美集装箱船过境运输;(4)科学考察和商业利用是我国北极航道开拓和利用的先导,鉴于北极航道的不同国际法和地缘政治环境,作为"一带一路"北线的实施可采取"对接"和"探索"并行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航道 海冰 航运条件 法律环境 地缘政治 集装箱运输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站电离层尖峰脉冲型吸收统计特性 被引量:5
8
作者 邓忠新 刘瑞源 +2 位作者 赵正予 杨惠根 徐中华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2-176,共5页
通过对南极中山站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2000至2001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189例电离层尖峰脉冲型吸收事件,按其发生时间可分为夜侧吸收事件(69例)和日侧吸收事件(120例).对这两类吸收事件进行对比统计研究,得到了其吸收发生时间... 通过对南极中山站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2000至2001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189例电离层尖峰脉冲型吸收事件,按其发生时间可分为夜侧吸收事件(69例)和日侧吸收事件(120例).对这两类吸收事件进行对比统计研究,得到了其吸收发生时间、吸收持续时间、吸收强度、吸收区域形状和空间尺度、运动状况以及吸收事件与地磁Kp指数关系等特性,并对电离层尖峰脉冲型吸收的可能产生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区电离层 电离层吸收 宇宙噪声 尖峰脉冲型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正午附近极光强度与沉降粒子能量关系的参数模型 被引量:4
9
作者 邢赞扬 杨惠根 +4 位作者 吴振森 胡泽骏 刘俊明 张清和 胡红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163-2170,共8页
极光是日地能量耦合过程中粒子沉降到极区电离层的最直观表现,对于理解地球空间环境及预测空间天气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2003—2009年的北极黄河站的多波段地面极光观测,结合DMSP卫星粒子沉降探测,对磁正午附近的极光强度与沉降粒子沉... 极光是日地能量耦合过程中粒子沉降到极区电离层的最直观表现,对于理解地球空间环境及预测空间天气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2003—2009年的北极黄河站的多波段地面极光观测,结合DMSP卫星粒子沉降探测,对磁正午附近的极光强度与沉降粒子沉降能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在10—13磁地方时(MLT)630.0nm的极光发光占主导,以低能粒子沉降为主;而在13—14MLT,630.0nm/427.8nm极光强度比值降低,沉降粒子能量较高.另外,利用极光强度与沉降电子的能通量以及极光强度比值与平均能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初步建立了北极黄河站磁正午附近极光强度与沉降粒子能量关系的反演参数模型,为将来空间天气的监测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区电离层 极光强度 粒子沉降 黄河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极区空间环境观测系统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德宏 胡红桥 +7 位作者 刘瑞源 杨惠根 张北辰 胡泽骏 刘建军 何昉 刘勇华 韩德胜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10,共10页
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极隙区纬度,可以观测到丰富的日地能量传输过程的电离层征兆和极光现象,非常适合开展极区空间环境观测研究。自1989年开始建设以来,中山站极区空间环境观测系统经历了观测设备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已建立了涵盖地面极... 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极隙区纬度,可以观测到丰富的日地能量传输过程的电离层征兆和极光现象,非常适合开展极区空间环境观测研究。自1989年开始建设以来,中山站极区空间环境观测系统经历了观测设备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已建立了涵盖地面极光、电离层和地磁观测多要素、多手段的自主观测体系,实现了极区空间环境的连续监测并建立了数据库。所有观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可实时监控,地磁、宇宙噪声吸收等数据实现了准实时远程传输。最后展望中国极区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区 空间环境 南极 电离层 极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学观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瑞源 杨惠根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1-258,共18页
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北极黄河站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合于开展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学的观测研究。回顾中国极地考察研究近30年历程,综述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他们是:在南极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建立... 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北极黄河站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合于开展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学的观测研究。回顾中国极地考察研究近30年历程,综述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他们是:在南极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建立了国际先进的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共轭观测系统,实现了极区空间环境的连续监测;在极区电离层、极光和粒子沉降、极区电流体系、极区等离子体对流、地磁脉动和空间等离子体波、极区空间环境的南北极对比、极区空间天气、非相干散射雷达功率谱、电离层加热试验和极区中层夏季回波研究、极区电离层-磁层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最后展望中国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大气物理 空间物理 日地物理 极区 电离层 极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隙区极光粒子沉降对电离层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卓天 张北辰 +1 位作者 杨惠根 刘瑞源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66-174,共9页
利用一维自洽的时变极区电离层模型,研究极隙区极光粒子沉降对极区电离层F层电子密度影响的时变过程。假设一维时变电离层模型描述的磁流管中F层等离子体在对流作用下经过极隙区,随对流路径的不同,磁流管在极隙区经历的时间不同,以此考... 利用一维自洽的时变极区电离层模型,研究极隙区极光粒子沉降对极区电离层F层电子密度影响的时变过程。假设一维时变电离层模型描述的磁流管中F层等离子体在对流作用下经过极隙区,随对流路径的不同,磁流管在极隙区经历的时间不同,以此考察极光粒子沉降作用下电离层随时间的演化过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磁流管在极隙区停留的时间足够长,F层电子密度能显著增大。然而在磁流管经历极隙区实际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极隙区极光粒子沉降对F层电子密度的影响并不大。本文还给出了统计对流模型作用下磁流管在经历极隙区时,有沉降粒子作用和没有沉降粒子作用两种情况下,F层等离子体的时间变化过程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隙区 粒子沉降 电离层 数值模拟 等离子体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光亚暴期间的南极中山站地磁共轭点位置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德宏 Moen J +2 位作者 Brekke A 杨惠根 刘瑞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4-60,I004,共8页
通过对北极斯瓦尔巴特 (Svalbard )岛Longyearbyen台站的极光扫描光度计和地磁观测数据在地磁亚暴膨胀相期间的对比分析 ,发现扫描光度计记录中的极光边缘的快速极向运动和地磁数据x分量的陡峭负弯之间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地磁数据可... 通过对北极斯瓦尔巴特 (Svalbard )岛Longyearbyen台站的极光扫描光度计和地磁观测数据在地磁亚暴膨胀相期间的对比分析 ,发现扫描光度计记录中的极光边缘的快速极向运动和地磁数据x分量的陡峭负弯之间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地磁数据可用来研究两极高纬地区极光亚暴的地磁共轭特征 .对南极中山站、挪威Troms Svalbard台链和东格陵兰岛地区共 15个地磁台站在 7个典型极光亚暴事件中的地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 ,中山站的地磁共轭点位置存在明显的漂移特征 ,漂移的范围在斯瓦尔巴特岛与东格陵兰岛之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光 地磁共轭 地磁亚暴 南极中山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侧极光弧的发光强度与沉降电子能谱的相关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丘琪 杨惠根 +1 位作者 陆全明 胡泽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89-498,共10页
本文利用中国北极黄河站多波段全天空极光观测数据,选取稳定的日侧极光弧,统计研究了极光强度比I_(557.7)/I_(630.0)与极光发光强度I_(557.7)的相关关系.发现I_(557.7)在午前暖点和午后热点区附近出现极大值,分别为2.2kR和2.9 kR;而I_(6... 本文利用中国北极黄河站多波段全天空极光观测数据,选取稳定的日侧极光弧,统计研究了极光强度比I_(557.7)/I_(630.0)与极光发光强度I_(557.7)的相关关系.发现I_(557.7)在午前暖点和午后热点区附近出现极大值,分别为2.2kR和2.9 kR;而I_(630.0)在磁正午出现极大值,为1.5kR.当I_(557.7)从0.1kR增加到10kR时,极光强度比I_(557.7)/I_(630.0)也由0.2增加到9.结合DMSP卫星探测的沉降粒子能谱数据,找到17个DMSP卫星穿越黄河站上空极光弧的事件,共穿越40条极光弧.得到了沉降电子的平均能量正比于极光强度比I_(557.7)/I_(630.0),沉降电子的总能通量正相关于极光强度I_(557.7)的关系式.利用该关系式反演所有极光弧的电子能谱,发现在午前和午后扇区,产生极光弧的沉降电子主要来源于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在高纬出现强度较弱的弧,对应等离子体幔区域.在磁正午附近,沉降电子的平均能量较低,极光弧处于低纬一侧,粒子源区主要是低纬边界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侧极光弧 极光发光强度 电子沉降 等离子体片边界层 低纬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午后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的相关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红桥 刘瑞源 +2 位作者 杨惠根 N.Sato M.Kikuchi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1-249,共9页
利用1997年和1998年南极中山站多通道扫描光度计的地面观测数据和Wind卫星在弓激波上游对行星际磁场和太阳风参数的观测数据,对午后高纬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午后630.0 nm极光强度与太阳... 利用1997年和1998年南极中山站多通道扫描光度计的地面观测数据和Wind卫星在弓激波上游对行星际磁场和太阳风参数的观测数据,对午后高纬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午后630.0 nm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间有很好的相关,而557.7 nm的相关性差一些;在考察的所有耦合函数中,午后极光受太阳风电场和能量的影响更直接;同时,行星际磁场的时钟角对午后极光也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站 午后极光 极光强度 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站高频雷达观测结果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二小 胡红桥 +4 位作者 刘瑞源 吴振森 吴铭君 杨惠根 张北辰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7-407,共11页
中山站高频相干散射雷达于2010年4月建成投入观测,并加盟SuperDARN雷达观测网,成为中国探测电离层对流的重要手段。首先简要介绍中山站高频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模式,然后利用该雷达第一年的观测数据,给出了每个波束观测的电离层回波总... 中山站高频相干散射雷达于2010年4月建成投入观测,并加盟SuperDARN雷达观测网,成为中国探测电离层对流的重要手段。首先简要介绍中山站高频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模式,然后利用该雷达第一年的观测数据,给出了每个波束观测的电离层回波总数随距离和回波强度、多普勒速度及谱宽的分布以及电离层回波发生率随频率的变化特性。观测结果和射线追踪的模拟计算表明,由于波束指向不同,电波矢量方向与地磁场形成正交条件的区域有所不同,因此会造成不同频率下,不同波束观测的电离层回波发生率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站 高频相干散射雷达 电离层 射线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午后多重极光弧观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温艳波 杨惠根 +9 位作者 韩德胜 T.Araki 艾勇 刘瑞源 刘勇华 胡泽骏 陈卓天 邓忠新 刘嵘 王晶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55-263,共9页
本文利用2001—2003年南极中山站175天全天空摄像机观测,对午后多重极光弧的出现率及其与Kp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午后多重极光弧出现率呈一单峰分布,最大发生率出现在1445UT(1645MLT),其位置在1500MLT极光热点(1300—1700M... 本文利用2001—2003年南极中山站175天全天空摄像机观测,对午后多重极光弧的出现率及其与Kp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午后多重极光弧出现率呈一单峰分布,最大发生率出现在1445UT(1645MLT),其位置在1500MLT极光热点(1300—1700MLT)近夜侧的部分。与地磁活动指数Kp的相关统计分析表明,Kp值为2—3之间时多重极光弧有较大的出现率,这说明中等地磁活动情形下午后多重极光弧有较高的出现率。事件分析表明多重极光弧的强度变化与地磁Pc5脉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并且有类似的频谱特征,这说明午后多重极光弧可能与同时出现的Pc5地磁脉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后极光 多重极光弧 KP指数 中山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行星际磁场条件下极向运动极光结构的多手段联合观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邢赞扬 杨惠根 +7 位作者 韩德胜 吴振森 刘俊明 胡泽骏 张清和 刘勇华 张北辰 胡红桥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5-44,共10页
利用北极黄河站三波段全天空成像仪(ASI)的高分辨率的地面极光观测数据,联合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EIS-CAT)Svalbard雷达(ESR),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SuperDARN)雷达等观测,研究了发生在2003年12月22日0900—1010 UT时间段内极区电离层极光... 利用北极黄河站三波段全天空成像仪(ASI)的高分辨率的地面极光观测数据,联合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EIS-CAT)Svalbard雷达(ESR),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SuperDARN)雷达等观测,研究了发生在2003年12月22日0900—1010 UT时间段内极区电离层极光和等离子体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在不同行星际磁场(IMF)条件下,黄河站极光ASI均观测到了一系列极向运动极光结构(PMAFs),其特征为极光在赤道向一侧点亮后向高纬扩展。这些PMAFs都伴随有明显的粒子沉降特征,且在IMF北向时该粒子沉降能达到更低的电离层E层区域,而此时这些PMAFs相应位置的高纬电离层出现了一个典型反向对流涡,这是高纬(尾瓣)重联的典型特征之一。这些结果表明北向IMF条件下的这些PMAFs是由高纬重联所产生。在IMF南向时,黄河站观测到的PMAFs可跨越更广的地磁纬度,表明其演化时间亦较长,其相应区域的电离层特征也表明该PMAFs由日侧磁层顶低纬磁重联所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向运动极光结构 行星际磁场 磁重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自转对北极黄河站观测日侧极光弧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丘琪 杨惠根 +1 位作者 陆全明 胡泽骏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9-915,共7页
利用北极黄河站全天空极光数据,采用AACGM模型,将日侧极光弧映射到地磁坐标系,定量计算地球自转导致的极光弧运动速度.对于任意一条极光弧,其偏斜角定义为极光弧方向与当地地磁东西方向的夹角.研究发现,地球自转产生的速度由极光弧离开... 利用北极黄河站全天空极光数据,采用AACGM模型,将日侧极光弧映射到地磁坐标系,定量计算地球自转导致的极光弧运动速度.对于任意一条极光弧,其偏斜角定义为极光弧方向与当地地磁东西方向的夹角.研究发现,地球自转产生的速度由极光弧离开天顶的距离和偏斜角决定,其中偏斜角的影响更为重要,其还决定速度的方向.在4年的观测数据中,提取超过40 000张出现极光弧的图像,计算极光弧偏斜角.计算结果表明,日侧极光弧的偏斜角随磁地方时增大而逐渐减小,并在大约10:00 MLT(磁地方时)附近发生反转.由于偏斜角的反转,地球自转产生的极光弧运动在晨侧多为极向运动,到午后多为赤道向运动.相比午前,午后的运动更为明显,最大速度可超过300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侧极光弧 地球自转 偏斜角 弧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12月13日IMF北向期间极区亚暴电离层电动力学特征
20
作者 刘俊明 张北辰 +2 位作者 Kamide Y 吴振森 杨惠根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24,共5页
利用KRM地磁反演方法,结合北半球中高纬度地磁台站数据,研究了2004年12月13日行星际磁场北向期间发生的亚暴事件,极区电离层电动力学参量(电流矢量、等效电流函数以及电势)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该亚暴膨胀相起始后,午夜之前西向电集... 利用KRM地磁反演方法,结合北半球中高纬度地磁台站数据,研究了2004年12月13日行星际磁场北向期间发生的亚暴事件,极区电离层电动力学参量(电流矢量、等效电流函数以及电势)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该亚暴膨胀相起始后,午夜之前西向电集流急剧增强,且等效电流体系表现为夜侧双涡,同时伴随夜侧增强的南向电场.由于极弱的直接驱动过程,卸载过程引起的电离层效应得到清楚显示.卸载过程在膨胀相期间起绝对主导性作用.同时,夜侧电导率的增强是电集流区域电流急剧增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暴 极区电离层 电动力学 行星际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