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平原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遗存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朱诚 徐佳佳 +5 位作者 黄明 杨占风 张娜 江章华 白铁勇 陆福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1-201,共21页
2014年5月,对四川成都郫县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做了调查,该遗址经度为103°55′39″E,纬度为30°53′37.1″N,遗址海拔为黄海高程499.758 m,遗址的2014CPMT1-T2探方中有古代生长在地下的树根1处、冲刷带来的独木舟1处、古树干9... 2014年5月,对四川成都郫县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做了调查,该遗址经度为103°55′39″E,纬度为30°53′37.1″N,遗址海拔为黄海高程499.758 m,遗址的2014CPMT1-T2探方中有古代生长在地下的树根1处、冲刷带来的独木舟1处、古树干9处。经光学方法鉴定,其中的古树根和古树木主要是秋枫树(Bischafia javanica)。这些木质沉积物平面倾向大都沿NW-NE-SW平面沉积,反映出这些沉积物被水流冲来的方向主要是郫县西北都江堰地区。测得T1-T2探方树干2、3、5和木椽9这4个AMS 14 C年代数据年龄为(2420±70)~(2566±78)a BP,由于都江堰是战国时期太守李冰于公元前256年率众修建,从马街遗址T1-T2探方出土的古洪水木质沉积物年代分析看,其应是公元前405年-公元前551年都江堰工程尚未开始前的周代(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256年)由古岷江洪水从北向南冲刷到此沉积所致。整个剖面锆石形态鉴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深度的不同,其形态组成有所差异,尤其在约2.6~2.4 ka BP时段的锆石微形态组合中,浑圆柱状比例较大,而四方双锥所占比例略小,表明这段时期可能经历了洪水事件,其大量浑圆状锆石是经过长距离搬运到此的沉积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马街遗址 古洪水事件 考古遗存 宝墩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盆地两种灌木植物原位拉拔试验及其护坡效应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臻 余芹芹 +6 位作者 杨占风 乔娜 李国荣 朱海丽 张莹 毛小青 胡夏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6-209,共4页
通过对种植在试验区的柠条锦鸡儿和霸王2种灌木进行生长指标统计和野外拉拔试验,评价两种灌木的护坡效应。生长指标统计结果表明,2种灌木的株高、根长、根径、侧根数均随生长期的增加而增大,且柠条锦鸡儿的根长、侧根数明显大于同生长... 通过对种植在试验区的柠条锦鸡儿和霸王2种灌木进行生长指标统计和野外拉拔试验,评价两种灌木的护坡效应。生长指标统计结果表明,2种灌木的株高、根长、根径、侧根数均随生长期的增加而增大,且柠条锦鸡儿的根长、侧根数明显大于同生长期的霸王,而株高、根径要小于霸王;原位拉拔试验得出,2种灌木的拔出力均随株高、根长、根径、侧根数的增加而增大,且霸王的拔出力要比同生长期的柠条锦鸡儿的拔出力大。综合以上,即通过对试验区2种灌木株高、根长等生长指标以及根系拔出力等综合评价,柠条锦鸡儿护坡效应较霸王略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宁盆地 灌木植物 生长指标 拉拔试验 护坡力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初探
3
作者 杨占风 任秀宝 +1 位作者 王江滨 宋国培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1-162,共2页
本文采用S100肝抗原四次免疫Wistar大鼠后,成功地建立了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EAH)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 本文采用S100肝抗原四次免疫Wistar大鼠后,成功地建立了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EAH)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显示、自身免疫损害病理改变出现在第一次免疫后一周,5个月后仍有病理损伤。血清ALT与病理损害过程一致、血清IgG在免疫后第二周升高。实验结果提示S100可以诱导典型的EAH。此模型可成为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肝抗原 弗氏完全佐剂 肝炎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家村遗址分期再研究
4
作者 杨占风 李鹏昊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8年第2期30-40,共11页
郭家村遗址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铁山公社郭家村的北岭上,遗址发现较早,建国前原关东厅博物馆在此收集过出土文物,称之为'郭家疃发见遗物'①和'老铁山'②出土遗物.
关键词 遗址分期 再研究 遗物 铁山 旅顺口区 出土文物 建国前 大连市 博物馆 关东 公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曲阜县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遗存研究
5
作者 杨占风 《博物馆研究》 2008年第3期64-70,共7页
本文以层位关系为基础,结合陶器的型式演变及组合变化,将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遗存分为四期,在分期的基础上对遗址墓葬的埋葬顺序稍作分析。
关键词 西复侯 遗存分期 埋葬顺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道蛔虫症36例内镜取虫治疗体会 被引量:1
6
作者 宋刚 黄祥魁 +5 位作者 任彩文 候姝 董宝才 杨占风 王曼彤 姜伟仁 《人民军医》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08-209,共2页
关键词 胆道蛔虫症 内镜 取虫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冠心病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奕飞 杨占风 +3 位作者 郁海燕 张李娜 周晓燕 陈芳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44期50-51,共2页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疑诊冠心病而收治入院的患者12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A组(冠心病患者)86例和B组(非冠心病患者)41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NAFLD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与冠...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疑诊冠心病而收治入院的患者12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A组(冠心病患者)86例和B组(非冠心病患者)41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NAFLD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结果 A组男性、有嗜烟史、有高血压病史、有糖尿病史的比例及血TG、TC、LDL均显著高于B组,P均<0.05;A组NAFLD发生率为63.95%,B组为24.39%,P<0.05;A组合并NAFLD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比例为72.73%,单纯冠心病患者为48.39%,P<0.05;回归分析显示,NAFLD、总胆固醇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NAFLD和冠心病的发病及严重程度有关,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冠心病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脂联素肿瘤细胞因子-α及胰岛素抵抗的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奕飞 杨占风 +1 位作者 郁海燕 张李娜 《河北医学》 CAS 2015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以及单纯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脂联素(APN)、肿瘤细胞因子-α(TNF-α)及胰岛素抵抗(IR)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是否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进行分组,其中冠心病并发非酒精性脂... 目的:探讨冠心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以及单纯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脂联素(APN)、肿瘤细胞因子-α(TNF-α)及胰岛素抵抗(IR)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是否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进行分组,其中冠心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与单纯冠心病组每组各120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APN、TNF-α以及IR含量,分析其与CHD并发NAFLD的联系。结果:冠心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组120例患者血清中APN水平明显低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TNF-α水平则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APN与IR呈显著负相关,但IR在NAFLD、CHD中的因果关系尚不十分明确,有待进一步探讨。结论:APN、TNF-α以及IR水平测定对于减少NAFLD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使CHD发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肿瘤细胞因子-α 胰岛素抵抗 冠心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心律失常81例临床分析
9
作者 陈国宝 马兰花 杨占风 《宁夏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4期261-261,共1页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心律失常81例临床分析陈国宝马兰花杨占风心律失常是肺心病的常见症状,对肺心病的预后和死亡率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了我院1987年10月~1997年9月,收住院174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伴心律失常81...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心律失常81例临床分析陈国宝马兰花杨占风心律失常是肺心病的常见症状,对肺心病的预后和死亡率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了我院1987年10月~1997年9月,收住院174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伴心律失常81例的类型及发生率,并对治疗结果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病 急性期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干预
10
作者 林万降 杨占风 施玉湘 《世界感染杂志》 2005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 探讨塞来昔布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干预作用。方法 胃镜活检经病理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78例(男41例,女37例,男女比例1.11:1)。随机分为两组:塞来昔布组(接受塞来昔布0.2,1次,d,190)和空白对照组(不接受特异性治疗)... 目的 探讨塞来昔布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干预作用。方法 胃镜活检经病理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78例(男41例,女37例,男女比例1.11:1)。随机分为两组:塞来昔布组(接受塞来昔布0.2,1次,d,190)和空白对照组(不接受特异性治疗),疗程均为6mo。治疗前,治疗3mo及疗程结束各行胃镜检查1次。活检组织行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OX-2的表达。结果 治疗3mo时,塞来昔布组COX-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胃粘膜萎缩程度无明显差异;疗程结束后,塞来昔布组COX-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且胃粘膜萎缩程度有所减轻,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塞来昔布可以明显抑制胃粘膜COX-2蛋白的表达,提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逆转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塞来昔布 COX-2蛋白 常规病理检查 蛋白表达 萎缩程度 特异性治疗 统计学差异 胃粘膜 干预作用 病理证实 胃镜活检 胃镜检查 染色检测 免疫组化 活检组织 逆转作用 对照组 疗程 治疗前 接受 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绳纹演变看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变迁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占风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46,共9页
绳纹是成都平原先秦文化最主要的纹饰,文中将绳纹的发展分为六个年代组,结合各年代组内绳纹陶罐及伴出陶器的变化,将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分为六个发展时段。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本土文化的发展是主流,同时不断吸收外来的... 绳纹是成都平原先秦文化最主要的纹饰,文中将绳纹的发展分为六个年代组,结合各年代组内绳纹陶罐及伴出陶器的变化,将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分为六个发展时段。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本土文化的发展是主流,同时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因素。最后提出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可划分为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新一村文化四支考古学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绳纹演变 绳纹陶罐 文化变迁
原文传递
成都郫县波罗村商周遗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雨茂 杨占风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124,I0001-I0010,共46页
波罗村遗址位于成都郫县郫筒镇波罗村2组和洪石村,主体部分在波罗村2组境内。遗址东南距望丛西路约700米,西北距关柏路约450米,东北临老成灌路和成灌快铁,沱江河在遗址西南部自西北向东南流过(图一)。
关键词 遗址 发掘报告 郫县 成都 商周 主体部分 西南部 东南
原文传递
成都市郫县三观村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雨茂 杨占风 +11 位作者 王仲雄 王军 杨兵 钟双全 李章洪 蔡光明 张德仟 党国松 党国慧 党明 党国平 严彬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18,97,共17页
三观村遗址是一处以宝墩文化和十二桥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宝墩文化遗存有灰坑、灰沟、墓葬、房址、卵石堆等,出土了花边口沿罐、高领罐、尊等大量陶器以及少量石器,属宝墩文化一期。十二桥文化遗存有灰坑、灰沟、窑址、灶、墓葬等,出... 三观村遗址是一处以宝墩文化和十二桥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宝墩文化遗存有灰坑、灰沟、墓葬、房址、卵石堆等,出土了花边口沿罐、高领罐、尊等大量陶器以及少量石器,属宝墩文化一期。十二桥文化遗存有灰坑、灰沟、窑址、灶、墓葬等,出土陶器以小平底罐、敛口罐、矮领罐、簋、瓮、尖底杯、尖底盏为主,属十二桥文化一期晚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三观村遗址 宝墩文化 十二桥文化
原文传递
鼠自身免疫性肝炎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占风 任秀宝 +1 位作者 王江滨 宋国培 《华人消化杂志》 1998年第5期389-391,共3页
目的探索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EAH)模型的建立.方法用♀重130g~160gWistar大鼠分成8组,♀重25g~35gBALB/c小鼠分成2组(每组n=6).Ⅰ组为PBS对照组;Ⅱ组为CFA;Ⅲ组为大鼠S10... 目的探索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EAH)模型的建立.方法用♀重130g~160gWistar大鼠分成8组,♀重25g~35gBALB/c小鼠分成2组(每组n=6).Ⅰ组为PBS对照组;Ⅱ组为CFA;Ⅲ组为大鼠S10025mgip;Ⅳ组为大鼠S10025mg加CFAim;Ⅴ组为大鼠S1005mg加CFAip;Ⅵ组为大鼠S10010mg加CFAip;Ⅶ组为大鼠S10025mg加CFAip;Ⅷ组为小鼠S10025mg加CFAip组;Ⅸ组为大鼠S10025mg加CFAip给小鼠组;Ⅹ组为小鼠S10025mg加CFAip给小鼠组.观察生存率、肝功能、免疫球蛋白、肝脏的病理改变.结果用同种肝抗原S100辅以福氏完全佐剂腹腔免疫Wistar大鼠可诱导EAH模型,该法形成率高(98%)、死亡率低(2%).病理检查显示典型的EAH病变.wk5血清ALT为200IU/L、IgG为55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免疫学 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抗体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后洼上层文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占风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 2008年第1期342-346,共5页
本文在回顾、检讨后洼上层文化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肯定了后洼上层文化的命名,识别出了一些新的遗存,重新划定了该文化分布范围,对其源流与年代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后洼上层文化 分布范围 分期 源流 年代
原文传递
成都市温江区柳岸村遗址商周时期遗存试掘简报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雨茂 杨占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47,共12页
柳岸村遗址商周时期遗存发掘了4个灰坑,出土了大量陶器,这些陶器特征明显,且大多出自同一个灰坑,共存关系明确。这为研究十二桥文化、三星堆文化及两者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也为成都平原商周时期陶器器形的整体辨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成都 柳岸村 商周时期 十二桥文化 三星堆文化
原文传递
植硅体分析揭示成都平原先秦农业发展及其环境背景分析——以宝墩和三星村遗址为例 被引量:11
17
作者 吕颖 张健平 +8 位作者 唐淼 杨占风 黄明 姜铭 闫雪 邵孔兰 温昌辉 叶茂林 吕厚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75-1488,共14页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考古样品保存和研究方法的限制,成都平原先秦农业结构变化、人类生业方式、农业发展与微环境的关系等研究尚不够完善。本文对成都平原的新津宝墩遗址和青白江三星村遗址约4500 cal.a B.P.以来的文化层沉积物进行了农...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考古样品保存和研究方法的限制,成都平原先秦农业结构变化、人类生业方式、农业发展与微环境的关系等研究尚不够完善。本文对成都平原的新津宝墩遗址和青白江三星村遗址约4500 cal.a B.P.以来的文化层沉积物进行了农作物植硅体分析,结果表明宝墩文化(4500~3700 a B.P.)以利用水稻(Oryza sativa)为主体(约84%),仅有少量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出现(约16%);宝墩文化晚期(约4000~3700 a B.P.)水稻植硅体浓度到达峰值(303160粒/g)后有所下降,粟、黍基本消失;到三星堆文化早期(3700~3400 a B.P.)水稻浓度仍保持下降趋势,粟、黍仍未出现,揭示了以宝墩文化为代表的成都平原新石器文化是以水稻为主,兼有少量粟、黍的稻-旱兼作农业结构,这一结构至少持续至三星堆文化早期。宝墩遗址中水稻驯化程度自文化层底部开始,整体呈逐渐上升趋势,推测与成都平原农业活动不断加强,遗址区域水资源增加有一定关系。上述发现,不仅为理解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进程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同时也为我国稻旱兼作农业的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植硅体 农业结构 水稻 驯化 宝墩遗址 三星村遗址
原文传递
25年消化性溃疡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演变(附1838例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中麟 吴艳妹 +10 位作者 王德祥 候晓峰 郑新平 彭德很 李枝 杨占风 李修金 刘西琦 曹荣法 杨见权 王宝思 《临床消化病杂志》 1989年第1期12-14,共3页
通过1964~1988年25年间1838例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在胃镜使用前、后及H_2受体拮抗剂应用后三个阶段的演变情况,发现每隔三年出现一次住院高峰,与社会情况变化及胃镜和H_2受体拮抗剂的应用无关,可能与气候因素有关.使用胃镜后,消化性溃... 通过1964~1988年25年间1838例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在胃镜使用前、后及H_2受体拮抗剂应用后三个阶段的演变情况,发现每隔三年出现一次住院高峰,与社会情况变化及胃镜和H_2受体拮抗剂的应用无关,可能与气候因素有关.使用胃镜后,消化性溃疡病程缩短,不典型病例增加.应用H_2受体拮抗剂后,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增加,而穿孔,梗阻减少.由于新型H_2受体拮抗剂的不断涌现.对一些久治不愈的患者应多采取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受体拮抗剂 上消化道出血 胃镜诊断 演变情况 气候因素 受体阻滞剂 镜下止血 纤维胃镜 不典型病例
原文传递
成都市温江区红桥村唐宋墓葬发掘简报
19
作者 杨占风 卢引科(绘图) +1 位作者 李涛 李佩(摄影)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44,F0003,共15页
红桥村唐宋墓地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红桥村,2015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成都市温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此发掘清理了40座砖室墓葬,出土了陶瓷器、玉器、铜器、铁器等随葬品百余件,墓葬年代从唐代晚期至南宋时期。墓葬结构形式多... 红桥村唐宋墓地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红桥村,2015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成都市温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此发掘清理了40座砖室墓葬,出土了陶瓷器、玉器、铜器、铁器等随葬品百余件,墓葬年代从唐代晚期至南宋时期。墓葬结构形式多样,包括单室墓、双室墓和小型火葬墓,还发现有土葬与火葬合葬的习俗,可能与四川地区元代墓葬中的长短双室合葬墓具有承袭关系。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成都地区唐宋时期的墓葬形制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江 红桥村遗址 唐宋时期 合葬墓
原文传递
成都市郫都区盛家院遗址发现的商周时期陶窑
20
作者 蒋刚 +4 位作者 谢小波(执笔/照相) 蹇泽研(执笔/照相) 杨占风 赵菁蕙(绘图) 陈洪青(绘图)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37,共7页
盛家院遗址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红光镇金土社区。2018年4~6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重庆师范大学西南考古与文物研究中心对盛家院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一批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商周时期的陶窑,... 盛家院遗址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红光镇金土社区。2018年4~6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重庆师范大学西南考古与文物研究中心对盛家院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一批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商周时期的陶窑,为我们深入研究成都平原十二桥文化时期陶器烧制方法与技术等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家院遗址 陶窑 商周时期 十二桥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