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嗜酸异养微生物还原浸出深海多金属结核 被引量:7
1
作者 杜竹玮 李浩然 《有色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5-48,共4页
用分离海底沉积物样品得到的嗜酸异养微生物,还原浸出深海多金属结核中的MnO2 。反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厌氧条件下锰还原速度、还原率高于好氧条件。Mn还原率在72h达98%以上。微生物利用MnO2 作为代谢呼吸链最终电子受体,传递氧化有机... 用分离海底沉积物样品得到的嗜酸异养微生物,还原浸出深海多金属结核中的MnO2 。反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厌氧条件下锰还原速度、还原率高于好氧条件。Mn还原率在72h达98%以上。微生物利用MnO2 作为代谢呼吸链最终电子受体,传递氧化有机物产生的电子,还原溶浸MnO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条件 电子受体 厌氧条件 微生物利用 MNO2 有机物 酸性条件 嗜酸 代谢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矿化材料的形成机制及模拟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杜竹玮 李浩然 《有色金属》 CSCD 2003年第4期35-40,47,共7页
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生物矿化及无机仿生材料的主要研究进展。有机质在各种生物矿化材料的形成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体内、体外试验,对有机质在生物矿化微结构构筑及自组装中所起的特殊指导作用进行了许多研究。生物矿化过... 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生物矿化及无机仿生材料的主要研究进展。有机质在各种生物矿化材料的形成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体内、体外试验,对有机质在生物矿化微结构构筑及自组装中所起的特殊指导作用进行了许多研究。生物矿化过程机理为制备具有特殊功能的仿生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展望了生物矿化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指出生物矿化中的自组装、反馈和模拟将为合成生物活性陶瓷、功能生物材料及非传统矿产资源利用等领域提供新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 生物矿化 综述 仿生材料 单分子有机膜 自组装 形成机制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还原浸出法回收废旧电池粉末中的金属锰 被引量:22
3
作者 杜竹玮 李浩然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2-64,共3页
驯化培养K1、K2、K33株锰还原异养微生物,使微生物耐受电池重金属离子的能力提高。通过微生物的还原作用将二氧化锰还原成二价锰离子回收利用。微生物利用MnO2作为代谢呼吸链最终电子受体,传递氧化有机物产生的电子,还原溶浸锰于介质中... 驯化培养K1、K2、K33株锰还原异养微生物,使微生物耐受电池重金属离子的能力提高。通过微生物的还原作用将二氧化锰还原成二价锰离子回收利用。微生物利用MnO2作为代谢呼吸链最终电子受体,传递氧化有机物产生的电子,还原溶浸锰于介质中。与其他菌株相比,K1菌株表现出很强的金属耐受性,最终浸出率可达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微生物 二氧化锰 生物还原 废旧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电解质膜PDAC/PSS诱导CaCO_3结晶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杜竹玮 郝娟玲 李浩然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87-591,F006,共6页
以模拟软体动物珍珠层的周期性基质控制形成过程制备仿生层状复合材料.将聚苯乙烯磺酸钠(PSS)与聚二烯二甲基氯化铵(PDAC)用逐层浸渍的方法使其组装成多层膜,用于诱导过饱和溶液中CaCO3的结晶,详细研究了膜紫外吸收随组装层数增加的线... 以模拟软体动物珍珠层的周期性基质控制形成过程制备仿生层状复合材料.将聚苯乙烯磺酸钠(PSS)与聚二烯二甲基氯化铵(PDAC)用逐层浸渍的方法使其组装成多层膜,用于诱导过饱和溶液中CaCO3的结晶,详细研究了膜紫外吸收随组装层数增加的线性变化.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表征了晶体的形貌和结构.(PDAC/PSS)15PDAC膜诱导获得的CaCO3晶体为六面体结构,晶体尺寸为30~40μm;(PDAC/PSS)15膜诱导CaCO3结晶,可以在膜表面获得形貌与珍珠层非常相似的CaCO3晶体,结晶10h获得的晶片结构呈规则的六边形,片尺寸约为10~20μm.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两种晶体的晶格结构与天然珍珠层差异明显,说明静电作用为晶体形貌的主控因素之一,但不是晶格结构的决定因素.复合材料断面电镜照片表明其为层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O3 结晶 诱导 电解质膜 PSS 聚苯乙烯磺酸钠 X射线衍射 二甲基氯化铵 层状复合材料 晶格结构 过饱和溶液 六面体结构 形成过程 软体动物 扫描电镜 线性变化 紫外吸收 晶体尺寸 天然珍珠 主控因素 晶体形貌 静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应用进展 被引量:35
5
作者 王维大 李浩然 +3 位作者 冯雅丽 唐新华 杜竹玮 杜云龙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67-1076,共10页
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利用微生物作为催化剂,氧化分解生物质同时输出电能的一种新装置,因其可将生物质中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可获得更高的能量转化效率,是未来缓解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近几年... 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利用微生物作为催化剂,氧化分解生物质同时输出电能的一种新装置,因其可将生物质中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可获得更高的能量转化效率,是未来缓解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近几年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综述了产电微生物种类、电池材料及其改性、反应器的放大以及微生物燃料电池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该领域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及面临的问题,指出筛选和诱导产电菌对不同有机底物的耐受性,开发高效价廉的电极材料以及构建易于放大的电池模式,是微生物燃料电池未来研究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应该着重于反应器放大,深入研究其在废水处理、产氢、微生物电化学合成以及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确定其实际应用的相关参数和模型,为微生物燃料电池早日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电极材料 放大 废水处理 产氢 微生物电化学合成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基固体浮力材料的研制及表征 被引量:35
6
作者 王啟锋 杜竹玮 +2 位作者 陈先 李浩然 孙春宝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4-176,共3页
采用空心玻璃微珠填充环氧树脂研制固体浮力材料。间苯二胺 (MPD)、顺丁烯二酸酐 (MA)、二氨基二苯砜(DDS)及 593四种固化剂对比研究表明,MPD和DDS环氧树脂固化体系轴向压缩强度可达 210MPa。γ 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偶联剂在无... 采用空心玻璃微珠填充环氧树脂研制固体浮力材料。间苯二胺 (MPD)、顺丁烯二酸酐 (MA)、二氨基二苯砜(DDS)及 593四种固化剂对比研究表明,MPD和DDS环氧树脂固化体系轴向压缩强度可达 210MPa。γ 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偶联剂在无机玻璃微珠与有机环氧树脂的复合过程中,可增加环氧树脂与微珠之间的亲合,电镜照片观察到微珠与环氧树脂间无界面沟隙,粘结界面均匀。空心玻璃微珠质量填充量为 25%时,复合材料密度降低至 0. 61g/cm3,轴向压缩强度仍能保持在 40MP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浮力材料 环氧树脂 空心玻璃微珠 压缩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离子掺杂对TiO_2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0
7
作者 栾勇 傅平丰 +1 位作者 戴学刚 杜竹玮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38-746,共9页
TiO2 光催化反应过程涉及光生电荷、电荷迁移、电荷在TiO2 表面的反应和溶液体相反应 4个顺序相接并相互影响的步骤。在TiO2 中掺杂金属离子对以上 4个步骤均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掺杂可有效地提高其光催化性能。本文综合了国内外此方面... TiO2 光催化反应过程涉及光生电荷、电荷迁移、电荷在TiO2 表面的反应和溶液体相反应 4个顺序相接并相互影响的步骤。在TiO2 中掺杂金属离子对以上 4个步骤均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掺杂可有效地提高其光催化性能。本文综合了国内外此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从提高TiO2 光催化性能和优化光催化反应的角度出发 ,在材料吸光能力、电荷扩散、表面反应、粒径和晶型等方面 ,全面地分析总结了金属离子掺杂的影响效果和规律性认识 ,并对TiO2 基光催化材料的金属离子掺杂改性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离子 掺杂 二氧化钛基催化剂 光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浸出粘土矿中钒的动力学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浩然 冯雅丽 +2 位作者 罗小兵 王宏杰 杜竹玮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81-1184,共4页
为了提高湿法浸出粘土矿中钒的综合浸出效率,并对湿法浸出粘土矿中钒提供理论依据,从动力学角度分析整个浸出过程。考察温度、液固比、硫酸质量分数和搅拌速率对浸出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80℃、液固比为4?1以及硫酸质量分数为20%... 为了提高湿法浸出粘土矿中钒的综合浸出效率,并对湿法浸出粘土矿中钒提供理论依据,从动力学角度分析整个浸出过程。考察温度、液固比、硫酸质量分数和搅拌速率对浸出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80℃、液固比为4?1以及硫酸质量分数为20%时,浸取8h,粘土矿中钒的浸出率可达到92.3%。经正交实验和动力学推导,得到描述浸出过程的经验方程,粘土矿湿法浸出钒的动力学模型为收缩核动力学模型,浸出表观活化能为11.611kJ/mol,该模型表明浸出过程中的控制步骤是决定于固膜扩散速率。提高温度、液固比和硫酸质量分数,均可加速钒的浸出速度,提高钒的浸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 浸出动力学 收缩核模型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浸出粘土钒矿中钒的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罗小兵 冯雅丽 +3 位作者 李浩然 杜竹玮 王宏杰 刘巍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50,53,共4页
针对钠化熔烧法提钒能耗较大,且污染环境问题,开展了以二氧化锰为氧化剂,硫酸直接酸浸法从淅川含钒粘土矿中浸出五氧化二钒的可行性研究。对酸浸提钒阶段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浸出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MnO2用量3%... 针对钠化熔烧法提钒能耗较大,且污染环境问题,开展了以二氧化锰为氧化剂,硫酸直接酸浸法从淅川含钒粘土矿中浸出五氧化二钒的可行性研究。对酸浸提钒阶段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浸出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MnO2用量3%、温度90℃、液固比2∶1、反应时间9 h、硫酸的浓度为20%、搅拌速度为1 500 r/m in的优化条件下,五氧化二钒浸出率为92%,比钠盐焙烧工艺高出10%以上,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也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浸出 五氧化二钒 粘土钒矿 二氧化锰 直接酸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异化金属还原菌构建含糖微生物燃料电池 被引量:27
10
作者 刘志丹 连静 +1 位作者 杜竹玮 李浩然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137,共7页
环境中的一些微生物通过还原金属氧化物进行无氧呼吸,而石墨电极与金属氧化物相似,也可以作为这类微生物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利用这类微生物构建微生物燃料电池,以糖类物质为燃料,对电池产电情况、产电原理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环境中的一些微生物通过还原金属氧化物进行无氧呼吸,而石墨电极与金属氧化物相似,也可以作为这类微生物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利用这类微生物构建微生物燃料电池,以糖类物质为燃料,对电池产电情况、产电原理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以Rhodoferaxferrireducens为产电微生物,在外接电阻510Ω条件下,以葡萄糖为燃料,常温下产生的电流密度达158mAm2(平台电压为0.46V,电极有效接触表面积为57cm2),且循环性能良好。更换燃料为其它糖,发现微生物可以利用多种糖进行产电;通过SEM观察发现大量微生物吸附在石墨电极上,用Bradford法对运行20d后电池的细胞量进行定量,测得悬浮细胞蛋白浓度为140mgL,吸附在电极上的生物量为1180mgm2。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细菌还原实验,发现吸附在电极上的微生物对电压的产生贡献最大,具有电化学和生物学活性;悬浮细胞对产电贡献很小,不具有电化学和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金属还原菌 微生物燃料电池 生物质 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1
作者 冯雅丽 联静 +1 位作者 杜竹玮 李浩然 《有色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7-50,共4页
介绍微生物燃料电池特点,综述相关的研究进展。从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到微生物Rhodoferaxferrireducens、Geobactermetallireducens和Geobactersulfereducens在分解有机底物(海底沉积物、葡萄糖、废糖蜜)进行自身代谢过程中,易在固体表面... 介绍微生物燃料电池特点,综述相关的研究进展。从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到微生物Rhodoferaxferrireducens、Geobactermetallireducens和Geobactersulfereducens在分解有机底物(海底沉积物、葡萄糖、废糖蜜)进行自身代谢过程中,易在固体表面吸附成膜,无需介体可直接将电子传递到电池的阳极。能量转换为电能的效率大于70%,电流密度为30mA/m2,电池输出功率密度达到3W/m2(0.2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研究进展 介体 深海沉积物 海底沉积物 有机底物 代谢过程 表面吸附 电子传递 能量转换 电流密度 功率密度 葡萄糖 废糖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曲色素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浩然 杜竹玮 张剑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59-62,共4页
本文采用固态发酵方法,制备红曲米。以红曲发酵大米为原料,探索红曲色素的浸取工艺,确定了最佳溶剂、浸取温度,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红曲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并详细研究了红曲色素的热、光、酸碱、药剂稳定性,结果表明:红曲色素在150℃以... 本文采用固态发酵方法,制备红曲米。以红曲发酵大米为原料,探索红曲色素的浸取工艺,确定了最佳溶剂、浸取温度,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红曲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并详细研究了红曲色素的热、光、酸碱、药剂稳定性,结果表明:红曲色素在150℃以下相对稳定;红曲色素紫外稳定,而对太阳光敏感;另外红曲色素对各种不同药剂的稳定性不同,少量NaCl、CaCl2几乎无影响,但Cu2+、Zn2+等离子对其稳定性有影响;红曲色素对pH是稳定的,红曲色素的抽提液到pH11时还保持稳定的红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色素 稳定性 浸取工艺 食用色素 固态发酵 红曲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3
作者 连静 冯雅丽 +1 位作者 李浩然 杜竹玮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34-338,共5页
根据有无电子传递中间体的参与,微生物燃料电池可分为两大类:直接和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简要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及发展历史,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这两种类型电池的研究现状,特别概括了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工作方... 根据有无电子传递中间体的参与,微生物燃料电池可分为两大类:直接和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简要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及发展历史,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这两种类型电池的研究现状,特别概括了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工作方向.最后展望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电子传递中间体 电子传递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高强安全浮力材料的研制及其表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孙春宝 汪群慧 +2 位作者 邢奕 杜竹玮 王啟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000-2002,共3页
高强浮力材料对提高潜器的有效载荷,减小其外形尺寸,提高其水下安全运动性能具有重要作用.以环氧树脂为基体材料,通过填充大量空心玻璃微珠研制出密度低、强度高的固体浮力材料.对选用的WSR6101环氧树脂基体材料,筛选出适宜固化... 高强浮力材料对提高潜器的有效载荷,减小其外形尺寸,提高其水下安全运动性能具有重要作用.以环氧树脂为基体材料,通过填充大量空心玻璃微珠研制出密度低、强度高的固体浮力材料.对选用的WSR6101环氧树脂基体材料,筛选出适宜固化剂为顺丁烯二酸酐(MPD)、4,4’-二氨基二苯砜(DDS).通过对空心玻璃微珠进行表面改性处理,提高其和聚合物的相溶性,使玻璃微珠掺加量大幅度提高,最高可达20%.通过优化试验,获得了密度0.61—0.75g/cm^3,压缩强度40-68.96MPa,且吸水率很低的深海高强浮力材料,性能优于国产同类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浮力材料的屈服破坏进行微观机理分析,指出应选用粘结力强的基体材料和壁厚的空心玻璃微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浮力材料 空心玻璃微珠 聚合物 改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并联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顶杰 何辉 +2 位作者 卢翠香 李浩然 杜竹玮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8-343,共6页
以5个双室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构建串、并联电池组,考察了电池不同运行阶段及不同底物和电子受体对电池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串、并联微生物燃料电池组可以提高工作电压、电流.以氧气和铁氰化钾作为电子受体时,串联电池组的输出电压(... 以5个双室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构建串、并联电池组,考察了电池不同运行阶段及不同底物和电子受体对电池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串、并联微生物燃料电池组可以提高工作电压、电流.以氧气和铁氰化钾作为电子受体时,串联电池组的输出电压(输出功率密度)分别可达1.186V(18.83mW/m2)和1.417V(51.51mW/m2),并联电池组输出电流(输出功率密度)可达3mA(22.66mW/m2)和6.86mA(65.22mW/m2).串联电池组中电池间的差异是出现电池反极的主要原因,内阻较大的电池易在工作电流较大时出现反极现象.适宜的混联方式可以降低由内阻差异引起的能量损失,外电阻为30Ω时,混联电池组输出功率密度(30.3mW/m2)是串联电池组(6.58mW/m2)的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富集 串联 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室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阴极制作及构建 被引量:10
16
作者 祝学远 冯雅丽 +3 位作者 李少华 李浩然 杜竹玮 罗小兵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4-597,共4页
在研制含铁离子阴极电极板的基础上,构建了单室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通过实验考察了单室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规律及阴极板中铁离子含量对产电的影响.实验证明,单室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可行的,电能的输出主要依赖吸附在电极表面... 在研制含铁离子阴极电极板的基础上,构建了单室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通过实验考察了单室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规律及阴极板中铁离子含量对产电的影响.实验证明,单室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可行的,电能的输出主要依赖吸附在电极表面的细菌形成的生物膜,而与悬浮在溶液中的细菌及溶液中的其他物质基本无关.在单室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阴极板中添加铁离子,通过铁离子在二价和三价间的循环转化,提高了电子的传递速率,加快了质子和氧气的反应,电池的输出功率达到14.58m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室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 生物膜 阴极电极 铁离子循环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熟化-浸出-萃取法从黄磷电炉电尘浆中提取镓 被引量:11
17
作者 冯雅丽 王宏杰 +1 位作者 李浩然 杜竹玮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6-91,共6页
在硫酸、盐酸直接浸出镓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硫酸直接浸出镓的动力学模拟,研究一种利用浓硫酸恒温熟化预处理、以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从黄磷电炉电尘浆中提取镓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镓浸出过程符合表面化学反应控制;提取镓的适宜实... 在硫酸、盐酸直接浸出镓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硫酸直接浸出镓的动力学模拟,研究一种利用浓硫酸恒温熟化预处理、以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从黄磷电炉电尘浆中提取镓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镓浸出过程符合表面化学反应控制;提取镓的适宜实验条件是:当反应体系中硫酸浓度为6.5 mol/L,液固比为3?2,200℃恒温熟化2.5 h,然后于90℃水浴中搅拌浸出1.5 h,镓的浸出率为90%左右;以TBP为萃取剂在6.0 mol/L HCl体系中萃取镓,萃取率达99%;以1 mol/L NaCl为反萃剂,在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2?1的条件下,反萃率在98%以上;经过进一步浓缩、纯化,可以获得含镓4.5 g/L的富集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磷电炉电尘浆 恒温熟化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化金属还原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志丹 周良 +1 位作者 杜竹玮 李浩然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6-159,共4页
微生物利用金属氧化物作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是一种新的代谢途径。该过程微生物利用有机底物异化还原金属氧化物进行生长代谢。异化金属还原菌对于研究探索古生物呼吸形式、界定生命的上限温度等生命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同时... 微生物利用金属氧化物作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是一种新的代谢途径。该过程微生物利用有机底物异化还原金属氧化物进行生长代谢。异化金属还原菌对于研究探索古生物呼吸形式、界定生命的上限温度等生命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同时在生物整治、微生物燃料电池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异化金属还原菌进行了综述,并对这类菌的研究应用给予评述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金属还原菌 Fe(Ⅲ)还原 Mn(Ⅳ)还原 生物整治 微生物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产絮凝剂硅酸盐细菌的筛选及其絮凝特性 被引量:7
19
作者 冯雅丽 王宏杰 +2 位作者 李浩然 杜竹玮 罗小兵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34-939,共6页
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絮凝剂的硅酸盐菌株B12。对其絮凝剂产生条件进行优化,并考查其絮凝特性。以质量浓度为8 g/L的葡萄糖和0.15 g/L的(NH4)2SO4作为碳源和氮源,调节初始pH值至6.9,在温度为31℃、转速为150 r/min的摇床中培养72 h后,... 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絮凝剂的硅酸盐菌株B12。对其絮凝剂产生条件进行优化,并考查其絮凝特性。以质量浓度为8 g/L的葡萄糖和0.15 g/L的(NH4)2SO4作为碳源和氮源,调节初始pH值至6.9,在温度为31℃、转速为150 r/min的摇床中培养72 h后,菌株的絮凝活性最高,絮凝率可达93.6%。絮凝剂特性研究表明:供氧可提高细菌的生长量,但不利于絮凝剂的生成。分段培养有利于提高絮凝率。该菌起絮凝作用的主要是其胞外代谢物,其适用pH值范围广,为0.5~12,絮凝率大于90%;B12菌生物絮凝剂稳定性好,与其他无机絮凝剂相比,其絮凝活效果好、无毒、无二次污染,在矿浆固液分离及矿物废水处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盐细菌 微生物絮凝剂 絮凝活性 絮凝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共聚脲序列分布及二胺反应活性比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竹玮 连彦青 +2 位作者 王晓工 周其庠 刘德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587-1591,共5页
以己二胺 ( HDA)、间苯二胺 ( MPD)、 4 ,4 -二氨基二苯醚、 4 ,4 -二氨基二苯甲烷、 4 ,4 -二氨基二苯砜及 2 ,4 -甲苯二异氰酸酯为原料 ,合成了一系列三元共聚脲 ,以三元共聚序列结构分析的理论为基础 ,建立了一套普适性较强的利... 以己二胺 ( HDA)、间苯二胺 ( MPD)、 4 ,4 -二氨基二苯醚、 4 ,4 -二氨基二苯甲烷、 4 ,4 -二氨基二苯砜及 2 ,4 -甲苯二异氰酸酯为原料 ,合成了一系列三元共聚脲 ,以三元共聚序列结构分析的理论为基础 ,建立了一套普适性较强的利用核磁氢谱分析和计算机分峰处理 ,研究三元共聚脲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序列结构方法 ,计算了无规度 B值和链段序列长度 Lna与 Lnb.定量关联了不同反应条件下二胺单体间的反应活性比 .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脲 序列结构 反应活性比 1HNMR 测定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