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过程——岩浆底侵、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 被引量:77
1
作者 杜杨松 李顺庭 +2 位作者 曹毅 秦新龙 楼亚儿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77,共7页
对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的小铜官山岩体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并对天鹅抱蛋山岩体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以及锶-钕同位素分析,结合对区内老庙基山和小铜官山岩体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 对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的小铜官山岩体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并对天鹅抱蛋山岩体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以及锶-钕同位素分析,结合对区内老庙基山和小铜官山岩体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整理,讨论了这些岩体及其包体的成因。小铜官山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39.5±2.9)Ma,表明它属于长江中下游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产物。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具有低w(SiO2)(52.03%-54.61%)、w(Al2O3)(12.87%-14.43%)和全碱含量w(Na2O+K2O)(5.26%-6.30%),但高w(MgO)(5.41%-11.66%)的特征;寄主岩与此相反,具有高w(SiO2)(59.97%-64.44%)、w(Al2O3)(16.43%-17.59%)和全碱含量(6.67%-8.25%),但低w(MgO)(1.52%-2.50%)的特征。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稀土元素总量为165.70×10-6-190.40×10-6,寄主岩的稀土元素总量为166.12×10-6-185.95×10-6,二者十分相近,它们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也十分相似。但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轻、重稀土比值为3.39-4.27,明显小于寄主岩的轻、重稀土比值(4.86-5.94)。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具明显的正铕异常,而寄主岩具有弱负铕异常。从辉长岩到寄主岩,εNd(t)从-4.9--9.9减小到-11.4--11.9,(87Sr/86Sr)o从0.7064-0.7073增加到0.7072-0.7084。上述资料表明,铜陵铜官山矿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岩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可能是由基性到中酸性岩浆通过幔源岩浆底侵、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过程形成的,而基性到中酸性岩浆则是由底侵的玄武岩浆与不同量的中下地壳物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玄武岩浆底侵 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 中酸性火成岩 岩石包体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和壳幔相互作用——来自火山-侵入杂岩和岩石包体的证据 被引量:51
2
作者 杜杨松 曹毅 +3 位作者 袁万明 楼亚儿 李顺庭 鲁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94-1302,共9页
安徽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深大断裂带的中部,构造上隶属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 T_2—J_2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在 J_3—K_1时期,区内发生了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的碰撞后到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造山后岩浆活动和相应的壳... 安徽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深大断裂带的中部,构造上隶属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 T_2—J_2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在 J_3—K_1时期,区内发生了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的碰撞后到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造山后岩浆活动和相应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碰撞后到造山后火山-侵入杂岩组合。碰撞后岩浆活动大致发生在125~145Ma,铜陵地区辉长岩包体和大量堆积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富碱岩浆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繁昌盆地中的中分村组和赤砂组火山岩以及南部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过铝质的长英质岩套;由中部铜陵地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和北外带侵入岩等构成的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系和由铜陵地区的中基性侵入岩、庐枞盆地龙门院组和砖桥组火山岩、宁芜盆地龙王山组和大王山组火山岩以及沿长江两岸呈 NE 方向分布的富碱岩浆岩构成的橄榄安粗岩系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准铝质的镁铁质-长英质火成岩岩套。造山后岩浆作用大致发生在105~125Ma。宁芜地区辉长岩的侵入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宁芜和庐枞地区过碱性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由繁昌盆地蝌蚪山组火山岩和庐枞盆地双庙组火山岩以及宁芜盆地辉长岩侵入体组成的碱性岩系和由庐枞盆地浮山组火山岩和宁芜盆地娘娘山组火山岩组成的过碱性岩系属于造山后碱性-过碱性火成岩岩套。与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相对应,在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发生了两期壳幔相互作用。其中早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上部圈层的底侵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晚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下部圈层的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微弱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作用 壳幔相互作用 火山-侵入杂岩 中生代 安徽沿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原地和异地矽卡岩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被引量:26
3
作者 杜杨松 曹毅 +2 位作者 张智宇 庞振山 李大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9-711,共13页
在安徽沿江地区,既分布有大量接触交代成因和叠加复合成因的矽卡岩矿床,也分布有岩浆成因的矽卡岩矿床。本文给出了不同类型岩浆矽卡岩及其矿床的定义,论述了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岩浆矽卡岩及其矿床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中生代... 在安徽沿江地区,既分布有大量接触交代成因和叠加复合成因的矽卡岩矿床,也分布有岩浆成因的矽卡岩矿床。本文给出了不同类型岩浆矽卡岩及其矿床的定义,论述了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岩浆矽卡岩及其矿床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中生代矽卡岩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根据矽卡岩岩浆就位位置的不同可将岩浆矽卡岩分成原地矽卡岩和异地矽卡岩两类,相应地将岩浆矽卡岩矿床分成原地矽卡岩矿床和异地矽卡岩矿床两类。两类矽卡岩及其矿床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在地质产状上,原地矽卡岩岩体常与壳幔同熔岩浆侵入体紧密伴生而分布在壳幔同熔岩浆侵入体与碳酸盐围岩的接触带上,在矽卡岩岩体边缘一般没有冷凝边和烘烤边,但常能见到因同化混染作用不彻底而留下的围岩残留体(多已变质成角岩或大理岩)。与此明显不同的是,异地矽卡岩岩体常分布在断裂带或地层虚脱带中,附近一般没有壳幔同熔岩浆侵入体与其紧密伴生,在矽卡岩岩体边缘一般有冷凝边和烘烤边,有时能见到气孔构造以及石榴石或透辉石堆积岩,但见不到围岩残留体。同时,原地矽卡岩和异地矽卡岩均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但两者明显不同。原地矽卡岩的水平分带常表现为从侵入岩体经矽卡岩往碳酸盐围岩方向依次出现侵入岩、同化混染侵入岩、富铁矽卡岩、富钙矽卡岩、同化混染碳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反映同化混染作用逐渐减弱,而异地矽卡岩的水平分带常表现为从矽卡岩体中央往两边依次出现中粗粒矽卡岩和中细粒矽卡岩,反映随降温速度逐渐增加结晶速度逐渐降低。在矿物组成上,原地矽卡岩中的石榴石包含钙铁榴石、钙铁铝榴石和钙铝榴石,辉石主要为透辉石和钙铁辉石,而异地矽卡岩中的石榴石几乎全是钙铁榴石,辉石全是钙铁辉石。在地球化学方面,相对于原地矽卡岩,异地矽卡岩明显富集W、F、Rb、Be、Fe,而亏损Al、Sr、Ba、Cu、Pb、Zn、Cr、Co、Ni等元素。在岩相学上,原地矽卡岩和异地矽卡岩大多具有自形等粒结构,其中大多能见到熔融包裹体,但原地矽卡岩中的石榴石和辉石更为自形且常发育良好环带,熔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明显高于异地矽卡岩中熔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矿床类型上,原地矽卡岩可与铜矿床和铁矿床等各种矿床伴生,而异地矽卡岩一般只与铁矿床伴生。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原地矽卡岩和异地矽卡岩是由矽卡岩岩浆分别在原地和异地发生冷却结晶作用形成的,而原地矽卡岩矿床和异地矽卡岩矿床是由原地矽卡岩岩浆和异地矽卡岩岩浆发生熔离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熔离出的矿浆和分异出的热液经过冷却结晶和交代蚀变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中生代 安徽沿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岩浆-热液过程:来自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的证据 被引量:48
4
作者 杜杨松 秦新龙 田世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39-350,共12页
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的燕山期中酸性-酸性小侵入岩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区内的层控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密切相关。在这些小侵入岩体中,特别是在老庙基、小铜官山和金口岭岩体中,产有二长质到闪长质的同源包体、角闪石堆积岩包体和黑云母... 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的燕山期中酸性-酸性小侵入岩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区内的层控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密切相关。在这些小侵入岩体中,特别是在老庙基、小铜官山和金口岭岩体中,产有二长质到闪长质的同源包体、角闪石堆积岩包体和黑云母片岩残余包体。对这三类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以及单矿物氧同位素分析,同时收集了相关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资料,为阐明矿区岩浆.热液过程提供了依据。分析结果表明,闪长岩和辉石岩包体的(87Sr/86Sr)i为0.7070-0.7073,εNd(t)为-9.7,而石英二长闪长岩主岩(87Sr/86Sr);为0.7072~0.7077,εNd(t)为-10.6~-11.9。铜官山矿区堆积岩包体中的堆积晶、同源包体和寄主岩中的斑晶以及同源包体及寄主岩中的基质的矿物结晶温度分属890-970℃,730℃-755℃和675-730℃三个区间,对应的深度为24—29km,9-15km和4-6km。它们分别代表了深位岩浆房、浅位岩浆房和岩浆侵位处矿物结晶的温度和深度。深位岩浆房的深度对应于岩石圈中下地壳硅镁层的深度,而浅位岩浆房的深度对应于岩石圈中-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的深度。从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锶、钕同位素以及岩石学和矿物学资料来看,深位岩浆房中的岩浆可能是由底侵的碱性玄武岩浆与下地壳硅镁层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化混染作用 岩浆-成矿热液过程 岩石包体 铜陵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来自矿物巨晶和岩石包体的证据 被引量:44
5
作者 杜杨松 秦新龙 李铉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9-116,共8页
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的岩浆岩岩体中产有多种矿物巨晶和岩石包体。笔者对产于曹山辉石闪长玢岩和鸡冠石花岗闪长岩中的辉石和角闪石巨晶及其堆积岩或堆积晶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矿物平衡结晶的温压条件 ... 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的岩浆岩岩体中产有多种矿物巨晶和岩石包体。笔者对产于曹山辉石闪长玢岩和鸡冠石花岗闪长岩中的辉石和角闪石巨晶及其堆积岩或堆积晶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矿物平衡结晶的温压条件 ,讨论了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幔源岩浆底侵作用问题。研究表明 ,铜陵地区大约在14 0Ma以前发生了碱性橄榄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 ,辉石巨晶和角闪石巨晶及其堆积晶是由底侵的碱性橄榄玄武质岩浆在 2 8~ 33km深处的深位岩浆房中与下地壳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形成的中基性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 ,而辉石堆积岩是由中基性岩浆在 19~ 2 1km深处的浅位岩浆房中与中地壳的浅变质岩系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形成的中性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底侵作用 矿物巨晶 岩石包体 中生代 安徽铜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的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7
6
作者 杜杨松 王德滋 陈克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15-225,共11页
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岩相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等手段,从区域构造和火山构造以及火山活动产物的时空分布入手,通过比较系统地对比全区岩浆作用产物的各类特征,认为本区存在线状构造与环状构造... 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岩相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等手段,从区域构造和火山构造以及火山活动产物的时空分布入手,通过比较系统地对比全区岩浆作用产物的各类特征,认为本区存在线状构造与环状构造复合的火山构造带,论证了火山岩,次火山岩和深成岩“三位一体”的火山-侵入杂岩的存在,并提出本区火山-侵入杂岩属于典型的同熔型系列,其成岩物质来源属于壳幔混合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侵入岩 中生代 成因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中生代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硫化物-氧化物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杜杨松 秦新龙 曹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84,共14页
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一系列与铜、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中酸性侵入岩。在这些侵入岩中分布有大量的镁铁质团块、堆积晶和微粒闪长质包体。在这些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观察到了一定数量的硫化物-氧化物包裹体。... 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一系列与铜、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中酸性侵入岩。在这些侵入岩中分布有大量的镁铁质团块、堆积晶和微粒闪长质包体。在这些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观察到了一定数量的硫化物-氧化物包裹体。文章对老庙基、小铜官山和小陶家岩体及其岩石包体中的硫化物-氧化物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镁铁质团块中硫化物包裹体内的矿物主要有磁黄铁矿、黄铜矿、单硫化物固溶体和镍黄铁矿,这些硫化物相(黄铜矿除外)中的Ni、Cu平均含量(wB,下同)分别为6.91%和0.44%;微粒闪长质包体和寄主岩中硫化物包裹体内的矿物主要为磁黄铁矿和黄铜矿,这些硫化物相(黄铜矿除外)中的Ni、Cu平均含量分别为0.44%、0.07%(微粒闪长质包体)和0.09%、0.42%(寄主岩)。镁铁质团块、微粒闪长质包体和寄主岩中氧化物包裹体内的矿物分别为铬磁铁矿(Cr2O3平均含量为4.44%)、磁铁矿(Cr2O3平均含量为0.44%)和磁铁矿(Cr2O3平均含量为0.07%);散布的氧化物颗粒分别为铬磁铁矿(Cr2O3平均含量为6.58%)、磁铁矿+铬磁铁矿(Cr2O3平均含量为0.86%)和磁铁矿(Cr2O3平均含量为0.34%)。从单一包裹体中的矿物共生关系来看,微粒闪长质包体和寄主岩中的矿物共生组合分别为磁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磁铁矿。而镁铁质团块中存在3种组合:①单硫化物固溶体+磁黄铁矿;②单硫化物固溶体+黄铜矿;③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矿物平衡温压计算结果表明,角闪石堆积晶、微粒闪长质包体和寄主岩的结晶温度分别为860~865℃、714~811℃和614~733℃,对应的深度分别为26~27km、7~16km和3~6km。岩相学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结合已发表的地球化学、矿物学数据显示,铜陵地区镁铁质团块和角闪石堆积晶、微粒闪长质包体、寄主岩中的辉石和角闪石内的硫化物-氧化物包裹体分别是在上地幔到下地壳范围内,从碱性玄武质岩浆和轻度演化的底侵碱性玄武质岩浆中熔离出来的不混溶硫化物-氧化物熔浆冷却结晶的产物;中-上地壳范围内,从辉长质-闪长质岩浆中熔离出来的不混溶的硫化物-氧化物熔浆冷却结晶的产物;上地壳范围内,从辉石(或石英)二长质-花岗闪长质岩浆中熔离出来的不混溶的硫化物-氧化物熔浆冷却结晶的产物。包裹体中的矿物组合及共生关系表明,从形成镁铁质团块到角闪石堆积晶,再到微粒闪长质包体和寄主岩的过程中,岩浆的结晶温度和深度依次降低,而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程度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中生代 硫化物-氧化物包裹体 电子探针分析 岩石包体 中酸性侵入岩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质岩石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杜杨松 车勤建 +1 位作者 秦新龙 楼亚儿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34-339,共6页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花岗质岩石中的岩石包体研究的部分成果,重点论述了利用花岗质岩石中的岩石包体研究岩浆底侵作用、内生成矿作用、岩浆混合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等方面的主要进展。
关键词 花岗质岩石 岩石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岩浆底侵作用 内生成矿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广交界地区S型花岗岩中麻粒岩包体的特征和成因 被引量:20
9
作者 杜杨松 Ken D.Collerson +1 位作者 赵建新 庞保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09-314,共6页
粤西南和桂东南地区S型花岗岩中的麻粒岩包体属于同源包体。麻粒岩具有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紫苏辉石±石榴石±钾长石的矿物组合,其稀土总量(135.95~268.83μg/g)和轻重稀土比值(1.85~5.70)... 粤西南和桂东南地区S型花岗岩中的麻粒岩包体属于同源包体。麻粒岩具有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紫苏辉石±石榴石±钾长石的矿物组合,其稀土总量(135.95~268.83μg/g)和轻重稀土比值(1.85~5.70)变化不大,稀土配分模式一致,且与下地壳相似。同时,它们的铷锶等时线年龄为638~813Ma,锶同位素初始比值为0.7151~0.7152。岩石变质峰期的温度和压力经估算为781~883℃和0.527~0.709GPa,与中下地壳的温压对应。上述资料表明本区的麻粒岩是形成于晚元古代前后的中下地壳产物。此外,岩相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还表明,粤西南地区的麻粒岩是由热穹隆影响下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包体 花岗岩 S型花岗岩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浆底侵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杜杨松 刘金辉 +2 位作者 秦新龙 楼亚儿 窦金龙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7-242,共6页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岩浆底侵作用研究方面的部分工作成果,重点论述了岩浆底侵作用与花岗岩成因、岩浆底侵作用与地壳增生、岩浆底侵作用与盆地演化以及岩浆底侵作用与区域成矿等方面的主要进展。
关键词 岩浆底侵作用 研究进展 花岗岩 地壳增生 盆地演化 区域成矿 壳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天马山矿床与大团山矿床流体成矿作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杜杨松 田世洪 李学军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33-437,共5页
对安徽铜陵天马山矿床和大团山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流体特征 ,特别是流体成矿作用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铜陵天马山和大团山矿区分别形成层控矽卡岩型金硫矿床和层控矽卡岩型铜矿床的主要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 ... 对安徽铜陵天马山矿床和大团山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流体特征 ,特别是流体成矿作用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铜陵天马山和大团山矿区分别形成层控矽卡岩型金硫矿床和层控矽卡岩型铜矿床的主要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 ,在天马山矿区之所以形成金硫矿床 ,主要与岩浆岩岩体本身含金高而含铜低 ,围岩地层中有含有机质的赋金黄铁矿层存在 ,并且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有关 ;而在大团山矿区之所以形成铜矿床 ,主要原因是岩浆岩岩体本身含铜高 ,成矿流体富铜 ,且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地下水流体为主 .当然 ,流体成分演化和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方面的差异导致铜或金在流体成矿过程晚期逐步分散也是这两个矿区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矿床的重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成矿作用 对比研究 金硫矿床 铜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天马山矿床与大团山矿床流体成矿作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杜杨松 田世洪 李学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3-143,共1页
对安徽铜陵天马山矿床与大团山矿床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对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铜陵天马山矿床与大团山矿区分别形成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天马山矿区之所以形成金硫矿床,主要与岩浆岩岩体本身含金高而... 对安徽铜陵天马山矿床与大团山矿床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对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铜陵天马山矿床与大团山矿区分别形成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天马山矿区之所以形成金硫矿床,主要与岩浆岩岩体本身含金高而含铜低,围岩地层中有含有机质赋金黄铁矿层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铜矿床 成矿流体 地下水流体 围岩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典型矿区岩石包体研究及其岩浆—成矿作用过程探讨 被引量:43
13
作者 杜杨松 李学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铜陵地区岩浆岩中产有两类岩石包体。一类为属于高角闪岩相的变质岩(残余)包体;另一类为属于二长岩—闪长岩类的岩浆岩包体。对这两类岩石包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并计算了各类岩石包体的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岩... 铜陵地区岩浆岩中产有两类岩石包体。一类为属于高角闪岩相的变质岩(残余)包体;另一类为属于二长岩—闪长岩类的岩浆岩包体。对这两类岩石包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并计算了各类岩石包体的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岩石包体与寄主岩浆岩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岩浆岩和有关矿床的物质来源和成岩成矿作用机制,提出了深部古老变质基底部分熔融—岩浆积聚、分异,并在不同层位就位,形成深位和浅位岩浆房—不同成分的岩浆混合—气液隐爆迁移沉淀这样一种与同熔型岩浆岩有关的新的层控矽卡岩矿床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包体 岩浆 成矿作用 岩浆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岩浆岩中辉长质岩石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0
14
作者 杜杨松 李铉具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在安徽铜陵白芒山、老庙基和小铜官山岩体中发现了 3个辉长质岩石包体。报道了这些辉长质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的岩相学观察以及矿物电子探针和全岩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锶钕同位素分析资料 ,总结了辉长质岩石包体的特征 ,讨论... 在安徽铜陵白芒山、老庙基和小铜官山岩体中发现了 3个辉长质岩石包体。报道了这些辉长质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的岩相学观察以及矿物电子探针和全岩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锶钕同位素分析资料 ,总结了辉长质岩石包体的特征 ,讨论了它们的地质意义。该区辉长质岩石包体主要有两类。一类具“斑状”结构 ,“斑晶”主要是斜长石和角闪石。“基质”具微粒半自形-自形等粒状结构 ,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和角闪石 ;另有少量黑云母 ,有时还有少量辉石。另一类具辉长结构 ,主要由辉石、斜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组成。本区辉长质岩石包体低铝高镁和富碱 ,其Cr ,Co和Ni的含量明显偏高 ,重稀土元素 ,特别是钇相对富集 ,(87Sr/86 Sr) i 为 0 .70 6 3到0 .70 6 9,εNd(t)为 - 4.9~ - 8.8,与大陆裂谷碱性玄武岩的特征一致 ,表明本区此时属于拉张环境。研究还表明 ,铜陵地区不具“斑状”结构的辉长质岩石包体是由底侵的碱性玄武岩浆在约 2 6km深处的深位岩浆房中直接冷凝结晶形成的。本区具“斑状”结构的辉长质岩石包体中的“斑晶”由闪长质岩浆在 8~ 13km深处的中位岩浆房中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形成 ,而“基质”是在“斑晶”形成以后 ,由深位岩浆房中的中基性演化岩浆上侵到中位岩浆房 ,并围绕早期“斑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长质岩石包体 拉张环境 岩石成因 安徽铜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幔成矿学初探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杜杨松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41-346,共6页
壳幔成矿学是联结深部地质学与区域成矿学的重要桥梁。将成矿作用与深部过程联系起来, 进行壳幔成矿学研究, 已成为当今区域成矿学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壳幔成矿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大陆壳幔多层圈相互作用与成矿关系, 而壳幔成矿学... 壳幔成矿学是联结深部地质学与区域成矿学的重要桥梁。将成矿作用与深部过程联系起来, 进行壳幔成矿学研究, 已成为当今区域成矿学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壳幔成矿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大陆壳幔多层圈相互作用与成矿关系, 而壳幔成矿学研究的主要技术支撑是“岩石探针”分析。壳幔成矿学研究应选择若干典型区域, 采用演化历史分析与作用过程鉴别结合的思路,对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和有关矿床进行深入研究, 以查明区域壳幔相互作用事件幕与成矿作用事件幕及其时空耦合关系, 揭示多层位岩浆_热流体系统的演化历史及其对成矿元素富集成矿的制约, 提出区域壳幔相互作用与成矿过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成矿学 区域成矿学 壳幔相互作用 "岩石探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成岩中下地壳岩石包体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杜杨松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3-39,共7页
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简要论述了下地壳岩石包体的矿物学、形成条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同位素组成及塑性变形特征,讨论了下地壳岩石包体在了解下地壳成分、性质和地质作用过程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下地壳 岩石包体 地质意义 火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岩—侵入杂岩形成条件的实验模拟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杨松 周珣若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1期83-91,107,共10页
本文研究了浙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一侵入杂岩的熔融温度,岩浆粘度及其与岩石成分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它们的岩石学意义。
关键词 火山杂岩 熔融 温度 岩浆 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金鸡岩金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杨松 江云华 叶桂顺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2-266,共5页
对浙西金鸡岩金矿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岩石和矿石地球化学研究,以阐明其成矿特征和成矿机理.金鸡岩金矿是由多阶段成矿作用形成的,第一阶段以钼矿化为主,成矿温度较高;第二和第三阶段以金矿化为主,成矿温度较低.该金矿的成矿压力... 对浙西金鸡岩金矿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岩石和矿石地球化学研究,以阐明其成矿特征和成矿机理.金鸡岩金矿是由多阶段成矿作用形成的,第一阶段以钼矿化为主,成矿温度较高;第二和第三阶段以金矿化为主,成矿温度较低.该金矿的成矿压力小、深度浅.成矿流体具低盐度、弱酸性及较高矿化度的特点,其中尚有大量大气水的混入.区内的前寒武纪浅变质岩系属于原始矿源层,而中生代火山岩,特别是次火山岩属于直接矿源岩.就成矿机理来看,金主要是呈金硫络合物形式迁移的,其次是被硅胶吸附呈胶体状态迁移的,而成矿流体的温度和压力下降、pH值降低以及溶液的氧化还原电位改变是导致金沉淀的重要因素.区内胶体金的沉淀主要是由于温度的降低和电解质的加入引起凝胶作用,使金随硅胶一同沉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特征 成矿机理 金矿床 矿床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大陆地质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一文的讨论 被引量:4
19
作者 杜杨松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18-120,共3页
对“大陆地质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一文的讨论杜杨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文于1997年12月收到。作者简介:杜杨松,男,1957年生,教授,博士。现主要从事包体岩石学及岩浆作用与成矿方面的研究。通讯地址:中国地质大... 对“大陆地质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一文的讨论杜杨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文于1997年12月收到。作者简介:杜杨松,男,1957年生,教授,博士。现主要从事包体岩石学及岩浆作用与成矿方面的研究。通讯地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处;邮政编码: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质学 花岗岩 岩浆 原地重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熔结凝灰岩中塑性碎屑内晶质结构的成因 被引量:3
20
作者 杜杨松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24-130,T001,共8页
本文在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将熔结凝灰岩中的各种晶质结构分成两类,即浆屑和塑变玻屑等塑性碎屑中的晶质结构及刚性玻屑和火山微尘中的晶质结构。依据过冷结晶理论,结晶实验成果,本文重点讨论了浆屑和塑变玻屑等塑性碎屑中晶质结构的成... 本文在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将熔结凝灰岩中的各种晶质结构分成两类,即浆屑和塑变玻屑等塑性碎屑中的晶质结构及刚性玻屑和火山微尘中的晶质结构。依据过冷结晶理论,结晶实验成果,本文重点讨论了浆屑和塑变玻屑等塑性碎屑中晶质结构的成因,指出它们不是由脱玻化形成的,而是由过冷结晶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结凝灰岩 晶质结构 塑性 碎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