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氏鲟精子超低温冷冻前后的蛋白组学分析
1
作者 陈张帆 丁兰清 +5 位作者 程鹏 胡谋 张婷婷 黄红涛 杜合军 陈松林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5,共11页
【目的】研究施氏鲟精子冷冻损伤分子机理,从遗传水平分析影响施氏鲟精子冷冻复苏后质量的关键因子。【方法】实验采用4D Label-free定量蛋白组学技术筛选施氏鲟精子超低温保存前后的差异蛋白。施氏鲟精子经过24 h冻存后复苏检测,以差... 【目的】研究施氏鲟精子冷冻损伤分子机理,从遗传水平分析影响施氏鲟精子冷冻复苏后质量的关键因子。【方法】实验采用4D Label-free定量蛋白组学技术筛选施氏鲟精子超低温保存前后的差异蛋白。施氏鲟精子经过24 h冻存后复苏检测,以差异倍数FC>1.5,显著性差异值P<0.05为标准筛选差异蛋白质,对得到的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构域预测、GO富集分析、KEEG富集分析。【结果】共鉴定得到1859个蛋白,差异1.5倍以上的蛋白200个,其中下调蛋白92个、上调蛋白108个。差异蛋白定位到6个条目上,分别为细胞质120个、细胞核100个、细胞外36个、线粒体35个、质膜29个、溶酶体2个。结构域预测结果显示,胰蛋白酶、脂质运载蛋白/胞浆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醛/酮还原酶家族、微管蛋白C端结合域及Nup53/35/40-型RNA识别基序是参与精子冻融损伤应答的相关结构域。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参与686种生物过程、199种细胞成分以及394类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到激素结合、镁离子结合、脂质代谢、核膜等条目。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注释到63条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细胞核膜运输等信号通路。【结论】施氏鲟冻精与鲜精的蛋白质组分差异明显,这些差异蛋白质可能对精子冷冻效果产生影响,可作为施氏鲟精子冻融的候选标志蛋白。本研究可为后续进一步优化施氏鲟精子冷冻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精子冷冻损伤 差异蛋白 4D label-fr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种质资源保护策略的思考
2
作者 杜合军 王彬忠 +2 位作者 刘娟娟 姜伟 李志远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0,共12页
全球正经历着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鱼类多样性也正面临严重威胁。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海河洄游性鱼类,已极度濒危,正面临野外灭绝的风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本质是种质资源的保护,如何保护中华鲟现有的种质资源,已经成... 全球正经历着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鱼类多样性也正面临严重威胁。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海河洄游性鱼类,已极度濒危,正面临野外灭绝的风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本质是种质资源的保护,如何保护中华鲟现有的种质资源,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重大挑战。文章系统概述了中华鲟种质资源保护的历程和现状,围绕野外就地保护、活体养殖保护和离体种质资源保护三个方面,阐述了系统的保护策略与行动方案,并探讨了当前迫切的行动需求及未来保护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生物多样性 保护策略 行动方案 中华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野生卷口鱼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杜合军 朱新平 +4 位作者 陈昆慈 郑光明 陈永乐 焦宗 陈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5-310,共6页
应用RAPD技术对珠江水系西江段广西桂平至广东肇庆之间的野生卷口鱼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利用20个随机引物对卷口鱼3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一共扩增出3840条DNA片段,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128条带。在检测到的128个位点中,... 应用RAPD技术对珠江水系西江段广西桂平至广东肇庆之间的野生卷口鱼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利用20个随机引物对卷口鱼3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一共扩增出3840条DNA片段,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128条带。在检测到的128个位点中,多态位点数为85个,占66.4%,标记的分子量在0.2~3kb之间。个体间最大的遗传距离为0.2913,个体间最小的遗传距离为0.0291。30个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501±0.0343。与野生草鱼、鲫鱼、黄颡鱼、胭脂鱼等相比,卷口鱼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表明野生卷口鱼可能存在较大的群体。采用临近聚类法(NJTREE)构建了30个个体相互关系的分支图。30个个体被分为两个群体,显示野生卷口鱼在广西桂平至广东肇庆之间的江段中可能至少存在两个种群。本研究为卷口鱼的种质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以及选择育种提供了一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口鱼 遗传多样性 RAPD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江豚MHCD-RB基因第二外显子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杜合军 郑劲松 +2 位作者 武敏 赵庆中 王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04-810,共7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在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作为适应性遗传标记应用于保护遗传学研究。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是惟一生活于淡水环境中的江豚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在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作为适应性遗传标记应用于保护遗传学研究。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是惟一生活于淡水环境中的江豚种群,且已处于濒危状况。为了开发适用于长江江豚保护遗传学研究的MHC遗传标记,首次采用北象海豹(Mirounga angustirostris)的一对DRB基因引物对长江江豚的基因组进行扩增,从5个个体中成功扩增并测序得到5条MHCDRB基因第二外显子188 bp的核苷酸序列。BLAST结果表明这5条DRB特异序列与Gen-Bank中白鲸(Delphinapterus leucas)的DRB2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从而证实得到了预期扩增位点。进一步分析发现:这5条序列在4个核苷酸位点上产生替代,翻译后氨基酸序列在3个位点上发生替代;均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且核苷酸的非同义替代率远远高于同义替代率;此外,从同一个体分离到两种以上不同DRB核苷酸序列,暗示着长江江豚在DRB座位上可能存在基因重复现象。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的DRB基因具有核苷酸多态性和氨基酸多态性及潜在功能性,并经受着强烈的自然选择。因此,该DRB座位可以作为适应性遗传标记进一步用于长江江豚遗传多样性以及种群适应能力评估等保护遗传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江豚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DRB 遗传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拟细鲫(Nicholsicypris normalis)与瑶山鲤(Yaoshanicus arcus)的比较和澄清 被引量:1
5
作者 杜合军 陈湘麟 陈辈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96-100,共5页
在形态和解剖上对拟细鲫和瑶山鲤做了比较 ,得出这两个种是真实有效但需重新界定 .认为身体细长、胸腹面平直、瞳孔通常较大、侧线以上鳞片有显著月牙形黑斑、肠管较细、肠壁较厚、肠盘曲紧密、下咽骨较细小为拟细鲫 ;身体为长形、体很... 在形态和解剖上对拟细鲫和瑶山鲤做了比较 ,得出这两个种是真实有效但需重新界定 .认为身体细长、胸腹面平直、瞳孔通常较大、侧线以上鳞片有显著月牙形黑斑、肠管较细、肠壁较厚、肠盘曲紧密、下咽骨较细小为拟细鲫 ;身体为长形、体很侧扁、胸腹部很突出、瞳孔较小、身体侧面鳞片无显著黑斑、肠管较粗、肠壁薄、肠盘曲松弛、下咽骨粗壮的为瑶山鲤 .从而对多年来在这两者分类上出现的混乱情况给予了澄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细鲫 瑶山鲤 鱼类 生物多样性 形态学 解剖结构 比较 外部轮廓 口裂 体色 鳞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龟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朱新平 杜合军 +2 位作者 周莉 李名友 桂建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7-171,共5页
运用RAPD技术对乌龟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用 2 0个随机引物对 2 4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 ,一共扩增出 32 88条DNA片段 ,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 137条带。在检测到的 137个位点中 ,多态位点数为 119个 ,占 86 9% ,标记的分子... 运用RAPD技术对乌龟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用 2 0个随机引物对 2 4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 ,一共扩增出 32 88条DNA片段 ,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 137条带。在检测到的 137个位点中 ,多态位点数为 119个 ,占 86 9% ,标记的分子量在 0 .2kb— 3kb之间。个体间最大的遗传距离为 0 4 6 7,个体间最小的遗传距离为0 16 8。 2 4个个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32 4 +0 0 6 31。表明乌龟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采用类平均聚类法(NJTREE)构建了 2 4个个体相互关系的分支图。 2 4个个体被分为几个类群 ,显示种内遗传差异较大 ,可能存在不同种群。本研究为乌龟的种质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以及选择育种提供了新的分析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龟 遗传多样性 遗传距离 RAPD分析 选择育种 种质 个体 种内遗传 DNA片段 基因组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盐度对宝石鲈胚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1
7
作者 陈昆慈 朱新平 +4 位作者 杜合军 谢刚 刘毅辉 郑光明 陈永乐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32-1037,共6页
宝石鲈(Scortum barcoo)是原产于澳大利亚的一种杂食性、中型经济淡水鱼类,对饵料要求不高,生长速度较快,肌肉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2001年首次被引进中国,2004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为了让人们充分了解该物... 宝石鲈(Scortum barcoo)是原产于澳大利亚的一种杂食性、中型经济淡水鱼类,对饵料要求不高,生长速度较快,肌肉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2001年首次被引进中国,2004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为了让人们充分了解该物种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同时为宝石鲈的开发利用提供基本数据,本研究对宝石鲈的胚胎发育时序及不同水温和盐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做了较为祥细的观察与研究.采用人工催产、授精获得受精卵,在水温(27.0±0.5)℃孵化,观察胚胎发育情况.成熟卵圆形、透明、漂浮性,卵径0.87~0.92 mm,吸水后卵膜膨胀直径为2.10 mm左右;胚胎明显特征是有一个直径为0.50 mm左右的大油球.出膜仔鱼全长2.00 mm左右,出膜4 d后卵黄完全吸收,并开始摄食,此时仔鱼全长3.5~3.7 mm.胚胎发育的最低和最高临界水温分别是21 ℃和31 ℃,最适水温范围是24~27 ℃,胚胎发育所需时间与水温成负相关关系.胚胎发育的最适盐度范围为0~8,盐度8时,各个发育时期的胚胎和仔鱼的存活率最高,12为临界盐度.因此在生产实践中要掌握好温度和盐度,以获得最佳的种苗生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石鲈 胚胎发育 温度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喉拟水龟细胞核DNA含量的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新平 陈永乐 +2 位作者 张菁 杜合军 桂建芳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7-180,共4页
以黄喉拟水龟 (Mauremysmutica)的红血细胞为材料 ,以鸡红血细胞为DNA标准 ( 2 5pg/2c)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黄喉拟水龟及其两个种群的细胞核基因组DNA含量。黄喉拟水龟的细胞基因组DNA含量为 5 16± 0 2 9pg/2c (n =6 0 ) ;... 以黄喉拟水龟 (Mauremysmutica)的红血细胞为材料 ,以鸡红血细胞为DNA标准 ( 2 5pg/2c)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黄喉拟水龟及其两个种群的细胞核基因组DNA含量。黄喉拟水龟的细胞基因组DNA含量为 5 16± 0 2 9pg/2c (n =6 0 ) ;南方种群的细胞核DNA含量为 5 19± 0 30pg/2c (n =30 ) ,北方种群为 5 14±0 30pg/2c (n =30 ) ,两个种群的核DNA含量无显著差异 (t=0 6 84 7,df =5 8,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喉拟水龟 细胞核 DNA含量 种群差异 红血细胞 石龟 香乌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喉拟水龟胚胎发育的观察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伟华 朱新平 +2 位作者 魏成清 杜合军 陈永乐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9-656,共8页
在恒温(29±0.5)℃,相对湿度为80%—93%,沙盘含水量5%—10%的孵化条件下,观察研究了黄喉拟水龟胚胎的发育过程。黄喉拟水龟胚胎孵化周期为67d,根据胚胎日龄、大小及形态特征变化将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22期,其中1—7期以卵黄囊血... 在恒温(29±0.5)℃,相对湿度为80%—93%,沙盘含水量5%—10%的孵化条件下,观察研究了黄喉拟水龟胚胎的发育过程。黄喉拟水龟胚胎孵化周期为67d,根据胚胎日龄、大小及形态特征变化将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22期,其中1—7期以卵黄囊血管区、体节数目、心脏形态变化为主要分期依据;8—22期主要以四肢、背甲、腹甲变化为分期依据。同时在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头宽、眼径、背甲长和背甲宽等器官生长数据进行了测量统计,发现头宽、眼径、背甲长、背甲宽与日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观察卵壳外观变化,通过对照各期的胚胎发育状况与卵壳外观变化发现,第1期胚胎时,卵壳中部开始出现白色受精斑;第5—7期时,受精斑绕卵短径一周成环状;第20—21期时受精斑在卵长径的增长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喉拟水龟 胚胎发育 形态特征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药敏特性 被引量:16
10
作者 田甜 张建明 杜合军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0-1016,共7页
以自然患细菌性败血症的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为研究对象,无菌操作从濒死病鲟体内分离到1株致病菌(zhx20120301)。结合传统细菌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 r DNA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 以自然患细菌性败血症的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为研究对象,无菌操作从濒死病鲟体内分离到1株致病菌(zhx20120301)。结合传统细菌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 r DNA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株细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mas veronii)。回归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导致健康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死亡,并呈现与自然条件下相似的临床症状,且再分离菌株各种生理生化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多粘霉素B、恩诺沙星、氟哌酸和左氧氟沙星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幼鱼 细菌性败血症 维氏气单胞菌 致病性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养珠江斑鳠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朱新平 陈焜慈 +5 位作者 谢刚 陈永乐 李新辉 刘毅辉 杜合军 郑光明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2-354,共3页
对在养殖池塘中培育珠江斑鳠Mystus guttatus亲鱼和人工繁殖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斑鳠雌、雄亲鱼的外观特征可作为鉴别其性成熟度的依据;对斑鳠雌鱼进行人工催产时宜分2次注射(间隔时间为24h),第1针注射PG(鲤)+LRH-A+DOM,第2针... 对在养殖池塘中培育珠江斑鳠Mystus guttatus亲鱼和人工繁殖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斑鳠雌、雄亲鱼的外观特征可作为鉴别其性成熟度的依据;对斑鳠雌鱼进行人工催产时宜分2次注射(间隔时间为24h),第1针注射PG(鲤)+LRH-A+DOM,第2针注射LRH-A+DOM+HCG。对斑鳠进行人工授精后,在水温27.5℃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17h30m in进入原肠期,胚胎孵化时间约为55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斑鱯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朱新平 杜合军 +3 位作者 郑光明 焦宗垚 陈赛 陈子安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1-345,共5页
用RAPD技术对养殖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即用20个随机引物对3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790条DNA片段,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93条带。在检测到的93个位点中,多态位点数为49个,占5... 用RAPD技术对养殖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即用20个随机引物对3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790条DNA片段,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93条带。在检测到的93个位点中,多态位点数为49个,占52.7%,标记的分子量为0.2—3kb。个体间最大的遗传距离为0.4533,最小的遗传距离为0,其中有27个样品间的遗传距离较小(0.16—0),部分样品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有3个样品的遗传距离较大,表明大口黑鲈间的相似度较高,遗传多样性较少,但也有少数变异个体。30个个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796±0.1265,与胭脂鱼、黄颡鱼、鲭皱、鲢、草鱼等其它淡水鱼类相比,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遗传多样性 RAPD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主要细菌性疾病及其临床诊断与防控 被引量:7
13
作者 田甜 张德志 杜合军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00-805,共6页
2010—2017年以自然患病中华鲟为研究对象,用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检验、病理解剖检验、体外药物筛选、临床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总结中华鲟主要细菌性疾病的种类及其诊断与防控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鲟细菌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性败... 2010—2017年以自然患病中华鲟为研究对象,用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检验、病理解剖检验、体外药物筛选、临床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总结中华鲟主要细菌性疾病的种类及其诊断与防控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鲟细菌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花斑病、脓包病和腹水病,其中花斑病、脓包病和腹水病为新病;气单胞菌是中华鲟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可导致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花斑病和腹水病的发生;细菌性败血症与肠炎病诊断要点在于后者一般仅限于肠道充血明显,且肠道变薄、弹性差;细菌性败血症与腹水病的诊断要点在于后者主要发生于高温季节,且体表无明显疾病症状,解剖体腔内可见大量腹水,内脏非实质性充血;中华鲟细菌性疾病一般采用改善养殖环境、浸泡+内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控。通过调查研究中华鲟细菌性疾病的基本情况,可为中华鲟人工保种过程中主要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基础性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细菌性疾病 诊断 防控 气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性别相关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筛选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雪清 李莎 +4 位作者 肖衎 赵珣 郭柏福 陈磊 杜合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4-718,共5页
性别鉴定是生产养殖和物种保护中常用的技术。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大型海河洄游性鱼类,已极度濒危。由于中华鲟性成熟时间长,缺乏第二性征,基于外部特征难以进行性别鉴定,因此,筛选中华鲟性别特异性分子标记具有... 性别鉴定是生产养殖和物种保护中常用的技术。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大型海河洄游性鱼类,已极度濒危。由于中华鲟性成熟时间长,缺乏第二性征,基于外部特征难以进行性别鉴定,因此,筛选中华鲟性别特异性分子标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用10条Eco R I-ANN引物和8条Mse I-CNN引物组成的80对引物,对9尾雄性和15尾雌性中华鲟个体进行PCR扩增和毛细管电泳荧光分型,检测其基因组DNA多态性,寻找与其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在100~500 bp范围,共获得864个位点,其中具有多态性DNA位点411条,多态性位点比例为48.58%,并未发现雌雄特异性位点。但发现33个位点在雌雄个体中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聚类分析显示大部分雄鱼聚为一支,雌鱼聚为一支,从而推断这些位点可能与中华鲟性别具有密切相关性。该研究首次尝试在中华鲟基因组中寻找性别特异性的AFLP分子标记,尽管未找到特异性标记,但这些数据为进一步研究中华鲟性别相关基因和性别决定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多态性位点 性别特异性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斑鱯的早期胚胎发育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焦宗垚 陈赛 +5 位作者 陈昆慈 朱新平 谢刚 杜合军 刘毅辉 陈永乐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20-23,共4页
观察了珠江斑鳠3批次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描述及记录了胚胎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及所需时间。斑鳠的成熟卵子呈圆形,黄色,卵子直径为3.1-3.8 mm,吸水后最大卵径为4.0-4.2 mm,受精卵黏性很小。珠江斑鳠胚胎发育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属于... 观察了珠江斑鳠3批次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描述及记录了胚胎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及所需时间。斑鳠的成熟卵子呈圆形,黄色,卵子直径为3.1-3.8 mm,吸水后最大卵径为4.0-4.2 mm,受精卵黏性很小。珠江斑鳠胚胎发育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属于盘状卵裂。在水温(27.5±0.5)℃时,受精后约1 h 10 min进入胚盘形成期,受精2 h 15 min后进入卵裂期,受精后7 h 50 min,进入囊胚期,再经约13 h 45 min进入原肠期,受精后21 h15 min,胚孔封闭,当受精39 h 5 min后,心脏开始出现搏动,受精后55 h,仔鱼开始孵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鳠 胚胎发育 珠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在鱼卵和1+龄阶段对脂肪酸选择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娟娟 杜合军 +4 位作者 刘雪清 赵珣 胡亚成 王彬忠 肖衎 《水产科技情报》 2017年第1期39-42,共4页
为研究中华鲟对脂肪酸的选择利用,采用国标方法,对野生与人工养殖中华鲟成熟鱼卵和肌肉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试验结果显示:野生中华鲟卵细胞中C18:1和C22:6(DHA)脂肪酸的含量高于养殖的中华鲟成熟卵细胞;在相同的养殖环境和投... 为研究中华鲟对脂肪酸的选择利用,采用国标方法,对野生与人工养殖中华鲟成熟鱼卵和肌肉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试验结果显示:野生中华鲟卵细胞中C18:1和C22:6(DHA)脂肪酸的含量高于养殖的中华鲟成熟卵细胞;在相同的养殖环境和投饲策略下,野生中华鲟幼鱼合成或富集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高于养殖的中华鲟幼鱼。研究表明,中华鲟亲鱼在发育过程中对营养素的累积具有差异性,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DHA、EPA和ARA脂肪源,对中华鲟亲鱼性腺发育和幼鱼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鱼卵 肌肉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冻存液对长江鲟鳍条细胞冷冻效果的影响
17
作者 刘娟娟 刘雪清 +2 位作者 胡亚成 王彬忠 杜合军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9-85,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浓度配比冻存液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鳍条细胞(Dabry′s sturgeon fin-derived cells,DSFCs)冷冻效果的影响,选择传代培养处于对数生长期的DSFCs,将第8代DSFCs置于液氮(-196℃)中冻存。根据冻存液中培养基(MEM)、... 为了探究不同浓度配比冻存液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鳍条细胞(Dabry′s sturgeon fin-derived cells,DSFCs)冷冻效果的影响,选择传代培养处于对数生长期的DSFCs,将第8代DSFCs置于液氮(-196℃)中冻存。根据冻存液中培养基(MEM)、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及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的配比不同,分为8个实验组:①含不同浓度DMSO配比实验组:5%DMSO+45%MEM+50%FBS,10%DMSO+40%MEM+50%FBS,20%DMSO+30%MEM+50%FBS;②含不同浓度FBS配比实验组:10%DMSO+90%FBS+0%MEM,10%DMSO+70%FBS+20%MEM,10%DMSO+50%FBS+40%MEM,10%DMSO+30%FBS+60%MEM,10%DMSO+10%FBS+80%MEM,对各组分采用形态学观察、CCK-8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综合分析不同冻存液组分对DSFCs冻存后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DMSO配比实验组中,DMSO的浓度为20%时,细胞复苏后难以贴壁,存活率下降非常明显,仅为38.3%;而5%和10%DMSO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存活率分别为80.2%和78.7%。不同浓度FBS配比实验组中,90%、30%和10%实验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70%和50%实验组。FBS浓度为30%和10%的冻存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90%的冻存组(8.24%,15.35%vs 3.54%),3组之间相互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与FBS浓度为90%的冻存组比较,FBS浓度为30%和10%冻存组G 0/G 1期细胞比例均明显增加(P<0.05),S期和G 2+M期细胞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FBS浓度30%与10%冻存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表明,长江鲟细胞的长期冷冻保存宜采用稍低浓度的DMSO(5%~10%)和高浓度的F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鲟 鳍条细胞 超低温保存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CIS技术研究匙吻鲟细胞生长特性
18
作者 刘娟娟 谭春 +1 位作者 杜合军 王彬忠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296-300,314,共6页
采用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脾脏细胞系PSS1,运用细胞电阻抗传感(electric cell-substrate impedance sensing,ECIS)技术和传统的细胞计数法分别探讨匙吻鲟脾脏细胞系PSS1的生长特性,并通过比较两者的生长曲线图,分析两种研究方法所... 采用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脾脏细胞系PSS1,运用细胞电阻抗传感(electric cell-substrate impedance sensing,ECIS)技术和传统的细胞计数法分别探讨匙吻鲟脾脏细胞系PSS1的生长特性,并通过比较两者的生长曲线图,分析两种研究方法所获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表明,ECIS技术和细胞计数法获得的生长曲线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与传统的细胞计数法相比,ECIS技术是完全自动化的分析方法,实验数据有很好的重复性,有利于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ECIS检测技术不仅可以替代传统的细胞计数法用于细胞生长特性的研究,而且在其他基础研究和药学领域也将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电阻抗传感技术 细胞增殖 细胞生长曲线 匙吻鲟脾脏细胞系PSS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物种保护的历程、难点和方向 被引量:2
19
作者 姜伟 杜合军 +2 位作者 陈沛 杨菁 李志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17-1624,共8页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其保护工作对于我国水生生物保护策略及政策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自葛洲坝工程论证以来,中华鲟物种保护便成为业界的关注焦点^([1—6])。葛洲坝修建前,长江流域中华鲟分布区...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其保护工作对于我国水生生物保护策略及政策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自葛洲坝工程论证以来,中华鲟物种保护便成为业界的关注焦点^([1—6])。葛洲坝修建前,长江流域中华鲟分布区可延伸到重庆以上的长江上游江段,产卵场主要分布于牛栏江以下的金沙江下游江段和重庆以上的长江上游江段,即从合江县至屏山县,全长约800 km,其中有确凿证据的产卵场16处^([6, 7])。1981年,因葛洲坝修建阻断了中华鲟原有的生殖洄游路径,随后经相关单位调查发现,在葛洲坝下至十里红江段,长度约为4.5 km的范围形成了新的产卵场,这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中华鲟产卵场^([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物种保护 金沙江下游 产卵场 牛栏江 确凿证据 合江县 屏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野生群体及迁地群体的MHCⅠa基因遗传多样性变异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肖衎 杜合军 +2 位作者 赵珣 刘雪清 刘娟娟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2期306-313,共8页
利用特异性引物MHCⅠf和MHCⅠr,分别从30尾野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30尾中华鲟子一代和30尾中华鲟子二代的基因组DNA中扩增MHCⅠa基因的多肽结合位点(PBR)片段,扩增产物长度为127 bp。中华鲟野生群体30个样品265个有效克隆中... 利用特异性引物MHCⅠf和MHCⅠr,分别从30尾野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30尾中华鲟子一代和30尾中华鲟子二代的基因组DNA中扩增MHCⅠa基因的多肽结合位点(PBR)片段,扩增产物长度为127 bp。中华鲟野生群体30个样品265个有效克隆中共检测出50条特异序列(单倍型),中华鲟子一代群体30个样品的278个有效克隆中共检测出66条特异序列(单倍型),中华鲟子二代群体30个样品的257个克隆中检测出64条特异序列(单倍型)。单倍型Acsi-UAB*0101在3个群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最高,分别为58.1%、38.8%和60.7%。单倍型分布及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表明,中华鲟子一代群体的MHC基因遗传多样性最丰富,野生中华鲟群体的MHCⅠa基因遗传多样性较低。中华鲟野生群体非同义替代与同义替代比率为1.33,分析表明正向选择可能是中华鲟MHCⅠa多态性的主要因素。该研究结果提供了中华鲟从野生群体到子二代群体MHCⅠa基因的部分遗传信息和遗传变异规律,为中华鲟全人工种群优化和繁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遗传多样性 遗传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