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及处理 被引量:5
1
作者 杜作义 王景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9期713-714,共2页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并发症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倍他乐克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杜作义 聂如琼 王景峰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8期753-754,共2页
目的 探讨 β1-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 分析 36例CHF患者应用β1-受体阻滞剂前后心率变异性和QT离散度 (QTC)的改变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用β1-受体阻滞剂治疗 4周后心率变异性HRV... 目的 探讨 β1-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 分析 36例CHF患者应用β1-受体阻滞剂前后心率变异性和QT离散度 (QTC)的改变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用β1-受体阻滞剂治疗 4周后心率变异性HRV标准差 <1 0 0ms的百分比显著减少 ,HRV >1 0 0ms的百分比显著增加 ,QTC明显降低。结论 β1-受体阻滞剂应用于心衰治疗可以改善心肌电生理的不稳定性 ,间接反映其对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正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变异 QT离散度 Β1-受体阻滞剂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倍他乐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苯吡啶治疗高血压危象6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杜作义 《临床荟萃》 CAS 1994年第13期607-607,共1页
高血压危象系急病症,需紧急而有效的处理。这几年来,我们应用硝苯吡啶治疗高血压危象6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们应用硝苯吡啶治疗60例高血压危象的临床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 硝苯吡啶 高血压 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双室同步化治疗后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杜作义 徐新 +4 位作者 高凌俊 曾兆俞 黄志 王江桥 王景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4期270-270,共1页
观察双室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疗效及同步化治疗后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浓度的变化。 8例患者为扩张型或缺血性心肌病 ,符合双室同步起搏治疗的指征。治疗前及治疗后1,3 ,6月尿液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分别为 18.2± 6.1... 观察双室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疗效及同步化治疗后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浓度的变化。 8例患者为扩张型或缺血性心肌病 ,符合双室同步起搏治疗的指征。治疗前及治疗后1,3 ,6月尿液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分别为 18.2± 6.1,16.4± 5 .6,15 .2± 4.3 ,14 .8± 5 .2ng/dL ;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均有改善。结论 :CHF患者双室同步起搏治疗后 ,随心功能改善 ,其神经内分泌激活程度亦可能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充血性心力衰竭 双室起搏 儿茶酚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对病窦综合征合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干预 被引量:1
5
作者 杜作义 曾兆俞 +1 位作者 黄冬兰 谷玉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4期270-272,共3页
探讨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窦性心律维持及电生理干预。48例SSS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安装了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器,通过起搏器正确的心房感知监测房颤的发作情况,在窦性心律时测量P波时限和P波离... 探讨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窦性心律维持及电生理干预。48例SSS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安装了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器,通过起搏器正确的心房感知监测房颤的发作情况,在窦性心律时测量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心脏B超测量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术后1,12个月以及房颤控制组与复发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置入起搏器术后1年,房颤控制和房颤负荷减少37例,占77%。术后1个月与1年左房内径,P波时限,房颤平均每天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均有显著性差异(3.6±0.6cmvs3.2±0.5cm,129.2±11.0msvs111.2±9.3ms,93.6±10.4min/dvs42.8±9.6min/d,8.1±3.2次/天vs5.3±1.4次/天,P<0.001)。与术后房颤复发组比较,房颤控制组术前左房内径较小,P波时限较短、离散度小(P<0.001)。结论: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对SSS合并的阵发性房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器 阵发性心房颤动 病窦综合征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绞痛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及相关指标的变化
6
作者 杜作义 徐新 黄幸清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1期42-42,共1页
探讨心绞痛类型与一氧化氮 (NO)、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和丙二醛 (MDA)的关系。测定 34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NO、SOD和MDA含量 ,18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不稳定型心绞痛者NO、SOD含量显著降低 ,MDA含量显著增高。结论 ... 探讨心绞痛类型与一氧化氮 (NO)、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和丙二醛 (MDA)的关系。测定 34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NO、SOD和MDA含量 ,18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不稳定型心绞痛者NO、SOD含量显著降低 ,MDA含量显著增高。结论 :NO合成减少影响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动脉粥样硬化 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源性胸痛的特征性改变对快速分诊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晓雪 郑媛婕 +5 位作者 刘君 靳文 黄琨 梁少兰 陈佳 杜作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6期537-539,共3页
目的 探讨心源性胸痛的特征性改变对快速分诊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心内科门急诊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以胸痛为主诉首诊的患者共386人次,其中因外伤所致的、不能确诊的、住院资料或随访资料不全的胸痛患者共67例予以剔除,剩余... 目的 探讨心源性胸痛的特征性改变对快速分诊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心内科门急诊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以胸痛为主诉首诊的患者共386人次,其中因外伤所致的、不能确诊的、住院资料或随访资料不全的胸痛患者共67例予以剔除,剩余319例纳入本研究.根据出院诊断,将确诊为心源性胸痛(CCP)患者分入CCP组,其余非心源性胸痛(NCCP)患者分入NCCP组.比较指标包括:可视化数字疼痛评分、劳力性胸痛、疼痛范围、放射痛、反复发作性胸痛、胸痛持续时间、低血压、心电活动是否稳定、血氧饱和度、诊疗时间等.结果 与NCCP组相比,劳力性胸痛(70∶115,x2=8.70)、反复胸痛发作(54∶87,x2=5.01)、低血压(28∶25,x2=12.71)、心电活动不稳定(24∶20,x2=11.81)是CCP患者的高危因素,也更常见于CCP组,且确诊时间更短(85.4∶131.6,t=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劳力性胸痛、反复胸痛发作、低血压及心电活动不稳定对快速分诊CCP患者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胸痛 快速分诊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主动脉夹层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刘君 何咏聪 +3 位作者 张晓雪 陈佳 冷梅芳 杜作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116,共7页
【目的】探讨累及冠脉的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避免误诊、误治,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主动脉夹层的病例资料及转归。【结果】同期28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累及冠脉致急性心肌梗死12例,其... 【目的】探讨累及冠脉的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避免误诊、误治,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主动脉夹层的病例资料及转归。【结果】同期28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累及冠脉致急性心肌梗死12例,其中2例(16.7%)为下壁心肌梗死,1例(8.3%)为前壁心肌梗死,9例(75%)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3∶1。年龄43~76(56.9±12.2)岁。8例(66.7%)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11例(91.7%)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而入院,伴背痛9例(75%),晕厥4例(33.3%),低血压6例(50%),烦躁不安7例(58.3%)。实验室心肌酶学均阳性,D-二聚体(18.95±1.83)μg/mL;3例行冠脉造影未发现冠脉开口;经胸心脏超声及胸部CTA明确夹层的识别率为100%。其中3例行外科手术,1例术后24 h内死亡,2例存活。平均随访5 h至12个月,2例(16.7%)存活,10例(83.3%)患者死亡。【结论】主动脉夹层致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较少见,但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且极易误诊,预后差,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手术可改善预后。对于心肌梗死合并背痛,烦躁不安及D-二聚体异常升高时要高度怀疑本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景峰 伍卫 +4 位作者 聂如琼 杜作义 张燕 谭桂明 孔敏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0期931-932,共2页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人工起搏器 双心室同步起搏 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内皮祖细胞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梁少兰 杜作义 +1 位作者 李自成 靳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759-2761,共3页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内皮祖细胞(EPCs)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治疗观察组,每组40例。EPCs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内皮祖细胞(EPCs)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治疗观察组,每组40例。EPCs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观察组治疗前患者EPCs比例为(0.11±0.04)%,治疗后EPCs比例升高为(5.32±1.06)%(P<0.01)。治疗前2组LVEF、LVEDD和6MW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性升高(P<0.05和P<0.01),但治疗后上述指标在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0%(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和10.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G-CSF可以高效动员EPCs,有利于心梗患者心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内皮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脉造影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冬义 刘君 杜作义 《现代医院》 2012年第11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313例经冠脉造影术(CAG)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按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T2DM组)及非糖尿病组(NDM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及...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313例经冠脉造影术(CAG)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按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T2DM组)及非糖尿病组(NDM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及CAG结果。根据冠脉病变形态学标准分型及SYNTAX评分等来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冠脉病变。结果与NDM组相比,T2DM组的高血压病、高血糖症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甘油三酯(TG)明显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明显减少(p<0.05);冠脉造影病变分析在T2DM组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C型病变、SYNTAX积分均高于NDM组(p<0.01)。而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吸烟史、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方面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多合并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等多种危险因素,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高;其冠脉病变严重,以多支血管病变和弥漫性病变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2型糖尿病 冠状动脉造影 SYNTAX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侧旁道经静脉穿房间隔与经动脉逆行导管射频消融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君 李冬义 +1 位作者 靳文 杜作义 《现代医院》 2015年第5期20-21,24,共3页
目的探讨穿房间隔途径导管消融治疗左侧旁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14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行导管消融治疗的52例左侧旁路患者,其中23例经主动脉逆行标测消融,29例经静脉穿房间隔心房侧标测消融。比较两组临床特... 目的探讨穿房间隔途径导管消融治疗左侧旁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14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行导管消融治疗的52例左侧旁路患者,其中23例经主动脉逆行标测消融,29例经静脉穿房间隔心房侧标测消融。比较两组临床特点、手术放电时间及次数、X线曝光时间、手术总时间、手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穿房间隔组的放电时间及次数、X线曝光时间、手术总时间较经动脉逆行组均明显缩短(p〈0.01),即刻成功率100%;经主动脉逆行标测消融组有2例需改穿间隔消融成功,即刻成功率91.3%。两组均无并发症。随访(16.5±12.4)个月,共有2例复发经再次消融成功,经动脉逆行组及穿房间隔组各1例,复发率分别为4.3%与3.4%。结论经静脉穿房间隔心房侧左侧旁路消融可行、安全、有效,特别对左前外侧壁旁路消融导管更易定位及消融成功,可作为该旁路的首选消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左侧旁路 导管消融 房间隔穿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疗效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君 李冬义 +1 位作者 靳文 杜作义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将186例接受急诊PC...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将186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分为2组:A组为实验组,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患者共95例,均于PCI治疗前使用;B组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未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共91例。分析两组PCI治疗前、后的临床状况、造影血流情况[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TMP)]及出血事件。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急诊PCI治疗。两组间的基础临床情况及术前造影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PCI治疗后TIMIⅢ级血流的比例(96.5%vs.81.2%,P<0.05)、TMPⅡ级以上血流的比例(96.8%vs.84.2%,P<0.05)均明显增高,发生无复流现象的比例(5.6%vs.13.2%,P<0.05)则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随访的6个月期间内,A组主要心血管事件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STEMI急诊PCI治疗患者中,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有效预防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改善靶血管前向血流,挽救更多存活心肌及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无复流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备常规起搏治疗适应症的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君 靳文 +1 位作者 李冬义 杜作义 《现代医院》 2015年第8期34-35,38,共3页
目的:探讨具备常规起搏治疗适应症的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月具备常规起搏治疗适应症的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12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3、6、1... 目的:探讨具备常规起搏治疗适应症的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月具备常规起搏治疗适应症的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12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3、6、12个月分别测量6分钟步行实验(6MWT)、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排血量(CO),并用SPSS18.0作统计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三腔起搏器各电极植入过程顺利,手术成功,起搏器工作良好,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第3、第6、第12个月的6MWT、LVEDD、LVEF和CO指标较术前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心功能指标持续性优化。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短期内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功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和肾小球滤过率评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琨 王婕妤 +1 位作者 何咏聪 杜作义 《现代医院》 2018年第11期1623-1627,共5页
目的探讨联合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及肾小球滤过率(e GFR)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预后的价值。方法依据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将380例STEMI患者分为发生组(154例)和未发生组(22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根... 目的探讨联合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及肾小球滤过率(e GFR)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预后的价值。方法依据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将380例STEMI患者分为发生组(154例)和未发生组(22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根据患者空腹血糖≥5. 6 mmol/L,白细胞计数≥14. 30×10~9/L及eGFR <60 mL·min-1·(1. 73m^2)^(-1)3个因素存在的数量分为0、1、2、3四组,分别称为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STEMI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心血管事件发生组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均高于未发生组及e GFR低于未发生组;四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 4%、27. 5%、49. 0%和75. 0%(P <0. 001);同时存在3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是没有任何危险因素的7. 22倍。结论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及e GFR对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具有较好的预警作用。随着危险因素数量的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呈递增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空腹血糖 白细胞计数 肾小球滤过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张性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双室同步起搏治疗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肖立中 杜作义 +3 位作者 马绍椿 江志平 徐新 赖少燕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3期184-186,共3页
观察双室同步起搏对扩张性心肌病并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患者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 (HRV)的影响。选择1 5例扩张性心肌病并顽固心衰患者 ,置入双室起搏器 ,观察心功能、HRV及血浆丙二醛、一氧化氮、内皮素 1、血管紧张素 Ⅱ的变化。结果 ... 观察双室同步起搏对扩张性心肌病并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患者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 (HRV)的影响。选择1 5例扩张性心肌病并顽固心衰患者 ,置入双室起搏器 ,观察心功能、HRV及血浆丙二醛、一氧化氮、内皮素 1、血管紧张素 Ⅱ的变化。结果 :心功能NYHA分级从术前 3.32± 0 .31级提高为 2 .1 8± 0 .33级 ,左室射血分数由 0 .2 9± 0 .0 3增至 0 .36± 0 .0 3(P <0 .0 5 ) ;2 4h正常RR间期均值标准差、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相邻RR间期差值 >5 0ms占正常RR间期数的百分比、总功率、低频及高频波段功率分别由 73± 8.1ms、4 1± 8.0ms2 、5 .3%± 1 .5 %、1 0 2 4± 4 1 3ms2 、1 1 5± 35ms2 及 4 8± 1 5ms2 增至 1 0 7± 1 3ms、70± 1 1ms2 、1 1 .3%± 3.4 %、1 92 1± 4 84ms2 、1 94± 35ms2 及 91± 2 9ms2 (P均 <0 .0 1 ) ;血浆丙二醛、内皮素 1分别由 4 31± 37nmol/L、83.1± 2 1ng/L降至 32 3± 2 9nmol/L、6 7.3± 1 6ng/L ,一氧化氮由 38.1± 7.6 μmol/L增至 5 1 .3± 9.2 μmol/L(P均 <0 .0 1 ) ,血管紧张素 Ⅱ无变化 (P >0 .0 5 )。结论 :同步起搏改善扩张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心功能及HR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双室起搏 扩张性心肌病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心功能 心率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急诊处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晓雪 郑媛婕 +5 位作者 杜作义 刘君 靳文 黄琨 梁少兰 陈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11期1016-1018,共3页
目的 探讨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及如何避免或减少其发生.方法 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528例,其中共发生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94例.根据NHLBI分型,将A、B型夹层分为轻型夹层,C、D、E、F四型及... 目的 探讨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及如何避免或减少其发生.方法 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528例,其中共发生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94例.根据NHLBI分型,将A、B型夹层分为轻型夹层,C、D、E、F四型及长夹层(>10 ram)或真腔狭窄>50%夹层分为重型夹层.对与夹层相关的解剖因素、器械因素、胸痛发作、支架植入例数、成功例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随访2年全因死亡率、生存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 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率17.80%,其中轻型夹层占70.21%,重型夹层占29.79%.无论是何种夹层,冠状动脉的解剖因素均是造成医源性夹层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重型夹层更容易发生于器械选择或使用不当(64.28%比25.75%,x^2=12.49,P<0.01),术中胸痛发作多(85.71%比46.97%,x^2=12.16,P<0.01),绝大多数需行支架植入(92.86%比57.58%,x^2=11.26,P<0.01),手术成功率相对较低(69.23%比92.11%,x2=5.65,P<0.05),手术时间[(66.61 ±21.00)rain比(57.27±20.02)min,t=2.04,P<0.05]和住院时间[(7.71±1.56)d比(6.91±1.63)d,t=2.21,P<0.05]更长,2年全因死亡率更高(42.86%比18.18%,x^2=6.30,P<0.05),而中位生存时间更短(13.31个月比17.59个月,x^2==4.51,P<0.05).结论大多数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可以取得良好疗效.重视冠脉的解剖特点、恰当选择介入器械、及时有效的血运重建能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 危险因素 急诊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抑制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脂肪酸合酶表达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少兰 杜作义 +1 位作者 李自成 靳文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5年第11期1544-1545,共2页
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是催化乙酰辅酶A和丙二酰辅酶A合成内源性长链脂肪酸的关键酶[1],单核巨噬细胞通过表面的CD36受体摄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FASN的作用下形成泡沫细胞,干扰FASN基因可以显著减少泡沫细胞的生成... 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是催化乙酰辅酶A和丙二酰辅酶A合成内源性长链脂肪酸的关键酶[1],单核巨噬细胞通过表面的CD36受体摄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FASN的作用下形成泡沫细胞,干扰FASN基因可以显著减少泡沫细胞的生成。本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对单核细胞脂肪酸合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合酶 外周血单核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泡沫细胞 长链脂肪酸 临床病例资料 关键酶 作用机制 培养液上清 内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达龙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泽兵 许楚宏 +2 位作者 赵雅红 杜作义 李克明 《中华全科医学》 2008年第8期809-810,共2页
目的观察可达龙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并有直接PCI指征的AMI患者12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上行直接PCI,治疗组在上述治疗上... 目的观察可达龙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并有直接PCI指征的AMI患者12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上行直接PCI,治疗组在上述治疗上加用可达龙,观察术后RA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RA发生率(29.2%)明显低于对照组(5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达龙对RA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治疗和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可达龙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再灌注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I术后胆固醇结晶栓塞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冬义 刘君 杜作义 《现代医院》 2013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分析PCI术后胆固醇结晶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CI术后胆固醇结晶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预后情况。结果 5例患者中4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平均年龄68.6岁。5例患者均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出现血肌酐水平进... 目的分析PCI术后胆固醇结晶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CI术后胆固醇结晶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预后情况。结果 5例患者中4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平均年龄68.6岁。5例患者均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出现血肌酐水平进行性升高,且合并蓝趾综合征,其中1例发展为足部坏疽。冠脉造影示4例患者为三支病变及钙化病变,2例有慢性闭塞病变。2例行2次PCI术。所有患者血管彩超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下肢动脉硬化。所有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3例予激素治疗,2例患者给予肾替代治疗。随访有2例患者死亡,3例患者仍为慢性肾衰竭。结论胆固醇结晶栓塞是PCI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但常常被临床漏诊或误诊。一旦发生预后差,死亡率高。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糖皮质激素治疗也可能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结晶栓塞造影剂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