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检测: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与IVU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杜中立 刘玉涛 +6 位作者 陈海东 肖万宏 孙放 毛俊 陈敏 李伟 何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与IVU对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检测价值。方法:收集92例临床拟诊肾及输尿管结石病例,所有病例在作IVU之前均作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在低剂量扫描中,管电流下降为60mAs,其余条件与腹部常规扫描条件相同。统计...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与IVU对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检测价值。方法:收集92例临床拟诊肾及输尿管结石病例,所有病例在作IVU之前均作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在低剂量扫描中,管电流下降为60mAs,其余条件与腹部常规扫描条件相同。统计比较两者检测肾及输尿管结石的病例数、数目及输尿管梗阻情况,两组结果进行配对卡方检验。结果:在低剂量扫描中,81例发现结石,肾结石53例,输尿管结石59例,结石数量为156个,肾积水78例,输尿管扩张63例;而在IVU检查中,62例发现结石,肾结石40例,输尿管结石42例,结石数量为101个,肾积水67例,输尿管扩张45例。经卡方检验,两者在发现结石病例数、结石数量及泌尿系梗阻数量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检测肾及输尿管结石方面,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优于IV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结石 输尿管结石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脊柱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杜中立 陈海东 +4 位作者 彭秀斌 孙放 刘玉涛 肖万宏 何虹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7期518-521,共4页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对脊柱病变的检查方式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6例脊柱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螺旋扫描。 14例用 0 .75mm层面准直 ,另 3 2例则用 1.5mm层面准直 ,并比较其图像质量及扫描时间。另外对其中 12例行常规非螺旋扫描 ,并...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对脊柱病变的检查方式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6例脊柱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螺旋扫描。 14例用 0 .75mm层面准直 ,另 3 2例则用 1.5mm层面准直 ,并比较其图像质量及扫描时间。另外对其中 12例行常规非螺旋扫描 ,并与螺旋扫描后重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螺旋扫描后均行多种三维后处理 ,包括MPR、MIP、SSD、VRT及CPR ,并评价各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 :用多层螺旋CT 1.5mm层面准直扫描既能保证图像质量 ,又能合理利用球管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多层螺旋CT各种后处理技术相结合能全面直观地评价脊柱病变。结论 :多层螺旋CT螺旋扫描能为脊柱病变提供全面的诊断信息 ,是脊柱病变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检查方法 ,可取代非螺旋轴位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脊柱病变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外胆管癌的CT诊断 被引量:3
3
作者 杜中立 何竞 +4 位作者 黄世奎 孙放 肖万宏 何虹 林丽娟 《放射学实践》 2002年第2期142-142,共1页
目的:加深对肝外胆管癌CT表现的认识,探索CT对肝外胆管癌的检查方法。方法: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肝外胆管癌的CT表现,其中肝门部胆管癌3例,胆总管癌18例。12例梗阻端行薄层放大增强扫描。结果:3例肝门胆... 目的:加深对肝外胆管癌CT表现的认识,探索CT对肝外胆管癌的检查方法。方法: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肝外胆管癌的CT表现,其中肝门部胆管癌3例,胆总管癌18例。12例梗阻端行薄层放大增强扫描。结果:3例肝门胆管癌肝内胆管均扩张,2例肝门区可见肿块。18例胆总管癌均见扩张胆总管突然中断或变形,3例梗阻近端胆管壁不均匀增厚,5例腔内见软组织结节影,5例出现明显侵犯到腔外的软组织肿块影。结论:CT薄层放大增强扫描能有效地显示梗阻端形态,是诊断肝外胆管癌有效而较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杜中立 彭秀斌 +7 位作者 程光森 陈海东 刘玉涛 肖万宏 陈加源 毛俊 陈敏 何虹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8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例诊断为脑静脉窦血栓病例的16层螺旋CT表现特点。结果2例可见高密度索条征,2例可见脑组织水肿、局灶性静脉性梗塞,2例脑室扩大,1例脑室缩小,1例脑血循环时...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例诊断为脑静脉窦血栓病例的16层螺旋CT表现特点。结果2例可见高密度索条征,2例可见脑组织水肿、局灶性静脉性梗塞,2例脑室扩大,1例脑室缩小,1例脑血循环时间延长。6例均可见Delta征,CT静脉血管成像三维重建均可见静脉窦内充盈缺损。结论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可靠、有效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撕裂伤的CT诊断 被引量:1
5
作者 杜中立 彭秀斌 +6 位作者 毛俊 陈敏 孙放 陈海东 刘玉涛 肖万宏 何虹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4期407-409,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撕裂伤的CT表现。方法:搜集18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胰腺撕裂伤病例资料,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表现。普通CT扫描层厚5mm,螺旋CT均行薄层多平面重组(MPR)。结果:胰腺内血肿3例,胰腺局限或弥漫性肿胀11例,网膜囊积液12例,胰周积... 目的:探讨胰腺撕裂伤的CT表现。方法:搜集18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胰腺撕裂伤病例资料,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表现。普通CT扫描层厚5mm,螺旋CT均行薄层多平面重组(MPR)。结果:胰腺内血肿3例,胰腺局限或弥漫性肿胀11例,网膜囊积液12例,胰周积液及左侧肾前筋膜增厚18例,平扫9例胰腺实质内可见低密度撕裂口,增强扫描所有病例胰腺实质内均可见低密度撕裂伤口,其中胰头5例,胰颈8例,胰腺体尾部5例。主胰管损伤CT诊断符合率70%。合并其他脏器损伤12例。结论:胰腺撕裂伤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CT薄层增强扫描可准确诊断胰腺撕裂伤。CT对主胰管损伤的判断有一定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撕裂伤 腹部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胰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骨折脱位颈段脊髓损伤的MRI表现 被引量:2
6
作者 杜中立 周义成 王承缘 《放射学实践》 1999年第3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颈段脊髓损伤的机制及MRI表现。方法:收集15例经X线、CT或MRI检查未见骨折脱位的颈段脊髓损伤的病例。所有病例均行矢状位、轴位扫描,均行SE序列TlWI及FSE序列T2WI。结果:7例有颈椎间盘突出,其中40岁以上的有6...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颈段脊髓损伤的机制及MRI表现。方法:收集15例经X线、CT或MRI检查未见骨折脱位的颈段脊髓损伤的病例。所有病例均行矢状位、轴位扫描,均行SE序列TlWI及FSE序列T2WI。结果:7例有颈椎间盘突出,其中40岁以上的有6例。前纵韧带撕裂5例,4例为40岁以上。脊髓受压7例,为突出间盘及肥厚黄韧带压迫所致。所有病例在T2WI均呈现出明显的异常信号。脊髓挫伤、水肿11例,出血2例,囊变2例。结论:无骨折脱位的预段脊髓损伤机制主要有2种:①脊髓的一过性损伤:主要由伤时椎间瞬间移位造成,原先存在的间盘退变因素也参与了损伤。②脊髓的持续性压迫:主要内外伤性椎间盘突出造成。本组资料表明,儿童无骨折脱位的预段脊髓损伤范围较大,多无脊髓的持续性压迫。年长者损伤范围较小,多伴有脊髓的持续性压迫。MRI是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的最佳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病手术方式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7
作者 杜中立 周义成 王承缘 《放射学实践》 1998年第2期74-77,共4页
关键词 颈椎病 外科手术 颈椎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与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彭秀斌 罗云辉 +2 位作者 杜中立 黄世奎 何竞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1-175,共5页
目的:探讨p16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与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 SSCP)方法检测5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癌肺组织和癌旁肺组织中p16基因的表达水平及第2外显子突变,并与其CT征象进... 目的:探讨p16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与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 SSCP)方法检测5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癌肺组织和癌旁肺组织中p16基因的表达水平及第2外显子突变,并与其CT征象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52例肺癌患者癌组织中p16基因蛋白丢失率为53. 8% (28 /52),第2外显子缺失/突变率为23. 1% (12 /52);p16基因的缺失和蛋白的丢失率在不同临床分期的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在不同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的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有细毛刺、棘突、胸膜凹陷及淋巴结转移等CT征象的肺癌患者,p16基因的缺失和蛋白的丢失率明显高于无以上征象者(P<0. 05);而在不同肿瘤大小、有无分叶、有无空洞、不同增强值方面,各组的p16基因的缺失和蛋白的丢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p16基因突变及表达异常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肺癌患者CT征象有关。p16基因可作为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征象 周围型肺癌 表达异常 基因结构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16基因蛋白 P16基因突变 肺癌患者 免疫组织化学 外显子突变 相关性研究 第2外显子 淋巴结转移 丢失率 统计学 临床分期 病理类型 分化程度 胸膜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双期脑血管减影成像的可行性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毛俊 王建明 +6 位作者 陈海东 彭秀斌 杜中立 程光森 许卫国 林丽娟 邓志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141-2145,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脑动静脉双期减影去骨成像(DP-B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DP-BSCTA的117例患者病历资料。其中50例(A组,无血管病变)未行DSA检查;67例(B组)行DSA检查。按去骨程度、血管显示与污染程度分别对A组双...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脑动静脉双期减影去骨成像(DP-B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DP-BSCTA的117例患者病历资料。其中50例(A组,无血管病变)未行DSA检查;67例(B组)行DSA检查。按去骨程度、血管显示与污染程度分别对A组双期图像进行评分(1~5分),并计算后处理时间。用双盲法比较B组DP-BSCTA与DSA。统计两组辐射剂量。结果 A组:51个期相(51/100,51.00%)完全去骨(5分),其他辅以手工后完全去骨。软件双期去骨时间及辅以手工时间分别为(2.97±0.29)min、(2.22±0.96)min。45个(45/50,90.00%)动脉期及41个(41/50,82.00%)静脉期图像4~5分,37例(37/50,74.00%)双期评分均为4~5分。B组:阳性63例,其中动脉瘤29例,血管畸形11例,烟雾病3例,静脉窦血栓3例,动脉狭窄病变17例(34处);阴性4例。DP-BSCTA检出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两组剂量长度乘积平均(875.77±67.94)mGy.cm。结论 16层螺旋CT DP-BSCTA能快速去除颅骨,同时得到类似DSA的动、静脉期高质量图像,检出脑血管病变的能力与DSA相当,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在MSCT双期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毛俊 林丽娟 +6 位作者 袁小梅 陈海东 黄楚昌 彭秀斌 杜中立 何虹 龙雪银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3期266-270,共5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加生理盐水冲洗对MSCT双期脑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60例受试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低剂量对比剂+生理盐水;B组:76ml对比剂。以Test-Bolus确定脑动、静脉期延迟扫描时间,对两组受试者行MSCT双期扫描,比较CT动...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加生理盐水冲洗对MSCT双期脑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60例受试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低剂量对比剂+生理盐水;B组:76ml对比剂。以Test-Bolus确定脑动、静脉期延迟扫描时间,对两组受试者行MSCT双期扫描,比较CT动脉成像(CTA)、CT静脉成像(CTV)图像质量差异。结果Test-Bolus测试血管循环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脑动脉分支显示及静脉干扰评分、动脉最大强化均值、动静脉最大强化差值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TV脑静脉窦最大强化均值的差异不显著,B组均匀性优于A组(P<0.001),深浅静脉最大强化均值大于A组(P=0.02)。静脉显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静脉窦、深浅静脉与动脉最大强化差值均大于B组(P<0.001,P<0.001),CTV期动脉强化干扰程度低于B组(P<0.001)。结论低剂量对比剂加生理盐水冲洗不影响脑CT血管图像质量,同时能显著降低CT静脉成像期的动脉干扰,不影响脑静脉清晰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生理盐水 血管造影术 双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头颈联合CTA成像技术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玉涛 彭秀斌 +2 位作者 杜中立 陈海东 毛俊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年第6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头颈联合CTA最佳扫描技术方法。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31例头颈联合CTA成像,选用两种参数进行扫描:A组15例患者选用螺距为1、120mAs,扫描方向自主动脉弓至颅顶;B组16例患者选用螺距1.35、160mAs,扫描方向自颅顶至主动...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头颈联合CTA最佳扫描技术方法。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31例头颈联合CTA成像,选用两种参数进行扫描:A组15例患者选用螺距为1、120mAs,扫描方向自主动脉弓至颅顶;B组16例患者选用螺距1.35、160mAs,扫描方向自颅顶至主动脉弓,其他参数相同。评估两种方法重建的血管像和血管的强化值。结果B组重建的图像优于A组,检测点颈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强化值B组高于A组,直窦强化值B组低于A组。结论16层螺旋CT联合CTA成像时,采用螺距1.35,160mAs改变扫描方向的方法,可重建出更优质的血管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三期双能量扫描双期脑血管减影成像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毛俊 王建明 +6 位作者 陈海东 肖万宏 王艳萍 陈敏 杜中立 何虹 罗云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5期13-16,共4页
目的通过自身对比双能量减影与数字减影图像质量,探讨第二代双源CT三期双能量扫描模式双期脑血管减影成像的临床初步应用。方法 20例三期双能量双源CT脑血管检查按减影法分成A组:双能量减影;B组:100kv Neuro DSA数字减影。计算2组图像... 目的通过自身对比双能量减影与数字减影图像质量,探讨第二代双源CT三期双能量扫描模式双期脑血管减影成像的临床初步应用。方法 20例三期双能量双源CT脑血管检查按减影法分成A组:双能量减影;B组:100kv Neuro DSA数字减影。计算2组图像信噪比(SNR)与对比噪声比(CNR)及减影时间,按去骨程度及血管显示与切割程度,采取双盲法分别对图像评分(1-5分)。比较2组间统计学差异。结果减影时间A组短于B组(2.07±0.19min VS2.27±0.13min,P<0.05)。A组动、静脉期SNR(29.89±12.20,30.49±7.34)均高于B组(24.42±9.99,27.17±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动、静脉期CNR差异均不显著(P>0.05)。2组动、静脉期图像去骨评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A组动脉期血管评分低于B组(3.95±0.97 vs 4.95±0.23,P<0.05),主要为部分颈内动脉管腔局部缺损。2组静脉期评分差异不显著。三期双能量扫描DLP平均为416.21±26.10 mGy·cm,较双期双能量扫描增加约10%。结论双源CT三期双能量扫描模式的双期脑血管成像,增加少许辐射剂量,可同时利用双能量与数字减影的优点来相互弥补诊断,推荐临床急诊脑血管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术 双能量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认知障碍额叶及扣带回前部的磁共振波谱改变 被引量:3
13
作者 潘晓波 卓文燕 +2 位作者 杜中立 杨建豪 陈超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5期50-53,共4页
目的利用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技术,研究帕金森病认知障碍(PD-CIND)患者额叶及扣带回前部的变化,并探讨其病因。方法选取帕金森病(PD)患者33例(MOCA评分≥26分,PD组),PD-CIND患者22例(MOCA评分<26分,PD-CIND组)和健康对照组(HC组... 目的利用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技术,研究帕金森病认知障碍(PD-CIND)患者额叶及扣带回前部的变化,并探讨其病因。方法选取帕金森病(PD)患者33例(MOCA评分≥26分,PD组),PD-CIND患者22例(MOCA评分<26分,PD-CIND组)和健康对照组(HC组)20例,均行1 H-MRS检查,测定脑部扣带回前部、额叶区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和胆碱复合物/肌酸(Cho/Cr)的比值。结果患肢对侧额叶、扣带回前部的NAA/Cr比值:PD和PD-CIND组均低于HC组(均P<0.05),PD-CIND组低于PD组(P<0.05);患肢同侧额叶NAA/Cr比值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肢同侧扣带回前部的NAA/Cr比值:PD-CIND组低于PD组(P<0.05),PD和H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额叶、扣带回前部的Cho/Cr比值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1 H-MRS可以检测到PD-CIND患者额叶及扣带回前部的代谢改变,有助于PD-CIND的病因诊断及风险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认知障碍 质子磁共振波谱 额叶 扣带回前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海地区384例继发型肺结核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洁 陈许 +3 位作者 杜中立 陈敏 吴雪丽 韩铭钧 《临床肺科杂志》 2015年第9期1575-1579,共5页
目的探讨继发型肺结核各类病变与年龄、发病时间、初治或复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继发型肺结核384例,统计分析渗出性病变、干酪性肺炎、结核球、空洞性病变与增殖性病变的发生率与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和细菌学检查的关系。结果在不... 目的探讨继发型肺结核各类病变与年龄、发病时间、初治或复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继发型肺结核384例,统计分析渗出性病变、干酪性肺炎、结核球、空洞性病变与增殖性病变的发生率与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和细菌学检查的关系。结果在不同年龄组中,各类病变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χ2=14.916,P=0.061)。初治与复治组中,各类病变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2.293,P=0.0001)。按从出现症状到CT检查的时间间隔,将327例新发病例分为急性组、亚急性组和慢性组。随着发病时间延长,渗出性病变、干酪性肺炎发生率下降、空洞性病变发生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7.280,P=0.001)。各类病变的痰检阳性率具有显著差异(χ2=12.813,P=0.012)。结论随着发病时间延长,空洞性病变明显增多,渗出性病变和干酪性肺炎比例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空洞 干酪性肺炎 结核球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去骨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海东 毛俊 +4 位作者 杜中立 彭秀斌 孙放 龙雪银 许卫国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5期446-449,共4页
目的利用编辑减影去骨技术对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快速血管成像,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怀疑非血管性病变而接受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的患者123例,进行减影去骨快速血管成像,并与常规轴位像比较,部分患者同时与DS... 目的利用编辑减影去骨技术对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快速血管成像,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怀疑非血管性病变而接受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的患者123例,进行减影去骨快速血管成像,并与常规轴位像比较,部分患者同时与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与常规增强轴位图相比:去骨MSCTA技术发现动脉瘤27例,狭窄与细小血管55支,变异血管37支;门静脉栓塞12例(常规轴位图诊断出11例)、动静脉瘘6例(常规轴位图诊断出5例)、静脉曲张12例(常规轴位图诊断出8例);另有27例可清晰显示肿瘤供血血管,与DSA比较,去骨MSCTA对上述病变及肿瘤供血血管总检出率达94.59%。结论利用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数据,进行编辑去骨血管成像能快速清晰显示腹部血管,为血管病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去骨血管成像技术 腹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丛黄色肉芽肿的常规MRI及DWI表现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红春 黄飚 +3 位作者 杜中立 陈敏 毛俊 王艳萍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脉络丛黄色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诊断为脉络丛黄色肉芽肿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病灶形态、信号以及DWI表现特点。结果:18例脉络丛黄色肉芽肿患者均为中老年人,年龄60岁以上者17例(94%),病灶均... 目的:探讨脉络丛黄色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诊断为脉络丛黄色肉芽肿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病灶形态、信号以及DWI表现特点。结果:18例脉络丛黄色肉芽肿患者均为中老年人,年龄60岁以上者17例(94%),病灶均位于侧脑室三角,其中16例为双侧发病,2例为单侧发病。MRI表现为病灶边界清晰,T1WI均呈低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MRI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可见轻度强化,中心均无强化。14例(78%)DWI呈高信号。结论:脉络丛黄色肉芽肿主要见于老年人,常位于侧脑室三角区,绝大多数为双侧发病。DWI上病灶多呈高信号,DWI对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 脉络丛 黄色肉芽肿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 Mapping对正常青年人骶髂关节骨髓的初步评估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玉涛 李淑明 +3 位作者 洪国斌 杜中立 张洁 罗玉英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4期123-125,共3页
目的探讨T2*Mapping成像技术量化评估骶髂关节软骨下骨髓含水量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青年志愿者骶髂关节行MR 16回波GRE序列的T2*Mapping成像,分别测量骶侧上下区域和髂侧上下区域及L5椎体下终板区域的骨髓T2*值,对比各区域间、髂侧和... 目的探讨T2*Mapping成像技术量化评估骶髂关节软骨下骨髓含水量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青年志愿者骶髂关节行MR 16回波GRE序列的T2*Mapping成像,分别测量骶侧上下区域和髂侧上下区域及L5椎体下终板区域的骨髓T2*值,对比各区域间、髂侧和骶侧及L5椎体下终板区域间的骨髓T2*值差异,分析骶髂关节软骨下骨髓含水量的细微差异。结果骶髂关节的髂侧T2*值均值为23.08±2.9ms,骶侧为21.09±3.43ms,髂侧骨髓平均T2*值大于骶侧(P<0.05);L 5椎体下终板骨髓T 2*值均值为18.55±5.5ms,分别小于髂侧和骶侧骨髓平均T2*值(P<0.05);而左右髂骨上下区域间(RI1/RS1,LI4/LS4,RI1/LI4,RS1/LS4)T2*值对比无差异(P>0.05),左右骶骨上下区域间(RI2/RS2,LI3/LI3,LI3/RI2,LS3/RS2)T2*值对比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青年人骶髂关节软骨下骨髓含水量髂侧多于骶侧,髂侧和骶侧均多于L5椎体下终板区域,T2*mapping成像技术对骶髂关节软骨下骨髓的核磁共振含水量进行细微量化评估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骶髂关节 T2* MAPP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编辑减影去骨技术在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海东 毛俊 +3 位作者 彭秀斌 杜中立 孙放 何虹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92-794,共3页
目的:探讨编辑减影技术在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疑颈部动脉病变患者,行低剂量CT平扫和颈动脉CTA扫描,采用小剂量对比剂预注射技术确定动脉期延迟时间,利用object editor后处理软件进行编辑减影去骨处理,完成颈... 目的:探讨编辑减影技术在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疑颈部动脉病变患者,行低剂量CT平扫和颈动脉CTA扫描,采用小剂量对比剂预注射技术确定动脉期延迟时间,利用object editor后处理软件进行编辑减影去骨处理,完成颈动脉血管的去骨成像。结果:本组30例颈部动脉CTA共发现梭形动脉瘤4例,动脉局限性狭窄12例,钙化斑块共计71处。按骨骼完全去除、少许残留和残留明显等不同程度对图像进行评分(1~3),其中3分10例(33%),2分15例(50%),1分5例(17%)。结论:16层螺旋CT常规软件objecteditor能够快速、自动的去除颈部动脉CTA中的骨结构,直观、全面显示颈部血管,同时能快速去除充盈致密对比剂的头臂和上腔静脉影的干扰,并可选择性保留或除去血管壁钙化斑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像 颈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性与恶性病变中表观扩散系数值分布的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敏 梁建超 +3 位作者 朱红春 王兰菁 杜中立 张洁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4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及其周围腺体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个浸润性导管癌和23个纤维腺瘤的DWI图像,测量瘤区(G1)、近瘤区(G2)、远瘤区(G3)及对侧正常腺体区(G4... 目的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及其周围腺体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个浸润性导管癌和23个纤维腺瘤的DWI图像,测量瘤区(G1)、近瘤区(G2)、远瘤区(G3)及对侧正常腺体区(G4)ADC值,比较不同区域的分布及差异。结果 41个浸润性导管癌DWI为高信号,平均ADC值(1.13±0.16)×10-3 mm2/s,而23例纤维腺瘤DWI为等或略高信号为主,平均ADC值(1.69±0.18)×10-3 mm2/s,两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1,P<0.05)。浸润性导管癌自G1区至G4区ADC值逐渐升高,其中G1与G4区、G2与G4区、G1与G2区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3与G4区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腺瘤各区与对侧正常腺体G4区之间及G1与G2区之间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在浸润性导管癌内部及周围区域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通过对近瘤区ADC值测量,有助于判断乳腺癌是否周围浸润及为保乳手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 纤维腺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lus tracking技术在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玉涛 彭秀斌 +3 位作者 杜中立 何竟 陈海东 何红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3期303-305,共3页
目的:研究应用Bolus tracking自动触发技术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选用不同阈值对血管质量的影响,评价其价值。方法:64例患者采用Bolus tracking技术,分别用100、130、160和190HU的阈值,比较四组触发时间、实际触发值、升主动脉... 目的:研究应用Bolus tracking自动触发技术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选用不同阈值对血管质量的影响,评价其价值。方法:64例患者采用Bolus tracking技术,分别用100、130、160和190HU的阈值,比较四组触发时间、实际触发值、升主动脉强化值和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结果:64例均完成Bolus tracking自动触发扫描,100HU组130HU组在触发时间和冠状动脉血管评价上无明显差异,但160HU和190HU组有明显差异,四组的实际触发值均有明显差异,而升主动脉强化值均无明显差异。结论:Bolus tracking技术可以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提供理想的扫描延迟时间,自动触发阈值选择在100-130HU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